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坤针法治疗前庭性偏头痛临床观察*

2022-04-22刘亚芬张水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百分率前庭针法

马 琳 刘亚芬 张水生 孙 莉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老年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前庭症状兼头痛症状的眩晕类疾病,是前庭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2%~11.0%,高于梅尼埃病的发病率[1,2]。该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有研究认为,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与神经血管、小脑前下动脉缺血和遗传因素有关[3,4]。西医对于该病尚缺乏有效疗法。本研究采用定坤针法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老年病科门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9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 例。治疗组男20 例,女25 例;年龄(54.25± 7.83)岁;病程(36.07± 4.62)个月。对照组男19 例,女26 例;年龄(53.50± 8.12)岁;病程(34.78± 5.69)个月。经统计学分析,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2013 年Bar any 学会提出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5]。(1)至少5 次中重度的前庭症状发作,持续5 min 至72 h。(2)目前或既往有符合《头痛国际分类(I CHD)诊断标准》[6]的伴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3)50%的发作伴随下列症状中的至少1 项:①头痛伴有下列4项中的至少2 项:单侧、搏动性、中重度疼痛、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②畏光及畏声;③视觉先兆。(4)难以用其他前庭或头痛国际分类(I CHD)疾患更好地解释。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前庭性偏头痛(VM)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8~65 岁,男女不限。(3)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前庭性偏头痛以外其他类型的眩晕或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头晕;(2)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3)因沟通障碍、痴呆等因素不能完成量表检测者。

1.4 治疗方法

1.4.1 生活方式管理 (1)控制情绪,避免焦虑,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注意休息、保障充足且有规律的睡眠。(2)坚持吃早餐,三餐定时,避免摄入可诱发VM的饮食(含酪氨酸、谷氨酸的食物,含酒精、咖啡因的饮料,红酒等)。

1.4.2 定坤针法 取穴:双侧晕听区、百会、双侧风池、四神聪、双侧内关、双侧神门。操作:患者取坐位放松,常规局部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的毫针,针刺双侧晕听区(耳尖直上1.5 cm处向前后各引2 cm的水平线)沿皮向后刺1.2 寸;百会穴斜刺约1.0 寸;风池穴向鼻尖方向刺0.5~1.2 寸;晕听区采用捻转稍加提插的手法,由徐到疾,捻转速度约每分钟200 次,连续3~5 min,留针30 min,每日1 次,1 周为1 个疗程。其余腧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泄手法。

1.4.3 分组干预方法 2 组患者均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003,5 mg/ 粒)每次2 粒,每日1 次,睡前口服,并给予常规生活方式管理。治疗组同时给予定坤针法。疗程为2 周,治疗后12 周进行随访。

1.5 观察指标 (1)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DHI是患者对眩晕残障影响的自我感知评价量表,分数越高说明眩晕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越大。(2)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HAMA是临床常用的用于焦虑症诊断及程度划分的评定量表,采用5 级评分法,分数与严重程度成正比。(3)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测定。CGRP 是已知最强的扩血管物质,在偏头痛发作期间其水平可升高。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 周测定上述各指标。

1.6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的疗效指数标准。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症状改善百分率≥95%;显著改善:75%≤ 症状改善百分率<95%;中度改善:50%≤症状改善百分率<75%;轻度改善:30%≤症状改善百分率<50%;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30%;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为负值。总有效率=(痊愈+显著改善+中度改善+轻度改善)例数/ 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具体方法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重复测量计量资料以率(%)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Ridit 分析,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39/45)高于对照组64.44%(3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2.2 2 组患者DIH 和HAMA 评分比较 治疗后,2 组DHI 和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 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DHI 和HAMA 评分比较 (,分)

表2 2 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DHI 和HAMA 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CGRP 水平比较 治疗后2 组CGRP 评分比较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CGRP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2 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CGRP 水平比较 (,ng/L)

表3 2 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CGRP 水平比较 (,ng/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随访情况 治疗后12 周对90 例患者开展随访工作,共完成随访患者78 例(其中治疗组42 例,对照组36 例)。结果显示:治疗后12 周眩晕复发者共26 例,其中治疗组6 例,占14.29%,对照组20 例,占55.56%。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前庭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眩晕疾病之一,在眩晕疾病谱中占比约为10%,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8]。其临床表现常为突发性的自身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漂移或翻滚感,发作时可伴有偏头痛、视觉障碍及耳鸣等症,患者多有偏头痛病史或家族史[9]。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认为中枢神经递质释放紊乱引发内分泌失调及血管舒张障碍,导致颅脑血管功能变化[10,11]。有报道指出,约有65%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约50%患者可伴有抑郁和焦虑[12]。

本研究采用定坤针法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取穴为晕听区(双)、百会、风池(双)、四神聪、内关(双)、神门(双)。晕听区为治疗本病的特色穴位,位于大脑皮层的颞上回中部,有支配和改善内耳迷路淋巴循环的作用,采用针刺及手法刺激该区域,可改善内耳淋巴循环,增加内耳末梢的供氧,从而改善眩晕症状[13,14]。《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晕听区位于胆经循行路线上,针刺该区具有升发阳气、调畅气机、醒神开窍、清利头目的作用;百会为督脉之巅、诸阳之会,有升阳气、清头目、宁神志、醒脑开窍等功效;风池穴归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交会之处,有疏泄浮阳、调和气血、聪耳明目、祛风通络等功效,与百会穴合用,可疏通经气、活血通络、调督安神功效;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其左右二穴紧靠膀胱经,前后二穴位于督脉循行线上,针刺此四个穴位可调节、疏通人体多条经脉,起到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等作用;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能联络心包与心经表里两条经脉,具有行气通络、安神宁心之功;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神门通治各种神志疾病,有助于缓解眩晕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内关配神门,增强宁心安神,行气解郁之力;以上各穴配伍,共同起到疏通经络、醒脑安神、定眩止晕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DHI 和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定坤针法可缓解眩晕和焦虑症状。另外,治疗组治疗后(CGRP 水平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CGRP 广泛存在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舒血管物质,可强烈舒张脑血管,刺激三叉神经,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15]。本研究结果提示定坤针法可降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血清CGRP 水平,表明该疗法可抑制脑血管扩张,降低血管活性介质,这可能是其减少眩晕发作的作用机制之一。

猜你喜欢

百分率前庭针法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被忽视的“前庭觉”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部级优课)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部级优课)
10%+10%为什么等于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