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义关系及其共现的不对称
2022-04-21赵勇
赵 勇
(文山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语义关系包括同义、反义、部分整体和上下义关系,语义关系共现研究语义关系在篇章中出现的频率高低,不是说篇章中表征某一个语义的同义词、反义词、部分整体义词和上下义词出现的多或少,更不是说语言中表征某种语义关系的词汇多或者少。本文以收集的封闭语料为依据,从后语言哲学视域考察语义关系及其共现的不对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语义关系的建构及其共现的不对称彰显了语言的主观性,同义关系共现频率远高于其他语义关系,彰显了人的趋同优先性,趋同优先性是同义关系的固有属性。
一、语义关系共现的不对称
为了研究语义关系及其共现的情况,本文统计了四种语义关系在篇章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1]65-72中出现的频率。同义关系共现频数是40,反义关系共现频数是14,上下义关系共现频数是2,部整义关系共现频数是2。语料表明同义关系共现的频率显著大于其他三种语义关系,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 同义关系在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中的共现
表2 反义、上下义和部整关系在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中的共现
本文采用的是根据“类似”进行的推理,但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首先,人的认识始于对若干个别事物的感觉、知觉、印象,然后概括出它们的共性,即概念,这就是思维规律中的归纳法,它和演绎法一样,也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其次,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派认为“归纳方法并不是以限于我们实际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为根据,而是以可以证明为不产生矛盾的事实为根据。穷尽的列举是不必要的,检查一些相同的和不同的事实就足够了,一个归纳推理有时可以根据一件或两件事实作出来”[2]321。另外,认知语言学也大力倡导表层概括假说:特定表层形式所蕴含的概括性信息要比所假设的深层结构中的信息更为丰富,即语言中概括性知识来自生活中的实际用法,从中可归纳出规律性
信息。归纳的结论常常是一个事实性断言,除非证明这个事实性断言在逻辑上不可能,否则不能从逻辑上拒绝接受该结论[3]317。因此,同义共现优先性是一个普遍的篇章语义关系共现规律。
二、语义关系及其共现的后语哲解析
钱冠连[4]提出的后语言哲学为语言哲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从词语分析(形而下)找入口,从世界与人的道理(形而上)找出口,关注入口与出口,但是让选题与风格多样化。王寅[5-6]详细解读钱冠连的“中国后语哲”思想,将其总结为“四项原则”,即创新性、分析性、多样性和合璧性。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后语言哲学视域下考察语义关系及其共现的不对称所反映出的思维规律。
(一)语义关系的主观意向性
意向论主张从发话者心智角度来论述意义,因此聚焦于发话者的意向性。意义用法论认为词语和命题的意义是由它们在特定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中的使用规则决定的。维特根斯坦后期理论认为意义不属于逻辑语言,意义在于使用语言的具体活动之中,在于发话者在特定场景中对语言的用法上,因此意向性才是使用语言的真正根源,只要我们认识到语言使用中的意向性,有关意义的难题就会消失[6]260。因此,“意向论”合取“意义用法论”能够解决语言使用中的词语意义问题。
语言哲学界围绕“专名的内涵义和指称义”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专名具有内涵义和指称义(外延义),前者决定后者还是无内涵义,只有指称义,集中体现在摹状论和因果历史论之争上。王寅认为两论具有互补性,摹状论更聚焦于“始源理据性”,因果历史论落脚于“传承线和当下结果”,两学派都在实践“以部分代替整体”的活动,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说,这就是“转喻机制”[6]318。
同义共现涉及专名、通名和概念词。专名和通名的内涵可以不同,而指称可以相同,在常规交际情况下,专名和通名,其常见的第一功能是“指称”,这是交际之首要,内涵义常为第二功能。例如表1中序号4对应的“counsel, lawyer”、序号10对应的“experts,professors and scientists”、序号27对应的“God, His, Him, above”和序号29对应的“champion, agency和warrior”等。这四组名词中,第一组(序号4)和第二组(序号10)是通名,第三组(序号27)和第四组(序号29)是专名。每组成员的内涵义都不尽相同,但是在语篇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中,在语境、意向性作用下,第一组指称“律师”,第二组“陪审团成员”,第三组“上帝”,第四组“辩护律师布莱尔”,意向性表现在基于语境同一个外延的不同词汇选择上。另外,序号29对应的“champion, agency和warrior”还涉及通名向专名的隐喻转化,把实际指称的专名“Bryan”比喻成“champion, agency和warrior”,这个转化过程也是典型的主观意向性表现。
