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用户体验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维度及发展对策

2022-04-22廖明

图书与情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用户体验发展对策

摘   要:文化与旅游具有共同的体验属性,以用户体验为切入点推进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有着共同逻辑、时代逻辑、职能逻辑与转型逻辑等逻辑基础。基于用户体验的图书馆文旅融合有打造人文景观环境、发挥自身功能、拓展增值服务等多个维度。用户体验视角的图书馆文旅融合主要有促进体验理念进入决策、着力人文环境打造,强化体验导向激励、优化职业功能提质升级,扩展体验服务合作、增强增值服务能力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用户体验;融合维度;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2015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imensions of Public Library Based on User Experienc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bstract Culture and tourism have the common experience attribute, an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ith experience with the entry point has the same logic in tim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ommon groun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public library based on experiences has several dimensions such as building human landscape environment, bringing its own function into full play, and expanding value-added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cludes promotion of experienced ideas into decision, the building of human environment, strengthening experience guidance, expansion of the cooperation in experience service, and the increase of value-added  service ability.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user experience; integration dimen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文旅融合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既可以是文化旅游业态、旅游体验形态,也可以是文化引导旅游、服务旅游的一种旅游文化或政策导向。学界、业界加强了对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路径等研究,并着重从增加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要素进行阐述[1],全国很多图书馆也在探索文旅融合的形式,但总体处于起步或尝试阶段。因为图书馆毕竟不是旅游行业,旅游行业主要按资本逻辑、市场规则运行,而图书馆则是公益性质,《公共图书馆法》第五十条第四款规定,不得“将设施设备场地用于与公共图书馆服务无关的商业经营活动”[2],仅此一条就限制了图书馆增加旅游业要素的扩展性。从我国法治角度,无论是行政公权力,还是事业单位职能,通行原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如厦门市图书馆曾经开设的小咖啡厅倍受用户喜爱,但因不符合相关规定而被关停,也就是说图书馆自身直接产生旅游业态的行为受到了限制,尽管如此,图书馆在发挥旅游功能方面亦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图书馆践行文旅融合的最本质属性要求,尊重规则与规律,尽可能拓展图书馆的旅游功能和价值。

国外一些独具特色的图书馆,因其自身魅力和多维度体验元素吸引大量旅行者已然是不争的事实,如纽约公共图书馆建筑雄伟、底蕴厚重、藏书和展品丰富、捐款人士众多,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藏品的数量及种类极其丰富,且馆长由美国总统任命、参议院表决、终身制,它们都最大限度地向世界人民开放。这些图书馆因其精美绝伦的建筑设计及独特的文化元素带给人们震撼的体验感受,吸引着一批批旅行者和学者[3]。良好的体验感受或许是图书馆的文化性、宜游性、拓展性最共同的功能价值表达,也是图书馆可成为文化旅游资源或为旅游服务的内在要求,多维良好体验促进其較好地实现文旅融合。

鉴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公益性、非营利等特性,研究图书馆文旅融合必然要正视其自身条件和我国国情,从“文化”和“旅游”共同属性及图书馆本身职能出发,重视用户体验在文旅融合中的地位作用及对文旅融合维度的构建影响,同时促进图书馆转型发展,纵深拓展文化旅游休闲价值,促进图书馆达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价值目标。

1   用户体验在图书馆文旅融合中的地位阐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凝结了读书人或知识阶层的共同追求,也成为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共同向往,读书与行游的至高境界,竟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并深度融合为一个民族的人生理想、人生体验。凡是人类活动因素或痕迹都将沉淀为文化,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人的活动痕迹越深刻、越奇特,带给人的趋向性、体验感越强烈,越促进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共生构建。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的《体验经济》于1999年问世,指出现在的经济体系是一种新型的“体验经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人们对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思考和变革,也催生了各行业体验管理理论和模式[4]。21世纪初,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托勒在预测第三次经济浪潮时提出: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人们会创造越来越多跟体验有关的经济活动,商家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体验”并不是国外的专利,也不是一个新发明,我国南宋理学家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朱子语类》中就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说法。“体验”存在于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和创造着价值,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体验的类型、维度进行理论阐述,如派恩和吉尔摩将体验划分为四类,即娱乐性、教育性、逃避性(沉浸式)和审美性,简称“4E”体验。王祥武[5]借用“4E”体验理论,提出开发对应的体验旅游产品。公共图书馆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它有特定的用户群体,但不排斥非特定用户观光体验,事实上不同的图书馆形成文化旅游资源的程度和吸引力分化明显,其底层逻辑就在于宜游性与体验效应不同,因此优化图书馆用户体验更本质的是接近图书馆职能性质、文旅融合要求及创新发展目标。

