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隋唐豆卢贤家族墓发掘简报
2022-04-2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土地储备中心KGTC-2017-006地块范围内发掘了三座隋唐墓葬。该地块隶属于空港新城卓邢村,西临自贸大道,东临园区十一号路(图一),原为农田。三座墓葬发掘时编号分别为KGTC-2017-006-M5、KGTC-2017-006-M6、KGTC-2017-006-M7,以下简写为M5、M6、M7。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豆卢贤家族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地层堆积与围沟
墓葬所在区域的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第①层为耕土层,厚约0.2米,呈浅灰色,包含植物根系、砖瓦等。第②层为扰土层,厚约0.5米,呈灰褐色,包含植物根系、瓦片、石块等。第③层为垆土层,厚约0.3米,呈黑褐色,土质较硬。三座墓均开口于②层下,打破垆土层和生土层。
M5围沟平面近梯形,南北长75、南宽38.5、北宽59.5米,西南角有长21米的缺口。沟口宽2、底宽0.8、深1米,沟壁倾斜,底部平坦。M6和M7围沟南北长121.2、北宽85、南宽83.5米,沟口宽2、底宽0.8、深1米,沟壁倾斜,上口略有垮塌,底部平坦。M5围沟西侧与M6、M7围沟东侧南部共用(图二)。
图二 豆卢贤家族墓平面分布图
二、M7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带天井的单室土洞墓,方向170°。由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封门和墓室组成,全长32.28~32.32米,墓底距地表10.32~10.36米(图三)。
图三 M7平、剖面图及墓室平面图
墓道 平面呈长方形,长27.76米,口小底大,口宽1.32、底宽1.52米。斜坡底,坡度20.8°。墓道底距地表深10.28米。壁面残留白灰层。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未经夯打。
过洞 3个。平面长方形,拱顶土洞,斜坡底。由南向北编号1~3号。1号过洞进深1.36、宽1.36、高1.8米,2号过洞进深1.52、宽1.36、高1.6米,3号过洞进深2.04、宽1.36、高1.65米。壁面残留白灰面。
天井 3个。平面呈长方形,口小底大,斜坡底,四壁向下有收分,底部东、西两壁残留白灰层,自南向北编号1~3号。1号天井长2.32~2.4、宽1.12~1.44、深5.92~6.84米,2号天井长2.32~2.4、宽1.12~1.44、深7.4~8米,3号天井长3~3.08、宽1.22~1.44、深9.08~10.2米。
甬道 长方形拱顶土洞,长3、宽1.36、高1.68~1.72米。壁面残留白灰层。
