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班级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2-04-23叶园园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2期
关键词:突破中学问题

叶园园

【摘要】“团队管理”已经在商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却还是在探索阶段。在使用中学班级“团队管理”的实践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完善“团队制管理”的建议。希望能更科学合理地发挥中学班级“团队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班级团队管理;问题;突破

团队管理最早是在企业中运用。中学班级团队管理是以企业团队管理为基础。企业团队管理是指在一个组织中,员工按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小组是组织的基本单位,可以从不同观点讨论,激发更有创意或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执行力和生产力。在企业团队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和生产力体现在完成经济目标上,而中学班级团队管理的执行力和生产力体现在班级日常管理和学习效率上。借用企业团队管理进行中学班级团队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执行力。

一、中学班级团队管理的涵义

中学班级团队管理是指在中学班级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自愿分成若干小組,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捆绑在一起进行班级活动,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的奖惩理念来进行团队竞争,最后达到学生自我管理、团体共同进步的目的。

中学班级团队管理首先强调的是成效和执行力。中学班级团队管理成效体现在全校班级日常管理奖项的获得,例如流动红旗、优秀班级称号等;也体现在中考或高考班级总分成绩上。中学班级团队管理一般沿用企业团队管理原则,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二、中学班级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因过于注重竞争产生的功利化思想。中学班级团队管理强调的是提高班级日常管理和学习效率。于是班主任经常运用团队竞争手段,模拟社会竞争,甚至用原始“丛林法则”来指导团队和运作。这样的确能在竞争中提高班级管理的执行力。但如果过度重视竞争,会把学生往功利化方向引导,学生会慢慢变成只求结果、不注重过程和感受的人。当中学班级团队管理走到极端时,团队成员容易出现功利化思想,表现为动机功利化、价值观上的利已主义和动力上的实用主义,为班级做事前先问班主任这件事能不能为自己团队加分,否则就不愿意做。这无疑会助长学生功利化思想,丧失教育本真。

第二,因过度强调“团队”奖惩产生的“连坐制”。中学班级团队管理的奖惩措施在“竞争机制”下使用更为普遍。中学班级团队管理的奖惩措施具体表现在无论是奖还是罚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全部受奖励,全体受惩罚。如果团队成员有一人犯错会导致所有人没有奖励,或直接被整体惩罚。这种奖惩制度无可避免地会使本来有个性的学生,在团队中感到很不适应,或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而团队中表现好的同学会产生不想被表现不好的学生拖累的想法,表现不好的同学会因为被埋怨而产生脱离团队的想法。

第三,因团队之间竞争产生的“马太效应”。在团队竞争过程中,由于带领的队长不同,队员合作能力的不同,渐渐会出现分层。有的团队越来越优秀,有的团队越来越差。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就叫做“马太效应”。本来团队难免有强有弱,但在中学班级“团队制管理”的奖罚机制下“马太效应”会更加凸显。有的团队已经尽最大力了,可还是无法得到奖励,甚至受到处罚,容易使这些团队成员形成“习得性无助”,越来越没信心,最后导致自暴自弃。这样就不能达到中学班级团队管理的理想状态——共同进步。

第四,因团队内部的“踢猫效应”产生个别学生与团队脱离。中学班级团队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容易使学生过分注重自己团队的成果,于是团队内部将会走向一个极端——产生“踢猫效应”。即当团队没达到预期成果时,团队中强势的成员会把原因归咎于较弱势的成员,较弱势的成员又把原因归咎于更弱势的成员。而通常学困生很容易成为团队中最弱势的成员。团队还没解散前,这种“踢猫效应”只是潜伏在团队中。一旦到了学期结束重新分团队时,“踢猫效应”的表现就暴露出来。团队队长和某些队员会强烈要求某些学困生离开本团队。全班也没有人愿意让学困生加入自己团队。这样会影响同学之间的感情。而学困生一旦觉得被同学放弃,就有可能把情感投入到班级以外的团体,甚至是不良社会团体中,为校园埋下安全隐患。

第五,因长期实施同一管理机制产生的心理疲劳。任何班级管理措施时间一长,容易进入疲劳期。实践发现,中学班级团队管理实施的第一年效果最好,第二年、第三年执行力就会开始下降,有的甚至流于形式。中学生对长久执行同一个班级管理模式产生的心理疲劳。具体表现为不再严格按照班级制度去执行或对班主任的激励措施不感兴趣,产生这种心理疲劳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精神紧张和有挫败感。另外,团队管理的奖惩机制容易使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导致情绪不稳定,容易抑郁和焦虑,从而产生心理疲劳。这些结果都违背了教育者关爱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原则。作为班主任,是不可能牺牲学生和身心健康而去获得班级管理成效的。

三、完善班级团队管理的对策

第一,强化专家型校长治校。校长是一校之长,其管理理念决定了学校的管理方向,也决定了学校班主任的治班理念。校长应从全校层面去制定评价班级和班主任的管理标准,使中学班级团队管理发挥最大功效。中学校长不但要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较强的管理能力、敏锐的预见能力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能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和发展规律,系统地掌握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才能成为专家型校长。只有上级管理层面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制定非功利化的学校内部评价学生和班主任的管理制度,才能使班主任端正教育态度,坚持正确的治班理念。

第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中学班级团队管理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生对于班级管理制度的感受。如果班级管理制度给学生感到很不舒服或者压力过大,班主任必须及时去了解和劝导,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先。学生是未成年人,学校也不是丛林,在中学班级管理中不适合运用“丛林法则”。班主任应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竞争奖惩措施只是班主任团队管理的一个辅助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班主任在团队管理中的主要方法必须以学生感受为主,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唤起学生的内部动机。关照学生的感受,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能解决由于团队管理竞争制度导致的滋长功利化思想的问题。

第三,用“张弓效应”关注弱者。作为教育者,是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道德经》中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张弓效应”。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团队管理时要运用“张弓效应”,促进后进生的发展。为了让后进团队和学困生有存在感,并且能实际上帮助到他们,班主任应把中学班级团队管理原则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过渡到“重视后进,兼顾效率”。当后进团队或学困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这样,中学班级团队管理中的“马太效应”和“踢猫效应”就能转化为“张弓效应”。

第四,用“鲇鱼效应”保持持久性。心理学家刘德降认为,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当学生的积极行为到达一定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奖励强化间隔的时间,随后撤销强化。同时在延长强化间隔时间过程中,可以改变间隔时间,避免学生专心等待奖励。在延长奖励的过程中,适当运用“鲇鱼效应”作为中学班级团队管理的奖励代替机制。具体操作:让团队队长交换监督其他组去进行班级管理,让本已产生心理疲劳的团队在外来刺激下又活路起来,让学生能持续地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中学班级团队管理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的阶段。中学班级团队管理的确能够在较短时间达到整体提高班级执行力的效果,把这个高效的执行力持续健康地保持下去,是实施中学班级团队管理措施的班主任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伟.给你一个团队,你能怎么管?[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4.

[2]王凤秋,曾涛.专家型校长的内涵、素质特征及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36-38.

猜你喜欢

突破中学问题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