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对茶文化翻译的研究

2022-04-22翟平丽

福建茶叶 2022年4期
关键词:饮茶茶文化茶叶

翟平丽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不同文化建设及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各民族和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所翻译出的词汇意蕴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为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障碍与问题,应对翻译对象背后的文化加以研究,从真实的角度进行客观地翻译,并实现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以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例,研究中西文化所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减少差异化翻译的方法。

1 中西文化对于茶文化的理解

1.1 中国对于茶文化的理解

中国对于茶文化的理解是无阶层的,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茶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像吃饭一样平常。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其涵盖了哲理、艺术以及文化精神。茶常与禅文化相接,与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有关,也代表着精神和人格上的洗礼。中国茶文化所呈现出的历史性,继承了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在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风俗礼仪,在茶中也可品鉴出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可见茶文化对于中国的重要性。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茶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品项之一,茶文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际方式,茶文化所衍生出的现代技术、新闻媒体以及市场经济,成为在世界确立中国精神的有效途径。

1.2 西方对于茶文化的理解

1.2.1 英国。英国饮茶历史较为悠久,自1660年开始英国就从中国进口茶叶,当时主要的进口贸易商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茶文化观念不同的是,起初英国的茶叶只有皇室才能够享用,再加之资本主义的统治,英国茶文化染上了些许阶级色彩。从1750年开始,茶叶才开始变成国民性的饮品,也变成了优雅的象征,在中英翻译中不难发现“茶”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茶类饮品本身;二是下午便餐的意思,也就是如今常用的“下午茶”一词。最初,英国皇室会在家中摆设茶具、插花以及蜡台,并进行舞蹈、音乐以及文化等交流,形成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茶外交文化,起初是一种“礼仪”的象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一种餐饮文化,与中国的“饮茶悟道”大相径庭。

1.2.2 美国。美国人的饮茶习惯是在部分欧洲人移民美国之后所形成的。美国初建时期经济结构十分复杂,在复杂的环境下,也诞生了美国人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就是高效、方便、冷饮。高效是因为在美国的茶文化之中,很多茶在冲泡时都没有茶叶,因此不愿在泡茶以及处理茶渣方面浪费时间,速溶茶对于他们而言更加的轻便、快捷。方便在于速溶茶叶触手可得,无需蒸煮,凉水浸泡即可。冷饮体现在许多美国人都喜欢在茶中添加冰块,这样能形成冷香沁鼻、如沐春风的感觉。现如今,在美国茶文化的影响之下,全球很多快节奏的城市以及年轻人都沿用了美国茶文化中的高效、方便以及冷饮,诞生了许多以罐装和瓶装的“速食”茶产品,使忙碌的都市人,也能在空闲之余,享受茶文化所带来的惬意。

1.2.3 法国。法国人的茶文化与英国和德国人有着相似之处,相似之处在于早期的茶叶只有皇室才可以享用,当茶叶传入欧洲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法国人的重视,经历了皇室的几番宣传及实践后,激发了法国群众对于茶文化的向往,从阶级化逐渐演变成了民间化,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人们交际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中国茶文化不同的是,中国的茶文化,讲究“取自天然”,多以茶水为主,而法国人则喜欢烹煮与冲泡相结合,在茶中加入奶、糖、蛋或酒,部分地区会在茶水中掺入一些松子酒,变成鸡尾酒饮品饮用。因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茶文化方面的差异化,虽发源地相同,但经历历史及文化的演变和改革,呈现出了不同的茶文化特性,这值得翻译人员深究。

1.3 中西差异茶文化的交融

茶文化的交融时期在17世纪初,由荷兰引进并迅速传遍英、法、德等国家。在1662年,英国皇室凯瑟琳则提出“以茶代酒”的理念,一时之间将“东方树叶”与外国文化融合推向了高潮。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国家,虽在理解与饮茶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但由于茶文化所蕴含的意志、精神以及理念,其成为了外交的主要形式,并得到了各个阶层的认可。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除了要熟知翻译对象国家的茶文化及历史,更要注重茶文化的外交性,并以此视角进行深度探究。译者要充分重视茶文化中所呈现出的差异性,将茶文化与经济、人文相结合,抓住茶文化中所体现出的精髓与灵魂,实现翻译质量的提升。

