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任务驱动的复习教学策略
2022-04-23袁剑芳
袁剑芳
摘 要:初中地理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传统的“老师灌,学生记”的复习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笔者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思维培养,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以任务驱动学生深度学习,在任务设计、活动探究、任务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实验,总结初中地理任务驱动的复习教学策略。
关键词:任务驱动 深度学习 复习教学策略
当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高阶思维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正在深入基础教育领域,但是这些教学改革大多发生在低年级的新课教学,毕业年级的复习教学却鲜有涉及。新课程标准强调初高中的衔接,强调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学科体系的建立,因此对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提升的复习教学就非常重要。
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主要提供“在哪里”“是怎样”的背景知识,而高中地理则做出“為什么”“将怎样”的分析和评价,二者联系紧密,承上启下。在义务教育阶段评价改革的指导下,学业水平考试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基础的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与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基本一致。本文针对当前初中地理复习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提出任务驱动的复习教学策略。
一、当前初中地理复习教学中的问题
(一)内容多、时间紧,老师灌、学生倦
地理学科一直是新余市的中考科目之一,以前是本市自主命题,自2016年以后采用全省统一中考试卷。全省统考地理和生物合卷,总分60分,每科各30分。通常情况下,九年级地理课时一般是一周一节,但是复习的内容却涵盖七、八年级一共四本教材,时间紧,任务重。由于分值低,学生基本不会在课后花时间复习地理,连作业也很难保证有效完成,所有的学习时间仅限于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提高课堂复习教学的效率。
从2021 年开始,全省取消中考,全面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在八年级期末进行全省统考,分值为50分,成绩作为招生录取计分。这样一来,初中地理在学习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学习时间缩减了一年,分值却增加了20分,这对复习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师为了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一般都是把专题、单元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整节课几乎都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教学效率低下。
(二)以参考书为纲,被动教学带来浅层学习
当前复习参考书特别丰富,教师往往会选择一本主要用书作为教学帮手。在教学时,很多教师依据参考书的内容和结构“依葫芦画瓢”进行教学,而很少认真思考参考书内容的科学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被动地顺应参考书的逻辑,很难带动学生去主动探究、深入思考。这种被动的教学必然带来学生浅层的学习,让学生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记忆和理解的层面,而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很难形成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
二、深度学习理念下的任务驱动复习教学策略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8年1月,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正式出版。这些文件都提出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复习教学方式。深度学习理念、项目式学习不仅可以应用于新知识教学,也能极大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因此,通过任务驱动引向深度学习是复习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指向深度学习的任务设计
深度学习即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效做出决策或解决问题,建立知识结构、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项目式学习是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分析问题,并且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的驱动任务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认真思考、科学分析、形成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将任务引向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地球和地球仪》时,教师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在家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上课的时候带到教室进行展示,这种项目活动就类似于手工课,这样的学习是浅层化的。如果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制的地球仪上学习经纬网知识、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并不断填充重要经纬线、地轴、晨昏线、温度带、大洲大洋的分布等充实地球仪,那么这个自制的地球仪就成了非常有效的学具,能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如果驱动任务设计成“通过自制简易地球仪探究地球运动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地球运动规律并且自主分析、解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就是一种深度的学习。
(二)紧扣新课程标准的活动探究
活动是对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后的子任务,往往更直接、易操作。在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呈现任务之后不要让学生立即开始探究活动,要先帮助学生分解任务,形成一个个具体的活动,再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应的素材和资料。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向标,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活动探究要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在《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中,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这个任务的探究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从教材和教辅中查找相关文字资料和专项地图,列出每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要素和特点;二是找出各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突出特点;三是列出每个区域发展的突出特点;四是分析各区域发展特点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每项活动环环相扣,从知道、理解的低阶认知水平到应用、分析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当前教育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水平的要求相一致。
(三)推动思维形成的任务评价
任务评价包括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任务完成后的总结性评价。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在真实问题的主动探究中、在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提升元认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及时对深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对学习目标进行反思,对学习过程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逻辑思维的形成,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
以驱动任务“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人类活动的?”为例,当任务分解后,活动一是“气候对河流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很多学生从水量大小、汛期、结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碎片化。这时教师可以问:“很好,那你知道这些是河流的什么特征吗?”从而引导学生从“水文特征”展开分析。这样的推进学习,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思维结构。
总之,教师需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复习教学。本文以“任务驱动深度学习”为初中地理复习教学策略的切入点,但是当前的教学实验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任务设计和任务评价上,还需要更加细致和完善。教师可以利用本文“以任务驱动深度学习”的经验,创新复习教学的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2):51-58,36.
[2]李人,夏晓菲.促进深度学习的项目式学习教学策略[J].教育导刊,2020(4):48-5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考地理复习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ZXYB0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