封门 石质,无门额,位于甬道内向北1米处,门楣、门柱和门砧三者套接。门砧上有长方形凹槽,用于固定门柱,凹槽长9、宽6.5、深4.8厘米。门楣长方形,长1.76、宽0.18、厚0.14米。正面中间线刻兽面;两侧线刻龙、虎纹,填以云气纹;两端有两圆孔,直径3.5厘米;底面线刻缠枝花草纹,有长方形凹槽用于固定门柱,凹槽长9、宽6、深4.5厘米。门柱2件,长方形,高1.4、宽0.15、厚0.12米,线刻缠枝花草纹,两端有榫头,长3.5~4、直径4~7厘米。门槛长1.02、宽0.16、厚0.14米,线刻缠枝花草纹(图四,1)。门扉两扇,向墓室方向开启,高1.47、宽0.55、厚0.09米。正面有门钉4排,每排5枚,中间近边处各有圆孔两个,从残留铁锈痕迹判断,是挂门环和锁的位置。正中线刻1.05米高的拄刀门吏,头戴小冠,圆目高鼻,络腮直须,身着广袖长袍衫,双手拱与胸前,手拄刀,足蹬云头屐,周围线刻缠枝花纹,足下线刻山形纹(图五)。门扉推测原本应由门楣上圆孔与门柱相接。门砧长0.43、宽0.21、高0.22~0.26米,前端为一对圆雕狮形门墩。狮昂首挺胸,作蹲伏状,突目阔鼻,獠牙外露,左侧狮立耳,右侧狮伏耳,未雕刻鬃毛。狮子通高16.5~20、长14.5厘米(图四,2、3;封三,1)。
图五 M7石门门扉线图与拓片
图四 M7石门门框与门砧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长3.54、宽3.72、残高1.6米。洞顶坍塌,结构不详。四壁残留白灰层,壁画脱落严重,无法辨认。填土为黄褐色坍塌土、淤土以及盗洞内回填的垃圾土(图三)。
(二)葬具葬式
墓室西半部为长方形石质棺床,由四块平整的长方形石板构成,总长3.4、宽1.52,厚0.18~0.2米。棺床上残留有葬具痕迹,推测为木棺,残长2、宽0.6米。棺内有条状黑、白灰残留。未见人骨残迹,葬式不明。
(三)出土器物
该墓共出土器物25件(组)。其中陶质
1 20件、瓷盂1件、铜镜1件、铁器2件、石墓志1合。
陶质文物主要有小冠俑、幞头俑、马、猪、羊、狗、鼓、碗等。均为泥质红陶。
小冠俑 6件。模制。头戴小冠,腰间束带,下穿大口裤,脚穿圆头鞋。根据手势、衣着不同可分为两型:
A型 3件。上身着团领窄袖衣,外罩交领广袖袍,袍长不及膝。双手合拱于胸前,手中有贯通的圆孔。标本M7:9,通高21厘米(图六,2)。
B型 3件。上身着交领广袖及膝袍,背后可见䤩尾由腰间左侧向上插入。双手隐于袖中合拱于胸前,手心部位有一圆孔。标本M7:8,通高19.7厘米(图六,3)。
幞头俑 1件。残,模制。头戴幞头,前额、头顶较扁平,两脚系于脑后,下垂。身体部分残缺,下身穿裤,脚穿圆头鞋。标本M7:12,残高13.5厘米(图六,1)。
马 4件。残,模制。颔首站立,无踏板,无马具。双目圆突,无耳,耳根处有一对圆孔。无鬃毛,长尾自然下垂。标本M7:17,长14.3、孔径0.2~0.3、通高13.2厘米(图六,4)。
猪 1件。模制。卧姿。长吻,鼻尖上翘,咧嘴露出獠牙。头顶至脊背鬃毛竖起。标本M7:13,长11、通高5.8厘米(图六,5)。
羊 1件。模制。四蹄卧于地,尾压在身下,盘角。标本M7:14,长10.7、通高7.5厘米(图六,7)。
狗 1件。下部残,模制。蹲坐于地,挺胸抬头,长吻,立耳。标本M7:22,长8.4、残高5.4厘米(图六,8)。
鼓 5件。扁圆柱体,器侧有一小圆孔,推测原本为插木杆所用。标本M7:5,直径3.6~3.9、厚1.6~1.8、孔径0.3~0.5厘米(图六,6)。
碗 1件。标本M7:19,侈口尖唇,深腹平底圈足。口径14.6、底径6、通高8.2厘米(图六,9)。
瓷盂 1件。标本M7:1,侈口尖唇,短颈,浅盘口,扁圆腹,假圈足。口径10.75、腹径14.2、底径11.8、通高14.1厘米(图六,10)。
