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赛前力量训练特征研究

2022-04-22张向汉高东旭

运动精品 2022年8期
关键词:负荷量爆发力耐力

张向汉 党 勇 高东旭

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赛前力量训练特征研究

张向汉1党 勇2高东旭3

(1.山东省郓城县宋江武校,山东 荷泽 274700;2.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内蒙 呼和浩特 010000;3.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082)

以我国某省运动队10名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赛前力量训练特征进行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分析其赛前力量训练的阶段规划特征、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特点。通过统计力量训练重量、组次数、间歇分析赛前力量训练负荷强度、负荷量度特征。通过赛前单拳和连续击打力量测试变化分析运动员的赛前力量训练成效。研究发现,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赛前力量训练阶段特征上表现出“适应――增强——强化――调整”的阶段划分特征,赛前力量训练包含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三大内容,赛前力量训练负荷强度递增,负荷量度递减。赛前训练前、后直拳单拳击打最大力量、30s、3min连续击打总功率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赛前训练后运动员专项力量水平有所提升。赛前力量训练符合训练规律,训练合理有效,为我国女子拳击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赛前力量训练提供参考。

赛前训练;力量训练;女子拳击;训练特征

十分制的拳击规则的大背景下,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力量素质来应对拳台上的攻防转换的强对抗,比赛中重拳的作用和效果越来越显著。这对我国女子拳击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赛前训练是影响比赛胜负关键时期,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保持及竞技水平的发挥,赛前的力量训练是影响女子拳击运动员整体的体能水平和对抗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力量训练一直以来都是运动训练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拳击训练领域的专项力量也有很多学者进行研究,但是针对女子拳击项目进行赛前力量训练的研究较少。在赛前训练阶段如何选择合适的力量训练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赛前力量训练负荷的安排是赛前训练及赛前体能训练研究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赛前力量训练特征的分析和研究,为女子拳击运动员进行科学化赛前力量训练提供一定支持和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某省运动队10名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备战2021年全国女子冠军赛(海南白沙)赛前四周力量训练为研究对象。运动员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优秀女子拳击队运动员信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中输入赛前训练、女子拳击、力量训练、Female boxing、strength training、training load等关键词进行检索,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对国内长期从事拳击项目训练的教练员、裁判员及科研人员等有关专家进行访谈,为研究提供专业支持。

1.2.3 测试法

在赛前训练前后,通过前、后手直拳单拳击打力量、30s击打沙包功率和3min击打沙包功率共4项专项击打能力测试指标对运动员赛前训练成效进行分析。测试仪器为沙包50kg(品牌:九日山)、拳击智能击打测试设备(型号:STRIKETEC SENSOR KIT),测试方法为将测试设备以手绑带的方式固定在腕关节处,指示灯亮起,调节测试软件,设置测试模式并核对运动员基本信息,提示运动员测试击打基本要求和基本姿势,发出击打口令进行单拳及连续击打力量测试。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赛前力量训练相关指标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运动员专项击打力量指标测试前及测试后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和比较分析。

1.2.5 逻辑分析法

对我国优秀女子拳击队员备战2021年全国女子冠军赛的赛前力量训练计划进行收集、整理,结合运动训练学、竞赛学、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拳击训练理论等相关理论著述进行进一步逻辑分析思考。

2 结果与分析

2.1 赛前力量训练阶段规划分析

将2021年全国女子冠军赛(海南白沙)作为终点,运动员赛前训练以比赛日为标定点进行回程方向的训练阶段划分,共4周力量训练课。

表2 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2021年全国女子冠军赛(海南白沙)赛前力量训练阶段划分

第一周进入赛前的适应性训练主要是对运动员进行基础力量、最大力量、力量耐力的全面性训练。由于运动员前一阶段刚从准备阶段过渡到赛前训练阶段,需要稳定原有的训练基础,同时为进一步增强训练负荷做好准备,本周的训练要保持中等以上的训练负荷。

