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小学实践

2022-04-23周丽

教育家 2022年15期
关键词:胜任学科课程

周丽

近年来,随着“全球胜任力”概念的提出,面向未来全球化人才需求,探索既立足本国实际,又兼具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路径,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国际学校之外,中国的一些公立中小学同样意识到“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性,它们回应时代的召唤,以国际理解教育为载体,从学科渗透、课程构建、活动创设等方面,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全球胜任力培养范式与实践路径。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东海实验小学

将全球胜任力培养目标融入所有课程

早在“全球胜任力”概念提出以前,以“脚印丈量世界,阅读绽放未来”为校训,以“培养专注自己、关怀他人、理解世界的小公民”为目标的深圳市福田区东海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东海实小”),便在顶层设计上十分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学校将“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建设教育国际化示范校”写入本校的“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并把“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列入每学期的教学计划。

培养全球胜任力,并不意味着要开设一门叫作“全球胜任力”的新课程,而是将这个目标融入学校所有课程。基于这一理念,东海实小将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作为开展国际理解课程的一大抓手,并将之融入所有课程。根据PISA框架对“全球胜任力”的界定,学校主要围绕四種能力的培养构建和实施相关课程——

一是理解与欣赏他人视角和世界观的能力。东海实小将阅读作为这一培养目标的发力点,在学校开展了全学科阅读,并开设了一门“图书馆课程”。以英语学科为例,在小学1—6年级,英语阅读课一共要带领学生阅读144本书,每本书都旨在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增进国际理解,思考事物的普遍性和全球性。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校还拓展了全学科的PBL主题项目式学习,1—6年级的主题分别为“世界各地动物的家”“地球上的植物”“不一样的运动”“水资源保护”“地球村与宇宙”“形形色色的村庄”。以六年级“形形色色的村庄”为例,围绕世界各地的村庄有何历史文化、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 、存在哪些差异及其差异如何形成等问题,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团队,通过沟通、交流、分享,确定PBL研究方案,自主探索,完成探究报告。其后,学校还延伸出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设计、绘画和造物等方式,呈现一座心目中理想的村庄,使学生更加深切地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二是分析当地和全球跨文化一体的能力。主要通过国际模联课程来培养。该课程分为素养奠基课、技能训练、实战模拟三个模块。围绕No Poverty(没有贫困)、Zero Hunger(零饥饿)、Gender Equity(性别平等)等17个国际热点问题,每周开设两节素养奠基课对学生开展技能训练,定期举办实战模拟,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模联比赛等,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锻炼其领导力、创造力,开阔其国际视野,提升其国际素养。

三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交流互动的能力。其培养方式包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美国、新西兰、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友好学校开展交流互动;举办每年一届的校园国际文化节;邀请国际专家进校园,等等。以国际文化节为例,2017年至今,东海实小已连续举办五届国际文化节,主题分别为“美丽的澳大利亚”“走进美国”“魅力英国”“走进新西兰”和“我们的邻居——日本”。开展国际文化节活动时,学校并非停留在简单的语言层面的交流,而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别国的历史文化,同时融入项目式学习、小视频交流等元素。

四是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其培养方式为: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行研究找到解决方案,再采取行动践行方案。近三年,东海实小完成的相关PBL项目或小课题已超100项。

四川省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让每一个生命在国际舞台上多彩绽放

自2015年列入成都市首批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单位,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办学追求的指引下,坚持开设校本国际理解课程,组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校园国际文化宣传,通过落实“传承、调整、改变、坚守、创新”策略,培养兼具生存力、领导力、创造力、跨文化学习与交流能力,立志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实施路径主要有——

培养具有国际理解能力和素养的教师团队。一是通过组织校内校际专题学习,选送优秀教师出国培训、进修、研学,开展友好学校教师交流活动等方式,强化教师教育教学的国际化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使之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的视野与能力。在友好学校交流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文化使者,给国外友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如“中国民间剪纸”“魔力三角板”“中秋思故乡”“唐诗宋词里的成都风华”等,讲好中国故事,加深彼此理解。二是聘用优秀教师(包括外籍教师)到校授课。疫情前,先后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且具有外教资格的外籍教师,参与学校英语口语、选修课、英语俱乐部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疫情期间则通过在线交流等方式进行。

组织学生在与海外友好学校的交流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2020届学生赴英国友校的研学活动为例,行前,学校要求学生完成对英国自然与人文方面知识的了解,包括英国的气候、饮食文化、历史及教育特色等;行中,学生每天要撰写关于英国文化的研学日志;行后,学生需要梳理、总结,形成研学报告。

