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进展

2022-04-24万秀美

医学概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医疗法

摘要:系统性论述中医疗法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选择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筛选排除不符合本文研究要求的文献,纳入相关文献。本文归纳总结近年来治疗腹泻最常用的中医内外治法。小儿腹泻为儿科常见多发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用中医药治疗其小孩的腹泻症状。从多种角度看,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确实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患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关键词:小儿腹泻病;泄泻;中医疗法

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是我国小孩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2岁以下儿童多发,夏秋季节发病率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证候表现有所不同。症状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较严重者则预后差,更为严重者可出现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则易转为慢惊风或疳证。到目前为止,西医对此病尚无特效药物,而中医很早就意识到了该病对儿童的伤害,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片剂、外用针灸、拔罐、推拿、中医药的敷贴等,临床疗效满意,现将中医对小儿腹泻中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名的认识

与泄泻有关的记载,始见于出土文献《马王堆汉墓帛书》。该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篇曰:“足厥阴脉…溏泄恒出,死。”[1]《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又云:“太阴脉…不能食,不能卧,强欠,三者同则死;溏泄死。”另外一本文献《张家山汉简》中,也有古代医书的发掘,名为《脉书》,其中简曰:“在肠中,左右不化,泄,为唐叚”。又曰:“食即出,为泄。”像以上的“唐”、“唐泄”和“泄”、“唐叚”均是关于泄泻现存文献中最早的记载。

泄泻在《黄帝内经》里有不同的讲法。《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胜则濡泄”;《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久风为飧泄”;《素问气交变大论》讲:“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病腹满溏泄肠鸣”。这是这里记载的是关于泄泻病名的较早文献。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这种具有泄下表现的病证,基本上都以“利”或“下利”统称。并且较少使用其他词汇。但从《金匮要略》来看,泄泻和痢疾是没有严格区分的。唐宋以后,泄泻的病名才真正开始确定。虽然说“泄”和“泻”是两个不同的字,字典中查阅:泄有漏的意思;而泻则为倾泻、倾倒的意思。针对病势来说,“泻“的病情更为严重,现在二者不加以区分,统称为“泄泻”。

2.病因病机的认识

(1)外感致病因素:被邪所困,举重失职,不管是湿热还是污染,都会导致腹泻。夏秋时节湿热较多,冬春时节风寒过多,因此,需要指出的是,湿邪是外感致泻最常见的病因,因为脾脏喜燥恶湿,湿邪最易陷脾、阻脾。因此,有句俗话说“不泻不湿”。因此,腹泻虽有风、寒、湿、热等外邪因素引起,但最终都将归因于湿。

(2)内伤饮食:儿童脾胃不足,饮食中缺乏饥饿感和饱腹感,如不慎食用不干净食物很容易阻碍脾胃的运输而引起腹泻。前辈们认为,内伤饮食引起的腹泻可分为两种:“食物引起的腹泻”和“累积性腹泻”。前者由暴饮暴食所致,而后者与脾脏损伤有关:小儿情绪低弱,导致无法将易消化物质送入胃中,胃中食物积聚时间过长,再而生冷食物不断刺激胃肠道,大肠开始腹泻。

(3)脾胃虚弱: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脾胃升降,调节中焦“气机”运行,小儿素体脾虚,运化失司,胃弱而腐熟失常,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行于下,而成脾虚泄泻。亦有泄泻实证,因失治误治,久病迁延导致脾胃虚弱,转成脾虚泄泻。

(4)脾肾阳虚泄泻:腹泻不但由脾胃引起,与肾也息息相关。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有赖于肾温阳气;肾藏精的功能,也有赖于水、谷之精的支持和化生,两者相辅相成。在临床上,这种腹泻多见于长期腹泻,在腹泻的早期非常少见。但现在经合理补液、纠酸后,很容易治愈,无后遗症。

3.辨证论治

3.1辨证分型

小儿腹泻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中医古籍分类比较复杂,很难掌握。目前临床上公认的辨证分型有:湿热泄泻、食积泄泻、脾虚泄泻、风寒泄泻、脾肾阳虚泄泻、阴伤证、阳伤证和阴虚阳离证。可以根据大便的颜色、舌苔及伴随疾病的发生进行辩证。

如《百病源论》中指出,脾虚泻与寒热泻可以从大便的颜色来区分:“肠胃虚而泻,形则黄,热若不足,会导致血瘀;如果是重寒,会导致寒热交加,会导致红白腹泻”。根据五色理论,黄色属虚热,宜滋阴清热;白色属脾虚,宜补。气虚泄泻者,宜用补中益气汤。脾热泻,泻时骤,色黄溺红大便清如水不臭多为寒证;大便黄褐色、恶臭者多为热证;大便不定型或有夹杂食物残渣、且具有酸臭气味多为伤食泻;大便呈淡黄色、无异味多为脾虚泻;大便长期寡淡粒多为脾肾阳虚泄泻。对于腹泻的证候变化,应该根据小孩的全身症状来判断。