图六 M7出土陶瓷器
铜镜 1件。残。标本M7:2,圆形,圆钮及钮座,窄平缘,缘边斜杀。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瑞兽,以团花纹相隔。外区饰三角形锯齿纹带,外有铭文,仅剩“昇台,鸾窥自舞,照日花开,临池似月,覩貌”。直径15、厚0.15~0.4厘米(图七)。
图七 M7出土铜镜(M7:2)
铁板 1件。标本M7:3,长方形板状,锈蚀严重。长28、宽20.5、厚0.3~0.5厘米。
铁锁 1件。标本M7:20,锁体一端为长方体,一端为圆柱体,锈蚀严重,钥匙近似“L”形,锈蚀严重。锁长35、宽3~4、厚3厘米,钥匙长22.6、宽1.2、厚1厘米。
墓志 1合。标本M7:21,青石质,方形盝顶。志盖边长72、厚8.7、盝顶边长59.5厘米。顶面篆书4行16字:“大隋故通议大夫大理卿楚公豆卢公志”,四周线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四刹为二方连续蔓草纹(图八)。志石边长73、厚10厘米,划细线棋盘格,阴刻楷书35行,满行35字,共1171字。四侧减地壸门线刻十二生肖,正下方牛、鼠、猪,左侧为虎、兔、龙,正上方为蛇、马、羊,右侧为猴、鸡、狗(图九)。录文如下:
图九 M7墓志志石拓片(约1/5)
图八 M7墓志志盖拓片(约1/7)
大隋故通议大夫大理卿楚国公墓志铭 秘书省校书郎萧德言撰并书/
公讳贤,字突厥,昌黎大棘城人,本姓慕容,燕文明皇帝皝之后也。辽东建国,王迹初基;漳邺/徙都,帝图斯盛。既而时遭崇替,运属推移,改族豆卢,臣于讬跋。曾祖长,周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开国公。属天下之三分,会诸侯之八百,故得奋飞步骤,匡赞经纶。祖宁,周柱国大/司寇、尚书左仆射、太保、都督同敷宜华蒲虞陕汾熊绛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楚昭公。状貌/魁奇,雄略渊济,协规太祖,缔构艰难。若乃平窦泰之军,摧沙苑之阵,江南楼船之战,凤州叛/氐之捷,故以书勋王府,无俟详言。父勣,上柱国、散骑常侍、邛渭邵相四州刺史、信夏利三州/总管、雍州牧、楚襄公。爰自涪陵,世作师保,莫不以刚毅处职,鼎正居宗。洎我襄公,风格逾峻。/故以无求资放,见惮萧曹。初公总管利州,值王谦作难,公乃婴城以挫其锐,追奔以扼其喉。/平谦之勋,公居其最,世著诚节,见于斯矣。维公风韵清举,神情秀拔,伯喈倒屣,寔谓王公之/孙;仲达嗟称,信乎荀令之子。池龙之种,自然感会风云;威凤之生,即见谐和律吕。开皇元年,/选为东宫亲卫,俄转千牛备身。关云长情义既亲,常须自卫;隽不疑擂具为备,安可离身。公/之此授,差无惭德。十二年二月,诏授仪同三司,年甫弱冠,早袭台阶;良归冢嫡,少登衮职,/足骇单于。十四年十月,蒙授左武卫车骑将军。许褚之勇,始膺斯授;韩增之贵,乃贲此荣。自/非望美基兹,才称果毅;岂得登斯勇爵,司扈禁闱。十七年,出为使持节显州诸军事、显州刺/史。郭伋驻马,恐失信于童儿;朱博停车,果发奸于老吏。善政异绩,足见于兹。廿年二月,袭爵/楚国公,食邑一万户。承家开国,既资负荷之才;继世子民,即见象贤之贵。大业元年正月十/一日,入为大理少卿。具备两造,必哀敬于五辞;丕弊十恶,犹勿喜于三刺。刘德断狱,每有平/反;陈宠决疑,常多全济。三年四月,转为鸿胪少卿,典客秦官,胪陈汉职;荣均四至,掌实九宾。