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2022-04-22侯美丞
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在近年来可谓是备受语言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语言学基础、分析工具、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语篇分析;研究综述
一、简介
近年来,语篇分析正在向多维、动态、多變的方向发展。在“语言转移”和“话语转移”的革命背景下,以及在后现代社会的交流新环境中,这种倾向尤为明显。批判性的发言分析就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批判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20年代末在英国首次出现的话语分析方法。本文将通过对语言的特征分析以及语言的社会背景,探寻语言背后的结构意识,从而揭示语言、权力以及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批判性话语分析看来,话语是说话者对形态结构和意识形态选择的结果。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论主要是基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批判性话语分析强调了文本在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生、传播和接受。批评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型分支,应用于分析语言形式的表象意义,探究意识形态对语篇的有利以及不利影响。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国内外络绎不绝的学者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了讨论研究,其成果层出不穷。
本文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多种方面进行了综合概述。如:哲学基础、语言学基础、分析工具、国内外研究趋势和现状等。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哲学基础主要以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主。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主要以黑格尔所提出的否定辩证法、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理论以及其早期的著作《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等为基础,得出了所谓的批判社会理论。其中批评的主要对象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性质主要是为了有成效地掌控社会的所有成员。在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是国家机器,对于现有社会的主导、维持和操控,其本身目的就是使人性的虚假意识得到压制,批判则是最好的手段。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作为报纸、电视等媒介意识形态传播产业的中介,也同样可以为意识形态服务。由此得出结论,我们应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对上述工具进行批评。
Fowler指出,批判性语言学家所说的意识形态,并不是指那些暴露出扭曲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思想或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信仰,而是一种与人们如何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有关的中立定义。Kress和Hedge也将意识形态视为一个描述性概念,认为它是从特定位置组织起来的意识形态系统,不仅包括曲解现实的政治理论和态度,同样包括形而上学和科学。Fairclough一方面发现意识形态不应该等同于偏见或煽动,而另一方面强调意识形态与人类利益相关。
三、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语言学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在应用中应该同时具有三项功能: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以及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就是说话人对世界及其各种现象的经验,也就是所谓的经验之谈;而人际功能则是指人对相关现象的评价和态度,建立说话人与听者之间的关系;话语功能是实现上述两种功能的工具。正是通过话语这一项功能,说话者才可以说出被听者能够理解的话语。韩礼德的“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观点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一个中心思想。与社会语言学一样,批评话语分析的社会结构与语言结构同样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面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时候,语言的的确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另一个观点是,说话的人在语法和词汇上有同样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是无意识或有意识受原则支配的,是比较系统的。所以说选择的基础是在于意识形态的。简单地说,语言是一种受到意识形态驱动的社会性行为。
四、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分析工具
Fairclough就此提出以下批评语篇分析的框架。他认为,所有话语都有三个维度:文本、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从实际理论上来说,文本的结构和各个层次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可能,不过在对文本的批评分析中,没有必要详细考察每一个语言成分。批评语篇分析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三种语言结构或过程来揭示语篇的意识形态意义。
(一)传递性
在语言学中的系统功能里,小句与及物性应用于如何表达概念功能。其功能是把经验的世界“切割”为一组简单的操作流程,然后指定特定过程的情景成分以及参与者。主要分为六种过程:心理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1]然而,这些过程的实质单纯的是对小句的概括和分类,并不一定与现实中的真实过程和存在状态相对应。
(二)情态
情态系统用来表达人际功能,其中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要找出说话人在大多程度上对未来行为的承诺或义务承担责任和话语命题的真实性;二是了解态度,即说话人对听者的态度。包括说话人、听者中间的情景成分、权力关系和社会距离。而在英语中,不仅情态动词可以表达情态意义,人称代词、情态副词、实数动词、直接或间接引语同样能表达情态意义。
(三)转换
“转换”说的是生成转换语法,不过在这里表达的意义不同。在产生转换语法时,这仅仅是指两种语法结构的变化关系;在批评话语分析中,这种关系则必须从语境、性质和目的来理解。
