APP下载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研究

2022-04-24司鹏辉李向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领导核心领导集体文选

司鹏辉 李向勇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领导核心”一直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密切相关且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密切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20世纪80年代,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探索和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邓小平思考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集中对“领导核心”问题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党的领导核心观,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的生成逻辑

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在新时期最终成熟是邓小平作为“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8.,这种“自然和必然”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个人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抽象的理论思考,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领导核心的论述是其形成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和同其他思潮论战的过程中阐述自己关于“领导核心”的思想的,这些论述是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的理论根源。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公社建立中央委员会并在其的领导下进行革命的重要举措,认为正是因为中央委员会的领导,巴黎公社才得以避免革命之后可能出现的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政权更集中更有组织”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将“权威”用得太少了。针对无政府主义反对权威的错误思潮,恩格斯认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6.,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生产部门、生产企业、生产者都要求联合起来,而没有权威是无法联合的。权威是一种意志,“不论体现这个意志的是一个代表,还是一个受托执行有关大多数人的决议的委员会”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6.,对无产阶级运动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列宁和毛泽东在领导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基于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核心理论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这是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列宁认为,在现代文明国家,“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如果没有这样的领袖集团“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⑤列宁.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1.。列宁还描述了领袖的特征:“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⑥列宁.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1.。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列宁认为领袖作用的发挥在于“配合得很好”,也就是说,领袖要放在集体之中。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全体中央委员提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这意味着,在毛泽东看来,党中央以及其他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起着重要作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毛泽东在1954年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⑧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没有这个核心力量,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是无法成功的。除此之外,毛泽东还认为党中央有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的经验教训是其形成的历史渊源

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由于自身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不成熟,对“领导核心”问题处理和认识得并不科学,给自身建设和革命事业造成了较大损失。这种“不科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负责人,在创建中国共产党之后却无法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革命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以至于在1927年大革命的危急关头发展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瞿秋白、李立三等人领导的党中央“没有一届是真正成熟的”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8.,因而无法成为全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人因为错误而无法成为全党的领导核心,党中央因为领导人的错误而无法在全党树立权威,这就使得党的革命事业不断遇到挫折。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没有在革命事业中确立领导核心地位。列宁在1902年就提出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能够领导并且一定要领导”②列宁.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7.的基本原则。然而,由于国内外、党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并未能够在大革命中形成领导核心地位,这使得整个大革命甚至是中国共产党都处于国民党的领导之下,以至于当反革命政变来临之时,中国共产党无法有效应对,革命力量“到最后在蒋介石统治区损失几乎百分之百,在红军苏维埃区损失百分之九十”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8.,革命进入低谷。这使得邓小平认识到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党的领袖就必须在党中央和全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从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核心”的认识并不完善,仍然出现了一些错误,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这种“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党中央不团结,内部出现分裂主义的错误行为,影响较大的有两次,一是张国焘“另立中央”,二是高饶事件,对党中央和全党团结造成了严重冲击。两件事虽然相隔时间较长,但是都反映出在维护党中央的团结、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方面,党内个别人的自觉性不高、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对党内领导核心的认识不正确,开始出现个人崇拜的错误倾向。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注意和警惕执政之后党内可能会出现的个人崇拜现象。1956年针对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批判,中国共产党再次向党内明确“反对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反对个人崇拜,是应该经常加以注意的问题”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98.。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党内的个人崇拜现象并没有消失,最终成为诱发“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使得邓小平认识到党中央要在全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就必须保持内部团结,同时,必须要正确处理党的领袖与领导集体的关系。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处理更加复杂的风险和挑战是其形成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国内自由主义思潮兴起。一些受自由主义影响较大的人曲解“解放思想”的涵义,借思想解放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妄图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期间邓小平多次批判“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0.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⑦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对此,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势力有所收敛但并未改变自己的思想,反而转向利用自由主义思潮去影响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学生,以至于造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政治风波。这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尚未具有较强的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的状况下,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时刻都在冲击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面对这种危机,邓小平需要去思考如何维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能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领导核心问题。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造成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混乱,导致各社会主义国家内外出现了不同程度攻击党的领导人而鼓吹西方选举制度、攻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而鼓吹多党制、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而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声音。东欧、苏联等多国共产党面对这些声音,反而在党的领导问题上认识更加混乱,为之后埋下了隐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无产阶级政党都在自己长期执政的领袖逝世之后丧失执政地位,这充分表明这些政党没有能够科学认识和对待领袖的问题。除此之外,苏联、东欧的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党中央内部存在严重的党内斗争问题,党中央不团结而缺乏权威。最终这些无产阶级执政党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之下选择多党制,主动放弃自己的领导核心地位,导致国家发生“颜色革命”。这些血的教训使得邓小平必须思考和回答领导核心的问题,一方面是为了安定国内的政治局面,减少来自国际上的冲击,另一方面是为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不受领导核心更替的影响而传承下去。