1.1    共同逻辑

用户体验概念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用户体验设计师Donald A.Normanr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并推广开来[6]。ISO 9241-210把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7]。文化、旅游都具有促进获得体验感受的属性,文化旅游已成为一种最突出的旅游业态和旅游文化现象,“感觉真棒”是一种体验,良好的体验感觉是一种价值表达。我国从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对旅游体验理论进行探讨,谢彦君和谢中田[8]认为,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及消费等活动形式过程,获得良好旅游体验。邹统钎和吴丽云[9]认为,旅游体验的类型,除了娱乐、教育、逃避、审美,还应有移情,旅游场所的体验塑造应遵循差异性、参与性、真实性和挑战性原则。图书馆界对用户体验也进行了系列研究,如王世伟教授[10]提出体验图书馆概念,从理念和实践上对体验图书馆进行了定义和描述。张明霞等[11]将图书馆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体验、交互体验和情感体验三个层次。虽然体验有显著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但都是对感觉对象的反应。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文化资源必然会对感觉者产生体验反应和体验需求,我们在探讨图书馆与旅游的关系及图书馆文旅融合路径等问题时,无论是强化图书馆文化特质,还是增加旅游业要素,本质上都离不开对其体验性、宜游性的构建。文旅融合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要求,都离不开对人的体验感受影响,无论是何种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离开了良好的体验感受就很难彰显其价值,注重用户体验在促进图书馆文旅融合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图书馆突破困境与瓶颈、创造更大价值的有效途径。

1.2    时代逻辑

政策导向需要图书馆扩展文化旅游功能,增强用户体验感受。自2018年3月国家设立文化和旅游部以来,至2020年2月已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提出要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又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12]。这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和导向,具体落实到各行业、各单位、各主体则还需要相应的策略措施。在文旅融合发展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必然要在增强文化休闲、娱乐体验功能上有所创新和作为,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同时,增强图书馆用户体验也是文化引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建设导向。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不仅承载了文献资源、文化信息,也彰显了一个城市文化自信、文化意识和文化品味。在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及管理中,无论是外观、功能、技术、服务能多赋予其一份文化元素,就多了一份体验感受,也就多了一份宜游性和吸引力。

1.3   职能逻辑

图书馆文旅融合重在增强体验感觉,体验服务过程,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搜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文献信息流整序、文献信息传递、智力资源开发、社会教育、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及娱乐消遣等,发挥其职业功能、社會功能都应大力增强体验效应,以吸引用户、感染用户。体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包含图书馆提供职业服务的全过程,还包含用户文献信息获取及获取后的感受过程,甚至是一个改变心理水平、调整心理结构的过程。体验是决定满意度及吸引力的最主要、最全面、最能反映真实感受的影响因素,因为它是用户在接受服务及参与使用设施的每一个接触环节的全程感受。对图书馆而言包括观光体验、借阅体验、信息服务体验、馆内外合作体验、线上线下体验等多个维度,体验越好吸引力越强。无论文旅融合模式怎样变化,都不能抛开图书馆的职业功能及用户体验去谈文旅融合。

