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的关系: 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2022-04-23高红梅仝宇光孙潇杨秀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情绪调节心理弹性大学生

高红梅 仝宇光 孙潇 杨秀珍

摘要为探究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的关系及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采用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问卷和人际适应性问卷,对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相比于城镇生源,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显著更低;(2)大一年级的人际适应性显著低于二、三年级,大四的人际适应性水平显著最高;(3)心理弹性、认知重评与人际适应性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4)认知重评在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未来研究可以通过认知重评训练提升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促进其心理健康。

关键词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大学生

分类号B84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2.02.0041引言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向成人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个体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阶段,随着多种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大学生会面临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其中,人际适应问题尤为突出(李全彩, 2002; 王钢, 张大均, 江琦, 2010)。人际适应性是个体通过对人际环境的感知,调节自我、改变环境或他人,以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如与老师积极互动、自主处理同学关系等(王钢, 2007)。研究发现,人际适应性较强的大学生幸福感指数较高(陈永香, 刘晓薇, 2017)。相反,人际适应性较差的大学生不仅会体验到焦虑、抑郁、孤独等负性情绪,甚至出现辍学、手机成瘾、攻击及自杀行为(沈力晔, 程灶火, 金明媚, 奚晓岚, 2011; 张亚利, 陆桂芝, 宋相梅等, 2018; 张岩, 雷婷婷, 王华容, 丁璐, 李丹阳, 周炎根, 2018)。因此,探讨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是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健康的内在保护因子,心理弹性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心理弹性也被称为心理韧性、复原力、抗逆力等,是指个体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压力或威胁(如环境变化、经济压力、人际问题等)时,能够灵活应对、成功适应的能力(马伟娜, 桑标, 洪灵敏, 2007)。研究发现,心理弹性负向预测个体的焦虑水平(舒雅聪, 杨佳, 杨少云, 王雨欣,黄鹏飞,林闻正, 李毕琴, 2021; Min, Yoon, Lee,  Chae,  Lee, Song, & Kim, 2013)。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往往较为坚韧、自强和乐观,这有助于他们应对生活中的消极事件(于肖楠, 张建新, 2007)。心理弹性-压力理论(Resilience-Stress Theory)认为,当个体面临压力或挑战性的生活事件时,心理弹性就会被激活,从而帮助他们应对情境中的压力(Fletcher & Sarkar, 2013)。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在压力应对、学校适应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心理弹性较高的大学生拥有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体验到较高的生命意义感、具有更为明确的生活目标(胡明慧, 陈珝, 张晓文, 2020),他们对教育环境的感知和评价较为积极、自我报告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Tempski, Santos,  Mayer,  Enns et al., 2015),且在遭遇逆境时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舒雅聪, 杨佳, 杨少云等, 2021; 张碧碧, 张彦彦, 2016)。总之,心理弹性在应对内外压力、维护个体心理健康、提升个体生命意义感和社会适应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Gheshlagh, Sayehmiri, Ebadi, Dalvandi, Dalvand, Maddah, & Tabrizi,  2017)。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与情绪有关的生理、认知或行为的过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彭聃龄, 2019)。研究表明,情緒调节策略的适当使用可以有效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何爽, 方平, 2010; 李启明, 陈志霞, 2016)。根据情绪调节过程模型,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是较为常用的两种调节方式,前者指通过对引发情绪的情境进行重新评价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后者则是个体通过压抑情绪的外在表现来控制自身的情绪体验(王力, 柳恒超, 李中权, 杜卫, 2007; Gross, 2015)。相关实证研究发现,表达抑制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抑郁水平、自杀风险和社会适应(邝立平, 冯现刚, 2017; 周明慧, 林国耀, 彭玉玲, 董婵霞, 2021)。我国学者周晗昱等人(2015)在研究中指出,表达抑制的频繁使用会加剧抑郁特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障碍,而认知重评在社会适应中发挥着保护性角色。相关研究发现,认知重评正向预测个体的正性情感体验、负向预测负性情感体验,可以有效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李中权, 王力, 张厚粲, 柳恒超, 2010)。

对大学生而言,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人际环境构成了其主要的压力源。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学习适应、角色适应和人际适应等方面(李晶, 刘明明, 李远珍, 2021; 但俊辰, 2010)。人际适应作为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个体对新的人际环境和学习方式的适应程度(梁红, 黄希庭, 2010)。相关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可以正向预测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进而促进其幸福感(罗杰, 任芬, 袁方舟, 乌云特娜, 七十三,  2018; Gh-eshlagh, Sayehmiri, K., Ebadi, A., Dalvandi et al., 2017)。此外,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更加灵活,通过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调节提高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赵晶, 罗峥, 王雪, 2010)。因此,本研究假设心理弹性可以直接或通过情绪调节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