(四)邓小平的切身感受是其形成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全过程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要阶段。在总结根据地建设经验之时,邓小平将“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6.提炼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建设的基本规律;在党的八大上回顾党的历史时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了正确地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和核心作用,曾经同在这一问题上的各种错误的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在回顾毛泽东在党内确立领导核心地位的过程时,他认为毛泽东成为领导核心之后,党中央才意味着真正成熟。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8-19.。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的多次讲话尤其是南方谈话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针对邓小平的退休请求,中央领导集体仍然决定他留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政治和经济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效以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意见使得邓小平感受到自己作为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重要性。他曾说“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0.,这种对领导核心重要性的切身体会是促使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按照摄像机成像模型,当目标线段平行于摄像机成像器件时,其位置可以用相似三角形很容易计算得到。当目标线段不平行于摄像机成像器件即存在偏转却仍然用这一方法计算时,就必须考虑偏转引起的成像变形以及由此引起的解算误差。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从领导核心的三个层次、领导核心的活动原则、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领导核心这三个维度科学阐释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理论,成功回答了新时期“党如何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实施正确的和有效的领导”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0.这一核心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力量”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6.,这个地位是“六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6.,同样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在无产阶级之前,中国的其他阶级、阶层尝试了多种救国方案,但由于阶级或者方案的局限性,都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促成国共合作,领导土地革命,在抗日战争中“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③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后,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胜利和执政全国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一过程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历史形成”的基本涵义,同时也体现了“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6.的基本结论。

这种历史和人民选择的领导核心地位在邓小平看来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结束了过去人心涣散、各自为政的局面。旧中国是一盘散沙的,辛亥革命之后更是军阀混战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也只能做到将中国在形式上实现统一。但是自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其次,“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6.。在现代中国,无论是民主党派还是其他组织,都无法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有能力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进而领导完成各项历史任务。最后,纠正党和国家的错误仍然需要依靠中国共产党。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⑦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0.。“文化大革命”主张“踢开党委闹革命”,结果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使“党在人民当中的威信不如过去了”⑧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8.。在邓小平看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永远牢固的,需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才能让党始终“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

(二)中国共产党要有一个有权威、团结的领导核心

领导核心不仅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党的领袖,同样也指的是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对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提出了多项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要求就是权威和团结。

1.党中央在全党和全国要有权威。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推行改革措施难免会受到一些阻碍,这些“阻碍”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突出表现为部门或地方的保护主义,需要中央来打破“壁垒”。因此邓小平直接强调“中央要有权威”,认为“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⑩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中央有权威,才能领导改革有序推进,不至于让改革陷入无政府状态而变得各行其是。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是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党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人、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这个过程是需要有秩序的,必须是合法的。这部分人和地区富起来之后并不是可以单纯享受发展成果了,而是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8.。这两个阶段是两个大局,全国服从这两个大局以及这两个大局的承接都需要中央的权威。而至于中央如何有权威,邓小平讲了四点:一是中央要管大的问题、方向的问题,二是中央要能够说话算数,三是各部门各地区对于中央的决定要坚决迅速执行,四是中央内部要团结。

2.党中央要成为一个团结的领导集体。“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5.,邓小平将领导核心团结的问题放在前途命运的地位来思考。之所以要如此强调团结,除了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密切相关以外,还与改革开放的现实以及中国的未来有着直接关系。邓小平提出,“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8.,党中央的团结与全党的团结、中国人民的团结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团结的党中央是全党和中国人民的榜样。同时,“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1.,这也要求党中央内部必须安定团结。除此之外,邓小平谈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时提出,“只要这个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即使是平平稳稳地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1.。可以看出,党中央的团结在邓小平看来关系着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但是这种团结并非是一团和气、毫无原则、没有要求的,邓小平认为“我们党的团结,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8.,是以理论和路线为基础的团结,是讲党性原则的团结,是反对“随风倒”和宗派主义的团结。

(三)党中央领导集体要有一个核心

邓小平对领导核心这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放在历史中的。他回忆,“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⑦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9.,犯过许多错误。这种情况是在将毛泽东确立为党内领导核心后改变的。正是由于毛泽东在党内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即使出现“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也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更换两任总书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领导核心地位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自己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⑧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0.是历史的结论,因此,他格外重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建立以及其内部领导核心的确立。

