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高僧传》述补结构的深层语义结构

2022-04-23马欣

今古文创 2022年15期

马欣

【摘要】《高僧传》是初唐时编撰的一部记载了具有重要影响僧人的传记。本文主要从深层语义结构方面对《高僧传》中的广义的述补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述补结构在内部方面的部分独特特点。同时又从补语语义类别和语义指向两方面出发,融合了数轴将补语一共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起点类、区间类、区间点类和终点类,能够直观清晰地了解到不同补语结构中补语成分所涵盖的范围,但分类方面可能存在不够严谨的问题。

【关键词】《高僧传》;述补结构;深层语义结构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5-012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39

美国理论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依据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提出了深层结构这一理论,“转换”是指从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即从结构的内部意义转化为关注结构的内部构成形式。在现实生活的交际中,会发现意义和形式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二者的结合体总是会出现歧义、同形异构、同义异形的现象,例如“鸡不吃了”这句话,究竟是想表达的是“某某人不吃鸡了”的意思还是“鸡不吃某种东西了”的意思,不是单靠观察表层结构便能解决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明确表层形式和深层语义之间的界限与关联,乔姆斯基在转换生成法模式中构建了深层结构的抽象部分,但深层结构是围绕句法结构这一中心出发的,是在受到对句子和短语的表层形式和深层语义及其关系的影响下提出的。由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中有一条“三种语法单位结构原则一致” ①,即词、短语、句子三者相互组合的原则一致,因此有部分学者在句法框架下开始对复合词的结构形式进行研究、分析、概括,认为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复合词或结构的深层结构以及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和实现过程②,才可能真正了解复合词或结构构词语素之间的语素自身或组合所蕴含语义内容以及语体色彩等,那么述补型结构所隐含的深层结构就更加不容忽视。

一、从补语的语义类别分析述补结构的

深层语义结构

补语性成分有多重作用,根据从《高僧传》中收集到的例子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表示结果、结论:即补语说明了述语性成分带来的结果,结果补语可以由谓词、形容词来充当,其中形容词较为常用。如:“毁坏、覆败、寻得、转为、裁得”(动作动词+判断动词);“通畅、照满”(动作动词+变化形容词)。

如:【照满】照耀。

出处: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卷五,释昙翼)

释义:照,明也,为动词,表示光线照射;满,盈溢也,为形容词,表示充满的意思。此处补充说明照的空间程度,体现了舍利子的神秘色彩。

(2)表示趋向:表示移动的空间方向,由“来、上、起”等表示远近、里外、高低等趋向性意义的动词充当的补语,如:“放还、涌出”(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值得注意的是,个别趋向动词存在引申义,这种用法的趋向动词早已虚化为动态助词,不算补语。

如:【送还】送回原来的位置。

出处:撰为二卷,送还京师,僧尼披习,竞相传写。(卷二,晋寿春石磵寺卑摩罗叉)

释义:此处的“还”意义虚化,虽也含有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的意思,但与动作动词“送”组合后,更多的是语法意义大于词汇意义,是为了说明“送”这一动作动词的最终归属,也在有意无意间表明处所。

(3)表示处所式: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处所,包括动作的起始、持续、发展、终止的或具体的或抽象的地点。不同于印欧语系,动作在同一地点延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延续性动作,也可以是瞬时性动作,不做具体限制。多为动作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如:“伏地(动作动词+持续状态的具体地点)、流世(动作动词+发展的抽象地点)、腾空(动作动词+终止的具体地点)、飞空(动作动词+起始的具体地点)”。

如:【飞空】从天空中飞来。

出处:汉永平中,明皇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卷一,摄摩腾)

释义:省略介词“于”,“于”表达的是“从、自”之义,调整后的形式为“于空飞”,指从空中飞来。汉永平年中,明皇帝晚上睡觉梦到有一金人从天空中飞来,于是盛大地召集大臣来预测,估计他梦到的内容所蕴含的深意。

(4)表示程度:一般情况下,在句中出现的位置多在形容词或某些心理动词的后面,主体向听话者呈现自己的内心活动与情感或者是动作、事情进展的程度,中心语主要是性质形容词,本身没有否定形式,如:“剪绝、分尽”(动作动词+性质形容词)。

如:【剪灭】消灭。

出处:其后虏虐剪灭佛法,害诸沙门,唯畅得走。(卷八,齐蜀齐后山释玄畅)