综上,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评估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水平的基础上,以心理弹性为预测变量、情绪调节为中介变量、人际适应性为结果变量,探究心理弹性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干预大学生的人际适应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880份,回收有效问卷826份,有效率为93.86%。其中,男生251人(30.39%),女生575人(69.61%);被试年龄在16~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00±1.55岁;大一247人(29.90%),大二218人(26.39%),大三186人(22.52%),大四175人(21.19%);农村生源462人(55.93%),城镇生源364人(44.07%)。

2.2研究工具2.2.1人际适应性问卷采用王钢等(2010)编制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问卷简缩版评估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水平。该量表共22个题项,包含人际认知性和人际互动性两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 5=“完全符合”)。其中,第12题和15题为反向计分题。得分越高,说明人际适应性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结构效度指标为:χ2/df=4.44, RMSEA=0.06, GFI=0.92, CFI=0.87, IFI=0.87,各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人际认知性和人际互动性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1和0.77。

2.2.2心理弹性量表

采用于肖楠和张建新(2007)修订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评定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该量表包括坚韧、自强和乐观三个维度,共25个题项,无反向计分题。量表采用5点计分(1=“从不”,5=“总是”),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结构效度指标为:χ2/df=4.48, RMSEA=0.06, GFI=0.89, CFI=0.86, IFI=0.86,各拟合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 坚韧、 自强和乐观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 0.79和0.64。

2.2.3情绪调节问卷

采用中文版情绪调节问卷(王力等, 2007)评定大学生使用的情绪调节方式。该量表共10个题项,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问卷采用7点计分(1=“非常不赞同”,7=“非常赞同”),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倾向于使用该种情绪调节方式。本研究中问卷的结构效度指标为:χ2/df=3.59, RMSEA=0.06, GFI=0.97, CFI=0.96, IFI=0.96,各拟合指标良好。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4和0.83。

2.3统计处理

使用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首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F检验分析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现状;其次,通过相关分析,探讨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和人际适应性的关系;最后,使用宏程序PROCESS(Preacher & Hayes, 2008)检验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3研究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本研究中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3个,且第一公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1.71%,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现状分析

分别以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为自变量,人际适应性得分为因变量,分析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现状。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 > 0.05);生源地差异显著,农村生源的人际适应性(M=78.52, SD=9.15)显著低于城镇生源(M=81.18, SD=8.90), t(824)=-4.20, p<0.001, d=0.2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人际适应性的年级差异显著,大一(M=77.47, SD=9.75)显著低于大二(M=80.19, SD=8.69)和大三(M=79.98, SD=8.94),大四的人际适应性(M=81.90, SD=8.34)显著最高, F(3,826)=8.84, p<0.001,η2=0.03。

3.3认知重评在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各研究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均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与人际适应性显著正相关。

根据理论假设构建的情绪调节在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间的中介效应模型,采用Hayes开发的SPSS宏程序PROCESS中的模型4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合相关分析结果,将认知重评作为中介变量。根据前文分析结果,人际适应性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和年级差异,如果将这两个人口学变量直接纳入中介模型,会对变量关系的分析和解释产生干扰。同时,本次调查中性别比例不均衡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为了排除上述三个人口学变量对结果解释的混淆、更为清晰地呈现心理弹性和认知重评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路径,在进行中介分析时将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处理,结果如图1、表2所示。心理弹性显著正向预测认知重评(β=0.47, t=14.94, p<0.001)、显著正向预测人际适应性(β=0.50, t=16.24, p<0.001),认知重评显著正向预测人际适应性(β=0.16, t=5.22, p<0.001)。

进一步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通过抽取5000个样本估计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结果如表3所示。间接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认知重评在心理弹性和人际适应性之间起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7,占总效应的11.86%)。心理弹性对人际适应性的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88.14%,表明心理彈性越高的个体,其人际适应性水平越高(效应值为0.50)。

4讨论

4.1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现状

本研究中,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大学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张慧, 田良臣, 吴宝锁, 王中会, 2021)。相比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而这一因素对人际适应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王东方, 江雯, 陈春平, 刘双金, 高鹏程, 刘剑群, 杨新华, 2019)。此外,农村学生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相对狭窄,与大学的学习和人际环境差距较大,可能导致更多的适应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整,因而呈现出显著较低的人际适应性水平。

