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育人与育体的不可分割
2022-04-22杨柳
杨柳
摘 要 目前我国体育与体育教育事业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进步的同时伴随着些许的坎坷。从体教结合到体教分离,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的经验,到现在体教融合这一观念的提出和相关文件的出台,我国的体育与体育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转机。但在进步的同时如何将目光聚焦在育人与育体这一核心任务上是需要商榷的。本文就分析育人与育体的关系使体教融合这一政策更好的施行建言献策。
关键词 体育融合 育人育体 关联
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的不断强大,体育作为构建国家实力的重要一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放眼历史,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在对体育的摸索阶段,提出了从业余体校到省市专业队再到国家队的运动员培养体系。这种体系虽是应时代要求提出,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种种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新的观念“体教结合”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被提出来,体教结合的提出并实施虽然缓解了一些突出矛盾的激化,但并没有使体育与教育充分结合,更多的是服务于如何培养出在奥运会创造成绩的优秀运动员。体教结合这一举措的实施已经有30余年,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使运动员体育与教育综合发展的这一强烈诉求,应时代背景,符合民众需求。“体教融合”这一新颖概念油然而生,这一概念的提出备受体育界和教育界的关心,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政策构建不断完善。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义》,这一意见的提出将体育教育如何更好融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回归我国的体育发展历程,目前我国虽然在奥运会上连连夺冠,也在其他大型赛事上打破世界记录,但市场经济的构建,举国体制作为沿用已久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飞速发展的中国,体育人才选拔困难,运动员的待遇等一系列问题已经诟病,这些问题严重使得青少年把体育作为一种负担,打击了运动员的竞技精神,制约了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此次发布的意见从学校体育抓起,从青少年的体制健康抓起,从育人和育体应该齐头并进这一观念抓起,最大限度的促进育人育体的深度融合,是极其具有时代前瞻性的体育与教育界的深度改革。
一、文化差异导致了育人育体的非同步进行
(一)中西文化信仰的差异使得体育教育的融合程度产生了差距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价值观上的差异,在价值观上天人合一、阴阳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而古代中国的农耕竞技的自给自足使中国诞生了独特的文化,顺其自然,注重伦理,但竞争意识方面的观点略显缺乏。个体、激进、开放等特征则是由西方哲学里的注重规则,注重斗争等观念延伸出来,西方的体育具有强烈规则意识和对于竞赛的狂热,更高更快更强是西方的重要体育观。对于中西方的文化差距在哲学和医学的角度也有体现,西方文化的原子论注重結构还原,个别分析和宏观机械运动,东方文化偏重与功能研究,整体综合和自然感应现象等。这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了自然观和文化的差异[1]。由此可见中西方的文化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这就导致了中国的育体与育人的不平衡发展从文化差异上是根源性的。西方从本质上认为体育的拼搏精神是与生俱来的,而东方以和为贵,注重修养的保守精神导致了育体的不足。
(二)历史继承的指向性思维模式致使了民众忽略了育体的作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两句诗比较脍炙人口它反映了了一种时代的诉求,反映了读书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国自古以来博览群书,博学多时的人都总是令人羡慕和敬仰的人们并把他作为一种优良的传统,但这两句诗句的实际意思是“学而优则仕”,进入仕途,谋得一官半职,才算高人一等。这种思想也与儒家思想十分相符,其中有一个明显的思想就是做官。在《论语子张》中写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指出学习与做官是互为前提和目的,而且由学入仕,或由仕入学,是一脉相承的,而不应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这就导致了中国人从古代开始极其重视“育人”忽略了“育体”,甚至古代有“一介莽夫”的词汇对体育人才的贬义形容。这种形容延续到今天则变为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众多伟人名士都有着运动的好习惯。虽然国家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同步发展,但这种历史继承思维导致了人们十分重视所谓的育人,也就是读书第一[2]。然而近些年新闻报道了不少负面新闻都是关于过分重视育人轻视育体导致的人格不健全,例如高研究生由于压力过大自杀这种事情的发生对于社会的警示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是没有办法为社会持续作出贡献的。体育作为人民群众增强体魄,愉悦精神,锻炼一直,塑造品格,交流情感的重要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差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表面上浪费了时间精力财力“育体”实际上育体与育人是相辅相成,水涨船高的关系。古代继承的优良传统固然应该继承下去,但如果不能够推陈出新,即纠正人们这种忽略育体作用的错误观念,是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背道而驰的。
二、民众对于体育融合的这一制度的曲解
(一)举国体制加深了人们对体育大于教育这一错误观点的误解
我国自建国以来在追求体育成绩的道路上虽然走的坎坷,走的艰难但也走出了一些不菲的成绩,支撑这一功绩的则是沿用已久的举国体制。作为体育事业的第一要素——运动员,如何培养出能创造出好成绩的运动员,建设高素质的运动队是国家一直在不断探索的任务。然而这种政府办的模式暴露出了种种弊端,运动员自幼开始练习专项技术,为了追求取得傲人的成绩,将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放置于训练上,纵然这种模式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运动员,但这违背了人文模式的人才培养。我国优秀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是要求德智体美全年发展的,这与只注重育人忽略育体恰好为两个极端,这也正好致使了很多少年运动员在被灌输了夺冠至上的观念后,会错误的认为文化教育的时间不如练习专项。这种模式的诟病是及其严重的,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运动员的生涯终究会结束,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更好地将优良的竞技精神传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虽然近年来对于运动员安置出台了些许政策,也杜绝了“冠军搓澡变卖的金牌“等令人心寒的事情发生,但对于运动员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仍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科学技术发展飞速,文化知识更新换代之快是始料未及的,如何让运动员的育体与育人的时间更好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综合来看,举国体制的弊端导致了人们对于体育的认知的误解是极其深刻的,体育生不需要学习的这种体教分离的思维模式阻碍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如何解决举国体制的不可抗拒矛盾或发展一种新的人性化模式是能否开辟我国体育事业的新局面的重要因素[3]。
