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笔画信 尺牍传情

2022-04-22王小燕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探索研究

王小燕

关键词:尺牍传情;画信;融合性课程;探索研究

多样化课程的实施是实现学生个体多元、充分发展的主要保证,也是课程育人理念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在新一轮课程规划引领下,无锡市峰影小学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优化顶层设计为前提,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关键,以提高校本课程的针对性为着力点,以空间建设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力突破口,紧密围绕“培养积极实践的阳光学習者”的育人目标,构建“太阳树”实践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学校课程从品牌项目走向品牌课程的嬗变。

一、精准定位,明确课程研究指向

画信,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项目,自2003年引进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那什么是画信呢?画信就是一种绘画与文字相融的交流方式。也可以说,它是一张手绘的极富个性的明信片。“画”,提倡的是“画不好没关系,真情流露才是好”。“信”,是必须以“邮寄出去”为创作目的。一封小小的画信,凝聚的是真情实感,送出的是真心与祝福,收获的是感动与希望,由此深受全体师生的喜爱。

在区域的支持与保障下,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画信研究沿着“课题引领——课程推进——活动充实——理论提升”逐步推进,依托省级课题《小学体育艺术“2+1”的行动研究》引领,探究画信对学生道德情感的作用,改善小班画信教学行为途径,探索画信微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十多年来,峰影人在画信教育之路上深耕探索,积极鼓励孩子们用传统笔墨在方寸之间传情达意,传承文化,获评“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无锡市优秀校本课程”“无锡市少先队特色项目”,“画信社团”被评为“无锡市十佳学生社团”,2021年被确立为无锡市第五批品格提升项目,走出了一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之路。

新一轮课程规划的思考与研究,又一次赋予来画信项目新的生命力。围绕“实践教育”品牌及“文化润心,实践育人”办学理念,学校着力打造“太阳树”实践课程,确立“尺牍追梦”画信+课程为学校融合性项目特色课程之一,主要以校本特色画信为载体,着力打造学生诚信、坚毅、和合的核心品格,有效融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内容,从画信方法的指导、画信资源的开发、画信活动的开展、画信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体系,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初学画信,到高年级较高水平地自由创作画信,在教学内容上形成系列,在方法技能上逐步提升,在情感价值上获得不同层次的满足,实现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体现了“+”的第一层含义。该课程的开展同时体现了开放性与生长性,与其他同盟学校、社区、企业等联手开展各类画信拓展活动,丰富课程的内涵,这是“+”的第二层语意。通过“尺牍追梦”画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帮助孩子实现情感交流,追慕理想信念,追寻人格发展,实现品格提升。

二、开发资源,夯实课程研究基础

学校围绕“尺牍追梦”画信+课程建设,结合新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打造以“画信主题学习文化园”为主体的课程支持环境,并逐步开发相应配套资源。同时,发掘、联动校外实践基地,构建该课程研究校外物型空间,推进该课程的实施,助力提升学生品格素养,落实立德树人宗旨。

(一)建构课程研究校内物型空间

学校重点打造以“一院、四室、七街、十景”为主体的课程研究支持环境,设置画信展示区、画信传创区、画信研究区、传统文化感悟区、乡土文化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与实践主题相对应,为学生的画信实践学习提供支持载体。

1.一院:画信研究院。学生走进“画信研究院”,通过组织系列专题培训、开展大型画信研讨、交流活动等渠道,提升画信的创作能力、传播效应,不断拓宽、深化画信内涵和外延。

2.四室:画信教室。设立四间画信教室,由四位专职美术老师定点负责。学生走进画信教室,通过观看图片和实景、倾听讲座和讲解、上网阅读等方式,感知画信的特征、发展历程,了解画信传情达意、传情尚德等功能;通过教师示范和讲解、学生临摹、创作和邮寄等途径,了解画信的工具使用、主题选择、操作流程等,逐步掌握画信中的绘画、写信、寄信等技艺。

3.七街:“迷彩”国防教育街区、“塑彩”非遗教育街区、“绘彩”安全教育街区、“润彩”法制教育街区、“炫彩”健康教育街区、“亮彩”科技教育街区、“添彩”生态教育街区。学校通过儿童学习广场智创,将建成课程功能齐全、学习活力展现、内容主题鲜明、实践特征突出、人性尺度彰显的“七彩”主题街区,这些空间将成为峰影画信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学习、实践、展示的空间,助力学生品格提升。