1.4    转型逻辑

体验与体验管理是图书馆创新发展的主线。智能化、信息化、体验式消费趋势日益明显,新的文化消费热点与短板同步涌现,推动着图书馆转型并涌现出大量的创新成果,但总体处于欠缺状态。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在谈到图书馆转型时提出要高度重视体验问题,要“结合文化和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等环境趋势,研究提出未来公共图书馆空间发展战略”[13]。柯平教授在谈到图书馆未来2035年与“十四五”规划编制时指出:我们做的所有的规划的任务、规划的行动,都要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14];在谈到后知识服务时代的图书馆转型时强调:无论是智慧服务还是智能化机器人服务,重要的还是图书馆用户体验[15]。陈亦伟[16]认为:“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要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打造一批主客共享阅读空间,多样化满足用户知识需求和休闲需求。彭松林[17]认为:提供良好的体验是吸引图书馆用户参与图书馆空间生产、提高空间生产效能、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抓手。图书馆带给用户的体验是多元的,既包括物理空间、设备设施、软件资源等的体验,也包括空间中人际交往的有关合作、思辨、参与、共享、表达的体验。这些体验不但有助于增强用户对图书馆的粘性,也有利于用户关系网络的建构和完善,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区域文化认同的构建。不难看出改善用户体验环境和质量,推进图书馆用户体验和体验管理,既是图书馆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现实需要,并可促进二者形成叠加效应。

2   基于用户体验的图书馆文旅融合维度

讨论图书馆文旅融合,无论是强化图书馆的文化要素还是旅游要素,都不能脱离对用户体验效应的考察,可以说用户体验效应与文旅融合维度是互为因果关系,用户体验需求维度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文旅融合维度,已被不少图书馆实践所证明。但囿于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及场馆的特殊性,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科学把握其可为性、局限性,针对不同地区图书馆现状,因地制宜采取宜融则融的态度。立足图书馆自身功能和现实条件,重视用户体验效应导向,把握优化体验维度,通过推进文化资源宜游化建设改造,优化自身功能和增值服务,在吸引特定用户群体的同时吸引非特定用户,纵深推进文旅融合,服务文化旅游事业。因此,图书馆文旅融合主要可从三个维度取向展开。

2.1    人文景观环境维度

图书馆与旅游融合无论古今,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范例,特别是有的图书馆本身就是良好的人文景观,如我国历史上的几大书院,虽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图书馆,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及学者亲临游历。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目前是作为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旅游热点,但历史上曾作为渗透人文情怀的图书馆,是人文景观坐标,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欧美一些著名的图书馆因其美丽馆舍、特色馆藏、现代化设施、独特的人文关怀环境成为人们旅游打卡的“网红”之地,如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图书馆、 罗马的凯萨纳特图书馆,堪称是当地里程碑式的地标建筑,因此成为当地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国内一些公共图书馆也在人文景观打造上进行了探索,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由旧馆和新馆组成,旧馆沉稳大气、古色古香,新馆宏大、现代化建筑;旧馆借、阅、藏分明,是图书馆历史,新馆开放式阅读空间、拥有先进技术设备,是现代化图书馆[18],新旧图书馆一体化带给人们强烈的历史和现代共存的体验感。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其“海滨之眼”和“书山”文化意蕴造型、出色的室内设计、现代化设施、多层次服务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前去阅读休闲和参观体验[19]。这些图书馆除了有图书的芳香、文化的根脉,更有独特的建筑呈现和人文环境体验。悉尼歌剧院虽然不是图书馆,但其独特区域环境、建筑造型及完善的设施,带给人们强烈的体验感受冲击,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前往参观拍照或欣赏音乐,它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可为图书馆效仿。这些重视人文景观体验环境塑造模式,不仅可为新建图书馆提供示范,也可为现有图书馆文旅融合功能改造提供借鉴。