第二周为增强式训练,运动负荷强度要在上一周的基础上有所增加。由于第一周的缓冲和准备,在进入第二个训练小周期就要使运动员身体承受更大的刺激,产生更高的疲劳积累。为后期的超量恢复做好准备。本周的力量训练主要是围绕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训练进行,由于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关系密切,对运动员本周的力量训练还可以保持最大力量的训练负荷,但要为下一周的专项爆发力的训练做好准备,保持中高强度的训练负荷。

第三周的训练为强化式的训练安排,进入到训练负荷的最高峰时期,由于运动员在前两周进行负荷适应,本周的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刺激,使运动员能够在赛前的疲劳积累达到最高点,通过后期的调整实现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使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的最佳状态最高点能顺利在调整周后出现且在比赛时期,因而本周的训练主要围绕最大力量水平的保持,侧重爆发力训练进行设计和安排,安排高强度的训练负荷。

第四周为调整周训练。是为了让运动员在赛前出现良好的竞技状态,遵从超量恢复的原理进行本周的负荷安排,使运动员能够将艰苦训练所获得的竞技能力,能够集中在比赛中表现出来。因而整个训练周都要求运动员围绕专项的爆发力进行,保证专项运动表现增强和输出功率的提高。但同时由于比赛日程时间较长,训练负荷不能突然降低,以保持运动员在此过程中的兴奋度,因此本周主要安排中高强度的训练负荷。

2.2 赛前力量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分析

从训练内容上来看,赛前力量训练同样包含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力量耐力、不同的训练内容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具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对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赛前力量训练的具体内容、方法手段统计见表3。

表3 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赛前力量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汇总

2.2.1 赛前最大力量训练分析

最大力量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最大力量是力量素质的基础,决定着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发展上限。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越大,拳的击打效果越好。

而拳击运动员提高最大力量水平最终可以增加对抗力量,即进攻、防守和相持中的综合力量对抗的能力。从运动员基本信息可知,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大级别运动员的重拳和绝对力量的要求更高。因此赛前的训练内容要安排最大力量的训练,但赛前训练还要着重突出爆发力的练习,整个最大力量训练的安排重点放在了前两个小周期。

(1)重复训练法

进行拳击运动员最大力量训练采用重复训练法的强度一般为最大力量的85%以上,每组1-6次,间歇时间2-5分钟,进行3-6组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能很好地提高运动员肌肉内及肌肉间的协调性,进而提高最大力量。

(2)极限强度法

极限强度法是从接近最大强度的训练开始,逐渐递增负荷到极限值。每组重复1-2次,间歇4-5min。通过极限强度法的训练可以极大提高运动员的运动单位的募集和参与程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度。

(3)金字塔训练法

金字塔训练法是指通过增加训练的负荷强度,同时减少重复次数的增强最大力量训练方法,运用该方法一般不低于最大强度的70%,重复次数为4次做4组逐渐递增到100%,重复1次做1组。

在最大力量的训练手段上,下肢最大力量的训练一般采用杠铃深蹲、半蹲、负重弓箭步等练习,上肢一般采用杠铃哑铃卧推、上举的训练方式,核心力量训练一般采用各种形式的硬拉。

2.2.2 赛前快速力量训练分析

快速力量是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本领,是力量和速度有机结合的一种能力,对于拳击运动员来说,爆发力是拳击比赛的关键组成部分,爆发力是指肌肉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力量的能力,高度发达的爆发力可以有效提高击打效果,拳击运动员要求单位时间内的力值的上升速度,最大力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将“大”转化成“快”。赛前力量训练不能提高最大力量,必须设法将运动员的力量形成速度。同时拳击运动员还需要短时间内重复再生爆发力的能力来完成场上高速的反复击打,爆发力及爆发力再生能力是拳手保持高效、高强、高间歇击打能力的基础。因此,整个备赛训练过程中的内容要以爆发力和爆发力再生提高为重点来进行训练设计和安排,提高拳手的击打输出功率。快速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包含如下几方面:

(1)中低强度快速用力法

运用该方法发展运动员的快速力量的负荷强度不能过高,一般采用最大强度的30-50%进行5-10次训练,在动作协调流畅的情况下完成。

(2)复合式训练法

复合式训练将最大力量训练和爆发力性用力的方式结合到了一起,先进行最大力量练习而后进行快速收缩的力量训练,在抗阻训练之后安排与其生物力学结构特征相近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较单一抗阻训练等相比,复合式训练具备高效发展运动员爆发力和力量水平的优点。如先进行最大力量的深蹲练习随之进行爆发性的跳跃练习、卧推后进行爆发平推练习。