2 中西文化茶文化翻译差异性

2.1 文化差异背景下翻译所存在的问题

2.1.1 翻译缺乏准确性。当前茶文化的翻译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翻译不准确,其不准确的原因在于所呈现出的词汇和语句会出现失真现象,一是由于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并且我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部分专业词汇在英语中缺乏规范有效的对应专业术语,因此在翻译信息上就无法实现对称。二是茶文化较为复杂,茶叶系列较多,分类法也多种多样,多数是按照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来区分,而这种区分方式,使西方人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因此就会出现翻译缺乏准确性的现象,有词到而意不准的问题。例如:我国茶叶命名的分类方式多数用产地、季节以及发酵命名,像云南普洱、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春茶、夏茶、秋茶等;红茶、绿茶、黑茶等,而在西方的茶叶分类却呈现出单一性。

2.1.2 未体现文化意蕴。茶文化涵盖意蕴较广,是一种通过实践获得物质并形成精神生产力与财富的总称。其中包括制茶、饮茶、品茶、茶艺等等,所呈现出的文化特性也丰富多样。因为其发展历史悠久,在茶文化中可窥探出历史性、时代性、地区性以及国际性。部分西方的翻译对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不够,特指的地区或名词多数用拼音所代替,这也破坏了茶文化背后的意境。例如:被大家所熟知的“西湖龙井”,在英文翻译之中被译为“Xihu Longjing Tea”,而翻译时忽略了龙井背后的词义。龙井原名龙泓,古人认为这圆形的泉池常年不干旱,是因为此处为泉与海的交汇处,其中有龙,因此被称为龙井。在唐朝时期被誉为“雨前上品茶,明前珍品茶”,因此使用拼音翻译,略显苍白。

2.1.3 人员专业素养差。除以上内容之外,茶文化还包括茶书、茶俗、茶汤、典故等等,在翻译时不仅考究翻译人员对于文化的理解,而且对专业素养要求更是极高。当前,许多翻译人员虽精通西方语言,并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但多数都流于表面,在传统文化素养以及水平上参差不齐,这是导致茶文化翻译呈现差异性的原因之一。例如:中国在表演茶艺方面,多数会使用成语来命名动作,像“高山流水”是指将茶壶提到高处,用水进行冲泡,提壶的动作是考验茶艺表演人员专业性以及技艺的主要方式,在此环节中,不仅要体现茶壶的高度,还要体现与流水冲泡之间所产生的衔接性,因此用高山流水命名。在翻译时大多情况会被翻译成“Flushing high and purring low”这种直白的翻译方式,未能体现出茶艺文化的格调,在茶道意境的理解之上,还有待加强。

2.2 影响中西文化翻译产生差异的原因

2.2.1 地域文化差异。造成中西方产生文化翻译差异化的原因有多种,应从内部和外部逐一分析,并解决和攻克差异性。首先,在地域文化差异方面,制茶是茶文化的基础,由于经纬度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同样品种的茶叶也会产生不同的口感以及名称,在冲泡时也会加入不同的茶料,这种茶文化所体现出的差异性,有非常分明的地域特色。以英国红茶与中国红茶为例,英国的红茶口味较重,以云南滇红茶与大吉岭红茶为基调,再加入佛手柑以及金盏花或红花,还有不以茶叶为基础的红茶,使用水果以及花瓣等进行调配,芳香浓郁。而中式红茶讲究的是产地以及口感的不同,多以清饮为主。因此在翻译中就会呈现出差异性,英文翻译以颜色命名的较多,而在中文翻译时除了要注意茶的品种,多数会注上茶的发酵方式,像英式伯爵红茶。

2.2.2 风俗文化差异。受不同地域文化影响的当地生活习惯以及所产生的风俗也不同,这种风俗会直接影响茶文化的翻译。以德国人为例,德国东北部的东弗里斯兰地区是饮茶、消费的主要地区,当地距离北海较近,由于人口较少、海风较为强烈,因此饮茶成为了北海地区人民抵御风寒的最佳方式。在古时咖啡饮品对于渔民和农民而言是价格较高的饮品,因此采用茶叶代替咖啡是最佳的选择。而东佛里斯兰茶以厚重的红茶为主,主要以阿萨姆茶叶为基调,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加入冰糖以及奶油使用开水浸泡,并不搅拌。与英国人比较他们更喜欢在茶中添加糖、柠檬以及各类草药,因此在翻译时就会出现以主要成分命名的茶,像Zimttee(肉桂茶)、Salbeitee(鼠尾草茶)等,有时也会以功效命名如Verdauungstee(助消化茶)等。

