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碳中和的内蒙古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与策略

2022-04-23赵吉

北方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绿色低碳清洁能源碳中和

摘  要: 碳中和目标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具有系统牵引作用。本文着眼全国现实,分析、探讨了内蒙古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问题和误区,从能源、生态和自然禀赋视角探讨了碳中和关键路径,涉及清洁能源供给、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自然碳汇能力、发展生态产业等;针对性地提出清洁能源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生态与农业系统固碳能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优化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协同配置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中和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     生态产业     生态产品     生物固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加强顶层设计和绿色战略规划,国家长远目标与区域自然禀赋条件有机结合,探索出中长期绿色低碳发展关键路径与应对策略。实现碳中和目标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系统牵引作用,对于内蒙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加快推进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总体行动遵循。内蒙古自治区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能源产业基础优势,担负落实这一国家战略的重大责任,必将能够为实现碳中和做出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

一、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和机遇分析

(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现实需求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01亿吨,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这些排放量被陆地和海洋分别吸收31%和23%,剩余在大气中的46%最终要由碳中和吸收和固定。据IPCC评估报告显示,全球农业和畜牧业碳排放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3和1/6。“十三五”时期,我国的碳排放量迈入“平台期”,能源多元结构进入过渡期,但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主力能源。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104亿吨,预计5至10年碳达峰,峰值约110亿吨,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一半以上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

(二)内蒙古碳达峰、碳中和需关注的问题

内蒙古作为一个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能源效率偏低、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能力较强的发展中大区,年产煤量超过10亿吨,超过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火电发电装机容量接近9000万千瓦,不论是人均装机容量还是人均发电量均为全国第一。“十三五”以来,内蒙古碳排放强度不降反升,碳锁定效应较难破除,通过要素投入降碳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2020年,内蒙古碳排放约为6.3亿吨,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山东、河北、江苏;单位GDP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是全国平均水平近4倍。“双碳”目标压力将会倒逼内蒙古产业变革和能源结构调整,甚至构成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冲击。

实现双碳目标要避免落入各种认识“误区”。不能是“短期视角”,也不能“就碳论碳”,双碳目标是中国全面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标志性转折点,“双碳”变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性变革,未来40年的经济社会各领域都会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要先立后破,又不要“高碳”达峰;统筹做好“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碳双控”转变。

(三)内蒙古实现碳中和的禀赋条件和产业优势

1. 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猛,为碳中和打造能源基础

能源产业是内蒙古当家的支柱产业,能源经济在全国实现“六个第一”。内蒙古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可开发量的一半以上,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居全国第2位,新能源并网规模稳居全国第一。2021年新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已占全区电源总装机的34.6%,占总发电量的18.8%,有超1/3的电力装机和超1/5的全社会用电量来自新能源,为能源变革打下坚实基础。新能源发展释放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为内蒙古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2. 重大生态工程成效明显,为碳中和筑牢生态基础

内蒙古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已完成五期并覆盖全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等生态保护及部分生态工程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021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其中,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2015-2019年,全区生态产品总值(GEP)由3.94万亿元增长到4.48万亿元,增长了13.75%,达到GDP的2.6倍。内蒙古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扩绿”和“增汇”作用必将凸显。

3. 光热和空间资源得天独厚,为碳中和扩展自然基础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空间资源和光热资源缺一不可。内蒙古从西向东分布有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等沙地,西部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等沙漠,合计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科学认识广袤区域沙漠、沙地、戈壁的生態价值与功能,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经济和生态产业,将空间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动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协同推进生态与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化石能源资源化,自然资源能源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协同构建可再生能源经济和沙区生态产业有着巨大潜力。

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分析

(一)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概述

“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路径的分析视角主要涵盖三大方面:一是结构调整视角,包括能源结构优化、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功能提升视角,如灵活的智能电网、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增加生物固碳、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三是空间布局视角,统筹规划国土空间,优化清洁能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要素配置;同时,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分产业推进和分阶段实施,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着重要的牵引作用。

(二)内蒙古碳中和关键路径分析

1. 基于能源视角。实现“双碳”目标,需大幅增加零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给水平。围绕碳中和目标着力构建“双端发力”体系:一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绿电供应系统”;二是能源消费端,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