/于是译官物辨,归义式序,望冯敬而授踪,跨崔林而高视。其年四月,更授朝请大夫,前至九/月,又迁左候卫护军郎将。列侯奉朝,且光朔望;郎将式道,即护众军。五年六月,进位通议大/夫,犒勤之赏也。既而魏臣叹其三壬,秦医嗟其六气,擢足未据于津要,交臂已失于光阴。大/业六年四月三日,奄然薨逝,时年四十三。呜呼哀哉!以今九年岁次癸酉三月乙亥朔十日/甲申,归葬于京兆郡泾阳县之洪渎原,礼也!维公器宇渊冲,德业韶茂,敬亲就养之道,庶曾/参之用情;事君隐犯之仪,抱史鱼之高节。加以友爱兄弟,尽和乐之耽;笃好宾游,极投胶之/致。至于五日归休,必于四郊驰驿,坐客恒满,终宴不疲,乍飞金谷之文,或纵雕龙之辩。若乃/纵容献替,委他莅职,不吐不茹,维慎维清,刺举宣威,吏多免去,士师折狱,民自不冤。斯可谓/显显之名臣,断断之良佐。而四公之后,杨循挺公才而不至;二相之子,韦安有相器而莫登,/而弗永其命。呜呼,惜矣!玄甲遵途,丹旐启路,惨山足之风飚,结陇首之烟雾;折高坟之宿草,/埋修埏之晓树;驰山阳之车马,恸颍川之宾故。凑黄肠其已毕,掩玄庐而永固。呜呼哀哉!乃/为铭曰:/
七泽沃壤,三江奥区,彼美乐土,公之建都。踵位师保,世祚膏腴,匪勋匪德,俦能宅诸。阴籍高/华,问望隆重,性情仁惠,风神义勇。白王信深,黄金诺重,名以孝立,位由诚宠。入卫/轩陛,巡警台謻,出临岳牧,深慎四知。堂堂容止,抑抑威仪,水苍照曜,山玄陆离。射月祸盈,/夹日妖生,鼎沦泗水,剑没丰城。下泉已锢,高台就倾,空余衰柳,依依故营。/
三、M6
(一)墓葬形制
长斜坡带天井的单室土洞墓,方向170°。由墓道、天井、过洞、壁龛、甬道、封门和墓室组成,全长29.28米,墓底距地表9.68米(图一〇)。
图一〇 M6平、剖面图及墓葬平面图
墓道 平面呈长方形,长23.6米,口小底大,上宽1.28~1.38、底宽1.6米。斜坡底,坡度19.8°。壁面残留白灰层。墓道底距地表深9.6米。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未经夯打。
过洞 5个。平面均为长方形,斜坡底,壁面残留白灰层。由南向北依次编号1~5号。1号、3号、5号过洞进深1.4、宽1.28、高1.72米;2号过洞进深1.36、宽1.28、高1.72米;4号过洞进深1.6、宽1.28、高1.72米。
天井 5个。平面均为长方形,口底同大,斜坡底。东、西壁近底部残留白灰层。自南向北依次编号1~5号。1号天井长2、宽1.72、深3.7~4.48米,2号天井长2.08、宽1.72、深5~5.82米,3号天井长1.8、宽1.72、深6.76~7.06米,4号天井长1.6、宽1.72、深7.68~8.28米,5号天井长1.84、宽1.32、深8.8~9.56米。
壁龛 4个。分别位于3号、4号过洞东、西壁上。3号过洞西龛口宽1.12、进深1.2、洞高0.8米,东龛口宽1.08、进深1.2、洞高0.8米。4号过洞西龛口宽1.2、进深1.32、洞高0.8米,东龛口宽1.2、进深1.12、洞高0.8米(图一一)。
图一一 M6壁龛平面图
甬道 平面长方形,拱顶土洞,连接5号天井与墓室。底部以长条砖横向错缝平铺。长2.12、宽1.16~1.52、洞高1.24米。
封门 长条砖“之”字形错缝垒砌九层,厚约0.2、宽1.16、高1.44米。条砖长32、宽16、厚8厘米。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长3.48~3.68、宽3.2~3.36、残壁高1.8~2米。东侧长条砖横向错缝平铺,长3.68、宽1.92~2.04米。西侧为棺床。四壁残留白灰层,壁画脱落严重,无法辨认。填土为黄褐色坍塌土、淤土以及盗洞内的垃圾土(图一〇)。