3.2注意事项

治疗泄泻时要注意三点。一、久泄固多虚证,需要注意的是虚中夹实。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为常见这,邪未去导致久泄不愈,进而虚,最终导致正气已虚而邪气犹存,但是在治疗上經常只在意补正气而忽视邪实。邪气,包括外感六淫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等。治疗上若只单纯滋补而不注重祛邪,就会使得病症迁延不愈。二、发生急性泄泻时,切不可立即采取收敛固涩法。首先应该去除邪气其邪,然后再行固涩之法。三、中药上选取甘味药健脾,苦味药清热。脾胃于五行中属土,五味中属甘,因此选择甘味药健脾。但是,腹泻通常是由于脾虚湿邪重所引起的。若单纯使用甘类药物,容易助湿。因此,临床上不能用过甘类药物来治疗。如果腹泻持续时间很长,最终导致脾气虚而湿邪重,通常使用甘温法,可选用黄芪,山药,小扁豆,莲子等。临床上常见的湿热泻,需要清利湿热,选择苦寒药,如黄芩和黄连、黄柏,但是苦寒伤胃,极易损伤脾阳,小儿很少出现火热泄泻。因此临床上不应长时间使用,否则最终将引起延迟性腹泻。总而言之,在腹泻的治疗中,应选择甘味药,若湿重,则不可单独使用;苦寒类药物虽可清热,但还需注重脾胃的调节。

4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可以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治则以祛湿清热,消除积聚,健脾温肾为主。方法上可选择口服中药、贴敷疗法,按摩疗法,艾灸疗法和中药灌肠法。腹泻的预防和治疗的深入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方法众多。它们具有“简单,可靠,有效”的特征,适合于儿童。

4.1中医外治法

4.1.1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沿子午线到达筋膜,直至内脏并最终到达患处。选取特定穴位将经络和内脏紧密结合在一起。另外,药物作用于身体表面并通过皮肤吸收,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小儿的皮肤相对较薄且柔软,药物宜轻,透皮吸收起一定作用。朱宝利[2]将118例泄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9例。治疗组采用贴敷治疗,选取关元、足三里、神阙,将肉桂、干姜、吴茱萸、白术等研末,再以姜汁调成糊状置于纱布贴于穴位上,时间为7小时左右。对照组则采用口服中参苓白术丸,对比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6%,P<0.05。陈虹年等[3]将60例泄泻患儿分组。对照组用西医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将肉桂、茴香、花椒鹽制炒热,装于一个布袋,再贴敷于神阙,2组都治疗一周后统计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

4.1.2推拿疗法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镦,脾胃虚弱,采用传统手法按摩如推、揉、搓等,再加之运腹、推七节骨等手法,起到健脾止泻、消食导滞的作用。推拿止泻避免了小儿服药的困难。且止泻作用显著。常用的推拿手法为补脾经三分钟、补大肠三分钟、揉板门三分钟、推三关三分钟、揉腹三分钟,推上七节骨,揉尾骨各三分钟,每个手法一分钟内100至200次为宜。杨周剑[4]将12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思密达,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1袋tid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1袋qd。而治疗组中若为脾虚泄泻:采用补大肠10min,补脾经10min,揉外劳宫10min,揉腹5min。总有效率分别为97.76%和87.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为伤食泻:采用清天河水10min,补大肠10min,运内八卦10min1次。总有效率分别为92.33%和83.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李林丽[5]将60例小儿泄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推拿配合辨证施护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推拿,均采用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手法,前者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90.00%。

4.1.3中药灌肠法

由于较多的儿童对于口服中药产生排斥,难以服用药物,尤其是对于腹泻的儿童,服药后呕吐加剧了胃肠液的流失。临床上使用中药灌肠法通过区分症状和体征改变治疗过程,减少了诸如恶心和呕吐等的胃肠道反应,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人直肠粘膜富含毛细血管,对于药物尤其是液体药物的吸收更好。直肠给药仅在给药方式上有所不同,而药物的作用方式相同。中药浓缩汤通过直肠粘膜的吸收,降低了药物首次通过肝脏时的清除效果,因此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黄迎春[6]选取收敛固涩,醒脾的药物:肉豆蔻10g,丁香9g,诃子9g,芡实9g,茯苓12g,焦三仙15g,煎汁100mL后消毒密封保存。灌肠前尽量先让患儿排便,将药汁加温至35~40°C,用20mL注射器抽取液体并续一次性灌肠管再插入肠道,注入药液,保持15~20min。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赖氨葡锌颗粒等。前者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后者74.3%。