2. 基于生态视角。农业碳中和、林业碳汇、草地碳汇等增汇资源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类自然碳汇能力潜力巨大,进一步实现市场化交易,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摸清内蒙古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增汇潜力,探索发展碳汇经济的路径、模式和机制。再者,“水—能源—粮食”作为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生存资源,存在着相互关联的纽带关系,内蒙古黄河流域面临着资源要素空间分布不匹配、水资源短缺等困境,着力协调好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3. 基于自然视角。未来风电光电等新能源都要依托广阔的空间资源支撑,我国西北地区风光热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禀赋和空间资源优势明显,构建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优势产业,将空间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动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发展沙区能源经济,优化区域能源布局,进而实现生态与能源协同推进绿色化发展的目标。

三、实现碳中和的应对策略与政策建议

(一)推进清洁能源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

结合内蒙古生态屏障和能源基地的功能定位,在戈壁沙漠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推进清洁能源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将内蒙古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特色产业优势,让“沙漠变绿洲,绿洲产绿电,黄沙变黄金”。一是设立沙区清洁能源与生态产业高新技术园区,大力发展风能、光伏产业,配套建设智能特高压外送电网,将“风光无限”转化为经济动能,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建成国家可再生能源大基地和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二是推广和创新光伏治沙产业模式,支持发展“光伏产业+生态农业”,在园区种植乔、灌和草本植物防风固沙,高架光伏板下种植优质牧草,板间可养殖家禽家畜,打造以“光伏+生态+农业”一体化的沙区生态能源产业链,建设特色产业样板间,推进沙区固碳增汇和零碳能源的双向碳中和,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

(二)提升生态系统与农业系统固碳能力

实施生态筑基工程,持续强化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修复行动,增加生态碳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议国家新增实施绿色“一带一路”生态工程、黄河流域保护生态廊道、北方风沙源生态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在农业领域,创新推进发展方式变革,支持发展富碳农业,利用工业二氧化碳废气纯化技术,推广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增加光合生物固碳和促进增产增收。实施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行动,采用畜禽废物、生物质碳化、秸秆资源转化等碳基有机肥利用措施,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统筹好生态振兴和乡村振兴。

(三)建立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可贯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方面要先行先试,探索草原(森林、荒漠、湿地、沙区)生态产品的实现路径,创新建立碳汇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的转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出沙区发展光伏风电等相关政策。另外,尽快建立碳汇资源价值核算标准,完善碳交易市场自愿交易机制,建设规范的碳汇交易市场,推动森林和草地碳汇项目实现区域自愿减排交易。

(四)优化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协同配置

统筹黄河上游水资源和沙漠沙地空间资源互补优势,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分段实施路线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沿黄流域城市集群经济带。一是重点把握“水-能源-粮食”之间的协同机制,突出系统思维和全域统筹,实现全流域粮食生产、能源开发与水资源调配的协同优化共赢。二是改善供水体系,合理实施黄河凌汛溢水截流工程,实现防凌防汛和引水治沙双赢;在有效保障生态安全前提下,因地制宜实施沿黄区域沙漠沙地变良田工程。三是推进水能转换工程,形成水资源牵引的“绿氢产业+生态产业”新模式,建设北疆绿氢产业主力基地,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五)持续完善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体系

科技创新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可贡献出内蒙古解决方案。一是立足内蒙古以煤为主的基本区情,研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创新技术,推动煤基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二是打造零碳科技产业园,力争在太阳能、风能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氢能及储能、环保绿色技术的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支持研发智能电网、绿氢制备、电动和氢燃料汽车、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具有推广前景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参考文献:

[1]丁仲礼.关于我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汇编[Z].环境生态网,2022—2—17.

[2]碳中和,技术“先手棋”如何落子[N].光明日报,2021—7—24.

[3]內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内蒙古生态产品总值(GEP)新闻发布会[Z].https://www.nmg.gov.cn/zwgk/zfgb/2020n/202022/2020,12 /t20201213_365033.html,2020—12—17.

[4]王红瑞,赵伟静,邓彩云,闫佳伟.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若干问题解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37(2).

[5]赵吉,钱贵霞,杨志坚,刘东伟,李金花,温璐,王锋正.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12).

[6]胡涛,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特色解决方案[C].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文集(2021),中国经济出版社, 2021.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绿色低碳清洁能源碳中和
低碳经济背景下清洁能源发展的研究
节能透明太阳能电池温室的应用研究
株洲市绿色低碳物流配送仓储基地项目可行性分析
浅析电网绿色低碳化运行发展的方式
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规划原则
风力发电机组电气与控制系统快速检修思路探索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