(二)葬具葬式
墓室被严重盗扰,在填土中发现散乱的铁棺钉、板灰,推测有木质葬具。墓室西侧残留棺床痕迹,平面呈长方形,长3.68、宽1.2~1.32、残高8厘米。棺床上及南侧遍布黑色碳灰。未发现人骨痕迹,葬式不明。
(三)出土器物
该墓共出土器物162件(组),以陶质器物为主,还有少量瓷、琉璃、铜、铅器等。同时,出土石质墓志1合。
1.陶质文物 135件。主要有风帽俑、骑马俑、镇墓兽、天王俑、陶靴、陶罐等。
风帽俑 88件。泥质红陶。头戴风帽,身着交领长袍,袍长及膝,腰系宽带,右手握拳置于腹部,左手垂于体侧,下身穿曳地长袍,足蹬圆头鞋,下有底座。根据残留彩绘可知俑身的色彩丰富,有红袍红翻领、绿袍红翻领,也有面部绘黑色胡须。标本M6EK1:1,通高22.3厘米(图一二,7)。
图一二 M6出土陶俑
骑马俑 30件。泥质红陶。分为笼冠骑马俑、风帽骑马俑、幞头骑马俑、平顶髻女骑马俑、半翻髻女骑马俑5类。马匹健硕,背塑鞍鞯,马头抬起,双目圆睁,短鬃修剪整齐,马无耳,头顶两耳位置处各有小圆孔,应当是插耳之处,四肢站立在长方形踏板上,扁平状尾自然下垂。俑和马分别烧制。
笼冠骑马俑 8件。头戴笼冠,身着交领阔袖长袍,腰系宽带,端坐在马背上。根据人物造型区别分为三型:
A型 双手置于腰间作掌缰绳状,手中无物。标本M6WK2:15,马长34.7、高30.5、俑高26、通高41.2厘米(图一二,1)。
B型 双手置于面前作吹奏状,乐器已不见。标本M6WK2:8,马长35.7、马高32、俑高28、通高42.5厘米(图一二,2)。
C型 双手置于胸前排箫类乐器,作吹奏状。标本M6WK2:5,马长35.9、马高32.5、俑高27.5、通高43厘米(图一二,3)。
幞头骑马俑 4件。头戴幞头,两脚扎在头顶,圆目阔鼻,个别墨画胡须。身着翻领右衽窄袖长袍,一些长袍残留绿色颜料,双手置于腰间,作掌缰绳状。端坐于马背上,有墨画鞧带现象。标本M6EK2:17,马长36、马高30、俑高25、通高40厘米(图一二,4)。
风帽骑马俑 8件。头戴风帽,圆目高鼻,“八”字胡,身着交领阔袖长袍。双手握拳,左手与肩齐,右手握于上腹,握手中心都有一小孔。左股上有一斜向插孔,用于固定鼙鼓。标本M6WK2:7,马长36、马高31.6、俑高25、通高40.4厘米(图一二,5)。
平顶髻女骑马俑 6件。头发绾于脑后,头顶盘圆髻,髻顶较平。身着圆领袒胸窄袖襦衫,束带在胸前打结。右臂贴身下垂藏于袖中,左臂抬起置于腰间,手握拳。端坐于马背上,个别墨画鞧带。标本M6EK2:11,马长36、马高34、俑高27、通高42.5厘米(图一二,6)。
半翻髻女骑马俑 4件。头顶梳较高的半翻髻,右臂贴身下垂,手隐藏长袖中,左臂抬起置于腰间,手握拳。端坐于马背上,有的墨画鞧带。根据衣着不同分为两型:
A型 身着圆领袒胸窄袖襦衫,束带在胸前打结。标本M6EK2:12,马长34.3、马高34、俑高28、通高44厘米(图一二,8)。
B型 身着圆领窄袖罩衫,衣长及膝,残留绿色彩绘。标本M6WK2:19,马长35.5、马高33、俑高27、通高42.5厘米(图一二,9)。