释义:此词为动作动词与性质形容词的组合,“灭”用以呈现动作动词“剪”的程度,同时也说明了受事者“佛法”所处的状态与结果。

(5)表示状态:即表示动作行为所处状态的补语,状态补语通常表达主体为对动作或行为的评判、看法,如:“虚空、研详”(动作动词/性质形容词+变化形容词),但具体是否致命并不可知。

如:【虚空】一片混沌。

出处:至于明夕,忽索履起立,目逆虚空,如有所见。(卷六,释僧济)

释义:虚,本义为大山丘,是“墟”的本字,《说文解字》:“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即《尔雅》:“虚,空也。”因此,虚空也可说成空虚。

(6)表示意义有所虚化:即指从词性上看还属于动词,但从意义上看其动词性较原来相比已经有所减弱,处于由动词向仅仅具有语法意义的动态助词甚至是具有完整意义的词尾的虚化过程中,这类补语自身作为动词原本所具备的意义和功能在述补结构中已经不复存在,只是用来表达前面述语性成分所包含的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一般此类动词性成分为不及物动词,没有持续的时间,动作不可延续,发生即完成,发生的同时便有了某种结果,所产生的具体结果可说明可不说明,或可由动词性成分推导出产生的结果,如“误着”只知道使受事者受到伤害,但具体是否致命并不知晓,只能参照后文才能知曉动作动词带来的具体结果,所产生的具体方法可说明也可不说明,需要借助上下文。

如:【误着】使受到伤害。

出处:广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资供,随高东游,遂达会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乱相打者,误着高头,应时陨命。(卷一,安清)

释义:误,谬也,本义为错误,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引申为“无意使他人受到伤害”;着,同着,为虚词之介词,用在某些动词后面。

(7)表示计量:即由表示数量单位的量词与名词或量词与数词或数词与形容词组合而成,量词的作用是用来对所表述的名词所能够搭配的单位,从而进一步明确名词的具体特征以及数量,多半是指数量的泛指、模糊性,而不是确指,如:“民户”实际生活中表达为“几户民”,当户放在民之后则表示民的数量的不确定性,只给出一个宽泛的范围,作用类似于古汉语中存在的概数数字“一、三、七”等。

如:【民户】人口。

出处:至是民户殷富。(卷四,释道安)

释义:户,本义指单扇的门,后通过引申可作为数量单位使用;此处的户与民相组合,即构成“名量”的形式,通过量词来说明人口之多。

如果将补语动作所蕴含的时间看作是一段数轴,有的补语可能只是数轴上的一个端点,端点也可能是在数轴的起点,或在终点,或在区间中间,这要根据动作动词发生的结点或进程来进行判断,此种动作动词大部分为不及物动词;而有的则是区间,区间表明了动作的持续,不是一瞬即逝的,此种动作动词多为及物动词。因此,通过分析第二语素的意义和作用后,得出以下四种粗略的分类结果:

(1)起点类补语性成分:即动作发生的起始,此类主要包含处所式、意义虚化式。

如:【遇见】犹碰到。

出处:愔等于彼遇见摩腾,乃要还汉地。(卷一,摄摩腾)

释义:语出《北史·宇文深传》:“(深)年数岁,便累石为营,折草作旌旗,布置行伍,皆有军阵之势,父永遇见之,喜曰:‘汝自然知此,后必为名将。’”遇和见都有碰到的意思,似开始也似结束。

(2)区间类补语性成分:指动作发生存在一个持续的时间,是处在发展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处所式。

如:【伏地】俯伏在地上。

出处:至《华严·六地》,忽有一雁飞下,从浮图东顺行入堂,正对高座伏地听法。(卷八,释僧范)

释义:“伏地”完整形式为“伏于地”,省略介词“于”。伏为会意字,说人像犬那样匍匐着,因此,“伏地”是指人如犬一样匍匐在地上,即趴在地上。“伏”为及物动词,此动作是可延续的,属于一段时间即一段区间。

(3)区间点类补语性成分:是说动作发生的点既不是开端点,也不是结尾点,更没有一个可持续的时间,是处在区间中的某一不确定的点,如:程度补语、状态补语;

如:【研详】研究详细。

出处:研详考覆,条制审定,而什犹恨文烦未善。(卷二,晋长安昙摩流支)

释义:这是动作动词与性质形容词的组合,“精”用以说明研究的程度,表明研究的进程,这是处于研究这一动作发生的某一时刻的表现。

(4)终点类补语性成分:表示动作的结束,有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处所式、意义虚化式。

如:【行达】行走到。

出处:行达京师。(卷三,释法显)