4.十景:马迹广场、朝霞迭锦、碧波涵翠、绿园寻踪、希望启航、明礼苑、益智苑、乐学苑、咏词苑、拾趣苑。借助“峰影十景”中的空间和资源,建设“传统文化感悟区”,将其作为学生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建设“乡土文化体验区”,将其作为学生了解吴地、马山文化知识的基地,让学生熟悉、传承乡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通过以上校内物型空间建构,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努力让他们在这些物型空间里,以尺牍为载体,学习技艺、绘画达意、创作生成、交流尚德,在这一系列的画信课程学习实践中,学到技艺,提升品格。

(二)建构课程研究校外物型空间

学校地处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校外实践资源:良好生态环境的天然公园、吴越古地、抗日战争革命根据地、宋朝隐士许叔微等一批名人故居、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橘园、茶厂、蔬菜基地等实践园……可以通过画信采风活动,有效拓展该课程的外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空间,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从而收获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三)架构课程研究课程群落

结合学校第四轮“校本提升战略”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将“尺牍追梦”画信+课程纳入校本提升融合性课程研究,主要以国家课程及校本特色画信课程为载体,着力打造学生诚信、坚毅、和合的核心品格。

同时,围绕该项目实践行动,我们将努力发展画信+外延,凭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画信实践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最终成长为具有阳光般“温度”“力度”“广度”品格特质的,具备诚信、坚毅、和合品质的,富有诚实守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精神风貌的阳光学子。

三、实施有道,提升课程研究实效

“尺牍追梦”画信+课程是实践性、探究性、融合性学习的课程,其学习方式区别于固有的课堂学习,我们采用“美术课+社团活动+美术比赛+德育活动”的形式,确保每个年级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主题活动过程,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该校本课程的学习样态。

(一)人性化情景

依托学校校本课程研究,建设画信主题学习文化园,了解学生精神需求,关注学生兴趣差异,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电子画信板”“园区导览机”“艺术与审美超市”等充满童趣化、智能化、自主化的学习场景,满足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主题性学习,提高学生在绘画、书法、写信等方面的多种技艺水平。

(二)乡土化教育

致力开发吴地乡村人文、地理和自然资源,对现有的《画信》教材、《青峰帆影——马山文化画信专辑》作品进行增改,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吴地游戏、小吃、历史文物等乡村资源,引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将乡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三)对应化课程

以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内容,开发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关联的尺牍、诗词、书法、篆刻、邮政、世界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等各类校本课程,使三级课程资源、课程要素和课程环境产生融合效应,体现课程学习的综合性,使学生在文化的浸染中,获取知识,传承文化。

(四)开放化教法

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和界限,围绕画信主题性学习,对语文、美术、书法、科学等学科进行融合性教学,在学习活动中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法,引导师生利用微课程、网络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和探究各类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自由的教学环境下创新学习,练习技艺。

(五)社会化教学

指引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参与各项爱心公益活动,把从社会调查中发现的国内外社会热点等现实问題带回到课堂上,通过深讲、辩论等方式为课程学习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弘扬美德,友好合作,增长才干。

(六)生活化教材

开展画信采风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大自然,走进乡村农林牧旅工商等基地,寻找富有生活气息、充满社会正能量的画信素材,给课程学习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对照各种生活化材料,进行各具特色的课程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利用生活素材中学会发现美、创造美。

(七)国际化舞台

邀请当地外资企业中的外国友好人士讲述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并抓住外国学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契机布置丰富的多元文化展板,拓展课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国际相关知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对中外文化的敏感度,担负起“世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四、以生为本,优化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是课程最敏感的要素,随着教育者课程意识、评价意识的增强,价值多元、主体多样、内容多维、手段多样,成为学校课程评价最曼妙的存在。

“尺牍追梦”画信+课程融过程性评价、展示性评价、赛事式评价、终结性评价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校结合每两周一次的画信校本课程普及,立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所成长、有所收获,设计过程性评价表,关注学生参与、渐近的学习过程;通过微信公众号、校报、社团作品展展示师生画信成果,并融入学校七大主题街区的每一条廊道;每学期组织主题画信比赛、现场画信活动,强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画信课程;每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由专业教师通过学生绘制的画信划分等级,作为校本课程的学期终结性评价。通过多维评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衡量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综合表现。

在美好湖畔,办美丽乡村学校,育阳光自信少年。“尺牍追梦”画信+课程研究作为一种教育文化的载体,展示着峰影人率真的个性,本真的追求,闪耀着峰影师生智慧的光芒,成为我校课程建设文化百草园内的一朵美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马铁民,于成江,朱景福.多课程融合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

[2]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22(1):3.

猜你喜欢

探索研究
加强群众安全监督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河北省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办学模式的调查
关于积极探索“网络党建”创新党建工作方式的探究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的探索与研究
论如何面对未来图书馆员的角色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探索与研究
重庆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索研究
关于中职学校汽修专业产学一体化的探索
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