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小屏新闻直播报道探究
2022-04-22陈奕旭
陈奕旭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不再拘泥于传统媒体,而是大规模地转向各大新媒体平台,传统媒体也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构建自己的新闻客户端。新闻直播条件的限制性大大降低,只要有网络即可进行直播报道,小屏直播因其便捷、多样性、互动性强等优点受到大众的青睐。本文选取多个小屏新闻直播报道实例,就其中可借鉴或可改进的地方进行分析。
1 小屏新闻直播报道类型
小屏新闻直播报道的类型可以根据内容来源、新闻事件类型、报道方式等大致分为以下4种类型。
1.1 “大屏内容”“小屏传播”型
传统电视媒介虽然发布的信息权威性强,但受媒介功能影响传播范围较小。新媒体环境下,“大屏内容”由“小屏传播”成为小屏新闻直播的最基础类型,实现了内容权威性与传播广泛性相结合。如新浪微博、抖音、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等众多新媒体平台上都能看到许多传统媒体的“大屏内容”被转播。传统新闻媒体除将自己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外,建立自己的客户端进行传播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如各大新媒体平台、新闻客户端于2021年9月17日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神州十二号三名航天员今日返回”的新闻报道,仅在新浪微博“央视新闻”这一个账号上,就有3 000多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在央视频应用程序(App)上,也有近500万人同时观看。
1.2 突发性事件现场报道型
对于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来说,首先要确保的是新闻的时效性[1]。新媒体环境下,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不需要卫星直播车,只要有网络,即使仅带一个智能手机,记者也可完成现场报道,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播报出去,大众也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灾区情况,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保证。
1.3 多方连线型
“当事人”这一角色会更多地出现在小屏新闻直播中,观众能够直接听到当事人自己的陈述以及当事人与领域专业人士的对话。例如,笔者参与了2021年7月初发生的“‘金毛’空运变陆运致死”事件,通过寻找新闻媒体、发新闻稿去帮助当事人。“金毛”主人分别与澎湃新闻、四川观察等新闻媒体在新浪微博平台进行直播连线,连线共有3方,分别是记者、“金毛”主人以及一名专业律师。这样的模式不仅让当事人利用媒体平台与专业人士直接交流,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同时,大众也通过弹幕参与了互动,拉近了自己与新闻的距离,从而对直播内容更期待、更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大众还会提高对媒体的信任度,树立起对媒体解决问题的信心。
1.4 Vlog第一视角型
Vlog可翻译为“视频日志”,当新闻用这样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时,会带给观众极强的真实感和临场体验感。在此类新闻报道中,基本都是由主持人或记者独自一人以第一视角来完成整个内容的播报[2],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多地是结合自身体验,用真实、生动的语言让受众产生代入感。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在2020年初推出的《武汉观察|总台记者Vlog》就因其中极具感染力、共情力、幽默感的表达而火爆“出圈”。此报道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剪辑加工,不是以直播的形式报道,但其接地气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给武汉带来了许久不见的轻松、温暖的氛围,值得第一视角报道类新闻工作者借鉴学习,也让大家看到了新闻报道不同于往日的另一面。
2 小屏新闻直播报道特点
2.1 强互动性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
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中,节目主持人或者记者与受众之间仅仅是“输出”与“接收”的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直播中,如“新浪微博”“央视新闻App”“央视频”等平台,都有弹幕或评论这一功能。此功能让“输出者”与“接收者”之间实现交流,此时,受众和主持人不再仅仅是像传统电视新闻直播中“输出”与“接收”的单一关系[3]。相反,在新媒体“强互动”环境中,“输出者”也会转变为“接收者”,然后再输出;而“接收者”也会转变为“输出者”,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输出者”与“接收者”的关系
例如,在直播中主持人会接收、采纳并探讨受众提出的一些问题,针对受众感兴趣的方面展开一些探讨。这样的环节让“输出者”和“接收者”的身份发生了一次转换,受众在此过程中影响了节目内容的导向,从而对直播内容产生积极的兴趣;而主持人也会得到受众的及时反馈,从而判断、补充受众需要获得的信息,“输出内容”和“反馈”就达到了相互影响的状态。这对于节目内容、传播效果来说是积极正向的,受众的参与感、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都会直线上升,可以说是一场“双赢”。看似属于综艺类的“弹幕”出现在较严肃的新闻直播中,使得新闻的整体观感距离受众又近了一步。
2.2 零时差保证新闻时效性
在没有小屏新闻直播的情况下,如果某偏远地区出现突发事件,而当地没有卫星直播设备,那么新闻就不能及时呈现在大众面前,新闻的时效性将得不到保障。而小屏线上直播只要有网络信号,就不会出现因新闻现场没有卫星直播设备就播出不了的情况。例如,2019年3月1日,央视新闻5G+4K便携直播设备在大众面前亮相[4],这是央视新闻首次用此技术进行移动直播,利用4K高清相机来弥补手机帧率、分辨率、色域、动态范围等不足之处,同时也利用智能手机的网络性特征,实现了清晰、流畅的线上新闻报道,大大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
2.3 直播时间长、多场景转换
在新闻直播报道中,记者需要挖掘有效、有价值的信息并整合,尽可能准确、完整地呈现给观众,而直播持续时间越长,记者所需要输出的内容就越多。小屏新闻直播报道中,机位较单一,不能同时多场景呈现新闻现场。记者想要全面、深入地报道,就需要多场景转换报道,且面对任何突发情况需要有妥当的处理方式来确保直播的顺利进行,直播时间越长,突发事件出现的频率就越高。例如,2020年12月5日“央视新闻”在各平台推出的“丁真直播带你游理塘”的直播,此次直播中用到了5处场景,整个直播持续近2个小时。这个长时间的直播以及在场景的“行进式”转移过程对记者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也是极大考验。