本研究还发现人际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呈现出随年级升高适应性增强的趋势,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一显著最低、大二和大三居中、大四显著最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相关研究在人际适应性的发展趋势方面不尽一致,如王钢(2007)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呈现“U”型发展趋势,二、三年级显著低于一、四年级;谢亮亮(2012)则发现一、三年级显著高于二、四年级。尽管有所差异,但都表现出人际适应性的“二年级现象”,即大二年级是整个大学期间的最低谷(梁红, 黄希庭, 2010)。本研究中并未发现二年级人际适应性的低谷现象,而是一年级显著更低,这可能与当前的学校环境有关。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学多处于封闭状态,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较以往更加频繁,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人际适应性。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正在经历与父母和中学同学的分离、尝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状态,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适应全新的人际环境(罗杰, 张晓州, 张金钟, 七十三, 2018)。大四年级的高人际适应性水平与以往研究一致,这说明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社交网络,并且能够恰当地处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梁红, 黄希庭, 2010)。

4.2认知重评在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相关分析发现,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即心理弹性越高,人际适应性越强,这与假设及以往研究相一致(罗杰,  任芬, 袁方舟等, 2021)。人际适应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与个体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龚玲, 张大均, 2012)。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水平。与此同时,本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李启明, 陈志霞, 2016),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个体在进行情绪调节时越倾向于使用这两种调节方式。在两种调节方式中,认知重评与人际适应性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相符(周晗昱, 李欢欢, 周坤, 徐瑞珩, 傅聿昕, 2015)。根据情绪调节过程模型(Gross, 2015),认知重评是个体评估潜在情绪诱因、调整情境带来的情绪反应的过程。通过对潜在诱因的评估和解释,可以使个体对人际情境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从而调整人际互动水平。也就是说,个体在认知上的调整或改变,有助于提高其人际适应性水平。表达抑制则是通过压抑情绪的外部表现达到调节的目标,这一调节方式已经被研究证实正向预测个体的抑郁水平,进而阻碍其社会适应(周明慧等, 2021)。

进一步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认知重评在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心理弹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人际适应性,还可以通过增强认知重评正向预测人际适应性(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1.86%)。一方面,心理弹性较高的大学生在人际适应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和灵活,能够主动处理与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系,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但俊辰, 2010)。另一方面,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可以通过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调整对人际情境的认知和人际互动水平,表现出较高的人际适应性。根据心理弹性-压力理论,生活中的压力会激发个体的心理弹性,促使其应对和处理压力事件,以适应当前的环境变化(Fletcher & Sarkar, 2013)。本研究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在面临大学生活的学习和人际环境时,心理弹性较高的学生通过主动改变对情境因素的认知,调整其人际关系状态,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人际适应性。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相符,即认知重评是社会适应的保护因子,可以有效降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何爽, 方平, 2010)。

4.3研究启示与展望

本研究结果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评估和干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方面,关注人口学变量差异,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水平及其分布,进而从群体层面进行干预。另一方面,指导心理弹性较低的学生进行认知重评训练,通过改变认知,调整其人际关系感知、提升人际适应性水平。此外,通过情绪调节方式的训练与实际运用,能够增强大学生压力应对的灵活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这有待在未来研究和干预中进行检验。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研究采用的是横断研究,只限于探讨各研究变量的关系,无法解释心理弹性对人际适应性的动态影响;其次,研究对象的分布存在一定偏差,如性别比例不均衡,不能全面反映人际适应性的现状;最后,研究中仅发现认知重评的部分中介作用,说明还存在其他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未来研究中,应纳入更多的因素,从多个方面探究人际适应性的发生机制。

5结论

(1)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一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显著低于大四。

(2)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农村生源的人际适应性水平显著更低。

(3) 认知重评在心理弹性和人际适应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陈永香, 刘晓薇 (2017). 幸福者更适应,还是适应者更幸福?——基于大学新生的追蹤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3), 378-384.

但俊辰 (2010). 大学生复原力与适应状况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8(7), 869-872.

龚玲, 张大均 (2012).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3), 75-81.

何爽, 方平 (2010). 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研究进展综述. 社会心理科学, 25(115-116), 1058-1062.

胡明慧, 陈珝, 张晓文 (2020).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5), 776-779.

邝立平, 冯现刚 (2017).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非适应完美主义与自杀风险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1(11), 885-889.