镇墓兽 2件。泥质红陶,模制。一为人面,一为兽面。标本M6:17,兽面兽身。拧眉突目,立耳外张,抿嘴露出獠牙。颌下帖三束胡须。肩部贴火焰状鬣毛四束。前腿站立,蹄足,后腿蹲曲呈蹲坐状,宽长尾上翘贴于背部。胸前黄、黑彩绘勾勒鬃毛。通高44.5厘米(图一三,1;封三,2)。标本M6:18,人面兽身。头顶毛发向上梳集中呈尖状,拧眉怒目,阔鼻撇嘴,大耳外张。“八”字胡,唇下点须。肩部贴两束火焰状鬃毛。前腿直立,蹄足,后腿蹲曲呈蹲坐状,宽长尾上翘贴于背部。眉、眼、胡须涂黑,唇涂朱,胸前用墨线勾出鬃毛。通高42.5厘米(图一三,2;封三,3)。
图一三 M6出土镇墓兽、天王俑
天王俑 2件。泥质红陶,模制。方面阔口,拧眉怒目圆睁,八字胡,唇下点须,直立踩于怪兽背上。标本M6:15,头戴兜鍪,内穿圆领紧袖及膝战袍。身着明光铠,胸前圆护一对,背部为整块甲板。胸甲和背甲在两肩上用带扣联,甲带由颈下纵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再束到腹部。肩覆兽首披膊,腰间束带,腰带下左右大腿上各垂一片膝裙,膝裙边缘有一周装饰。下缚吊腿,足蹬战靴。向右前方抬头。小臂及手残缺。脚下怪兽似牛,四蹄卧倒在底座上。通高89厘米(图一三,3)。标本M6:16,正视前方,头向左偏。双臂弯曲至腰部,置于身体两侧,双手握拳。脚下怪兽似犬,四蹄卧倒在底座上。通高87厘米(图一三,4)。
陶靴 10件。细泥质黑灰陶。方头高腰,其上有插孔。标本M6:11,长5.2~5.5、宽2.1~2.7、孔径0.8、通高4.1~4.2厘米(图一四,1)。
图一四 M6出土器物
陶罐 3件。泥质灰陶。小口圆唇,短束颈,平底。根据器型差异分为两型:
A型 体型较高,鼓腹较高。标本M6:5,口径1.85、腹径4.1、底径2.1、高5.1厘米(图一四,3)。标本M6:6,腹径4.2、底径2.2、高5.3厘米。(图一四,4)。
B型 体型较低,圆鼓腹。标本M6:7,口径2.55、腹径4.5、底径2.3、高3.4~3.5厘米(图一四,6)。
瓷盂 1件。白瓷。侈口,短颈,浅盘口,扁圆腹,假圈足。标本M6:10,口径8.8、腹径12.5、底径9、高11.7厘米(图一四,2)。
瓷器盖 1件。青瓷。平沿,尖状钮,直口较长。标本M6:9,口径6.9、钮高1、通高3.1厘米(图一四,7)。
铜钱 1枚。货泉,篆书,有轮有郭。标本M6:1,直径2.85、穿径0.65厘米(图一四,14)。
铜饰件 8件。鎏金薄片,均残。有的呈镂空叶片状;有的呈叶片状,阴刻直线纹路。标本M6:3-1,长3.9、宽3.2厘米,标本M6:3-2,长4.15、宽3.1厘米(图一四,11)。
铜锁 1件。锁体呈“L”形,圆筒状锁芯,上镶嵌花朵状装饰。标本M6:4,锁长10.2厘米(图一四,9)。
铜饰 1件。长条状,一端呈骨朵状,一端截面呈正方形。标本M6:14,长4、直径0.5~0.9厘米(图一四,13)。
琉璃串饰 6件。青色半透明琉璃质地,荷叶状,中心有穿孔。标本M6:2,直径2.2、厚0.7、孔径0.3厘米(图一四,10)。
铅当卢 3件。水滴状薄片,大头有穿。标本M6:8-1,长4、宽0.35~0.9、孔径0.1厘米(图一四,12)。
铅马镳 2件。略呈“S”形的薄片,一端较尖,一端较宽,中部突出处有方形穿。标本M6:13-1,长4.1、孔径0.45厘米(图一四,5)。
铅马镫 2件。薄片,上半部为正方形,有穿,下半部为圆角正方形,中空。标本M6:12-1,直径3.1、通高4.5厘米(图一四,8)。