2.2.3 历史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是影响不同地区产生不同茶文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此方面翻译人员也不能忽视地区之间的历史发展情况,应依据当地的历史发展进行茶文化的翻译。以美国人为例,众所周知美国是殖民国家,复杂的多民族再加之历史文化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虽美国人建国时间较短,但发展速度迅速,因此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都是在快节奏之上发展起来的,人的饮茶文化也亦是如此。中国和大部分西方国家的饮茶方式,都以热饮为主,而美国人则是采用冷饮的方式,因此罐装的冷饮茶成为美国人的主要茶饮方式之一,多数不带有茶叶的痕迹,以速溶为主,是一种快速的饮茶方式。因此在翻译时通常都会使用直译以及不带有茶叶的方式翻译,例如:Lemon tea(柠檬红茶)、oolong tea(乌龙茶)。

2.2.4 宗教信仰差异。不同国家信奉的宗教不同,对茶文化的影响也颇深。中国的茶文化与道教文化渊源颇深,在饮茶时多以虚静恬淡、禅意为主,并且多以“悟”与“禅”为主,对亚域地区的国家影响颇深。以茶作禅,在寺院中进行的茶道,以禅茶、普茶以及施茶为主,其小小的茶叶承载的是文明与民族精神。而西方国家多受基督教影响,如《新约•启示录》中约翰就对茶饮品有详细的记载,基督教将茶树看作是生命之树,并具有一定的药效。在克陆兹的《中国志》一书中对茶的描述是:“如有宾客造访,体面人家习常做法为敬献一种称之为茶(cha)的热水,装在瓷质杯中,置于精致盘上(有多少人便有多少杯),热水带有红色,药味很重,他们时常饮用,这是用略带苦涩味道的草制成的。”这一观念在西方传教士的宣传之下对德国、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影响颇深。

2.2.5 思维习惯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语言习惯以及思维存在差异,因此造就了不同语言体系出现差异性,如词汇、句子、篇章结构以及逻辑关系等。因此,在翻译时,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所产生的翻译也会不同。在翻译时容易形成差异化的地方,分别为:语言思维、文化思维以及交际思维。在语言思维方面西方所呈现出的语序不同,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及时地调整顺序以便保留特色。如《中国茶,世界香》宣传片中,译文将原标题中所出现的中国茶与世界香之间的关系用动词连接了起来,这样就能非常清晰地显示出二者的关系,并且十分符合英语语言的习惯。例如:“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

2.3 差异文化背景优化茶文化翻译策略

2.3.1 补充茶文化解释性词汇。由于部分茶文化专属名词在翻译过程中,缺乏原意的韵味,因此在翻译时可采用补充性词汇,来丰富词义,以便提高读者和听者的理解度。例如:茶艺中的“高火味”一词,如果直译成“high-fire taste”有些许的不准确,可添加注解或补充性词汇,让读者了解是由于高火气的茶叶在品鉴时有火气味,这样会让读者更好理解,它并不是指真实的火焰。在口语翻译时,无论是直译或者是意译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因此译者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将二者结合翻译,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2.3.2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研究。针对以上东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别,翻译人员应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以便减少茶文化在中西翻译中的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以及阐释,要充分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文章以及表达人的中心思想,克服双方在文化之间所出现的差异性障碍,平衡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部分存在交际性的意图,翻译人员也要研究是否要在文中体现,并加强读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互动,与其产生共鸣。

2.3.3 探索茶文化正确的表达。语言的形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茶文化的诞生也承载着区域内人民的智慧和民风民俗。因此为了使翻译更具准确性,应加强译者对于茶文化的正确表达。首先,在思维上,翻译时要尊重当地人书写及语言习惯,提高还原语境的真实程度。其次,对不同语言的文化加以辨析,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并保证原意主旨的体现。最后,还要将其统一规范化,部分缺少的专业术语应与相关研究工作者加以研究,形成统一标准的表达方式。

2.3.4 提升专业人员翻译素养。翻译的准确性与否,与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不断提升专业人员的翻译素养、翻译质量。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译人员要本着敬业的原则,对茶文化和中西文化以及翻译理论知识加以研究,提升兴趣,将其合理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之中。其次,翻译人员也要注意日常知识的积累,在与外国人以及外国作品打交道时,要重视细节和知识点的累积,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样才有利于后续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随着历史的演变加之各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茶”成为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所体现出的差异性,正是各国地域、风俗、历史以及宗教和思维所产生的差异。为更好地实现各国之间的交流,翻译人员应加大对于各国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差异的研究,并实现无差异翻译,为构建全球一体化进程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饮茶茶文化茶叶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成人每天饮多少茶叶最合适?
不灭的蓝火
入夏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