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全球本土化”培养全球胜任力

2022-04-23杨文荟吕杰昕

教育家 2022年15期
关键词:土著胜任肯尼亚

杨文荟 吕杰昕

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全球胜任力培养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主题,国际理解也已经被纳入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国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组织对全球胜任力寄予很高的期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基于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提出了全球胜任力框架并进行了评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视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支撑与组成部分。

然而,不同国家与民族、不同文化与信仰、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必须契合地方的特点与传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也无法超脱于本土文化。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认可本土文化、致力于本国发展的公民。如何在全球胜任力培养中平衡全球与本土的两个维度,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全球与本土的平衡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4年的《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中提出了七项目标,首要的目标是“在各级和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具有国际層面和全球视角”,随后的目标顺序则是理解国内族裔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产生沟通能力,愿意参与解决其社区、国家和整个世界的问题。在学术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本土化”(Localization)合并成一个新词“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并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在开展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过程中创生了丰富的“全球本土化”实践。可见,全球与本土并不是一对矛盾关系,而是用本土促进对全球共同价值的理解、用全球促进对本土问题的认知与行动能力。

马里、阿曼:寻找本土传统与全球价值的契合之维

在西非的马里共和国(以下简称“马里”),国际理解教育以《曼登宪章》为准则。《曼登宪章》构思于13世纪马里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时期,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宪章在马里具有非凡的本土文化意义。

13世纪初,在曼丁卡帝国创始人取得军事胜利之后,这位君主和他的圣贤们聚集在库鲁坎富加宣布了《曼登宪章》。后来,尽管曼丁卡帝国灭亡,但宪章的文字和一些相关的仪式继续在马林凯部落的部族中以文字和口头形式流传下来。

为了保持这一传统的活力,马里每年都会在国家当局和地方的支持下举行历史性的集会纪念仪式,对他们来说,《曼登宪章》不仅是本土法律规范的起源,更是几个世纪以来马里宣扬“持久的爱、和平与博爱”价值观的一种方式。同时,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曼登宪章》之所以可以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流传千古,继而在全球化时代成为本土国际理解教育的准则,是因为其所涵盖的尊重人类生命、生命权,倡导平等和不歧视,保障妇女权利,强调自由、正义、公平和团结等原则与当今全球共同价值观高度契合。

另一边,西亚的阿曼苏丹国(以下简称“阿曼”)则把当地民间市集中的传统现象——“审议/协商”(类似我国市场的“讨价还价”)文化引入国际理解教育。受到民间市集实践的启发,阿曼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公众咨询和决策的形式——重视多元观点,弘扬人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Shura”(协商会议)。

在阿曼的首都马斯喀特,宗教多元化和“宽容”文化源远流长。这种文化多样性和对多元主义的宽容恰恰是“Shura”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在分歧协商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意识到进行恰当、正确的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还能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观点,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的互动,这与全球胜任力中尊重多样性的核心理念相呼应。

如今,可以看到,阿曼公民教育12年级的课程,已将“Shura”这种本土传统协商会议的形式与促进“国际和平与理解”融入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全球公民。

肯尼亚:在学校课程中实现全球本土化

肯尼亚课程发展研究所(KICD)在其国家课程教育目标中明确表明,肯尼亚人民应该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生活和互动,通过教育使学习者获得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同时,肯尼亚作为国际社会的一部分,理应培养学习者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并且引导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崇尚和平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肯尼亚的国家课程中专设了农业课程,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肯尼亚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需要有足够的人力支持,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将农业当成一个职业选择,养成自觉保护农业环境的意识,并尝试以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当地农业建设活动;另一方面,肯尼亚期望学生能具有全球价值观,关心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并用批判性的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保护环境。

例如,在“水土流失防治”课程中,学生首先宏观了解本国与世界的水土流失现状,再微观探究如何确定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地点,自主设计并实施土壤控制措施等课题研究。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价值观,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全球共同价值层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社区和学校的土壤环境保护,主动发起保护土壤活动。

此外,肯尼亚开设了艺术和工艺教育课程,他们认为能够欣赏并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成为全球公民的先决条件之一。此课程中,学生首先要学会欣赏世界各地的工艺品,在尊重各地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提高对肯尼亚土著艺术文化遗产的欣赏水平。学习者与社区的技术资源人员一起学习和应用传统的编织、陶器、皮革等工艺技能,专门学习土著工艺品的展示和展览技巧。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习者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审美水平,还扩大了土著艺术品的宣传,真正做到了全球本土化的高度融合。

加拿大:在多元文化理解中实现全球本土化

加拿大学生在全球胜任力测试中表现十分出色,这离不开加拿大的“文化马赛克”现象。1971年,加拿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国家,提倡认同并珍视丰富的民族和种族多样性。尤其在蒙特利尔这个双语城市,移民不会因为能说一口“没有口音”的英语而自傲,相反,大家可以和平共处、各守本色。

在多元教育背景下,安大略省政府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应该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取得成功。在安大略省的课程中,全球公民意识和可持续性被作为重点可转移技能培养,涉及理解不同的世界观和文化,以便学生学会有效地解决在当今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各种核心政治、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例如,在讨论生物多样性时,课程将引导学生从关注加拿大土著农业,拓展至关注世界各地的土著农业;在评估电能对加拿大社会和环境(包括原住民、梅蒂人和因纽特人社群)造成影响的同时,分析讨论其对世界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安大略省注重“学生认可土著民族的传统、知识和历史,欣赏他们对加拿大的历史和当代贡献,并认可本土文化遗产”。在安大略省12年级全球背景下的当代土著问题研究课程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从土著人民的角度审视全球问题,查找诸如身份、社会正义、人权和倡导变革等相关主题的资料。学生要利用加拿大原住民的文化传统和知识来考虑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如何面对当前的全球政治、社会和经济挑战。在此课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加深关于原住民文化对全球社会的贡献及其价值的理解,还会深刻认识到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为他们有意义地参与全球化社会做好准备。

这种多元文化理解视角下的“将心比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就全球重大发展、事件和问题交流想法并做出行动所需的技能,更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具备批判性思维、本土情怀和包容性的社会公民。

猜你喜欢

土著胜任肯尼亚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土著节
黑客盗走肯尼亚税务部3900万美元
大选登记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