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激励效应”
2022-04-23文建英
文建英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讲究艺术、技巧,围绕小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特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激励效应”,给予小学生足够的肯定与鼓励,提高他们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自信心与自觉性,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语文学习效果。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激励效应”进行探究,希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励效应;质疑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4-012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4.042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想展现出“激励效应”带来的优势,教师就要改变以往口头鼓励式的激励方式,真正实现激励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融合,真正尊重、理解每一名学生,结合每一名学生真实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设定相应的激励方案,让激励教育真正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够提高“激励效应”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能够以最饱满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同时,教师要把“激励效应”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明确对小学生的期待,让小学生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奋斗方向,关注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性,通过激励性实践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要借助于“激励效应”鼓舞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多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语文教学活动更加有活力,最大程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激励效应”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来的探究欲望较为强烈,由此可见,兴趣是激励学生前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激励效应”,能够指导教师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学科学习积极性,借助于榜样、奖励、语言等方式,让小学生能够更为专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
同时,小学生的内心是敏感、纯真的,鼓励和肯定会让他们更有学习的动力,如果一味地指责与惩罚,会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激励效应”的实施方式比较多,除了激励性语言,教师还可以设定激励性的学习场景,让小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二)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意志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激励效应”,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帮助小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摆脱学习方面的失败感,促进自身的全面、个性化发展。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学校对于一些语文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会通过请家长、劝导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力。而在“激励效应”的指向之下,教师会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闪光点、成功点,多激励、鼓励学生,坚持下来,就会让学生产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三)增强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勇于问难、勇于质疑,才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思维,取得理想化的语文学习成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激励效应”,能够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局限性,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而是要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模式,充分启发、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同时,在教師的鼓励、肯定之下,学生在面对一些具备启发性、针对性的课堂问题过程中,就能够大胆解疑、探索、思考,从中获得更多新的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效应”的原则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效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明确运用“激励效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展现出“激励效应”的优势与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内因和外因结合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激励效应”期间,要遵循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的外因主要是指一种外在的激励,内因主要是指一种内在的激励。在外在激励中,具体包含了教师运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情感、教学神态、教学语言等,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基于外因层面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内在激励中,主要是包含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让学生自发去学习、实践、体验,这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主要内容。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教师不仅要借助于外部环境来激发学生、激励学生,还需要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拥有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和学的深度整合,让外因和内因形成辩证统一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
(二)全体性和个体性融合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激励效应”期间,一定要遵循全体性和个体性融合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在语文课堂中落实激励教育,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理解学生,注重激励每一位学生,能够平等、民主对待他们,让学生能够用心去学习、探究、实践。同时,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教师在兼顾所有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对个别学生的鼓励、激励,特别是要强化对一些学困生的激励与肯定,让学生拥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教师在设定激励手段的时候,也要注重全体性和个体性融合的原则,不要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来对待学生,而是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激励,真正体现出激励效应的作用。
(三)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的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但是任何人都有相应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要,同样,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激励效应”期间,一定要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融合的原则,以此来展现出“激励效应”的实效性。对小学生奖励橡皮、铅笔等物品,属于物质激励,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方式。而鼓励、肯定、表扬属于精神激励,通过精神激励能够唤醒学生内在学习动力,鼓励他们奋发图强、认真学习。同时,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互补、融合,才能够真正对学生形成一种鼓励、激励、认同,促使他们去发展、成长、学习,满足学生的各项学习需求,从而更为专注地融入学习活动中。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效应”的策略
(一)在语文教学中树立激励教育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想真正展现出“激励效应”的教育效果,教师自身要具备坚定的激励教育理念,意识到激励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在课堂活动中能够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更为专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还能够让教师获得理想的职业成就感,消除职业倦怠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树立学生需要被激励的教育理念,感知到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肯定的心态,教师的激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与源泉,以此来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小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够成熟,年龄也比较小,需要来自家庭、同学、教师的肯定,冷落与忽视会限制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可以用鼓励、期待的行为与语言来感染小学生,让他们变得更加自强、自立、自信,这样才能够获得最快的成长与进步。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激励成为一种教学习惯,“激励效应”成果不是立刻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拥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与耐心,才能够探寻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激励理论和激励实践方案。在小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要急着指责、批评他们,而是要把学生放在一个平等、公正的位置上,真正围绕小学生的需求、困惑来加以引导,从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够更了解学生,从而策划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激励教育方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到教师真诚的鼓励与爱,对于学生的成长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营造激励性的教学氛围
环境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积极向上、和谐的教学氛围,容易让小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激励性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够展现出“激励效应”的教学优势。教师要重视教室环境的布置,可以把一些励志的名言警句字画挂在教室中,以此来时刻警示学生,更为直观地激励学生进步,从而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
同时,教师要注重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尊重、信任学生,这是开展激励教育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之中,才能够实现共同进步、双向互动,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任,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优秀榜样,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动作,都能够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除此之外,教师要设立激励性的教学情境,借助于生动、幽默、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来激励学生,把语文课本中深奥的知识更为形象地展示出来,让课堂教育语言具备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既能够展现出“激励效应”的作用,还能够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感。
(三)设定适合的期待值,让学生拥有奋斗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期待,让学生能够遗忘过去的失败,对现在、未来充满强烈的自信心,这些都需要教师设定合适的期待值,让学生拥有相应的奋斗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科学设定课堂期待,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相互促进的场所,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实现文本艺术手法、艺术情感、艺术思想的交流,真正让学生实现情感和心灵方面的交流。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度,以此来设定语文教学方案,并且要形成一种教学期待,表现出渴望学生进步的状态,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上进心,促使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把话讲清楚、把字写工整。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期待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每天有一个小的进步,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与提升,都要给予鼓励与肯定,表现出更高的期待,这样才能够促进小学生去进步。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借助于差别期待来展现出“激励效应”,教师要充分分析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狀态,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定相应的学习期待,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四)开展激励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要注重把语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开展激励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同时,端正自我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于语文竞赛实践活动来渗透“激励效应”,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课堂活动中,通过竞赛实践活动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可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的学习心理,再加上教师的鼓励与肯定,能够最大程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语文竞赛实践活动中,对于学生的优异表现,教师可以设定相应的奖励,通过一些荣誉称号、小红旗、小红花的赠予,激励学生去学习和进步。
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活动来融入“激励效应”,让学生结合文章人物角色来进行表演,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知识,还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锻炼自我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鼓励学生学习,对于一些学生的良好品德与能力,教师要多宣传、多鼓励,让其他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相互借鉴和学习中,做到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主导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形式,真正把小学生作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对象,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来设定语文教学方案,强化对学生的鼓励、肯定,提高他们参与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在掌握语文教材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做足铺垫工作,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青.让课堂闪烁理性的光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
[2] 苏春景,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3).
[3] 张延芹,张远强.启程——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影响[J].赤子(上中旬),2015(18).
[4] 方华英.学习型组织视野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以广州从化区为例[J].教育导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