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
——《远山不远》舞评

2022-04-24毛茜

艺术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远山舞蹈创作

□毛茜

(毛茜/四川师范大学)

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得当代舞奖的《远山不远》是以2011 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为原型创作的优秀作品。三位优秀的编导以重现、加工的表达方式将文学报道和精神内涵用舞蹈形式加以体现,将突出的人物特性融入现实主义创作,力求用现实主义精神讲好民族故事,传播教育力量。为了避免刻意追求民族特色而将民族元素生搬硬套到作品内容中破坏人物个性的表达,作品在创作时着眼于用当代舞的创作手法传达两位原型人物和16 位藏族孩子的真实情感,将一扇门作为实景的巧妙引用来处理作品中的空间表达。

一、故事情节,真情再现

群舞《远山不远》以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的教师夫妇、感动中国2011 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的真人真事为创作原型。胡、谢夫妇原是成都中学的两位教师,20 年前,胡忠在读过北京晚报的一篇研究报道后,毅然选择奔赴甘孜州康定塔公乡的一所孤儿学校任教,一教就是十余年。他和妻子在偏僻的雪域高原绽放青春,用真挚的情怀和朴实平凡的行动,把毕生奉献给了山区孤儿。编导根据这个真实故事,提炼出主人公的爱、执着的精神,用高度凝练的艺术手法和精湛的肢体语言,讲述了这段支教的感人故事。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是脱贫攻坚战的长远之计。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发展问题是首要的,作为一个阻断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在教育。教育扶贫在整个扶贫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胡忠、谢晓君夫妇参加“教育扶贫战”,立足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用知识书写了新时代的扶贫华章,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主人公和以主人公为象征的乡村教育支援团,群舞《远山不远》充分体现了其大爱奉献的志愿精神,为坚守教育良知、呼唤时代楷模提供了实践范本。

二、舞蹈叙事,美学呈现

舞蹈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规范化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发展及技术动作教学过程来展示自己心灵,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最具生命情调和艺术张力。舞蹈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形式,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关注并揭示了舞蹈最重要的抒情特征。那么,舞蹈能否刻画出人们生存和活动的空间,让人们在抒发情感的同时观察它的环境,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心境统一呢?舞蹈能否如同中国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一样创造出有意境美的上乘之作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群舞《远山不远》具有意境美,营造了意境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少有的成功之作。

舞蹈的意境是如何产生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先从舞蹈意境进行创作可以完成的过程分析来看,应该是编导与演员的共同创造,也就是创造、二度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最重要的是“构思”和“走边界”。面对广阔的世界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编导应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分析来提炼、总结和确定主题,这是舞蹈作品的灵魂和核心。作品主题是否集中、突出、健康、深刻,取决于作者对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和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取决于作者对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真挚情感。而舞蹈文化作品的主题同其他国家艺术设计作品都是一样的,不是外加的游离的东西,而是蕴含于意境之中,让观众从意境中去体味作品的思想。这就要求创作者“活在诗外”“像在象外”,追求“意蕴”“景外感受”,要用一定的生命高度和深度来看待世界,对生命和情感进行审美反思。

在这方面,当代舞作品《远山不远》的编导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该作品共分为离别、相遇、坚守社会三个部分。其中,离别部分,女教师为山里的孩子担忧,决定告别丈夫,告别城市稳定的工作生活,深入深山投身教学;与孩子们相识、相知、相伴,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淳朴善良感动了教师,教师的关心呵护也温暖着孩子们;坚守角色,丈夫为了支持妻子,给予妻子对山区扶贫教育的爱和力量,决定陪妻子一起坚守。《远山不远》安排了一定的叙事剧情,带给观众最强烈震撼的“感动”。该作品以重现、加工的表达生活方式将文学研究报道和精神文化内涵用舞蹈教学形式加以体现,将突出的人物特性融入社会现实主义创作中,力求用现实主义中国精神讲好民族故事、传播教育力量。为了区别于刻意追求民族特色的内容,编导们在进行技术交流时着眼于用当代舞蹈刻画和表现两个原型人物和16 个藏族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性格气质,更巧妙的是用门来处理空间表达(如图1)。

