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探索
2022-04-22张生龙
张生龙
关键词:核心素养;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课堂
高中阶段的学生,其思想已经比较成熟,有着强烈的学习意识。高中语文学科是与传统文化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统文化的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同时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素养。文章主要探究了在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立足人文精神培养
文化素养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其教学本质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解决问题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未来的高等教育考试不再只注重于对学生知识的考察,对于学生的自身能力,素养方面的考察力度会加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对统文化的认识,还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在必修一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着重的分析这篇文章中蕴含到的传统文化,鲁迅先生又是用怎样的笔法来表现出对在学生运动中死去的刘和珍同学的痛惜。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和珍同学是一名女性,而鲁迅先生在文中却称呼她为刘和珍君,这样的称谓又蕴含着怎样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怎样的中国精神。在探索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时,教师也可以从传统文化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认识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合理设置悬念,渗透传统文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形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时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思辨性,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设置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为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比如,在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刚刚学习过的这首词,与我们之前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中蕴含的情感有什么区别,作者又是在何种心境下写下的这两首词,其当时的历史背景又是如何的。以此来启发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探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内容进行学习过后,教师可以在挑选出一个合适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分享。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上又渗透了传统文化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将学生作为文化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占据主体地位。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由于学生本身的应试压力就比较大,如果在课堂教师不能够设置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就会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在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了。教师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所体现出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自己想知道的传统文化知识。将学生作为文化学习的主体,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非常有利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
四、尽力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
目前高中阶段所使用的高中语文课本,都是經过专家进行精心挑选,文本质量普遍比较高,同时也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所以教师与其费心地寻找课外文化知识,并苦恼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就不如将精力用于课内,教材中蕴含着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毫不费力的就可以让学生接受已经挑选过的,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传统文化,只不过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点拨而已。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学习到柳永词两首之一的《雨霖铃》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柳永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柔美,尤其是词尾将要结束时“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通过对离别后的情境的想象,更是进一步地将整首词的离别之情烘托到最高点,更加能够让读者共情。在这首诗词学习过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的相关的文化知识。从教材入手,尽量缩小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渴望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五、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其实很少能够挤出时间来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但从应用效果上来看,在课外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与其正确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课外实践活动不能仅仅拘泥于去到外面,还可以在精神上进行课外的实践。例如,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讲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时,这句论语告诫我们,作为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这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的一个道理,直到今天还仍然适用。这时,教师就可以播放提前找好的世界上著名的成功人士的视频,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来帮助学生明白这句论语中蕴含的道理,并认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口提到一句文化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的认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力量,进而帮助到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
如果仅凭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的文化知识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学生自己从实践中获得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學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实践中感悟文化,从实践中认同文化,真正发挥出文化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六、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借助传统文化,营造写作氛围
从实际调查中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写作课都是很害怕的,学生害怕写作课的主要原因就是写不出来,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处下手等等原因,造成了学生对于写作课的惧怕。一般情况下,教师应对学生这样的情况,都是要求学生按照模板进行写,引用教材中出现过的人物示例,来完成规定字数的文章内容,这样的写作教学过程毫无新意可言,甚至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的创作能力越来越低下,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学生越来越抗拒写作,其自身的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提升了。
面对这样的写作状况,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巧妙利用传统文化,来营造出写作的氛围。例如,在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词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着重的描绘一下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面对着当初宏伟的建筑如今都成为焦土的那份心情,再加上最后的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加表现出了词人对于百姓饱受君主剥削,自己心系百姓的情感。通过词曲的学习,渲染出一个情感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进行一个比较短小的写作训练,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来进行表达。此时学生写出的文字是蕴含着力量的,在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写起来相对来说容易一些。教师在批改过以后,可以再针对学生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进行分析讲解,这样的教学步骤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更容易被接受,经过这样的情景训练,学生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借助传统文化,进行方法拓展
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自身蕴含的价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古人能够用简短的几个字来阐述出一个比较复杂难度的道理,无不在提示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充分的应用起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写作方法与写作思想。比如在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通过现实与实际之间的巧妙转换,利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就可以启发我们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写作的目的,更好的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这样会让学生主动地积累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形成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七、借助传统文化,重识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中其实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包含着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但如今,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兴趣越来越淡,其实都反映了在人们心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所以如今,在高中语文课堂上,适时的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节日,唤醒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热爱,以更好地将这些节日传承下去。
八、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文化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习过传统文化过后,能够对传统节日有一个新的认识,可以说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部门要逐渐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孟祥萍.论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7(89).
[2]纪艳颖.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9(12).
[3]唐方方.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8(10).
本文系:钦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传承策略研究”(立项编号:2020B0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