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失眠患者穴位按摩选穴规律分析

2022-04-22吴觅之潘红英余红梅石承乾吕婷婷王敬萍李迪琼

护理与康复 2022年4期
关键词:印堂百会穴太阳穴

吴觅之,潘红英,余红梅,石承乾,吕婷婷,王敬萍,李迪琼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 310016;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 310005

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与住院患者的基础疾病、手术后疼痛、精神紧张、起居习惯改变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有关[1-2]。全球失眠症发病率为12%~20%[3],中国内地成人有失眠症状者高达57%[4]。失眠导致生活节律紊乱、活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机体修复,住院患者作为特定的人群更需要有充足的睡眠。中医治疗失眠,采用针刺、耳压、穴位注射、穴位按摩、中药制剂、口服饮片等方法辨证施治,其中,穴位按摩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养心安神,具有简、廉、便、安全的特点。目前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和选穴规则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相关文献,研究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和选穴规则,为住院失眠患者的穴位按摩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两名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9月。本研究采用主题词和关键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为:“失眠/失眠症/入睡障碍/睡眠失调”和“穴位按压/穴位按揉/穴位按摩/穴位点按”。英文检索词:“sleep initiation and maintenance disorders/DIMS/insomnia/sleep initiation dysfunctions/sleeplessness”and“acupressure”。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症;文献中明确写出穴位名称;研究类型为试验性研究、经验性报告、个案分析。排除标准:会议论文、综述、系统评价/Meta分析;数据不全、重复发表、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

1.3 文献分析方法

应用Excel 2010记录文献的信息,包括疾病、穴位等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剔除重复项、将数据转变为布尔数据、噪声数据消除、数据一致性处理等。应用SPSS 20.0进行频次分析。应用SPSS Modeler 14.10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关联规则中最经典Apriori算法对穴位进行分析,设置X为前项,Y为后项,根据预处理后的数据属性和数据量设置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支持度表示穴位组合出现频次占所有穴位频次的百分比。置信度表示前项穴位出现时,后项穴位出现的概率。提升度反映关联规则中前项穴位与后项穴位的相关性。提升度>1且提升度越高表明正相关性越高,提升度=1说明没有相关性,提升度<1且提升度越低说明负相关性越高。选择支持度为排序方式,强关联规则为置信度≥80%,支持度>20%,提升度>1。

2 结果

2.1 文献数量

初步检索得到文献1 312篇。查重519篇文献,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515篇文献,其中包含4篇动物实验、23篇会议文献、115篇综述、51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148篇非穴位按摩类文献、45篇非失眠文献、43篇文献未说明具体科室、42篇文献未具体描述穴位、44篇文献与主题无关。最终纳入278篇文献。

2.2 穴位频次分析

纳入文献共包括18个专科,穴位按摩治疗失眠患者的科室分布见表1。采用单个穴位按摩治疗失眠文献41篇,占14.75%,以神门穴和涌泉穴为主;采用多个穴位按摩治疗失眠文献237篇,占85.25%。按摩治疗涉及穴位149个,频次≥80的穴位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百会穴140次、神门穴128次、印堂穴113次、太阳穴110次、风池穴91次、三阴交87次和涌泉穴81次。

表1 穴位按摩治疗失眠患者的科室分布(n=278)

2.3 穴位配伍关联分析

依据支持度排序,穴位配伍的关联规则结果依次为:太阳穴与印堂穴、百会穴与风池穴、印堂穴与攒竹穴、太阳穴与攒竹穴、百会穴与攒竹穴,见表2。其中,对于神经内科失眠患者,建议印堂穴与太阳穴配伍,且有较强的关联规则,见表3;对于心内科失眠患者,建议印堂穴与太阳穴、百会穴与太阳穴配伍,且有较强的关联规则,见表4;对于外科手术后失眠患者,建议太溪穴与太冲穴配伍,且有较强的关联规则,见表5。

表2 穴位配伍的强关联规则

表3 神经内科失眠患者穴位配伍的强关联规则

表4 心内科失眠患者穴位配伍的强关联规则

表5 外科手术后失眠患者穴位配伍的强关联规则

3 讨论

3.1 神经内科与心内科及外科术后失眠患者是常见的穴位按摩人群

通过频次分析,发现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人群多为神经内科、心内科及外科手术等住院患者,这可能与患者的疾病症状及医源性因素有关。住院患者脏腑功能不全耗伤阴精,或因手术直中脏腑,导致“阳不入阴”,发生失眠。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住院患者的睡眠问题,对失眠患者应根据其睡眠障碍的类型及原因进行适当干预,改善其睡眠质量。

3.2 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

通过频次分析,发现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为百会穴、神门穴、印堂穴、太阳穴、风池穴、三阴交穴、涌泉穴。单个穴位治疗失眠以神门穴和涌泉穴为主。神门穴是治疗失眠的“一级主穴”,为手少阴心经腧穴和原穴,为治“心”要穴,是心脉动力的源泉,善补益心气,安神定志,有调节失眠之功。Neri等[5]发明一种腕部指压设备,刺激神门穴,可改善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并降低失眠症患者的焦虑程度。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善培补元气,温肾壮阳。研究发现住院患者多呈虚弱状态,气血阴阳皆不足,按摩涌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调和阴阳,进而起到安神镇静之效果[6]。百会穴、印堂穴归于奇经八脉之督脉,穴性属阳,又阳中寓阴,通达阴阳,连贯周身,善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机体阴阳变化遵循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印堂穴具明目通鼻、宁心安神之效。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具醒脑开窍、解乏助眠之效。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肝胆相表里,肝胆五行属木,木喜条达恶抑郁,起疏肝解郁的作用,改善情志所伤导致的失眠问题。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内踝尖上三寸,为足部三条阴经气血物质交汇处,善健脾益血、补益肝肾、宁心安神。

3.3 穴位配伍治疗失眠效果较好

穴位配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配合应用。临床患者往往病情复杂,或数病相兼,单个穴位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国内有学者在评价刺激穴位改善失眠的数据分析中指出,百会穴和神门穴疗效确切,同时提出增加穴位能提高疗效,这表明对穴位配伍越来越重视[7]。本研究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发现,太阳穴与印堂穴、百会穴与风池穴、印堂穴与攒竹穴、太阳穴与攒竹穴、百会穴与攒竹穴具有较强的关联规则,提示上述穴位适合配伍使用。有研究表明太阳穴与印堂穴配伍,可降低血压,缓解偏头痛、神经衰弱、眩晕等神经内科常见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8-9]。心脑同治,调神解郁。治“脑”取印堂、太阳、百会,印堂与太阳同属经外奇穴,百会为督脉要穴,按摩穴位可使头部气血运行,健脑定志。心内科患者按摩印堂穴与太阳穴、百会穴与太阳穴可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通达气血,镇静安神,是按摩治疗失眠的常用穴[10]。太溪配伍太冲与太冲单穴相比,可改善患者的精力和精神健康状况[11],但对外科术后患者失眠改善效果是否增强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印堂百会穴太阳穴
弹击两穴赶走秋乏
来自未来的信
百会穴:养胃降压就找它
太阳穴
太阳穴怎么也出痘痘?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球迷·缪印堂荐评
缪印堂的“年画”
缪印堂荐评
牛年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