(3)超等长训练

超等长训练是通过肌肉牵张反射来增强爆发力的训练方法,肌肉被快速拉长时会刺激肌肉内的肌梭感受器,同时被拉长的肌肉处于适宜的初长度,可以使收缩时的肌肉力量增强。

超等长训练法的常见下肢训练有跳箱、跳深练习,上肢的练习包括击掌俯卧撑、实心球抛接等,核心训练包括瑞士球快速仰卧起、罗马椅快速背屈伸等。

快速力量的训练手段以爆发力练习为主,包括爆发平推、实心球砸地、抓举、挺举、高翻练习等。通过快速用力实现最大化功率输出效果。进行爆发力练习时要保证不减少每组的重复次数,不降低动作速度,每组训练运动员都能够不遗余力地完成。

2.2.3 赛前力量耐力训练分析

力量耐力是肌肉克服预定阻力持续运动的本领,拳击运动员想要在比赛回合数、间断时间明显减少的情况下,连续保持出拳、防守和移动进行高效对抗必须要有力量耐力作为基础。新规则下强调拳击运动员的激烈对抗,而对于运动员来说持续的交手对抗中保持力量水平至关重要。想要把比赛前半段的优势保持下去或在比赛后半段逆转颓势,就需要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支持。我国优秀女子拳击队员赛前教学实战后进行血乳酸测试结果显示,运动员最高可达14.5mmol/L,平均可达12.3mmol/L,达到了无氧耐乳酸水平,说明女子拳击队员要具备高水平耐乳酸能力,在血乳酸较高的情况下维持竞技状态直到比赛结束。随着比赛时间推移,后面的回合中对运动员的乳酸耐受力要求更高,只有运动员在平时和赛前的训练中保持一定的力量耐力水平才能保证在高水平的血乳酸环境下的对抗强度和打击精确度。力量耐力训练保证拳击运动员在高乳酸状态下持续工作能力的基础,这部分的训练内容是赛前力量训练第一周的重点。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如下:

(1)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运用30%-60%最大力量的强度,多次重复,持续进行动作直到力竭的训练方法[5]。赛前的力量训练采用持续训练法较少,尤其是最后几个小周期的训练应用的频率会继续降低,一般针对部分运动员的薄弱部位进行强化性的力量练习时采用,但要保证赛前运动员的力量耐力练习。采用重复训练法时不要安排过多的组数,保证每组的重复次数最大化即可,避免因组数过多导致过长时间的耐力性力量练习,运用持续训练法进行运动员的力量耐力训练也可以通过拳击专项练习内容来提高,如:30s击打沙包练习,间歇30s,完成6-8组。或者通过多组数、短间歇的强度手靶来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水平。

(2)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指将整个练习安排多个练习站,运动员完成一站练习后进行短暂的间歇或不进行间歇直接进行下一项练习的训练方法,拳击项目的比赛时间是3分钟一回合共进行3回合的对抗,因此进行拳击运动员的循环力量训练一般安排6-8站的练习,每站进行20-30秒的力量训练。逐站完成练习后休息1分钟共进行3-4轮的训练,这样的循环力量训练在提高运动员力量耐力素质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无氧耐力水平。运用间歇训练法在运动员机体尚未完全恢复时即进行下一组的力量练习,可以有效达到血乳酸的积累效果从而锻炼运动员的乳酸耐受力。

循环训练法的训练手段多样,进行训练安排时主要是对运动员的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的训练部位交替安排,从而能达到对身体全面锻炼的效果,如进行训练安排时可以通过提拉、牛角包深蹲、绳球转体、爆发平推、跳箱、大绳转体共六项训练,保证下肢,上肢和核心的训练能够间隔进行。

