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话阅读:学生童年时代的美好相遇

2022-04-23王小宝

江西教育C 2022年4期
关键词:想象能力意志品质文化传承

王小宝

摘   要: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童年质朴的生活、思想、追求,对正处于童年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天然的食品”。通过对古代神话故事的阅读,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他们的童年时代的美好相遇。

关键词:神话教学   想象能力   文化传承   意志品质

我国古代神话故事想象奇特、语言朴素,反映的是人们对未知宇宙的想象和探索。其中,敢于实践、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等诸多的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表达力,实现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是我们教师的应然追求。

一、神话教学的应然视角

(一)想象层面的共振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先民们对于宇宙、自然中诸多的现象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幻想来推测世间万物的出现、存在、变化的规律,以此寻找精神的寄托。当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抵抗来自外界的伤害,或当个人的愿望难以实现时,他们通过神话故事创造自己心中的英雄,又通过英雄的力量去克服心理的恐惧,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大家应该共同遵循的社会公德,他们也借助生动的故事来表达、传递。同样,对身体和认知能力处于弱势的童年时代的学生,他们也有无数瑰丽、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感觉是生命的存在,认为它们有着人类一样的情感需求。面对不能解开的疑惑,他们也想寻找自己的答案。

(二)表达层面的共情

神话语言的简洁性与儿童语言高度相似。相较于语言优美、构思精巧、韵味无穷的散文,表达严谨、描述准确的说明文与科普小品,我国古代神话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阅读神话故事,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能更好地促进他们个性化地学习、多角度地阅读、创意十足地表达。

(三)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

神话故事寄托了人们追求美好的愿望,也颂扬了美好的精神、意志、品质。阅读神话故事是儿童的最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借助这些经典神话故事,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道德情感的浸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选入教材的神话故事,恪守单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对落实学科育人的价值,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神话类文本的价值及教学策略

(一)在阅读神话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故事,触摸人类童年时期的神奇想象,既契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也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因此,在学生对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初读感知、梳理脉络阶段,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古代神话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通过他们个性化、有创意的讲述和复述,还原神话故事的情节,再现精彩的个体解读,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复述故事的能力及情感体验、语言运用的能力。比如,在阅读《盘古开天地》时,笔者组织学生交流他们觉得神奇的地方,然后想象这样的画面:盘古生活在“昏天黑地、混沌一片”的环境中,天地被劈开后缓缓分离,盘古顶天立地让天和地成形,他的身体各部分化作美丽的世界等,从而在感知神奇、读懂神奇中,走进神话故事,感受想象之美。

从儿童的视角看,世间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情感。神话故事恰恰给了他们心灵的栖居之地,能让他们产生无穷的想象。以《女娲补天》中“炼石”的教学为例,课文用“捡来五彩石、燃氣神火、炼成石浆、把大窟窿修补好”这样的描述来概括女娲炼石补天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将事情的经过描述得更具体,如“在熊熊燃烧的神火上,五种颜色的石块渐渐熔化成彩色的石浆,在巨大的锅里不停地翻滚,就像晚霞那样绚丽。女娲轻轻舀起一些,小心翼翼地倒在破损的地方,石浆很快凝固了,给天补上了一个窟窿。女娲又舀起一盆,不断地泼向破了的天,天空终于被这五颜六色的石浆补好了……”如此,学生在神话故事的留白处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让故事更有魅力。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孩子的心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一方面,他们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概念的匣子;另一方面,有序的获取知识对孩子们正在发育的心智来说,则是天然的食品。”神话作为我国优秀的经典文化,就是怀特海先生所说的“天然食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放飞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神话情境,感受神话的神奇,让儿童的阅读变得丰富、充满感染力。

(二)通过神话人物形象,感知传承文化

在我国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中,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里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我国古代神话故事,感受神话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学生感知、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

比如,《盘古开天地》一课中的盘古,为了让天和地不再合拢,甘愿以自己的身体做支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屹立在天地之间,经过一万八千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但自己却精疲力竭,轰然倒下了。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盘古的这种行为表现了古代的劳动人民对坚持不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人们敢与天地做斗争的思想及孜孜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紧扣盘古“对着黑暗劈过去”的勇气,笔直地挺立在天地间的决心,如“巍峨巨人、坚固柱子的身形”,让学生去体会祖先们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力量。神话是文学的源头之一,其形式与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神话中的主人公具有超凡力量、神异能力,能让儿童产生崇拜、向往的心理期待。神话对宇宙万物的诞生赋予了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能让儿童打量世界的目光多一道神奇、温暖的光芒。

