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的警示,我们听到了吗?
2022-04-23苏北
苏北
出乎预料,俄乌冲突倏然展开,乌克兰危机不期而至。令世人深深忧虑的,是这场危机正在带来的难以估量的震荡。
警钟已经敲响,我们听到了吗?
听到了,人们对和平发展的焦虑。
我们为乌克兰的和平被瞬间中断而忧虑。在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中,许多生机勃勃的家园顿时一片死寂,平静的生活被颠覆,鲜活的生命被夺走,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仓皇出逃。
我们也为人类的和平被一再冲击而焦虑。一些战乱地区的人民多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人从出生开始就在恐怖的死亡威胁和深刻的民族仇恨中成长。
和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核心价值。缔造和平,捍卫和平,是世界人民倾情投入的共同事业。自然,战争有是否正义之别。抵御外侮,守护家园,捍卫国家安全,都是天经地义之举。但任何时候,那些对和平生活环境残酷的颠覆和对无辜百姓生命肆意的践踏,都不是文明,都不是进步。
有一些国家漠视别国合理的安全关切,或抱薪救火,反致热点地区局势恶化,或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一步步将矛盾助推向火山口上。有一些舆论轻忽国际规则的是非曲直和客观事实的青红皂白,以爱国之名简单化地贴标签戴帽子划线排队,片面化地为国家间冲突击掌鼓呼。有专家学者罔顾战争给平民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声称这些“低阶”的“个人叙事”应当服从、让位于“高阶”的“宏大叙事”。乍一听不无几分道理。只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这些被定位在“宏大叙事”之下之外的普通人,尊严被玷污,生命被践踏,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被剥夺,那些堂皇的“宏大叙事”的价值根基还能牢固吗?
听到了,人们对文明进步的诘问。
和平,还是战争?人类文明进步中这一哈姆雷特式的困惑始终如梦魇般挥之不去。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理查德·兰厄姆讲了一个“善良悖论”:作为个体的我们变得更加友好,减少了暴力行为,但是,我们也变得更善于发动战争。
看一看当下的世界,我们依然生活在这“悖论”之中。
人类根深蒂固的保守、贪婪、褊狭的心态和欲念,是其文化症结。一是霸权主义为所欲为。一些国家奉行强权政治,恃强凌弱,动辄以“实力优势地位”相逼迫,将自己的立场强加于人,谋求一个地区或整个世界的霸主地位。二是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依然将意识形态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核心标准,坚持“零和博弈”和非此即彼的“阵营划分”,蓄意制造战略“对手”,重建冷战秩序。三是极端民族主义又见抬头。热爱、维护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本无可厚非。但是,渲染民族优越,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将民族主义推向极端,就已越过了理性的界线。与民粹主义合流、与暴力恐怖主义结合,是当下极端民族主义最显著的表征。
人类何时才能以大智大慧跳脱历史的漩涡,实现现代文明的全面提升?
听到了,还有人们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乌克兰的战火终会熄灭,但当今的世界格局、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必受牵扯,或将生变。中国发展的时与势也须更为精准地把握和驾驭。
我们应当勇敢地面对,智慧地抉择——
和平是世世代代人们矢志不渝的美好向往。在多元包容理念的引领下,在美美与共文化的融合中,在贸易保护主义的突围中,共创人类和平,共融现代文明,共促世界发展,这是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
合作是求解所有国际问题的必由之路。在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的变动中,我们既要有发展自信,又不可自负傲娇,当努力规避对抗性思维,跨越种种“新冷战”陷阱,在合作共赢中争取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国际环境。
加快发展壮大国力提升形象,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固保障。以改革开放促经济创新增长转型,以民主法治促社会治理提质增效,以共建共享促民生事业全面进步,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让全体国人都能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的大道理、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