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检测中运用CMR的临床效果△

2022-04-21代西艳陈晓媚雷建明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耳阵发性变化率

代西艳 梁 波 陈晓媚 雷建明

(1.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综合科 茂名 525000;2.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核磁共振科 茂名 525000)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主要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患者多伴有眩晕、胸闷等症状[1]。据统计[2],2010年全球有2 100万例男性及1 260万例女性患有心房颤动。该病的发生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类型有关,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同时心房震颤患者发生栓塞性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根据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将该病区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前者可自行恢复,后者则较为严重,需借助电复律或药物治疗[4]。目前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5]。因此,早期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治疗有利于提升患者预后效果。基于此,该研究主要分析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检测中运用心脏磁共振(CMR)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心房震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对其实施经食道超声诊断,研究组采用CMR诊断。对照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48.91±6.27)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4.53±1.34)年;BMI 21~32kg/m2,平均BMI(26.39±2.31)kg/m2;阵发性房颤27例,持续性房颤16例;高血压12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7例,风心病6例,孤立性房颤8例。研究组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49.64±6.39)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4.82±1.27)年;BMI 21~32kg/m2,平均BMI(27.25±2.34)kg/m2;阵发性房颤25例,持续性房颤18例;高血压13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8例,风心病7例,孤立性房颤5例。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2016ESC房颤管理指南》的诊断标准;(2)患者未出现严重心率失常或心力衰竭;(3)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其他实质性脏器或血液系统疾病;(2)病人依从性较差导致研究中途退出;(3)患者精神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经食道超声诊断,超声仪器型号为Philips EPIQ 3,食管超声探头为S7-2探头,频率为4~7MHz。检查时,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首先清晰显示左心房/左心耳,之后按照从心底到心尖的顺序从多个角度及不同的深度行0~ 180°连续扫查。测量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右径,左心耳面积测量以其轮廓计算内面积,左心耳面积变化率=最大面积(舒张期)-最小面积(收缩期);多切面显示左心房或左心耳及其壁有附着低回声团块则判断为有血栓形成。研究组患者接受心脏磁共振,首先要求患者平躺于检查床上,头前脚后进入磁场中心,将双手自然身体两侧或胸前,然后将电磁线圈横轴中心正对胸部中点,锁定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并送至磁场中心,继而扫描成像,完成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成像。

1.3 观察指标

(1)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耳面积变化率。

(2)记录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测指标对比

两组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右径明显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小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组间对比,研究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右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小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测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对比

对照组血栓39例,正常4例;研究组血栓43例,正常0例。对照组敏感性为69.77%,特异性为74.42%,准确率为79.07%;研究组敏感性为90.70%,特异性为93.02%,准确率为100.00%。研究组敏感度和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4。

表2 经食道超声诊断效能[n]

表3 CMR诊断效能[n]

表4 两组患者敏感性、特异度准确度对比[n(%)]

3 讨论

心房颤动主要是指心房收缩和舒张失去正常的节律,发生快速无序的小幅颤动[6],使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从而导致心房激动频率过高且不规律,引起心律失常[7]。房颤时患者心跳频率往往快且不规则,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患者还会伴有心慌、乏力、眩晕、气短等症状,可能会引发心脏衰竭、心功能不全、心脏性猝死、脑动脉栓塞等其他并发症[8]。该病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基础疾病[9]。外科手术、激烈运动或过量饮酒时也常发生。该病死亡率较高,且女性高于男性,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卒中。临床上根据持续时间长短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一般在48h内自行终止,最长持续不超过7d;持续性房颤为持续超过7d,或需要药物或电复律终止的房颤[10]。房颤患者的治疗强调长期综合管理,目标在于恢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11]。目前临床上根据病因、症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手术或射频消融治疗。有学者认为[12],房颤发作时局部血液瘀滞,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会对机体其他组织造成损伤,如脑部组织、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3]。资料显示[14],左心耳是血栓好发的部位之一,因其内部肌小梁较心脏其他部位更加不规整,血流通过时易形成漩涡,为血液凝固创造条件。目前,临床上对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内血栓的检测方式主要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和心脏磁共振(CMR)[15]。多层螺旋CT无创且可重复性强,但通常不能区分血栓团块和血流自发显影,因而具有较高的误诊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具有更接近左心房,能清楚观察左房结构等优点,但检查时间短,不能充分观察,有一定的误诊率。CMR空间分辨率更高且成像速度快,敏感性和特异度均较高,近些年在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中得到一定的关注度。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检测中运用心脏磁共振(CMR)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式均显示出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右径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小于阵发性房颤患者,通过阵发性组间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右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小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敏感性和特异度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数据认为:本次研究所提供的经食道超声诊断和CMR诊断在临床诊断心颤患者中均显示出了一定的应用价值,无论对于阵发性心颤患者或是持续性心颤患者,两组检测方式所提供的检测指标均可较详细地显示出患者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左右径以及左心耳面积变化率。但通过进一步对比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差异后发现,CMR诊断的应用效果更好,体现在患者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左右径检测结果高于经食道超声,并且患者的左心耳面积变化率更低,可能与CMR的空间分辨率更高有关。不仅如此,CMR诊断的检查结果与病理分析结果契合度更高,说明经CMR诊断出现误差的机率更低,临床应用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检测中运用CMR,不仅可以提升检出率,同时还可提升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耳阵发性变化率
青海省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左心耳容积和功能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左心耳的形态结构和舒缩功能与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阵发性高血压暗藏危机
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耳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行左心耳封堵术疗效分析:单中心经验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脏康复护理对阵发性室上速消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