舞蹈演员通过用表现生活本质的丰富舞蹈语汇来演绎胡忠、谢晓君夫妇的善良、爱心和牺牲精神,以及憧憬、希望和奋进。随着舞蹈情节的展现,观众一边陶醉于高原美丽的山野、淳朴的风情,一边慨叹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贫穷、落后和愚昧。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看到了希望。群舞《远山不远》为观众描绘了一幅人性美、风情美和理想美交织的图景,又营造出充溢着苍凉历史感和神圣使命感的氛围,让观众沉浸于一种深沉凝重而又优美明丽的意境中。不得不承认,以小见大,由近及远,由现实的场景引出历史性的话题,这正是《远山不远》的一大创作特色,这种创作特色使舞蹈显示出艺术上的深重和沉甸甸的感染力。

图1 支教教师与藏区孩子们

三、主旨表达,现实关切

教育扶贫发挥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塑造贫困工作人员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以及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教育扶贫的宗旨是“铲除贫困的根源,摆脱真正的贫困,治愈贫困和愚行,济贫济智”,形成了一套以各级学校扶贫领导小组为主导、覆盖各个教育阶段、政策保障深入的教育扶贫体系,在扶贫实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教育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存在教育资源浪费、对扶贫主体认识不足、脱离市场等问题。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工作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今后我们应倾向于帮助农村振兴,建立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步入后脱贫时代,教育进行扶贫工作有着新的历史教学任务和路径可以选择,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应向乡村经济振兴倾斜,提供智力、科研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等多方位支持,助力乡村旅游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及文化振兴,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此外,教育扶贫应与社会多元主体相结合,构建政府主导、社会辅助、学校支持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提高贫困地区人力资本质量,减少“返贫”现象,促进农村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全面同步建设,最终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发展是首要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群舞《远山不远》通过主人公及其所象征的乡村支教群体,充分体现其大爱、奉献的志愿精神,为坚守教育良知和呼唤时代楷模提供实践范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四、实干担当,不负时代

我们身处教书育人的沃土,能够做的就是立足本职,奋力做到脱教育的贫、脱文化的贫。而作为高校从事舞蹈教育的青年教师,我们以舞蹈向教育精神致敬,以突出普通群体的生命价值,发掘他们的崇高精神和毅力,传递火炬,永不忘怀他们的初衷,这是高校文艺工作者的责任。群舞《远山不远》正是如此,该作品具有重要思想政治高度、艺术设计深度与现实社会价值,选用真实题材,准确把握住教育发展脱贫、责任担当、民族团结这三个鲜明主题,以胡、谢夫妇的形象管理为缩影,通过学习舞蹈文化艺术传播的形式讴歌无数像他们一样无私坚守在扶贫工作教育战线的教师们。新时代的高校舞蹈教育教学一定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舞蹈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些理念,无不在《远山不远》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远山不远》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种信念和精神。这就是高校舞蹈教学从课堂走向舞蹈实践最好的思政价值所在。《远山不远》在创作过程中,突出立意,有方向地选择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内容作为创作题材,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进一步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文化意识,塑造艺术品格,丰富思想格局,从而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五育”并举的多维度人才。“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远山不远》通过舞蹈艺术传播的形式,向参与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传递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初心薪火相传、使命勇担在肩;同时,也告诫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自身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五、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只争朝夕“赶先进”,事业发展才能“有速度”。谱写新的历史华章,是时代赋予人民的使命与责任。新时代的智者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珍爱健康,“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新时代的仁者爱己爱人,爱亲友、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学成乃致用,道大亦能容。新时代的勇者将小我与大我、个人情怀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理念,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实现时代精神的升华。高校青年舞蹈教师在开展好教育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民间艺术扶贫工作,依托民间艺术资源,创新艺术教育扶贫形式,实现课程教学与扶贫项目的精准对接;把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传统舞蹈文化艺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在立足本土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将情感教育引入舞蹈教育中,并进行舞蹈作品创作。此外,高校青年舞蹈教师还要通过舞蹈作品创作,挖掘地域特色的人文、历史等内容,将创造性思维融入民间艺术资源,进而发展到民俗扶贫、文创扶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年、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的辉煌成就,是全体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一砖一瓦垒起来的。作为高校舞蹈青年教师,我们要以胡忠和谢晓君夫妇为榜样、标杆,砥砺拼搏创新的精神,积蓄苦干实干的能量,奏响后发赶超的乐章。

猜你喜欢

远山舞蹈创作
《愚公移山》新传
去普洱,寻找远山树林的味道
舞蹈课
《一墙之隔》创作谈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一人行歌
创作随笔
如何在舞蹈表演中巧妙运用舞蹈技巧
创作心得
远山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