2.2    自身功能发挥维度

随着科技进步,生活审美情趣提高,图书馆已趋向成为一个充满现代信息、人文色彩的生活空间,改善图书馆自身功能环境体验,发挥图书馆文化光亮,是促进文旅融合的根本路径。在图书馆建设及服务方面,无论是建筑外形,还是内部功能布局,以及馆内外衔接,都要反映人文地理、用户需求、科技前沿,把用户体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图书馆服务方面,国外一些著名图书馆很重视内置旅游基因,如大英图书馆除了提供丰富有趣的各式展览,还注重文创产品开发;美国国会图书馆专门为研学旅游提供了大约1小时精品参观线路,对图书馆的历史、内外部建筑、绘画特色、镇馆之宝提供游览鉴赏[20]。国内一些图书馆在增强自身功能时,也强化了功能的体验性,如东莞图书馆,在楼层分布、功能分区、服务分类方面注重用户体验感受;上海浦东图书馆的创新空间在空间布局、设施设备、服务内容方面也把用户体验感受放在首位;厦门大学图书馆制作了“书·时光”网页,收集整理毕业生阅读记录、进馆次数记录,将毕业生4年来在校园图书馆内的足迹和“成绩”编成故事,提供给每一位毕业生,受到了毕业生的热捧,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延伸增强了用户体验。图书馆功能区分精细化、场馆空间舒适化、资源利用智能化、服务保障人性化、馆内外一体化是图书馆转型的任务,也是长期的课题,更是增强图书馆宜游性、休闲性的耦合要求。图书馆应强化自身功能环境体验,促进教育性、审美性、娱乐性、参与性的深度融合,给用户以良好体验感受,增强吸引力。

2.3    拓展增值服务维度

2.3.1   配套服務设施

国外一些著名图书馆在开发旅游功能方面,注重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如特色建筑、特色馆藏、餐饮服务、导游服务、特色文创产品开发等,增强用户良好体验,并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吸引一批批游客慕名打卡。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被称为“最美的建筑”“宏伟堂皇”;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图书馆珍贵馆藏是最珍贵的国宝——泥金装饰的圣经福音手抄本《凯尔经》[21];阿姆斯特丹中央图书馆在图书馆顶层提供多种特色美食,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每日均有参观导览之旅;西雅图市中央图书馆、苏格兰国家图书馆等开设了特色纪念品商店。富有特色、人性化的图书馆设施及服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国内一些图书馆也重视旅游设施配套,如新建的厦门市图书馆集美分馆较好体现了文旅融合理念。它是福建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图书馆,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嘉庚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内部功能则凸显科技特色,拥有先进的智能化服务设施设备,如全智能服务的自助图书馆、主题阅读区、数字阅读区、影音图书馆、多媒体互动室、学习交流室、视听障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及分级的少儿借阅区等,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智能化的文献借阅、信息检索、参考咨询、文化体验、培训展览、少儿活动等多元服务,带给人们良好的体验感受,备受用户青睐[22]。周边与市民广场、政务中心、购物街、美食街、马戏团、公园等设施相邻配套,为人们利用图书馆提供了便利,图书馆也成为吸引游客出游的一个动因。

2.3.2   为旅游业提供信息服务

图书馆为旅游业提供信息服务,是其增值服务的重要方式,也可认为是文旅融合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发挥智库作用,撰写文旅融合决策咨询件及编制文旅融合信息汇编,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参考;另一方面以学科馆员身份融入文旅融合课题和项目之中,为课题组及项目组提供专业的、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如鼓浪屿申遗,厦门市图书馆发挥了重要作用,申遗之初,充分收集鼓浪屿历史及文物古迹文献信息资源形成资料汇编,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参考。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景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又和鼓浪屿管委会合作,将收集到的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鼓浪屿申遗数据库”,方便人们从线上体验鼓浪屿,也为鼓浪屿旅游提供文化支撑。

图书馆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过程中,将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和当地特色资源数字化是一项重要的、大有可为的工作,也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可满足游客和用户线上游览及获取旅游信息的需求。如“数字敦煌”的建立[23],不仅起到保护文物与记忆文物的作用,也满足了游客线上全景旅游多维度体验的需求。有条件的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特色资源,建设当地旅游资源特色数据库或引进一些著名的旅游资源数据库,如中国滨海风景名胜资源数据库、旅游数据库、地方旅游资源库等供游客和用户利用,使图书馆成为游客和用户了解当地、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