李晶, 刘明明, 李远珍 (2021). 本科护生心理弹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校适应的相关性研究.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42(5), 163-166.

李启明, 陈志霞 (2016). 中庸思维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人类工效学, 22(1), 11-15.

李全彩 (200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学校卫生, 23(1), 47-48.

李中权, 王力, 张厚粲, 柳恒超 (2010).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33(1), 165-167.

梁红, 黄希庭 (2010). 大学生人际适应“二年级现象”的辩证解读. 高等教育研究, 31(5), 76-80.

罗杰, 任芬, 袁方舟, 乌云特娜, 七十三 (2018). 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潜类别与入学适应.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2(8), 695-699.

罗杰, 张晓州, 张金钟, 七十三 (2021).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关系: 新生适应的中介作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0(1), 76-81.

马伟娜, 桑标, 洪灵敏 (2007).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6(1), 89-96.

彭聃龄 (2019). 普通心理学(第5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沈力晔, 程灶火, 金明媚, 奚晓岚 (2011). 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影响因素与预防对策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1), 76-78.

舒雅聪, 杨佳, 杨少云, 王雨欣,黄鹏飞,林闻正, 李毕琴 (2021). COVID-19 控制期间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 自尊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9(6), 1333-1342.

王东方, 江雯, 陈春平, 刘双金, 高鹏程, 刘剑群, 杨新华 (2019). 大学生主观家庭经济地位人际适应家庭功能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40(9), 1425-1427.

王钢, 张大均, 江琦 (2010).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的初步研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6), 650-657.

王钢 (2007).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编制及特点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

王力, 柳恒超, 李中权, 杜卫 (2007). 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6), 503-505.

谢亮亮 (201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

于肖楠, 张建新 (2007). 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 心理科学, 30(5), 1169-1171.

赵晶, 罗峥, 王雪 (2010).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8(9), 1078-1080.

周晗昱, 李欢欢, 周坤, 徐瑞珩, 傅聿昕 (2015). 抑郁特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5), 799-803.

周明慧, 林国耀, 彭玉玲, 董婵霞 (2021). 社区矫正人员表达抑制与社会适应: 抑郁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9(8), 470-476.

张碧碧, 张彦彦 (2016).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4(8), 483-490.

张慧, 田良臣, 吴宝锁, 王中会 (2021).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影响: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教育观察, 10(13), 9-12.

张亚利, 陆桂芝, 宋相梅, 黄慧杰, 马雪玉, 张艳慧, … 蒋怀滨 (2018).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2 (5), 420-424.

张岩, 雷婷婷, 王华容, 丁璐, 李丹阳, 周炎根 (2018). 大学生亲子依恋和消极情感的关系: 人際适应和手机依赖的多重中介效应. 现代预防医学, 45(18), 3368-3371.

Fletcher, D., & Sarkar, M. (2013).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definitions, concepts, and theory. European Psychologist, 18(1), 12-23.

Gheshlagh, R. G., Sayehmiri, K., Ebadi, A., Dalvandi, A., Dalvand, S., Maddah, S. S. B., & Tabrizi, K. N.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resili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ranian Red Crescent Medical Journal, 19(6), 1-8.

Gross, J. J. (2015). Emotion Regulat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Psychological inquiry, 26 (1), 1-26.

Min, J. A., Yoon, S., Lee, C. U., Chae, J. H., Lee, C., Song, K. Y., & Kim, T. S. (2013).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ontributes to low emotional distress in cancer patients.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1(9), 2469-2476.

Preacher, K. J., & Hayes, A. F. (2008).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assessing mediation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A. F. Hayes, M. D. Slater, & L. B. Snyder (Eds.), The Sage sourcebook of advanced data analysis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p. 13-54).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Tempski, P., Santos, I. S., Mayer, F. B., Enns, S. C., Perotta, B., Paro, H. B. M. S., … Martins, M. A. (2015). Relationship among medical student resilienc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PLOS one, 10(6), 1-13.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GAO Hongmei; TONG Yuguang; SUN Xiao; YANG Xiuzhen

(College of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between the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826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resilience scale, the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 and the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sca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Compared with students from urban area, those from rural area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on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2) The fresh stud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on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than the sophomore and junior students, the senior stud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grades.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lience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lience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4) Cognitive reappraisal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In future studies,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reappraisal could be trained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and then facilitate their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resilience; emotion regulation; college student

猜你喜欢

情绪调节心理弹性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浅议排球运动员赛前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