(3)静力训练法

静力训练法是通过长时间的等长收缩对运动员的力量耐力进行锻炼的方法,由于进行耐力性的训练时运动员深层的肌肉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深层的稳定肌肉力量耐力的是表层运动肌肉发展的基础。应用静力性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来说可以达到全面发展力量素质的效果,静力性的训练方法一般应用在赛前的核心力量训练上较多,通过对抗瑞士球、波速球等不稳定性的练习达到发展运动员稳定性的力量耐力,增强核心力量的效果。

2.3 赛前力量训练负荷分析

赛前力量训练负荷由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所构成,反映某省女子拳击队赛前力量训练的负荷量从具体的训练计划上来看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的赛前力量训练负荷变化主要分为负荷强度的变化和负荷量度的变化两方面,负荷强度反映在负重、速度、动作难度上,负荷量则表现为训练组数、次数等方面,赛前共8次课的负荷情况统计见表4。

表4 赛前力量训练课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安排

2.3.1 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特征分析

负荷强度是力量训练负荷对运动员机体刺激的深度,反映着负荷的质的特征,是负荷的核心要素,力量练习上的负荷强度用训练重量、练习时的重复次数,间歇时间来表示负荷强度。从以上力量训练的负荷统计来看,赛前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包括大力量训练课和循环力量训练课两种类型,大力量训练课由1次传统大力量训练课到2次复合训练课进而过渡为1次变阻复合训练课,训练重量从70-80%1RM到80%1RM再到85%1RM,训练负荷所对应的极限次数减少,所需要的间歇时间增加,以此可充分说明训练负荷强度整体呈递增趋势。

2.3.2 力量训练负荷量度分析

负荷量是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度,反应着负荷数量的特征,是负荷施加变化的基础,负荷量的施加和变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负荷强度的变化,因此负荷量是运动训练负荷的基础要素。本文主要通过对应负荷强度的组数、个数、训练时长等,从以上统计情况来看,赛前力量训练的组数从第一次课的5项4组进一步到4项4组过渡为到最后一次训练课为5项3组,训练负荷量度整体呈现为递减趋势。

图多·博姆帕力提出其对赛前负荷安排的观点时指出“提高速度、爆发力为目的的项目,赛前训练负荷量比准备期要低,训练负荷强度应不断增加,使负荷强度最高点能够出现在赛前两周前后,随后通过渐降强度以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作为高强度对抗性的项目,拳击运动员在赛前采用减量增强度训练的方式进行负荷量度的调控,可以使运动员能够适时地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2.4 赛前专项击打力量指标变化分析

表5 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赛前专项击打力量(`x±s)

注:*表示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表示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对运动员在训练前后的单拳击打和连续击打力量指标进行测试。由于赛前训练的主体内容围绕着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进行,本研究选取的前、后手单拳击打力量是评价运动员单拳击打最大力量的典型代表,而运动员速度力量、力量耐力水平选择的是30s和3min击打沙包的功率值,经测试软件筛查只对运动员测试过程中的有效拳击打总功率进行统计,测试数据见表5。

由表5可知,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经赛前训练后专项击打力量测试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前手直拳击打力量、3min击打沙包总平均功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后手直拳击打力量、30s击打沙包总平均功率相比前测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

对于女子拳击运动员来说,直拳是最直接有效的得分拳和制胜拳法,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拳法。因此本文选取的单拳击打力量测试指标为前后直拳,从测试结果上来看,前后直拳都具有明显的提升。2013年国际拳联将10分制作为最新的评分规则,新规则下“有效拳”的击打效果受到重视,“重”成为了拳击项目新的制胜因素,击打力量是评价拳击运动员竞技表现的主要指标,一记有效的重拳可以抵得上多次的轻拳击打,赛前力量素质的提升、击打力度、透度、硬度所带来的重拳效果和有效性则不言而喻。在优势判定胜负的前提下,重拳压制对手、占据主动性也是最有效进攻方式。因此前、后手直拳击打力量的增长是赛前力量训练取得成效重要表现。

