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统筹优化内蒙古能源结构和制造业结构的若干思考

2022-04-23包思勤

北方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双碳目标

包思勤

摘  要:以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为主的内蒙古经济,属于典型的高碳经济。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下,内蒙古将发生革命性的产业变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其显著标志是:内蒙古将由化石能源大区逐步转变为清洁能源大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双碳”目标     能源革命     产业变革     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内蒙古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外发展大局和内蒙古在全国的发展定位,对内蒙古提出的殷切期望和重要指示要求,是内蒙古在“双碳”背景下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贯彻、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把“双碳”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把握好推进“双碳”工作的原则、节奏和力度,在稳步降碳中围绕高质量建设“两个基地”积极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加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履行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扎实推动内蒙古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一、“双碳”目标下内蒙古革命性的产业变革势在必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期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复苏失衡,全球温室效应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全球供应链加速进行全面调整重组。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两方面的突出挑战。一方面,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还不够突出和牢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现象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服务业发展不能充分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需求,与消费结构升级和新型消费观念的要求还有差距。另一方面,国家着眼可持续发展,建立了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以下简称能耗双控)制度。2020 年底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了“3060 双碳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但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尚未触顶回调,碳排放仍将刚性增长。全国将近一半的碳排放来自发电和供热,电力供给结构以煤炭为主,工业、交通和农业等部门脱碳、低碳技术仍在探索,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颠覆性的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抓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客观上形成了重型化产业结构。全区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2.1%,电力、化工、钢铁、有色、石化炼焦、建材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89.4%,单位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内蒙古用占全国7.2%的碳排放,生产了占全国1.7%的经济总量,单位GDP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下,我们要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进一步控制和减少上游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规模,通过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改造提升存量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降低耗能和排放,腾出空间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二、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

内蒙古是我国煤炭、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富集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基地。2020年,全区煤炭产量10.1亿吨,占全国的1/4;煤炭外运5.7亿吨、占全国跨省调煤量的1/3;油气年生产当量3900万吨标准煤,居全国前列;电力总装机1.48亿千瓦,火电装机9428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一位;建成5条特高压、11条超高压电力外送通道,输电能力达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占全国跨省送电量的17%,均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最大电力保障基地。内蒙古大量的煤炭、电力外输,在为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绿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给本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带来很大压力。内蒙古要在“双碳”背景下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根本出路在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根本动力和支撑在于科技创新,核心任务是要在大规模新能源高效消纳、先进储能、氢能、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围绕火电脱碳,建议国家应优先考虑在内蒙古建设技术减碳国家实验室、科创中心、成果转化平台等,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在内蒙古试点示范与推广应用。

着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切实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根据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的研究,世界化石能源资产可能会在2025-2030年之间发生一次危机,也就是化石能源资产将会大幅度贬值缩水,特别是以煤炭为代表的资产。并指出,当今世界已进入以风光等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紧跟世界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优势(内蒙古风能资源位居全国第一,光照资源位居全国第二),依托强大的新能源产业基础(新能源装机占全区电力总装机规模的36%,规模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加快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以新能源发展为主要抓手,积极发展风能、光伏、氢能、储能等产业集群,实施好新能源倍增、源网荷储、绿电输送、数字能源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全产业链。

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风电重点在资源条件较好的沿边戈壁、荒漠地区推进连片开发建设。在沙漠、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等地重点布局光伏项目,持续扩大生态光伏装机规模。坚持风光火储打捆外送,加快电力系统由火电为主体向新能源为主体转变,持续推动建设面向中东部地区的绿色电力外送通道。推进实施控煤减碳工程,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完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保障机制,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传统燃煤电厂与新能源、储能、氢能等耦合式发展,实现电力电量绿色低碳供应,加快新能源消纳利用。发挥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光氢储、绿氢生产应用,加快构建氢能源产业链供应链。

積极推进全国最大最强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十一五”以来,内蒙古煤制油气、烯烃、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加快发展,已建成全国最大、门类最全的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要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推动煤炭清洁生产与智能高效开采,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大幅提高就地转化率和精深加工度,加快实施能源综合利用升级改造,多元发展煤基产业,打造煤基全产业链,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清洁高效转化。

争取在内蒙古开展全国碳交易试点。碳交易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全国碳减排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价格工具,同时也能够为我国未来140万亿计的投资提供价格信号、引导功能、激励机制、风险应对与稳定预期。要抓住中国碳交易市场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建议国家继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福建这8个碳交易试点,在内蒙古开展全国碳交易试点,以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改造优化供能模式。以“云大物智移”等先进技术为支撑,推进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碳改造。提升燃煤电厂高可靠性供电保障能力、低碳智能运行水平和深度调峰能力,构建以电力安全供应为前提,以清洁发电为主体,以智能综合服务为目标的新型绿色智慧电厂。实施再电气化工程,不断提高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电气化水平。

三、全面推进制造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有序退出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实施了一批资源就地加工转化项目,煤炭、甲醇、电石、电解铝、稀土、农畜产品等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稳步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高于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但是,内蒙古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高耗能产业的总体格局尚未得到扭转。制造业发展还很不充分,制造业占GDP比重14%,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20年,全区高耗能行业投资仍占到制造业投资的64.1%(不含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资源型产业高能耗、低附加值导致能耗总量和强度持续结构性上升。

“十四五”和更长时期,内蒙古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积极锻造长板,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内蒙古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认真落实能耗“双控”政策要求,无论新上项目还是技改项目,在准入上都要对标国家能耗和排放先进值、领跑值。建立制造业领域高耗能项目立项审批与能耗“双控”联动机制。大力推进节能改造,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促进合法合规用能。严格传统高耗能行业准入标准,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控新增能耗,削减存量能耗。发挥电价调控作用,从需求端控制高耗能企业用电。建立健全节能监察体系,对能源、原材料等领域进行节能监察,加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对重点高耗能项目用能情况动态调度。

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发展中的赋能赋智引领作用,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提升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现代煤化工不再扩大单纯甲醇、烯烃产能,鼓励向醇醚类、聚酯类、纤维类等下游产品延伸加工。精细化工重点发展医药农药系列、染料系列、有机硅系列、化工材料、氟化工等煤基精细化工产业。钢铁要聚力发展高纯铁、不锈钢、稀土钢、硅钢等特种钢和重轨型材、钢结构建筑型材、高端板材等高附加值钢材。电解铝重点配套布局板、带、材、棒、管、箔等铝后加工项目。铜冶炼新上项目必须配套精炼装置,配套布局铜导线、铜杆、铜合金等延伸加工项目。加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力度。肉类加工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新上项目屠宰能力必须达到自治区规模化要求;羊绒加工主要是支持品牌企业发展规模化个性定制,提高现有产能利用率;玉米深加工重点在玉米主产区布局氨基酸、黄原胶、淀粉、燃料乙醇、原料药等玉米发酵项目;马铃薯加工主要是扩大淀粉、全粉、薯条薯片等优势产品规模,提高鲜薯加工转化率。内蒙古传统产业节能技术改造潜力较大,要加大财政对节能技术改造的支持,同时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创新,为实施绿色化改造企业优先提供融资服务。

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实施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在呼、包、鄂等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在全区范围内推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在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氢能、碳捕集封存、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攻关,构建具有内蒙古优势特色的先进制造业核心产业体系。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