2.3.3   打造旅游主题图书馆

旅游主题图书馆可为旅游业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文旅融合的一个有效方式。一方面,图书馆可与旅游行业合作打造旅游主题图书馆,丰富用户、游客体验感受,如杭州图书馆与地处热闹商业街区的新天地骊悦酒店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24小时开放的旅游主题图书馆,不仅便利了市民、游客文化需求,也提升了酒店文化品质;另一方面,图书馆可独自开设旅游主题图书馆,提供旅游文献与信息服务,如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在馆内开设了旅游主题图书馆,设有图书阅览区、期刊阅览区、多媒体资源体验区和休闲交流区,收藏旅游主题图书2000多册、旅游杂志20多种,内容涵盖国内外人文风光介绍、旅游攻略、旅行札记、旅行摄影等;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也开设了旅游文化博览室。旅游主题图书馆的设立为用户和游客提供了旅游文献阅览及旅游资讯服务,提升了用户和游客的旅游体验效应。

2.3.4   研学旅行深度融合

研学旅行也称游学,是学和游的融合,贯穿着观摩、学习、交流及游览的全过程,是一种参与性、互动性较高的体验活动。国外图书馆主要通过自身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为研学旅行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及组织孩子户外科普活动等方式提供研学旅行服务[24]。2016年,我国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5],将研学旅行列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一些公共图书馆在研学旅行方面做出了尝试,如江西省图书馆为来图书馆研学的中小学生讲解图书馆功能布局、提供科技设备体验、看展览、听讲座、观摩古籍修复技艺。山西省图书馆开展“寓教于乐,书香研学”主题活动,让参加研学的学生了解图书馆,感受文化古韵,培养爱读书、懂历史的人文素养。敦化市图书馆带领研学学生参观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功能分区、图书分类及图书馆需遵守的规则等。这些图书馆的研学旅行服务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探索更高层次的研学旅行服务。

3   用户体验视角的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对策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事业性质,限制了其不便按旅游业要素或文旅企业方式开展旅游服务,表现在发展诉求、发展内容、发展主体、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文化”与“旅游”的共同属性,特别是优化用户体验的诉求与文旅融合维度构建要求是一致的,这就需要把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坚持用户体验导向,加强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图书馆文旅融合走向科学发展轨道。

3.1    促进体验理念进入决策,着力人文环境打造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者是政府,无论是规划建设部门还是图书馆主管部门乃至图书馆本身都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加强图书馆人文景观环境建设,需要有图书馆人的专业眼光和情怀,更要有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科学决策。在图书馆建设管理中,要避免以往图书馆单纯功能现象,将文旅融合理念、学界研究成果、业界实践案例有效导入政府决策和行动,将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教育、休闲功能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格局中予以定位提升,如在图书馆规划、建设、布局、改造、运营等方面,树立宜于文旅融合体验的理念,注重人文景观环境系统化打造,使图书馆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图书馆不能将设施设备场地用于与公共图书馆服务无关的商业经营活动,不等于政府部门在规划建设管理上被动无为,在充分考虑图书馆建设标准、设施安全、经费管理等前提下,可在规划建设上进行配套设施与服务通盘考虑,提供一站式、泛在化、即时性的服务,也可通过授权或合作等机制进行解决。良好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是打造人文环境的重要因素。

3.2    强化体验导向激励,优化职业功能提质升级

无论是实现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时代要求、促进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还是激发图书馆职能功能,都要把优化自身功能环境体验作为长远任务来抓。围绕空间、资源、管理、服务图书馆四大要素,不断优化内外环境,坚持以使命担当为引领,以优化用户体验为主线,以转型发展为驱动,促进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在图书馆空间转型上进一步推进从“机构”向“场所”“场景”转化,促进其服务泛在化,多时空向用户辐射体验冲击。在资源数字化完善、资源数据化开发、功能智能化跟进等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管理服务上进一步推进图书馆用户自主化,充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办馆理念,以用户为中心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对用户自主意识的尊重和发挥,让用户体验到自己是图书馆的主人,激发用户体验正效应,增强图书馆吸引力和粘性。在研学旅行服务方面,可成立“研学旅行部”,或安排专人负责运营,制定高质量的研学课程,负责与外单位合作对接,共同打造高质量的研学旅行服务,给学生以最佳的体验服务保障。因此,在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的制定与考评中,可增加图书馆用户体验、宜游化建设、文旅融合服务、用户(游客)满意度等指标权重,以激励图书馆纵深推进文旅融合。