墓志 青石质。志盖高70、宽72、厚11.7、盝顶边长58.5厘米,顶面正中4行16字楷书:“大唐故凤州司马楚国公豆卢君墓志铭”,四刹线刻二方连续蔓草纹(图一五)。志石高70.5、宽69.5、厚13厘米,划细线棋盘格,阴刻楷书26行,满行27字,共652字,四侧减地线刻二方连续忍冬纹(图一六)。录文如下:
图一六 M6墓志志石拓片(约1/5)
图一五 M6墓志志盖拓片(约1/7)
大唐故凤州司马豆卢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弘毅,字善仪,河南洛阳人也。璿源浩汗,导习坎而瀓澜;玉叶扶疏,/邑朔云以布族。魏氏言违龙漠,冠十姓以摽华;肇适驰街,总八方而高/视。自兹厥后,靡替家声。曾祖宁,魏使持节大将军、太保、楚国公。威雄王/帐,位践星阶,云梦高四履之封,兰锜肃八屯之禁。祖勣,使持节、节雍州/牧、北道元帅、楚国襄公。风驰三辅,化偃百城,出鸡塞而先鸣,徇狼山而/贾勇。父贤,隋使持节、显州刺史、大理少卿、楚国公。建旗莅职,侔贾君之/露冤;理狱平反,踵于公之听讼。君袭燕岩之遐庆,资奔水之长灵,神志/虚融,风韵都雅,子孝之性,素叶天经,鸣谦之怀,式遵大易,不以夷险改/操,不以喜愠宅心,识照几先,鉴穷物表。属炎精摽秀,天瘥在辰,爰应义/旗,招慰宛叶,蒙授罗山县令,俄迁尚乘直长。抚字一同,声华三异,驭籋/云于帝皂,控绝景于阊门,又授始州录事参军,又转荆王府士曹。爰弼/藩维,绳纪式叙;言陪兰坂,政绩弥芳,又授凤州司马,又行潘阳令。仁而/能断,刚而不猛;敦本息末,禁止令行。方期申酉之年,邀两童以馈药,而/膏肉之疾,婴二竖以成灾,以咸亨三年十月廿六日终于洛阳,春秋八/十。夫人卫氏,河南人也。腾芬兰薄,孕质珠川,操履端凝,志识明悟,四德/光备,六行聿修,言适德门,作嫔君子。既而松萝凋茂,琴瑟乖调;鸾镜栖/尘,鹓机挂网,以咸亨四年五月三日终于京所,即以咸亨四年八月二/日合葬于咸阳洪渎原,礼也。长子□虔奉庭闱,亟闻诗礼,载践霜露,俯/恸几筵。卜远戒辰,殡阶祖奠,惧陵谷之迁徙,恐丹青之歇灭,敬题玄石,/式志幽泉。其词曰:/
昆墟玉尘,河首金津。降渐精贶,代载英仁。显祖令考,魏宰隋臣。远祥余/庆,诞德照邻。资忠事主,履孝奉亲。温恭贲性,简易饬身。脱落嚣俗,高尚/道真。言遵渭涘,云正洛滨。昊苍不吊,殱我良人。梁筵举案,冀垄如宾。遽/伤偕老,未厌芳辰。一从物化,俄变荒榛。同穴义举,合袝礼申。白杨飚急,/青松雾湮。一归大暮,春非我春。/
四、M5
(一)墓葬形制
长斜坡带天井的单室土洞墓,方向170°。由墓道、天井、过洞、壁龛、甬道、封门和墓室组成,全长35.44米,墓底距地表10米(图一七)。墓道、天井、过洞及墓室壁原有壁画,但壁画已脱落,壁上仅残留白灰层。
图一七 M5平、剖面图及墓室平面图
墓道 平面呈长方形,平面长27.92米,口小底大,宽1.2~1.36米。斜坡底,坡度18.57°。底部距地表深9.92米。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未经夯打。
过洞 5个。平面均为长方形,拱顶斜坡底,东西两壁光滑。由南向北依次编号1~5号。其中1号过洞进深2.08、宽1.28、高1.7米,2号过洞进深1.8、宽1.28、高1.72米,3号过洞进深1.9、宽1.28、高1.7米,4号过洞进深1.9、宽1.28、洞高约1.7米,5号过洞进深2.12、宽1.28、高1.72米。
天井 5个。平面呈长方形,口底同大,斜坡底,两壁光滑平整。自南向北依次编号1~5号。其中1号天井上口被盗洞破坏,长1.52、宽0.8、深2.4~2.9米;2号天井长1.6、宽0.8、深3.5~4.05米;3号天井上口被盗洞破坏,长1.72、宽0.8、深4.7~5.3米;4号天井长1.72、宽0.8米、深5.9~6.5米;5号天井长1.52、宽0.8、深7.2~7.8米。