运动员经过训练在十分制的判罚规则下,拳击运动3分钟3回合的比赛需要拳击运动员尽可能多地通过有效拳来体现击打效果,要提高有效拳质量、增强出拳击打效果获得比赛优势有许多相关因素,最本质的因素则是击打力量,击打力量除了最大力值还包括多种因素。功率是力量和速度的乘积,运动员在击打测试过程中只有将击打力量和击打速度都发挥到最佳水平,才能完成短时间内最大数量的高密度击打和最大化功率输出。在此前提下,力量是人体完成任何动作的动力,是拳击运动员的对抗的基石,赛前力量训练中快速力量、力量耐力都应成为拳击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最为重要的训练内容。拳手速度素质提升和耐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在比赛中的技战术水平发挥都需要多种力量的参与,尤其是比赛中各类僵持对抗、闪躲、击打、移动以及搂抱等技术动作施展都需要以力量为基础。吴国栋、陈超等通过对国家拳击队教练员、科研人员、拳击领域的多名专家进行调查和意见征询,在长时间跨度,大量的测试以及数据采集后最终确定拳击专项力量素质包括卧推、深蹲、垂直纵跳、1 min双摇、30 s击打沙包、爬绳和3 min击打沙包等多项指标,本文选取其中的30s击打沙包、3min击打沙包功率值是反映运动员专项速度力量与力量耐力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经前后测试运动员的30s击打沙包总功率和3min击打沙包总功率的数据可知,运动员的连续击打力量水平有所提升,赛前力量训练中的速度力量及力量耐力训练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3 结论

(1)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的备战2021年全国女子冠军赛赛前力量训练从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的设置、负荷的安排上符合训练学规律和要求,具有合理性。

(2)力量训练阶段特征上表现出“适应――增强——强化——调整”的阶段划分特征。赛前力量训练包含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三大内容。赛前力量训练负荷强度递增,负荷量度递减。赛前训练前后的专项击打力量指标变化反映出了训练的有效性。

[1]潘峰.拳击规则的演变与发展趋势[J].运动,2016(21):26-56.

[2]陶龙.我国女子拳击项目制胜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3]余银,高平,鲍善军,等.国家拳击队男子小级别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模式特征解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6):75-81.

[4]Martsiv V P.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activity parameters of amateur boxers high qualification[J]. Phys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2014(6):41-44.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全国体院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KawamoriN, Haff G G. The optimal training lo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cular power[J].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4,18(3):675-684.

[7]Newton R U, Kraemer W J. Developing explosive muscular power: implications for a mixed methods training strategy[J].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1994,16(5):20-31.

[8]周彤,章碧玉.复合式训练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17,37(10):8.

[9]王瑞元,苏全生,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10]王德新,邓爱民,哈达巴特尔.拳击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115.

[11]申建和.关于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方法的探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6(3):82-84.

[12]左琳,李少丹,邵斌.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方法、手段的安排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36-41.

[13]黄航,郭晓春,叶加宝.赛前训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997(3):16-18.

[14]图.多,箸.马铁,等译.博姆帕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5]张漓,魏良忠,洪志强,等.中国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特点及机能评定[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200-202.

[16]崔玉鹏,杨则宜.血清CK活性变化与运动导致的骨骼肌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3):343-347.

[17]谢敏豪,冯炜权,杨天乐,等.血睾酮与运动[J].体育科学,1999(2):80-83.

[18]何全玲,焦卫宾.对近5年国内运动疲劳中有关机能监控研究方法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111-113.

[19]王金昊,邱俊,陈帅,等.多维度监测优秀拳击运动员运动疲劳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研,2019,40(4):82-87.

[20]于军,谷晓红.直拳击打发力时机的生物力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6(3):74-76.

[21]吴国栋,王德新,陈超.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模型与参考值[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9):9-16.

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ength Training before Competition of Chinese Elite Female Boxing Athletes

ZHANG Xianghan, etal.

(Yuncheng County Songjiang Martial Arts School, Heze 274700, Shandong, China)

张向汉(1972—),大专,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体育训练。

党勇(1984—),本科,高级职称,研究方向:体育训练。

猜你喜欢

负荷量爆发力耐力
倍耐力P Zero Elect原配超高性能极氪001FR
复合式训练对高校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
试论举重运动爆发力训练的特点及方法
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
POWER CLEAN诱发你的暗黑爆发力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HPV16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病变及物理状态的研究
2015中国植保市场最具市场爆发力品牌产品
负荷量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