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视角的生态工程课程群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04-24刘金苓李云辉赵本良王璐唐以杰
刘金苓 李云辉 赵本良 王璐 唐以杰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德育教学。针对当前专业课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思想政治和专业知识割裂、教学方式单调及师生缺乏互动等问题,以生态工程课程群为例,对课程群基于思政元素进行全过程设计改进。探讨了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群全程的方式,总结了课程群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中采用的各种措施。总体上,对思政元素的再设计强化了生态工程课程群的教学效果,其经验可为专业课程群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思考;生态工程;高校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3-0086-04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课程思政担负着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拓展的历史使命。剖析专业课蕴藏的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才能做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2020年5月,教育部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育人向全方位的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根本转变。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存在互不相通、各自为政的现象,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误区,缺乏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主观能动性,这些不当的教学理念导致思政元素和专业内容割裂,甚至对思想政治效果起到负效应。因而,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探索迫在眉睫。如何梳理和组织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合理地展示出来,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生态工程”是我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笔者根据开展課程思政的体会,对思政元素融入生态工程课程群的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为环境生态类专业课程群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一、生态工程课程群概要
生态工程课程群包括专业核心课“生态工程”“生态工程实验”及“生态工程见习”,其中讲授48学时,实验实操16学时,见习1周,共4.5学分。生态工程课程群以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讲解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应用前沿,培养学生熟知生态工程的理论和配套技术,全面提升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该课程群系统阐述生态工程学科发展沿革、基本原理、规划与评价、设计与监理,分农业生态工程、产业生态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工程等专题进行教学。该课程群涉及知识面广,具有典型的案例教学特色。课程群中蕴含丰富的生态环境素材,为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展开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生态工程课程群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一)讲述历史,增强爱国情怀
我国生态工程的学科历史是由许多爱国科学家谱写的,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和他们的爱国初心是开展生态工程课程群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素材[2]。我国生态工程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许多科学家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科学家身上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精神。讲述生态工程学科发展中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提高课程魅力和课堂活力,保持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我国生态工程学科的重要创始人马世骏先生,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怀着炽热的报国之心回到祖国,潜心研究我国飞蝗的发生与演变,对蝗灾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3]。马世骏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科学精神是生态工程教学中生动的思政元素。又如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该理念强调“天人合一”,尊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作为生态城市中的重要理念,该专业知识点可以从钱学森先生的爱国精神引入,带动生态工程教学中生态城市部分知识脉络的讲授。
(二)解读经典,了解政策方针
教学中结合专业内容解读经典论断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强化课程群的思想政治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05年提出的科学论断,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南,该论断解决了长期困扰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审视经济与生态关系的问题[5]。“生态工程”的方法原理是“两山论”在生态资源利用与治理层面的体现,生态工程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生态工程三大效益互相依存,相互制约。
笔者在课程中重点讲述了塞罕坝林场的生态工程建设,塞罕坝林场不仅作为重要的储碳库、蓄水库、基因库和能源库,还为旅游业提供了门票收入、非木质林产品及就业岗位[6],具有典型的三大效益。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林场时,强调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塞罕坝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7]。“两山论”以全新的战略视角为生态工程的实践提供了思想引导,实际上是对生态工程三大效益一体性的再认识,也为生态优势的具象化提供了范例。
(三)翻转课堂,引起学生共鸣
学习积极性是保证翻转课堂最终授课效果的根本保障。翻转课堂模式能够整合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使得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教师更能结合专业精准地答疑和述评。思政元素有很强的时代烙印,与生活息息相关,翻转课堂贴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让思想政治深入人心。教师将含有思政元素的任务引入课程制作,实现活跃课堂气氛、强化专业知识,以及提升学生能动性的一举多得的教学目的。
“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大趋势已经形成,取得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成果,实现了“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笔者在“生态工程”的翻转课堂中发布了“家乡美景——我的亲身经历”为主题的课堂任务,通过促使学生发现身边变化中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挖掘生态环境改善的深层原因,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深度融入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对专业课的引领作用。7A49B570-D97A-43E1-9482-EE8A66FC3087