在对古代神话故事人物的特点进行归纳时,教师要在对信息的提取与分析中,让学生明白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宣扬的是人类的大公无私、知难而进、持之以恒、自强不息、敢于牺牲的精神。如此,才能在深度阅读、用心揣摩中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相关的阅读链接,适时对诸多神话人物形象进行归纳,从而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比如,在阅读了《盘古开天地》之后,笔者给学生链接“燧人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故事,让学生概括出他们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在学习了《女娲补天》之后,则链接“女娲造人”“仓颉造字”等故事,引导学生感悟这些神话人物为他人造福的精神。

神话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故事中的原型往往具有道德感。在神话的世界里,无论是“万物有灵”的期许,还是死而复生的幻想;无论是对“神灵主宰”的敬畏,还是对“英雄救世”的颂扬;无论是对自然万物的“人化”,还是对人类自身的“物化”,都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无所羁绊的审美空间,让儿童产生美的遐思与启迪。

(三)品神话语言,提升儿童的表达力

古代神话故事的语言有质朴之美、文学表达之美、文化传扬之美,是我们阅读神话故事时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人类发展之初的朴素文字表达,也符合当下学生的语言特点,因而也讓他们更容易理解这些神话作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的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激发他们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主动去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则增加了对人类命运和喜怒哀乐的关注,对生动形象、优美语言的感受。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则重在发挥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作用,以及对学生追求美好理想的教育。

因此,在教学神话故事时,教师不能只是发掘神话故事的思想道德价值,应根据童话文本的体裁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培养学生梳理情节、品悟形象的阅读能力;复述故事、交流看法的表达能力;角色扮演、人物访谈的体验能力;大胆想象、生动讲述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笔者就将课后的练习“说一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拆解为“劈开前”“劈开时”“劈开后”三个环节,为学生的复述搭建支架。这样,学生从小处入手,融入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能将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具体。在教学《女娲补天》时,笔者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将文中的人物行为具象化、可视化,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品悟到人物的情感。在教学《精卫填海》时,笔者让学生自由想象,模仿《盘古开天地》的讲述方式,将概括性的文字描述成“少女初长成”“海边尽情戏”“失足溺于海”“衔木石湮海”五个具体的画面,既体现了精卫的可爱,又展示她的坚持不懈……学生的阅读就不再停留在故事内容的表层,而是将自己的体验与看法,积极而踊跃地展示出来,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阅读是学生实实在在地探究、体验、分享,建立完整认知的过程。然而,在课堂上,学生的汇报与交流看似热闹非凡,但实际都是碎片化的思维,教师本着激励的初心,不愿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与肯定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更不利于他们构建完整的认知。“当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扑面而来的快餐语言中,我们的思维必然会变得肤浅、迟钝、依赖;当低俗文化大行其道时,我们免不了会成为格调不高的人。”面对质朴的神话故事,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对情节的了解、人物的标签式概括层面上,要真正走进神话,采用故事复述、讲述、角色代言、课本剧表演、模拟采访、人物访谈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古代神话文本的字里行间多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创意、多角度地理解语言,并能运用语言来演绎故事,表现人物形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阅读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架设起历史与未来、现实与想象之间的桥梁,让他们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放飞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神话情境,感受神话的神奇,进而让他们的阅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充满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佟寅.探寻神话   巧用归纳   趣讲故事——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J].吉林教育,2021(Z3):73-74.

[3]季海霞.在“变”与“不变”中探寻教学价值——统编教材《女娲补天》一课的修订及教学启示[J].教育视界,2021(14):19-22.

[4]程蓉.追问·对比·提炼:低年级神话故事类课文的教学思考——以二下《羿射九日》的同课异构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1(13):64-66.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殷庄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想象能力意志品质文化传承
浅议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想象力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利用学具操作,培养学习能力
巧妙利用教材插图,有效培养学生能力
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研究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