3 小屏新闻直播报道中的局限性和能动性
新媒体时代下,虽然新闻在小屏传播中覆盖范围广、传播效率高,但在实际工作中,正是其不同于传统电视新闻直播的特点,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值得肯定的是,新闻工作者在小屏新闻直播报道中也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去改善不足,有效应对挑战。
3.1 客观局限性
3.1.1 网络质量影响直播质量
小屏新闻直播报道只需要有网络就可以播出,但恰恰因为其过于依赖网络,所以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网络信号的好坏,成为影响直播画面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例如,在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后,各大媒体赶往新闻现场,大多数是采用的网络直播方式,如在新浪微博平台,截至当天中午12点30分,“红星直播”直播间有近200万人同时观看,“新京报”直播间有近100万人同时观看。值得一提的是,从当天中午12点左右开始,新京报的记者因进入网络信号较差的“小马滩村”的几户村民家里,导致直播画面一再出现卡顿、断断续续等情况,从12点12分到12点29分这17分钟的时间,虽然弹幕、评论一直有观众在抱怨“太卡了”“没信号”等,但直播间内的实时观看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地平稳增加,从不到90万增加至95.5万。
虽然从表面的观众人数来看是一个正增长状态,但增长速率已比同类直播慢很多,如果画面不出现卡顿等情况,观众增长速率还会更快。“泸县地震”当天中午12点30分,在微博平台进行直播的“红星直播”账号,其直播间实时在线人数是“新京报”的两倍左右,达到了近200万人,这其中的原因离不开其画面流畅、清晰,给大众带去了较好的观看体验。
当然,网络不通畅、画面卡顿这些是目前小屏网络直播难免出现的客观问题。“新京报”的记者进入村民家,是想将受灾村民的具体受损情况进一步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些画面是直观的、令人动容的,但受网络信号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就暴露出小屏直播的一个局限性:当较偏远地区有突发事件需要进行直播报道时,依赖网络的小屏直播无法保证网络信号流畅、播出画面清晰流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直播中断甚至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
3.1.2 多场景报道中“空白时间”较多
直播吸引受众的一大特点就是真实、无剪辑,但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这个特点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屏新闻直播报道的机位一般较单一,为实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需要频繁转换新闻现场的场景,而在场景转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直播中的“空白时间”。所谓“空白时间”,是指非直接新闻场景的报道时段,例如,记者在交通工具上的转移时间,记者如何把握和处理“空白时间”,无疑是直播中的一大挑战和难题。如果记者专业素养不达标,那么在直播中产生的大量的“空白时间”必定会给观众带来消极的观看体验。
3.2 主观能动性
小屏直播虽然便捷,但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上述中提到的互动性强、直播时间长、多场景转换时的“空白时间”利用、直播受网络信号的影响等,在这些情况下,要保证新闻直播的完整度、表述的清晰度,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2.1 适当重复关键信息
在直播中,观众可以随时进入直播间,也可以随时离开。如果新闻工作者刻意追求言简意赅,不重复一些关键信息,那么新进入直播间的观众就会错失关键信息,严重时还会断章取义,造成新闻理解偏差,所以在小屏新闻直播中,适当地重复关键信息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注意,如果过度重复信息,就会造成整体播报质量不高的问题,不利于传递其他更详细的信息。
3.2.2 最大限度储备新闻背景信息
“空白时间”的处理对于记者而言是一大挑战。如果记者对新闻背景不了解或了解不够深入,除了会使大量的“空白时间”尴尬、冷场外,也会使整个新闻报道只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相关信息。因此,在小屏新闻直播报道中,需要最大限度储备新闻背景信息,一来“空白时间”可以被有效利用,二来受众对新闻的了解也会更全面。因此,为有效处理“空白时间”,记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储备新闻的背景信息或者结合现场已知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在无新情况需要报道或在场景的转换过程中,就可以补充报道新闻的背景信息或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3.2.3 做好针对网络信号等情况的预案
小屏直播画面质量会受网络信号的影响,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提前做好预案,以应对直播中可能出现的卡顿、直播中断等情况。例如,在上述实例中,“新京报”在泸县当天的直播中,面对网络信号不好、直播卡顿的情况,已经有了提前的准备工作或者预案,那就是有另一个在室内的记者和正在外景现场报道的记者进行音频连线,当画面出现卡顿等情况时,室内记者会通过音频连线告诉外景记者,从而让外景记者离开网络信号不好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直播的流畅性。在一些多方连线的直播中,只要有一方的网络信号不通畅,整个直播效果都会大受影响,所以要求新闻工作者提前做好此类情况出现的预案,且需要具备较强的临场反应能力。
4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小屏新闻直播报道优势明显,应利用其便捷的特点,保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利用其强互动性,拉进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在第一视角直播中用具有亲和力、形象化的语言[5],增强受众代入感。同时,新闻工作者也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突破小屏新闻直播报道的局限性:顺应直播特点,在直播中适当重复新闻关键信息;提前做好应对网络卡顿、直播中断等其他突发情况的预案;利用自身知识信息储备,处理好直播中的“空白时间”。在日后不断发展、探索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发挥优势、补足缺陷、开拓创新,推动新媒体环境下小屏新闻直播报道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