邓小平对培养选拔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他主张选拔“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381.作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这一要求包含了三个内容:一是人民公认。邓小平认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⑩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8.,能否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能否团结全国人民实行各项政策甚至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二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外部分人对改革开放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一直有疑虑。针对这一疑虑,邓小平强调,“谁要改变现行政策,谁就要被打倒”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4.。因此邓小平在思考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时,将坚持改革开放作为一条重要标准,以避免中国发生因为领导人更换而导致人亡政息的悲剧。三是要有实绩。中国人民是讲实际的,只会空谈的领导人是无法成为党和人民的领导核心的,更无法团结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要拿事实给人民看,这样人民的心里才会平静下来”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8.,这些事实就是惩治腐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具体成果。除了这三点,邓小平还强调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9.,考虑问题要能够从大局和长远出发,也要能够容忍和团结中央领导集体内部的各个方面。同时,邓小平还要求党中央和全党要在领导核心树立之后,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有意识地维护这个核心,只要这样全党上下才能同心同德,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各阶段的目标。

(四)遵守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

1.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制度思考,是列宁的基本制度设计。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30年代和60、70年代未能较好坚持这一制度,导致党内存在家长制现象,给党带来了严重危害。相比之下,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较好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时期,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党中央内部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原因。他认为党在全国执政之后,“中心任务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极为繁重,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9.。因此,党中央要实行集体领导,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权力不要过分集中于个人,个人也不要有过多兼职。但是,发扬民主、强调集体领导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抛开集中,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更要着重强调该集中的必须认真集中”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2.,绝不能离开领导核心的作用,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是为了更好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除此之外,邓小平还强调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2.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邓小平认为“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一,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9.,这导致了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把一切权力、诸多事情都集中于中央,既没有把事情办好,又让党内滋生了官僚主义。但是,如果过分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又会造成中央没有权威的情况。邓小平始终慎重思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问题。他主张“中央行使权力,是在大的问题上,在方向的问题上”⑦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8.,要赋予地方、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一些自主权,以“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⑧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0.。但是权力下放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一过程中仍然要保持高度的集中统一。即使是将自主权交给地方,地方仍然要服从党的纪律,“中央决定了的东西,党的组织决定了的东西,在没有改变以前,必须服从”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2.,这是邓小平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时坚持的根本原则。

(五)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党的领导核心

邓小平十分重视党内和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核心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他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是通过对毛泽东的认识和评价来阐释的,同时也是通过对自己的评价来阐释的。

1.党的领导核心要放在领导集体中认识。邓小平认为,“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做得出来的”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3.,要把党的领导核心放在集体中去认识和看待,领导核心的正确与错误都与领导集体密切相关。在他看来,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取得了之后的胜利,这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事业。但是,要正确看待这项事业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2.。正确的事情属于集体,当然,错误也应当由集体来承担。邓小平在谈到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之时,认为“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6.,多次强调自己也有份,大家都有份,要求在评价毛泽东之时“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6.,仅仅把错误归结于毛泽东一人是不公正的认识、是不符合事实的认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国家遇到挫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发现党内和人民群众中又出现了这种倾向,因此,邓小平再次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认为“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2.,要求不要过多宣传自己的作用,一直强调党中央的政策是集体决定的。

2.用正确的党史观科学评价党中央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始终坚持用正确的党史观评价毛泽东,这也为党内和人民群众评价党的领导核心起到了表率作用。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这一问题关系着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如果无法正确评价毛泽东就会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合法性。邓小平直接点明“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⑦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4.,这才是正确的态度。评价毛泽东之时,的确要指出他的错误,但是这绝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他的错误的具体情况,分析导致他犯错误的主客观因素。针对党内外存在的将毛泽东的错误归结于个人品质的错误思想,邓小平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不少问题用个人品质是解释不了的。即使是品质很好的人,在有些情况下,也不能避免错误”⑧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301.。不能把问题归结于品质,归结于品质就是批评过了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1-302.,评价领导核心要恰如其分,同时要看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毛泽东的错误同当时的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这是在评价毛泽东以及之后的领导核心必须要注意的问题,看到了这点才能说做到了用正确的党史观科学地分析了领导核心。除此之外,邓小平认为,对于毛泽东必须要有尊敬的态度,这也是符合正确的党史观的,但是尊敬不能发展为个人崇拜,否则又是不符合正确的党史观的。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的重要价值