(四)结合实践,增强感性认识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统一。实践为思政元素的系统展示提供了极佳的机会,专业教师把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参观、实践、实习等环节,有助于打通思想政治亲身体验的“最后一公里”。笔者尝试在生态工程的课程群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题材,例如在生态修复工程中加入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在农业生态工程中强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思想,在红树林湿地生态工程教学中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等。除此之外,利用实习场所的宣传材料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可以增强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以生态工程见习课程中的东濠涌实践为例,东濠涌曾是广州市居民主要供水渠之一,城市化加速导致其水质恶化。广州市政府克服困难,将东濠涌打造成一条“水美花香人人爱”的生态河涌。
2012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广州东濠涌博物馆。笔者利用生态工程教学实践的契机,带领学生参观东濠涌博物馆,了解治水历史、观摩实物及踏勘现场,加深对人工湿地、生态堤岸、调控水文等治理措施的理解,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党和政府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强化了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总之,在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实现“听思政、见思政、入思政”,真正达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五)多元考核,加深学生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离不开课程考核环节,设计思想政治导向的考核方式可为思政元素真正深入内心提供保障。生态工程课程群中包括理论和实践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差异要求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和多样化考核。笔者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群考核的全程,包括课堂随机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集中展示及课程考试等环节,以加深学生从回顾历史、重温经典、翻转课堂以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学习成果,实现在思想政治层面对课程专业知识的运用。以课程考核方式之一“课堂集中展示”为例,教师精心筛选需要考核的思想政治主题,结合课程群专业内容,提前准备考核素材。发布考核主题和素材后,学生可以采用课前观看纪录片、阅读经典论著、探寻爱国事迹等方式备考。教师和学生针对思政元素和专业内容向汇报小组提问并综合打分,如遇疫情则利用线上平台分享。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互动考核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活动,还达到了“发现思政、分享思政、交流心得”的目的,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该方式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工责任意识,无形中取得了一定的德育效果。
结语
课程思政利用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需要通过人物、故事及体会激发共鸣,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责任。生态工程课程群通过挖掘课程中的闪光点,系统整理形成了思政元素网络,实现“课程思政”与“生态工程”专业知识的融合。总之,以思想政治为引领,从专业特色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思想政治过硬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卢慧霞.红色文化视域下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的路径探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1(10):83-85.
[3]薛元立.为实现绿色理想鞠躬尽瘁——记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4):342-344.
[4]杜小玉.以构建兰州特色山水园林骨架为例谈生态城市规划策略[J].山西建筑,2018,44(30):37-38.
[5]田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渊源、逻辑递嬗及时代价值[J].新疆社科论坛,2021(4):12-15+47.
[6]邢立平.浅析塞罕坝森林公园现状、效益及未来的发展规划[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8):57-58.
[7]徐志军.弘扬塞罕坝精神 打造发展源动力[J].华北电业,2021(9):3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Group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LIU Jin-ling1, LI Yun-hui1, ZHAO Ben-liang2, WANG Lu1, TANG Yi-jie1
(1. College of Bi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China; 2. 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ree-all education, and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such as the sepa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group as an example to design and improve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e have discussed the way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group, summarized various measures adopted i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strengthene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group. This exploration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group.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收稿日期] 2021-10-14
[基金項目] 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生态工程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粤教高函〔2018〕180号);2018年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生态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2018zygxk11);2018年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2018sjjxjd08);2018年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模块化教学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2018jxgg16);2017年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专业环境生态工程核心课程‘生态工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7zdzz03)
[作者简介] 刘金苓(1981—),女,山东济宁人,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研究;李云辉(1976—),女,湖南安化人,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研究;赵本良(1980—),男,山东肥城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7A49B570-D97A-43E1-9482-EE8A66FC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