概念词(本文的概念词指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其短语)的同义共现可以用罗素的摹状语论、维特根斯坦和塞尔的摹状簇论和意向论解释。摹状语论和摹状簇论原本是用来分析专名和通名的内涵,这里用它来分析概念词的内涵。概念词的多个概念义组成了像摹状语簇那样的一个内涵义簇,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概念词在篇章语境、意向性作用下,突显语词的一个内涵而消隐其他内涵,亲和适切的内涵义,其侧重是描述指称对象的性质,而不指称该对象本身,这是概念词的不完全性,例如表1中序号2对应的“packed,swarming”、序号3对应的“sweltering,baking”、序号5对应的“leading,presiding,general和key”和序号31对应的“fierce,passionate和fervent”等。这四组概念词都是形容词,每组成员的内涵义都不尽相同,每个成员的多个内涵义组成了一个内涵义簇,在篇章语境、意向性作用下,每组各取一个共同的内涵义项,第一组所取的内涵义是“拥挤的”,第二组是“闷热的”,第三组是“首席的”,第四组是“充满激情的”,这是作者在某个特定情形下的主观意向性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内涵义簇中的某个内涵义的选择上。
因此,在篇章同义关系的建构中,名词既有内涵义,也有外延义,交际中以外延义为主,概念词在篇章中消显外延义而突显内涵义,这些都离不了人的主观意向性。另外,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在篇章中不同的名词指称了同一个外延,不同的概念词选择了一个内涵义,从Langacker[7-8]识解的辖域(scope)、背景(background)、视角(perspective)、详略度(specificity)和突显(salience)5个方面分析,它们在语篇背景相同的情形下,辖域、视角、详略度、突显4个方面都不同,这就解释了人们为何在面对相同场景时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也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向性。
依据表2的语料,反义关系构建涉及形容词(序号1和4)、动词(序号3、10和13)和名词(序号2、5、6、7、8、9、11、12和14),它们的反义关系都是在语境和意向性的作用下建构的。因为这些概念词都是像摹状语簇那样由多个概念义组成的一个内涵义簇,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它们在篇章语境、意向性和智力干涉下,逃离不切合的内涵义(这里指突显语词的一个内涵而消隐其他内涵),而亲和适切的内涵义,构成反义关系,其侧重是描述指称对象的性质,或是指称该对象,这是概念词的不完全性,例如序号9中的“above”和“below”本来是做介词、副词和形容词用的,并没有名词词性,但在文章的句子中,它显然已转换为名词,而且“above”意为“上帝”,“below”意为“进化论”,构成了对比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和部整义关系的建构都涉及名词,其意义的建构也都涉及语境和意向性,体现在关系词的选择上,例如序号17的“my head”与“I”组成部整义关系是主观选择的结果。序号18“one hand”与“he”也是主观选择的结果,不过选择体现在要不要短语“in one hand”,因为动词“brandish”(挥舞)已经意味着“用手”了。因此,篇章中四种语义关系的构建都是人主观选择的结果,都涉及人的意向性。
(二)语义关系共现的趋同优先性
心智哲学研究和分析心灵现象(包括思维、意识、心理活动)以及它们与大脑的关系。语言活动被看作是心智活动的反映,语言是心智的表征,语言与心智互为依存,这是心智研究和语言研究的联结所在。成晓光认为意识有本能意识和语言意识之分,语言是人类特殊意识的启动器,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9]。人的意识隐藏在语言意识之中,语言意识隐藏在语言之中,通过分析语言中的语言意识,就可以通达人的意识。因此,语言分析就成为打开心智的钥匙。
依据语料,同义关系共现的频率显著高于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部整关系的共现率。某个显著的语言现象一定彰显某种语言意识,这就如同钱冠连所言“假如某物在特定语言中的指称方式有许多变体,该物的存在和出场比他物得到等多张扬”[10]。因此,语义关系共现的显著不对称反映了趋向同义的语言意向最强烈,趋向同义关系是人主观意识的一种表现。
另外,上下义关系是惠施所谓的“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的“大同小异”的关系[11]84,所以上下义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同义关系。在表2中部整关系以“部分代表整体”的提喻出现,例如表2中的序号17“The case had erupted round my head not long after I arrived in Dayton as science master and football coach at the secondary school.”中“my head”与“I”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同义关系。这也进一步说明在篇章语义关系的共现中趋向同义的优先性。
高的同义关系共现频数是主体自身的趋同性需求在篇章中的体现。伯克(Burk)的修辞“同一性”(指在言语交流中主体间的求同性)[12]36,这里我们强调同一性的另一方面:主体自身的趋同性需求,目的是达到自身的心理或态度的同和主体自身思想的统一性。
综上所述,趋向同义关系是人的主观选择,是主观意识在篇章的一种表现,这种主观意识就是“求同”。因此,在语义关系共现中,趋向同义关系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向性,具有优先性。