邓小平改革开放条件下形成的党的领导核心观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核心理论,不仅对新时期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中央领导集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同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核心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问题有过一些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核心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围绕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权威问题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需要有领导核心的问题,这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核心理论的起源。列宁主要从领袖、政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毛泽东主要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等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核心理论的中国化。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从多方面对原有理论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概括,实现了对该理论的创新性、超越性发展。首先,他的领导核心观已经呈现出系统性的特征。吸收、融合、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关于领导核心的基本观点后的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既有对领导核心基本涵义和要求的阐述,也有对领导核心的活动原则的规定,还有对认识评价领导核心的方法建构,基本涵盖了与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核心相关的内容,同时各个内容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其次,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不仅强调领导核心的重要性,同时也注重从制度层面规范领导核心,以保证领导核心的稳定性。民主集中制是邓小平在领导核心问题上重点关注的根本制度,他将该制度作为领导核心能否起到良好作用的关键。因此,邓小平采取恢复党中央总书记制等措施来确保领导核心始终在民主集中制的轨道上运作。最后,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之前始终面临和无法妥善解决的如何认识和评价革命领袖问题。邓小平提出的在集体中认识领导核心、不归结于个人品质、看到背后的制度问题、要尊重不要迷信等原则和方法都是对以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超越。这种总结与概括、创新与发展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理论水平以及高屋建瓴的战略思考。

(二)促进了新时期党的领导的加强、党内领导核心的形成以及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实现

在中国共产党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威信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冲击党的领导地位的形势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因各种因素而面临挫折走向低谷的趋势下,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最终形成。该理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并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基本路径,尤其是要在党内形成领导核心。邓小平着重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揭示了领导核心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关键作用,同时对党的领导核心提出了要求和设想。邓小平的这些设想和要求以政治交代的形式促使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快速组建和形成,促进江泽民在党中央和全党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从更长远来看,这些设想和要求也规范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人员构成和政策取向,为“四十多年来,党始终不渝坚持这次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5.提供了组织保证,避免中国出现因领导人、领导集体更换而导致政策中断甚至完全改变的情况。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尤其关注党中央的团结、党内的团结以及人民内部的团结。在该思想中,团结关系着稳定、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着党和人民能不能抓住发展机遇的根本问题,为实现各层次的团结指出了基本的实现路径。这就为减少甚至排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对党内和中国人民的影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

(三)对新时代树立和维护领导核心具有积极借鉴和指导意义

首先,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是习近平关于领导核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对“领导核心”问题进行系统阐述。针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③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求是,2021(18):4-15.,在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表述的基础上,将这一领导核心地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与制度相连、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相连。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总结,同时强化了全民族拥护党的全面领导的自觉性。针对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习近平创造性提出“两个维护”并将其作为全党、国家各类机关、群团组织需要遵循的政治规矩。针对领导核心的活动原则,习近平同样要求全党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出要继续坚持1980年《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关于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关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④习近平.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J].求是,2021(16):4-12.的基本规定,并要求把民主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避免过度民主导致的党内分散主义倾向、过度集中导致的党内个人专断的家长制现象。针对如何认识和评价领导核心,习近平连续用“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⑤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3-12-27.等“八个不能”,确立应该以正确的党史观认识和评价党的领导核心的基本原则。习近平对“领导核心”问题的阐述是全面的、科学的,是继承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并以新时代树立和维护领导核心的实践为基础进行创新性发展的结果,指导并规范着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实践。

其次,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为习近平强化党内核心意识提供实践启发。1978年后,邓小平围绕“领导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实践,成功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树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作为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了中国共产党树立和维护领导核心的方法论体系,启发着习近平在新时代强化全党核心意识的基本思路。从表1中能够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树立和维护领导核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既有为全党划定的政治原则,也有制定全党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定,还注重从制度层面维护领导核心地位,同邓小平的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创新运用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表现。

表1 邓小平与习近平树立和维护领导核心的重要举措对比

最后,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是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的思想工具。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6.,这一理论判断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从实践逻辑方面来说,现实变革是佐证理论判断的直接证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以及其所蕴含的发展趋势足以证明“决定性意义”重大判断的真理性。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方面来看,邓小平党的领导核心观以党先后确立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领导核心地位对事业都产生了转折性影响和决定性意义的历史事实,向全党科学阐发着领导核心坚强与否,决定事业成败的共产党执政规律。该理论以其揭示规律的真理性和贴近新时代历史条件的现实性,成为党内确立习近平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成为全党全国理解为什么确立习近平领导核心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问题的“思想钥匙”。

猜你喜欢

领导核心领导集体文选
百年大党领导核心制度的建构逻辑与运行机制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论领导核心的战略定位与历史意义
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需要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涉台外交斗争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