3.3    扩展体验服务合作,增强增值服务能力

目前虽然“文化”和“旅游”的管理已统一于“文化和旅游部”,但也必须正视文化事业与旅游业仍存在不同的管理、运行机制,有些制度法规壁垒,乃至思维惯性还有待突破,但一些工作机制可激活优化,如文旅部门的各直属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企业、旅游企业等在工作上可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两者都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文化及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图书馆是“保存”与“利用”,博物馆是“保存”与“展示”,“展示”将文献资源被动地提供给游客,“利用”让用户主动地通过文獻资源深入了解文献内涵,两者相辅相成;图书馆与文化馆合作,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讲座与培训,也有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两者存在着共性,也能很好地开展合作;图书馆和文化企业的合作,图书馆和书店、文创企业合作,它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内部关联,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如一些图书馆和书店合作,进行“你读书,我买单”活动;一些图书馆利用馆藏特色资源进行文创产品开发,为文创企业提供创意产品设计。但囿于图书馆的管理运行体制、资金监管制度、人员配置等限制,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需要在事企合作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同时,加强文旅综合性人才培养引进,为文旅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发展、优质发展是新时代赋予图书馆新的使命,促进文旅融合是图书馆创新发展课题中应有之义。图书馆应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保持理性自觉,采取积极态度,立足自身职能,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最佳切入点,把改善用户体验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和服务管理模式,大力促进文旅融合,增强图书馆职业功能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王世伟.关于公共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考[J].图书馆,2019(2):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2021-11-26].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98375.

[3]  韩爱先.探访北美图书馆人性化管理[J].图书馆杂志,2020(11): 92-96.

[4]  (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毕崇毅,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5]  王祥武.体验经济与旅游体验下的区域旅游开发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7):145-146.

[6]  王鑫.图书馆用户体验领域研究热点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4(7):137-140.

[7]  ISO 9241-210.Ergonomics of human-system interaction-Part 210:human-centred design for interactive systems[S].Geneva:ISO,2008.

[8]  谢彦君,谢中田.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旅游学刊,2006(4):13-18.

[9]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4):7-11.

[10]  王世伟.体验图书馆刍议[J].新世纪图书馆,2006(5):14-16.

[11]  张明霞,祁跃林,李丽卿,等.图书馆用户体验的内涵及提升策略[J].新世纪图书馆,2015(7):10-13.

[12]  文旅部:“十四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附全文)[EB/OL].[2021-11-26].https://www.sohu.com/a/473792771_425

901.

[13]  饶权.回顾与前瞻:图书馆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1):4-15.

[14]  柯平.图书馆未来2035年与“十四五”规划编制[J].图书馆杂志,2020(10):13-17.

[15]  柯平,邹金汇.后知识服务时代的图书馆转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1):4-17.

[16]  陈亦伟.“十四五”规划下的公共图书馆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20(11):17-21.

[17]  彭松林.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对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21(1):105-113.

[18]  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筑设计调研报告[EB/OL].[2021-11-26].http://www.doc88.com/p-9969671329156.html.

[19]  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这里被称为中国最美图书馆[EB/OL].[2021-11-26].http://k.sina.com.cn/article_1800884462_6b5

750ee001004cnr.html.

[20]  李子峰.文旅融合时代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0):18-24.

[21]  储节旺,夏莉.图书馆文旅融合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5):40-48.

[22]  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EB/OL].[2021-11-26].https://baike.so.com/doc/29604027-31137964.html.

[23]  数字敦煌[EB/OL].[2021-11-26].https://www.e-dunhuang.com/.

[24]  劉景会.文旅融合时代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模式与路径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1):38-43.

[25]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21-11-26].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作者简介:廖明,女,厦门市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旅融合。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用户体验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商平台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