壁龛 2个。位于第4过洞东、西壁,口宽0.72、洞高0.8、壁高0.64米,西壁龛进深0.64、东壁龛进深0.68米。
甬道 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平底,长3.6、宽3.4、高1.72~1.76米。
封门 位于甬道内向北0.6米处,仅残留底部横向错缝平铺的4排长条砖。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平底,长3.6、宽3.4、残高1.88米。洞顶坍塌,结构不详。填土为黄褐色坍塌土、淤土以及盗洞内的垃圾土(图一七)。
(二)葬具葬式
棺床位于墓室西部,长方形,长3.6、宽1.4、高0.18米。原有条砖包砌,现仅残留西南角床面砖。砖长32、宽16、厚6厘米。
由于盗扰严重,未发现葬具与人骨痕迹,仅在填土中发现散乱的铁棺钉及板灰等,推测有木质葬具,葬式不明。
(三)出土器物
盗扰严重,仅墓室中出土陶俑4件、塔式罐1件。
1.陶俑
女立俑 3件。泥质红陶,形制相同。头梳双鬓抱面的倭堕髻。面容丰腴,五官不清,体态丰满。身着深领窄袖长衫,双手合袖垂于腹下。下着齐胸曳地长裙,胸前裙带挽花。标本M5:2,通高14.5厘米(图一八,1)。
图一八 M5出土器物
幞头俑 1件。泥质红陶,下身残。男性形象,头戴高幞头,幞头前倾,发髻压在头顶前方,伸出额头之外。面目清秀,姿态端庄。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间系带,䤩尾垂于身后,双手笼于袖中,交拱胸前。标本M5:1,通高14.5厘米(图一八,2)
塔式罐 1件。泥质红陶。由盖、罐、座三部分构成。盖为圆形,实心竹节状塔刹式钮,钮顶有一孔。罐小口,圆唇外翻,唇上一周凹弦纹,束颈圆肩,鼓腹平底。座为空心平顶喇叭形,喇叭口外展上翻。通体素面。标本M5:5,通高61.2、罐腹径26.5、罐高28.6厘米(图一八,3)。
五、结语
此次发掘的三座墓葬都有围沟,标识了家族墓地的茔域。其中M7为隋大业九年(613年)单人墓葬,M6为唐咸亨四年(673年)合葬墓。M5由于被严重盗扰,无法明确墓主,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物判断,时代应为唐代中期,相对较晚,但其围沟与M6、M7围沟于外侧相接,亦应属于同一家族。根据出土墓志,M7墓主为隋通议大夫、大理卿、楚国公豆卢贤,M6墓主为唐凤州司马、豆卢贤之子、楚国公豆卢弘毅与夫人卫氏。
这三座隋末至唐代中期的豆卢氏家族墓是洪渎原地区隋唐时期贵族世家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隋唐时期世家大族丧葬习俗等的研究增加了新资料。
领 队:柴 怡
发掘人员:柴 怡 赵 兆 杨永刚
资料整理:柴 怡 赵 兆 杨永刚 郁红卫
修 复:杨永刚 权明利
绘 图:杨永刚 张蕊侠 李 彬
拓 片:张新汉
照 相:赵 兆 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
执 笔:柴 怡 赵 兆 罗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