立足校本课程研发,深层次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和活动。学校以“植根中国,联结世界,创享未来”为课程理念,形成了3个层次、6种类型、21门课程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框架。其中,三个层次分别为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

基础类课程以国际理解基础课程为重点。学校利用“成都高新区国际理解教育示范校”的优势,组建国际理解研究小组,持续推进国际理解课程,初步形成了全球性议题、全球责任和文化理解三大主题课程——全球性议题类课程,如“全球健康 与你我休戚与共”“巴黎圣母院失火点燃的思索——人类文明的损失与重塑”“大运邂逅成都 天府联结世界”等;全球责任类课程,如“走进国际组织”“人类艺术文化交流”“人类云共同体   全球治理的中国答案”等;文化理解类课程,如“全球化下的异己共生”“联结海上丝路,编织中马友谊——海沧民俗‘送王船”“千年蜀锦,织出不朽中华情——蜀锦记忆的历史传承和现代演绎”等。主题课程采用专题课、研究课、展示课形式进行,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以个人或小组分享等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结合戏剧表演和大阅读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对异文化的理解及全球责任感。

拓展类课程依托选修课和学生活动展开,包括国际文化节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小语种课程,以及海外研學、友好学校互访交流活动等。国际文化节课程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英语配音秀、英语书法比赛、国际理解相关话题的英语演讲比赛和海报比赛、爱心Market义卖等活动;剪纸、武术等课程则在中外人文交流活动中让更多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研究类课程包括国际化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课程和国际比较课程。以模联课程为例,学校开设了丰富的议题和活动,如:“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与英国杜伦学校合作“中英合作高峰论坛会议”等。同时,学校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际比赛,如赛艇、数学、机器人、商赛、模联等,帮助学生扩大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全球胜任力”

有着140年历史的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南菁高中”),自办学起便以“经世致用”为育人追求,保持与时代、社会共通共融。进入全球化时代,学子们对于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需求越发强烈,解决诸如流行疾病、恐怖活动、能源损耗、资源缺乏、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意识也日渐觉醒、高涨。要满足这些需求,就要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未来眼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南菁高中将“全球胜任力”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进行培养。

基于学校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建构和南菁气质(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培育的实践,南菁高中探索了“全球胜任力”的“7C”培养机制。7C即文化(Culture)、课程(Course)、创造(Creation)、整合(Consolidation)、合作(Cooperation)、比较(Comparison)和社区(Community),通过文化沁润、课程完善、内容整合、合作交流、比较鉴赏、窗口社区等方式进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其培养路径主要包括——

围绕“全球胜任力”,开发体系化校本课程。学校分别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视野与文化”“技能与技巧”相关课程,在高三年级开设“智慧与态度”相关课程,让学生实现“增进了解—理解差异—谋求合作”的能力进阶。

注重学科渗透,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学校以“比较鉴赏”为抓手,由各学科组对标全球胜任力的要求,或从相通性、差异性、共建性的维度,或从文化自信、自觉和自强的层面,或从理解、交融、创新的角度,整合本学科课程内容,在日常学习中渗透国际理解意识,培养全球胜任力。例如:语文学科开设的“中西文学比较”课程,英语学科的“Discover China(发现中国)”,政治学科的“国际政治热点剖析”,历史学科的“文化多元化与儒学的嬗变”,地理学科的“大发现之异域风情解读”,音乐学科的“西方创作音乐赏析”,体育学科的“英式橄榄球”,等等。学校进行学科渗透的方式有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在保证完成学科教学目标、把握学科原有特质和要素的基础上完成“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升华;二是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梳理出适合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教学点,开发“嵌入式”学科渗透专题、主题资料库;三是研究国外主流学科教材,分析研究不同国家在同一门学科、同一个教学内容中呈现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上的差异,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强化实践导向,在主题活动中提升“全球胜任力”。学校参照每学年各部门、各学科组的工作计划及课时计划,统整相关的学科课程,开发了七个以全球胜任力培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每年在高一年级开展的暑期海外游学,每年4月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的“莎士比亚戏剧节”,每年12月在全年级开展的“多元文化艺术节”,以及三年一次的“国际文化体验节”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立足传统,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弘扬;强调态度,注重培养“世界公民”的视野与胸怀;关注技能,注重沟通、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此外,南菁高中的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还包括创新品牌式主题活动、创建浸润式共享资源和开展项目式国际交流等。学校充分发挥师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课题研究、团队培育、氛围营造提升等方面建构多元支撑体系,尽可能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在课程和活动实施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舞台可展示、有快乐可体验。

猜你喜欢

胜任学科课程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自行车的发明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