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2022-07-16何亮亮王晓红杨丽霞魏瑞贤王江侠
何亮亮 王晓红 杨丽霞 魏瑞贤 王江侠
摘要:失眠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药物较为单一,而中医疗法治疗失眠拥有独特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许多临床医师以及科研工作者对中医疗法的疗效进行了随机对照实验,同时也对中医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和评价。回顾近年来中医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发现经过中医疗法与常规治疗相结合的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通过研究分析,并对未来科研工作提供思路,同时希望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探索具体作用机制,为中医疗法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医疗法;失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志码:A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典型特征以睡眠困难、难以入睡、过早或者间歇性醒等为主,同时伴有一系列的自我感觉,如情绪不佳、乏力、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由中国医师协会在2017年公布的“2015全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有31.2%的中国人目前被严重失眠问题所困扰,而有过失眠经历的人占比也高达16.8%[1]。在古代典籍中,失眠被历代医家称之为“不得眠”“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2]。中医认为其病理变化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3]。现代医药对失眠并无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是以苯二氮卓以及巴比妥为代表性药物的镇静安眠类药物,在科研及临床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此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并且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因此治疗方法及药物的选择成为失眠领域研究的重点难点[4]。近年来,中医疗法逐渐引起科研者的兴趣,并在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患者依从性好,无依赖性,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及显著地治疗效果使中医疗法在临床诊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优势[5]。本论述将针对中医治疗失眠进行阐述。
1 失眠病因病機
在中医理论中昼夜分属阳和阴,昼时卫气行于外阳,夜时行于内阴,阳气在子时入于阴气之中,阴阳二气相交和合,以至阴平阳秘,此时人体机能平和,故正常入睡[6]。在各种原因的诱导下,常人出现阴阳失调,阴阳互制,最终导致阴阳虚损无法相交,故无法获得正常睡眠[7]。失眠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而在《黄帝内经》中失眠的病因被认为是营卫失调、阴阳内外失司[8],如在《灵枢·大惑论》[8]篇有这样的记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又如《素问·逆调论篇》所言:“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历代医家对失眠的阐述多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如在《景岳全书》[9]失眠被分为虚实两类:“不寐证……,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而张仲景却将失眠分为内伤、外感,针对“虚劳虚烦不得眠”的临床症状创制了“酸枣仁汤”。
2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应用
2.1 中医内治法常用方
2.1.1加味归脾汤临床应用
归脾汤首见于《济生方》,后经过演变,历代医家又在药方中加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即今天所常见的归脾汤。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安神养血,二者共为君药,白术、人参补气健脾,当归养心补血,三者与两味君药相伍增强益气补血安神之功,再以远志益智宁神、木香醒脾理气、茯神养心安神使君臣补而不滞,并以炙甘草为佐使药,调和诸药,煎煮时配以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使阴阳调和、心神得安。冯向亮[10]将76例心脾两虚之不寐之典型症状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分别给予加味归脾汤以及西医治疗。停药2 周后,随访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改善效果。得到的结果为对照组为55.3%、治疗组有效率为89.5%,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以得出加味归脾汤能显著改善治疗心脾两虚之不寐的结论。
2.1.2酸枣仁汤代茶饮
方中以酸枣仁为君药,起宁心养血、益肝止汗敛阴之功;茯苓、知母共为臣药,有安神静心、泻火清热之功;以川芎调畅气机,增强君药除烦安神之效,用为佐药;以甘草为使药,起缓急和中之功。诸药合用,可调节气血、安神养心、定志安神、理气疏肝。朱益幡[11] 等选取肝郁血虚型失眠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各56例,对照组只给予艾司唑仑片,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以酸枣仁汤代茶饮治疗,连续治疗1 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进行评估。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入睡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1);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该研究结果提示酸枣仁汤代茶饮与西药配合使用可有效改善肝郁血虚型失眠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而中药西药联合使用效果显著,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此该研究还发现,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这表明酸枣仁汤代茶饮有改善西药不良反应的效果,可有效提高用药安全,显著降低用药依赖性。2.1.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临床应用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首次记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方中以重量的牡蛎、龙骨为君药,起收敛固脱之功效,加入桂枝为臣以温通心阳,配合君药以除痹行血、通阳温经;佐白芍以和营敛阴,与桂枝相伍通阳益阴;使以补益心气之甘草,与桂枝相伍以温阳[12] 。吕梦亮等[13]选取了围绝经失眠患者共94例,随机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与西药联合使用,而对照组只给予西药。一个疗程为1 周,经过2 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治疗前后的焦虑评分做出评价以及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发现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70%,而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8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治疗干预后焦虑评分均下降明显,治疗前后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效果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张伟杰等[14] 将经过筛选的80例失眠伴焦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在持续28 d 的治疗过程中,分别给予艾司唑仑片口服治疗以及艾司唑仑片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酸枣仁汤加减联合应用,治疗结束后发现联合用药组的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和焦虑程度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1.4促眠方临床应用
刘艳骄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心理科的主任医师,拥有30年的临床、教学、科研经验。刘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在病症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临床效果出色的经验方之一——促眠方。刘教授灵活运用促眠方,随症加减,使促眠方得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该方具有安神镇静、理气疏肝之功效[15],该方是通过对陈士铎的舒魂汤进行临床实践后提炼调整而成 [16] ;后又在此方的基础上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7] 以及《医学心悟》中的的安神定志丸[18]调整加减而成。该方是经过中药药理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证明的治疗失眠的有效方药。
2.2 中医外治常用法
2.2.1针灸法