(三)同义关系的固有属性—趋同优先性
事物的属性分为特有属性和偶有属性,特有属性又分为本质属性和固有属性[2]15。特有属性是某类事物都具有而别的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偶有属性是某类中的某些事物具有但不是某类中所有事物都具有的那些属性。特有属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属性是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派生的特有属性是某类事物的固有属性。
同义关系共现频率高于其他三种语义关系共现频率的语义关系共现特点是同义关系的特有属性,是人主观选择的结果,具有普遍性,但其显然不是同义关系的本质属性,因为同义关系与同义关系共现是有天然联系的两回事情,同义关系不等同于其共现频率,而是同义关系的派生特有属性,这里派生意谓同义关系“共现”这个事情,指同义关系共现频率高是同义关系的固有属性。
三、同义关系共现的意趣解析
辞趣是陈望道提出的一个修辞术语[13],指在言语交际中,能增加语言表现力的言语现象。这一发现为语言应用特别是书面语的应用提供了直接可用的手段,谭永祥明确地指出辞趣是一种“亚辞格的言语现象”[14]。
意趣是辞趣的一种,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随着辞的历史或背景而来的风味;二是由辞的上下文改变而引致的不同解释;三是描绘对象物的形象性状的辞句和表现对象物活动的辞句,这些辞句都使得文字生动有致;四是采用蓄感含情的色彩鲜明的辞句[13]182-186。本文考察的语义关系的构建涉及意趣的第二方面,四种语义关系的构建在词项的选择上都涉及基于语境的主观意向性,尤其是语义关系共现显示出的趋向同义关系的优先性,下文就以同义关系共现为例分析意趣及其主观意向性。由语词的上下文改变而引致的不同解释指由于识解语词的辖域、视角、详略度、突显不同而引致的意义差别,但这些语词在同一个语篇背景下构成广义的同义关系聚合,这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向性,除了上文的同义语料外,笔者还发现了其他类似情况。这些同义关系的共现满足了修辞上用词的多样性,避免了用词重复,提高了篇章的渲染力,加强了篇章的表意性。
在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1]1-8中,描述飓风“残暴”的同义动词很多,例如whip(鞭打)、pummel(重击)、slash(打击)、roar(咆哮)、break(破碎)、hit(打击)、skim(抛)、shot out(射出)、devastate/destroy(摧毁)、demolish(破坏)、wipe out(夷为平地)、damage(破坏)、blow off(被风吹走)、seize(突然抓住)、tore(撕扯)、tear out(扯去)、dump(抛下)、rampage(肆虐)、crack(爆裂)、snap(折断)、collapse(倒塌)等。
在Blackmail[1]中,描述Ogilvie“臃肿、肥胖”的词汇有“fat(Para.3)、gross(Para.4)、obese(Para.7)、bulbous(Para.96)、fleshy(Para.49)”,描述“偏僻小路”的词汇有“back roads(Para.84)、side street(Para.63)、secondary roads(Para.85)”。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版)第三单元College life in the Internet age[15]一文中表述“广泛使用的”词汇有“a fleet of(Para.1)、bubbles of(Para.7)”、表述“全天联网的”有“connectivity 24 hours a day(Para.1)、an ever-flowing riv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Para.3)、non-stop Internet connectivity(Para.6)、in an always-connected mode(Para.10)”、表述“互联网世界” 的有“the Internet world(Para.6)、a wired world(Para.9)”、表述“产生”的有“yield(Para.12)、produce(Para.12)”、表示“手提电脑”的有“laptops(Para.1)、portable computers(Para.10)”。
上述三段中的语词分别构成了上述三个语篇中表示不同意义的同义关系共现,如Blackmail[1]中表示“偏僻小路”的三个语词“back roads(Para.84)、side street(Para.63)、secondary roads(Para.85)”构成的同义关系共现,但是同义关系中的每个语词在识解的辖域、视角、详略度、突显4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意义上都有细微差别,例如表示“偏僻小路”的“back roads(Para.84)”突显“背/不显眼”,“side street(Para.63)”突显“边缘/非中心”,“secondary roads(Para.85)”突显“不重要/人和车少”,它们在同一个篇章中共现正是人的主观意向性的体现,同时也增加了篇章用词的意趣,丰富了篇章的表意性。
四、结语
本文以语料为基础,从后语哲视域研究了同义、反义、部整和上下义关系在篇章中的构建及其共现,它们的建构都涉及基于语境的主观意向性,体现在词项的选择上,不对称的共现频率凸显了同义关系的优先性,这也体现了主观意向性,这种优先性是同义关系的派生特有属性。语言意识具有主观性,语义关系的构建及其共现特点彰显了语言的主观性。同时,突显的同义关系共现也给篇章的编织增加了辞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