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7-03-01柳江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0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生活体验意向性

柳江华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摘要:现象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而现象学被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带来了理论养分及重要影响。家庭教育活动及家庭教育研究所使用的生活、实践、情境、交往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现象学意义。本文尝试从现象学教育学三个不同的视角对家庭教育现象进行探究,以期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家庭教育活动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现象学教育学;家庭教育;意向性;主体间性;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39-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实证主义方法思潮的影响,教育现象被割裂为各个部分孤立研究,教育学缺乏坚实可靠的基础,以致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遭到抹杀,教育失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丰富性。20世纪初期现象学被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研究与实践带来了理论养分及重要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关注受教育者交互主体性,强调教育应立足于具体的实践场景,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和丰富生活体验,追求主体间以及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流动性。这些研究对儿童以及成人都具有潜在的价值,给当前教育研究以至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对教育研究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基于现象学教育学探讨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

1900年,德国人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发表标志着一种新的哲学—现象学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现象学教育学在欧美教育思想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象学教育学是一种理论或方法,它试图用现象学思想来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关注的是孩子日常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研究目的是为了获得日常生活体验的教育本质和教育意义。

1.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理论。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具有意向性。人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它就像一束光“投射”到某物上,在每一种活动的我思中,一种从纯粹自我放射出的目光指向该意识相关物的“对象”,指向物体,指向事务等,这有所指向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在意向活动的动态构建过程中,一切意向活动都带有一种背景或一种“域的构成”,当我们的意识指向某物时,我们不仅仅只是看到一个单独的对象,而且同时背景也参与了意向性的构成,这就是视域中的直观体验。

2.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始于胡塞尔晚年时期。主体间性也叫交互主体性,它强调主体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即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强调了一种对他者的尊重,彰显了教育中人的真实存在价值。这种主体间性有助于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的相处。

3.回归生活世界,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世界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一个直观的前反思世界,人们就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人们就在生活世界中体验、感悟。与教育相关的世界就是教育生活世界。范梅南提出“生活经验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必须从生活世界出发,在他的现象学教育学著作《儿童生活的隐秘世界》一书中,他对儿童的秘密体验做了详细的描述,同时也对大量的现象学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只有在不断实现的教育生活中,教育的意义才能得以显现。因此,教育学要着眼于儿童生活,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

二、对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家庭教育通常是一种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孩子从一出生就接受了家庭的“视域”,孩子不是“零起点”,也不是“空心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视域,所以要想顺利走进一个孩子的视域,促进孩子的发展,家庭或第一视域是教育开始的地方。

1.父母应具有“心向着孩子”的教育学意向。从现象学教育学角度上讲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意向性关系,即父母总是有一种为孩子好的某种向善的动机,这种动机指向于孩子积极健康的生长和发展。这种意向性以孩子自身发展为本位的,尊重孩子的生活世界、生活体验及人格等诸多方面。例如家长利用假期带孩子旅游,周末带孩子去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去少年宫参加培训班,这些都反映了家长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学意向。但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生活任意干涉,不尊重儿童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父母期望孩子能成为他们意向中明日之星、明日之家而忽略孩子的意向性,给孩子强加各种兴趣班、培训班,无形中扼杀孩子的个性;许多父母功利心强,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味牺牲孩子的所有休息时间,不顾及孩子身心发展健康来提高所谓的成绩分数,殊不知他们已是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制造者之一。

2.父母应尊重理解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作为一个主体性和独特性共存的人,儿童是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他们生活在他们独特的生活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有自我意识、自我情感、秘密和对事物的看法。因此,教育应当善于发现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独特价值,认真对待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在愉快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有些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有秘密不愿意让父母知道時,就想当然以为这是孩子是学坏的表现,他们用心良苦、费尽心思通过各种不良手段窥探孩子的隐私,殊不知这是在摧残孩子的尊严和人格,重创亲子关系。孩子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而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我们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在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尊重别人。从另一个层面上理解,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能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感、责任感,以及自主性和人际交往的亲密性。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秘密,宽容理解,给予空间;同时正确引导孩子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现象学教育学呼吁平等对话、民主交流的亲子交往方式。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人,儿童是可教的,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主体人;我们还应认识到主体交互性,即儿童有着许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也能对成人产生启迪教育作用。父母应树立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意识,父母、孩子双方在此过程中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两代人共同成长。

3.父母应关注孩子对生活世界的体验和领悟。儿童生活世界是指儿童的全部生活实践,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统一体。儿童是有独立的思想情感和体悟的生命体,他们对世界的体验和感知是独特的。儿童的生活世界其实就是充满童真、童趣与童话般的世界。儿童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轻松自在的,天真烂漫的,诗情画意的,多姿多彩的。然而,许多父母把儿童看成是理性动物,忽略儿童的感性世界,儿童的内心情感、生活体验被排除在知识学习之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很多孩子居然不知道胡萝卜是长在地里的,青蛙是生活在水里的。孩子们对生活世界常识了解的缺失,不得不让我们家长反思我们的孩子是否感受过大自然中的美妙,我们的孩子童年的快乐是否被我们无情地掠取了。在很多电视网络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囫囵吞枣地模仿成人的言行,父母的生活世界的无意的影响和无形的渗入使不少孩子变成小大人,而孩子们愈来愈远地离开了人生中最宝贵最珍惜而又最短暂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物质世界日渐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日渐荒废,这不得不让我们深省我们的家庭教育。因此,父母要多关注孩子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反应样式和感悟,关注儿童的主动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启示意义[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2]朱忠琴.现象学教育学视阈下的家庭教育[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3]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8)

[5]王声平,苏雪梅.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生活体验意向性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