针灸在我国已存在两千多年,相关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后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经过古代医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阐述,在古代临床治疗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针灸可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而失眠的发生就是由于阴阳失调所造成[19]。徐艳玲[20]选取了98例失眠症就诊者,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针灸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即艾司唑仑口服,而针灸组则采用西药与针灸联合应用,经过持续4 周的治疗后对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评价。治疗结束后发现针灸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7.96%,而常规组仅为 81.63%,前者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评分进行评价后发现,两组干预治疗以后睡眠质量均得到改善,但是常规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低于联合应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足浴法
中藥足浴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中临床效果较好的重要手段,可对脏腑、经络、腧穴产生作用,其作用理论充分地体现了中医疗法的优势与特长[21] ,经过浓缩,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被提纯出来,这些有效成分借助人体的皮肤渗透作用,而起到调整腧穴、经络和脏腑的功能,能够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减轻症状,进而阴阳平衡,则诸症自消。中药足浴法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且效果良好,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觉舒适、无痛感,经过治疗后睡眠质量能够得到极大地改善。唐连婷[22] 从就诊患者中选取了符合条件的失眠症患者共90例,将90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人。观察组采用稀释后的中药浓缩药液遵循医嘱浸泡30 min,且联合艾司唑仑口服治疗。而对照组仅给予艾司唑仑,经过14 d 的持续治疗后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经过观察发现,观察组的有效率高达93.3%,而对照组有效率仅有75.6%,足浴联合西药治疗的疗效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艾灸法
艾灸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助阳补虚、散寒温经、逐痹活血、疏通经络之功。杨华元等[23-24] 研究发现,艾灸是通过综合生物热效应及非热效应、光谱辐射等诸多作用来刺激穴位改善机体状态,对生理、免疫、生化产生改善和调节作用,进而达到防治目的。孟晶晶等[25]在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选取了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选中的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予以艾司唑仑片口服,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还给予艾灸联合埋线治疗。经过2 周的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健忘、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心悸不安的中医症候积分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皆低于治疗前,且发现对照组的积分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的73.68%低于观察组的9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中医治疗失眠研究趋势
失眠在当今社会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是正常生活的多发疾病,甚至可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干预治疗将会迅速进展为抑郁等疾病。现代医学对于失眠的治疗手段及药物较为单一,且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时间服用或可产生依赖性。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独特优势,如中医外治法的足浴、艾灸等无痛苦、感觉舒适、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好,利于推广使用,同时中药治疗失眠也同样优势明显,毒副作用小,针对个人因素,通过多靶点、多层次整体调节,促进人体机能自愈。综上所述,针对失眠所采用的中医疗法各有其特色与优势,以往的许多临床观察都证明了中医疗法的效果,科研工作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临床应用及科研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统一的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的判别标准,无法证明疗效的可信程度;临床观察病例数较小,无法获得说服性的理论证据;机制研究较少无法获得科学准确的理论支撑。中医疗法虽经过临床检验证明安全有效,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也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现实问题,希望科研工作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具体机制,建立科学严谨的统一判别标准,在现代医学的支持下再充分发挥中医疗法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4):1844-1856.
[2]黄苏萍. 张仲景辨治失眠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12):753-754.
[3]张伯礼,吴勉华. 中医内科学[M].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4]马捷,李峰,宋月晗,等. 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5):106-108.
[5]胡琪,李七一. 失眠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6):573-576.
[6]董梦久.应用《黄帝内经》“阴阳相交”理论治疗失眠症[J].湖北中医杂志,2005(11):23-24.
[7]袁征,杨月艳,何晶,等.周珉教授以痰热论治失眠验案分析[J].西部中医药,2020,33(9):48-50.
[8]佚名.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9]张介宾.景岳全书[M].孙玉信,朱平生,主校.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76.
[10]冯向亮. 加味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不寐疗效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3):219.
[11]朱益幡,周洁,蒋建明. 酸枣仁汤代茶饮联合西药治疗肝郁血虚型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10):991-994,998.
[12]杨枝青,徐立思. 姜春华运用桂枝龙骨牡蛎汤验案赏析[J]. 河南中医,2017,37(12):2068-2070.
[13]吕梦亮,彭思菡,何淑娴.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围绝经失眠的临床分析[J]. 光明中医,2017,32(9):1262-1263.
[14]张伟杰,贺卫超.酸枣仁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艾司唑仑治疗失眠伴焦虑状态80例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6,45(4):35-36.
[15]许彦臣,刘艳骄.刘艳骄教授运用促眠方治疗失眠之经验采撷[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3):321-324.
[16]陈士铎.辨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17]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6:32-33.
[18]李经纬. 中医大词典[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1.
[19]张路,董雪. 中医针灸的药理作用分析[J]. 石河子科技,2020(6):64-66.
[20]徐艷玲.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治疗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3):180-181.
[21]梁秀. 中药足浴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效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5):175-177.
[22]唐连婷. 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症患者效果观察[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6(1):74.
[23]杨华元,胡追成. 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 中国针灸,2009,29(11):897-899.
[24]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 中国针灸,1996(10):17-18,59.
[25]孟晶晶,沈云霞,管娟. 艾灸百会穴联合穴位埋线在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8):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