在英语的语篇翻译研究里,被动化和名词化需要受到特别关注。
名词化是指说话的人选择了一个名词短语而不是动词结构或句子来表达一个意思。它包含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添加适当的派生词缀,将其他词性的词转化为名词;而另一种方式则是使用名词短语。名词化的效果有三种。首先,用名词性成分代替动词结构可以有效地削弱整篇文章的动作感;二是名词化结构中情态和时态的缺失,模糊了时间概念,掩盖了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因果关系;其三,名词化结构使过程成为事物,因此产生了客观效果。词汇化是指为了定义新的概念或巩固已有的概念而产生的新词和短语。
被动化的效果则表现为三种形式:删除行动的参与者、词汇化、主题化。指的是在句首采用一个名词短语,用来突出其表达的信息。
五、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国外研究
近30年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迅速,数不胜数的西方语言学家努力钻研批评性话语分析,并做出了巨大贡献。Fowler和Fairclough就是代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奉献者。
Roger Fowler是批评话语分析的创始人之一,在1979年,他出版了《语言与控制》。在最后一章,Fowler和Kress解释了批评语言学的概念,详细阐述了系统功能、理论来源、语法以及相关的分析工具。[2] Fowler(1986)同样阐述了怎样运用转换、物性、连贯和情态等分析方法对新闻进行理解分析,并说明批评语言学是指对语篇的生成、整体框架结构进行的批评分析。Fowler在《新闻中的语言》一书中将新闻视为政治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进而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了语言在调解现实中的重要作用。
Fairclough同样是将批评性话语分析应用于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伟大创始人。《语言与权力》一马当先地提出了什么是三維框架模型,他将文本看作话语实践的产物,包括生成、传播、消费三个过程。[3]这些过程是社会实践的特定条件所决定的。他还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所包含的不同阶段:解释、描述、阐释。解释是话语实践过程与其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描述是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是语篇与话语实践过程之间的关系。[4]
近年来,国外学者更加关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应用研究,主要包含了政治和教育等领域,进一步推动话语实践的浪潮。Machin和Ledin二人则选择瑞典大学的管理文件,通过探究话语如何通过列表、表格以及点来重构语境化教育实践,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Kelsey(2015)在分析经济危机的媒体报道时,解释了什么是隐藏的权力关系。我们发现,国外学者也致力于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相互融合。
(二)中国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相对于外国起步较晚,直至90年代才开始正式研究分析。
陈中竺在《批评语言学研究》中首次提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并讲解了批判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语言基础。[5]
辛斌详细介绍了批评语言学的理论来源、背景和分析方法,并认为批评语言学是用来研究语言的意识形态性质,研究语言如何反映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6]
纪玉华介绍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来源,解释了应以权力关系为主要目标。他同时描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并且通过具体例子加以说明。[7]通过纪玉华的分析,我们发现批评性话语分析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
六、结语
在漫长的发展中,国内外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批评性话语分析也存在不足之处,大部分研究仍在用老旧的分析模型,这样很难建立独立的体系。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继承了过多的要素,批评的声音严重不足。在我国的研究中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国内学者要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继承持批判态度,一步一步探索出更适合我们自己使用的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应着重于未来研究方向:首先,我们要加强理论的研究,不能只注重继承而不考虑创新分析方法。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我们不仅要继承优秀的分析方法,也应该敢于做一些突破学科的研究;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立足于社会实践,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分析语言,才能发现并理解社会的变化,通过实践的检验,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让批评性话语分析大放异彩;最后,应当提倡不同学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要将批评性话语分析在东西方研究内融会贯通、加强国际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倡深入合作。尽管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东西方之间存在意识形态差异,我们仍需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侯美丞(1998—),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2〕Fowler,R.Hodge,B.Trew,T.Language and control[M].London:Routledge,1979.
〔3〕Fairclough,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 Longman,1989.
〔4〕陈建生,曹瑜,张瑞华.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7(01):48-52.
〔5〕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21-27.
〔6〕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21-26.
〔7〕纪玉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2001(3):14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