(二)学校體育考核制度的弊端割裂了育体与育人的联系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培养优秀运动员人才的摇篮,他对于增强民族体质和提升竞技水平有重大的意义。百度百科给出的“学校体育”的概念为,是指学校体育是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过程[4]。学校体育考核制度在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作为检测学生体育教育是否落实到位的标准,虽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但也暴露了出种种弊病。这种弊病的主要要问题大都是由应试教育带来的,这种教育模糊了体育的目标,追求健康第一还是升学第一成为了斗争性越来越强的问题。目前国内的众多家长对于学校体育考核制度持有反对的态度,认为学校体育考核浪费了青少年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影响了考试成绩,这是一种对学校体育的曲解。育人与育体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全美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一初衷就要要求在体育考核制度的改革和修订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如何能充分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而非为了通过升学考试临时加练,打击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体育的育人与育体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加深了体教分离的程度[5]。
(三)长期的体教分离根深蒂固的决定了人们曲解体教融合的价值观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发展增强,教育体系的构建也越来越稳固和完善,体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强。这大大的提高了民众的健康意识,但民众对于体育的功能还仅仅停留在育体阶段,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增强健康,忽略了其育人的作用。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更加边缘化了体育的育人功能,被大众认为使可有可无的教育模式。而当今高速发展社会下,唯有读书来才是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学校和家长集全力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忽略了体育这一环节,也忽略了体育的育人功能[6]。而在学校体育中,体育课的被占用是屡见不鲜的,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忽略了体育的育人本质,将体育的育人与育体分割开来成为了民众的思维惯性。这种读训矛盾是影响体教分离的根本矛盾。
学校作为体教融合的根据地,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设施器材配套不足,某些专项的体育课程难以开展,对于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体育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免试等加分制度混乱,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的比重不合理等原因加剧了体教分离的速度[7]。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民众的价值观很大程度能决定体教融合的程度,如何从思维惯性上改变,将育体和育人的不可分割性成为民众的潜意识,是实现体教融合的关键一步[8]。
三、拔木塞源-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从源头上解决育人与育体的分离问题
学校体育是培养优秀青少年体育重要的发源地,也是树立体教融合观念和奠定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根据地。完善学校的体育相关制度和治理体系是保障是推动学校体育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制度为学校提供相关制度保障和资源,科学且规范的指定学校运行体系。配置好相应的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运动技能,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活动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培养竞技体育精神。
规范好学校体育评价制度,打破故有的成绩评分制度,应根据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作为评价,综合的评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体育教师不单单是传授运动技能,通过培训加强体育教师政治素养,使体育教师能够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觉悟的培养。
建立完善的家庭—学校体育机制。家庭体育有助于培养性格健全的青少年,学校应主动计划相关活动,如家庭运动会,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也加强了学校与家长们的交流,有助于老师和家长及时沟通。
(二)平衡体教融合利益相关者关系
体教融合能否顺利发展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导向的。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共同对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起到管控作用,他们在权力结构上起到了决策的作用,但作为决策权的政府部门在对于体育的利益诉求程度上是最小的。作为话语权最大的职能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体教融合这个问题,谨慎使用手中的权力。作为中心结构的是由学校、俱乐部等机构组成的,这些组织在体教融合利益关系中起到了一个执行者的作用,他们处于受益者和决策者之间,起到了一个润滑的作用。这些组织听令于上层决策者,虽然这些组织只是执行者,但是作为执行者应该灵活的执行上级政策,应该充分考虑到收益最大的学生、运动员、体育教师等体育相关从业者,如何平衡好这三者的关系是能够将体教融合这一政策顺利落实的关键[9]。
四、结语
体育虽然有着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的功能,但身体健康的锻炼不应该被过分聚焦,过分关注于体育的育体功能,而无视了体育的育人功能。过分的追求体育的育体功能,难免会造成体育的不可持续发展,这与当代的价值观念是背道而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是联系的、发展的,并且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普遍存在的,但这种意义上的“联系”是指事物存在意义上的联系,如生物的发育成长离不开阳光和水分,而水的形成又离不开氢和氧。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作为体育两大功能的育人和育体也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育人作为育体的先决条件为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重新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保持正确的体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隆溪.后理论时代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22(01):91-101.
[2]何红亮.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代化与全球化[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2):119-120.
[3]雷小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研究[J].经济学家,2021(12):14-21.
[4]王登峰.完善学校体育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02):96-102.
[5]周建东,王宁,胡田田,宋玉芳,葛书林.我国中考体育计分办法审思与改进策略[J].体育学刊,2022,29(01):98-102.
[6]辛哲,吕晓东,赵畅,杨扬.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战略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1):43-49.
[7]赵心炜.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11):98-103.
[8]樊梅,张晓林.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之研究》的价值意蕴及实践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1):67-75.
[9]张孝禄,梁勤超,高鹏飞.深化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主体话语权及利益博弈[J].体育与科学,2022,43(0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