4.1.4灸疗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一定中药配制成的艾柱或艾条,将其点燃后在皮肤表面的某一腧穴熏烤,或借艾火热的力,温通气血,调整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的一种外治法。一般临床上时间不能过长,而且火力接触皮肤不能太近以防烧伤。现在很多医生经常用隔姜灸,目的是为了是防止皮肤烫伤,还能驱寒除湿,活血通经。禁忌症一般为小儿热厥、重大外伤,大出血等。治疗小儿腹泻的灸法一般有三种:(1)灸长强,点燃一端的艾灸条,然后在距皮肤2-3cm的皮肤对应长强穴进行熏烤,当患儿的皮肤出现有温热感适宜,切不可让患儿感觉痛灼痛,时间以5-7min为宜。(2)隔姜灸灸脐中,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然后再姜片上针刺小孔,随后把姜片放置在脐上,点燃艾灸条,灸脐中,每次灸5min以上,此方法适用于风寒引起的腹泻。结束后外部贴一小块胶布,避免外感风寒。禁忌症为当腹部遭遇强高温,或者腹部疼痛时。(3)贴药灸:选用活血通经的中药如当归、桃红、牡丹皮等的新鲜切片,或将一定配好的的药物研成细末调敷于患儿某部位或穴位上。此方法适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并有五迟症、小儿麻痹、遗尿等症。现如今小儿腹泻等已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表明艾灸在儿童腹泻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张玲璐[7]在对照组上采取合理喂养、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保护胃肠道、调整微生态菌群肠道及补充微量元素等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艾灸治疗。小儿采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脾俞穴周围,将两根艾条点燃分别对准一侧脾俞穴艾灸,在距离患者皮肤高度约3cm处,先回旋灸1min,继以循经往返灸1min,再雀啄灸1min,最后温和灸15min。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8.1%,对照组为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1.5其他

拔罐:临床应用较少,仅适合年龄较大的皮肤较厚的孩子。为了治疗脾虚引起的腹泻,每日从左至右使用神厥,脾俞,胃俞和大肠俞,每5-10min一次。

熏蒸:将新鲜生姜15到30克,炒制加水后,洗净孩子的身体。5-10min后,擦拭整个身体,着重为胸部和腹部。这种方法可以治疗所有类型的腹泻。

此外,还有一些治疗方法,如超声波导入,外用中药栓剂,654-2穴位封闭,足部药物洗浴和足中枢治疗。

4.2中医内治法

李建教授认为造成泄泻的原因尤以湿热秽毒、食积为主,采用从治中的通因通用法,采用葛根芩连汤将其泻下,方用葛根芩连汤之后,辅以藿香、苍术、生或炒薏苡仁、陈皮等调理脾胃[8]。王霞芳教授认为小儿泄泻的常见原因是脾虚湿盛,治疗上应调理升降气机,选用参苓白术散加荷叶以益气升清、健脾化湿、清暑热、凉血[9]。安效先教授[10]根据“治泻九法”理论认为临床上常用银翘散治疗外感六邪中的热泻,伤食泻可选用保和丸,脾虚泄泻选择参苓白术散、理中丸健脾温中,治疗上分利防伤阴,古人云: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可选择六一散等,禁忌症为久病气血已虚、津伤气脱。刘彬、王明明[11]等人报道以保和丸加减,加上补液及降温镇静等辅助疗法小儿伤食泻51例,总有效率为100%。方剂中山楂作为君药,治疗各种饮食积滞;神曲与莱菔子共为臣药,助君药以消各种食积,半夏、陈皮、连翘和茯苓为佐药,佐治食积而导致的气阻、湿阻、化热等急慢性疾病;诸药配伍,消食和胃,清热化湿,使诸症得以自消。

6总结

腹泻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四季皆可发生。同时本病也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发生严重危害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我们的中医治疗在此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及独特的优势,避免现如今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菌群失调、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下降等不良反應。常用的治疗措施有中药内服、推拿艾灸、穴位贴敷及中药灌肠等,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但现今的中医治疗体系中仍缺乏一套完整的诊治系统,随着中医药的深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应用到小儿腹泻的治疗中。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总结和不断在临床上实践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1]谭春雨.中藏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朱宝利.中医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泄泻探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4):32-34.

[3]陈虹年,刘利.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临床应用心得[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0):1947,1960.

[4]杨周剑,张帅.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脾虚证及伤食证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6):742-745.

[5]李林丽.推拿治疗配合辨证施护疗法对小儿泄泻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12):204-206

[6]黄迎春.中药灌肠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脾虚泄30例临床观察[J].湖南省直中医医院,2018.

[7]张玲璐.艾灸脾俞穴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06.0697

[8]董金凤,李建.李建治疗小儿泄泻的诊疗思路与经验总结[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115-116.

[9]何媛,林洁.王霞芳运用荷叶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33):3743-3744.

[10]张丽,潘璐,柏燕军.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泄泻经验撷萃[J].2013,6(8):625-626

[11]刘彬,王明明.中医治疗小儿伤食泻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4,34(004):779-781.

姓名:万秀美 性别:女 民族:漢 出生年月:1963.04.20 籍贯:中国台湾

学历:碩士 毕业院校:上海中医药大学 现有职称:退休医生单位名称: 科技人文研究院 邮编: 研究方向: 中医医史文献

猜你喜欢

中医疗法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近十年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中医治疗进展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
中医治疗阴道炎的疗效分析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
中医疗法治疗三踝骨折126例临床观察
解乐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