释义:若是为区间类补语性成分,则应用“行过/行经”,表示曾经经过;而“达”则表示到,是指向最终的结果。

其中,最特别的是表示处所式的述补结构,处所式涉及了三类,体现了动作的多变性与发展性,主要是与动词的类别密切相关,当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时,自然就不存在持续、区间的问题;若动词为及物动词时,既有可能刚刚开始,也有可能处在发展的某一结点,将其放大化,也有可能预示结束。此分类只依据了书中包含的语义类别,没有包含情态补语、可能补语等,考察发现:终点类补语性成分所占的比例最大,区间类补语性成分最少。

二、从补语的语义指向分析述补结构的

深层语义结构

在深层结构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补语的语义指向问题。述补结构的表层结构都为“述语性成分+补语性成分”,但表达出来的具体含义有所偏差,一是受述语性成分的影响,一是补语性成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补语相同,述语不同,意义大致相同,在具体处有细微差距。

第二种:补语不同,述语相同,意义完全不同。

第三种:补语不同,述语相同,意义相同。

由此可见,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向比较复杂,补语性成分只是在形式上表现为紧跟在述语性成分之后,但其实在意义上,述语性成分对补语性成分并没有明确的束缚和要求,补语性成分处于意义相对自由的地位。通过观察、分析述补结构的补语指向内容与在具体语境中的组合情况,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指施型:第二语素的语义指向第一语素所表动作的主动发出者,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主要表现为处所式补语与动词的组合,以及“虚空”等由性质形容词、变化形容词充当述语性成分或“干裂、偏离、交欢”等由形容词充当补语性成分,以及“进来、过去”等以“来、去”作为趋向补语成分构成的复合式趋向动词,“沈翳、覆没”等包含了消失动词,动词性成分自身不能后接宾语,即动词性语素本身为一元词,且词义相对固定的词。如:

明皇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高僧传》卷一,摄摩腾) ③

“飞空”指的是“空”这一位置是由动词性述语发生且实现的,而“飞”的动作又是由主体自身实现的,主体发出动作并伴有一定空间方向的位移,“空”表明了动作发生位移后的最终方向性地点。

(2)指受型: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向前面述语性成分所受动作的受事者,主要表现为:如“毁坏、变作、误着”等其中的述语性成分一般自身都是可以接宾语的二元词且词义不固定,所接的宾语就是第一语素的宾语,同时充当宾语的受事者也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出现在述补结构的前面,根据所指的语义内容和深层结构,此补充完整为“述語+宾语,使+宾语+补语”,“使+宾语+补语”的原因是“述语+宾语”。

善能【标明】论纲。(《高僧传》卷五,释法和)

“标明”完整为“标论纲,使论纲明”,“明”的是标注的对象即受事,正因为“标论纲”故“使论纲明”。

(3)指动型:即第二语素的语义指向第一语素所表示的动作本身。主要分为两小类:一类是以“得、着”等作第二语素且第二语素在意义上有所虚化,这类主要是用来说明前面的第一语素所表的动作已经发生或完成或处于有了一定结果的状态;另一类是“照满、看透”等第二语素说明前面的第一语素所表动作本身或者整个事件状态、结果的述补结构。

【照满】 一堂。(《高僧传》卷五,释昙翼)

“照满”中“满”是由“照”这一动作发出并实现的,故指向的既不是施事者,也不是受事者,而是动作本身。

(4)兼指型:补语性成分在语义上不单单局限于指向述语性成分所表动作的发出者、承受者或者动作本身其中一个,反而每种都有被指向的可能性,三者之间两两搭配的组合。

【研精】辨析,洞尽幽微。(《高僧传》卷五,竺僧辅)

“研精”指“研究细致”,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说研究的内容更加细致;二是说研究的动作或研究这件事情更加细致,因此,“精”这一补语性成分既指向“研”这一动作,也指向“研”的内容,为兼指型。

(5)指他型:指补语性成分不指向主要成分即主、宾语和谓语动词,而指向泛指的或在上下文中出现的人或物,或在句中并未出现,需要主观推测的地点等。

不能【招致】 。(《高僧传》卷五,释昙翼)

总的来说,《高僧传》这部书籍在指施型上占比较重,兼指型和指他型的例子较少,补语性成分更多地指向施事者,表明动作的发出者。

注释:

①乔姆斯基:《深层结构、表層结构和语义解释》,《语言学译丛(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王希杰:《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③(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

参考文献:

[1](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乔姆斯基.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A].外国语言学编辑部.语言学译丛(第二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王希杰.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J].扬州大学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