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庐州路自然灾害探析 *
2022-04-21殷健
殷 健
(安徽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一、引言
元代(1271年-1368年)庐州路隶属河南江北行省,下辖三县(合肥、梁县、舒城)三州(和州、无为州、六安州)。1277年,庐州路仅包括三县,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无为州、六安州划归庐州路,元代庐州路的疆域大体定型。[1]1411-1412元代时期,庐州路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的种类多样。
学术界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虽颇丰,但大部分集中在明清。由于资料的缺乏,元代自然灾害的研究不多。中国知网上有关元代自然灾害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总体研究,如翟禹《元代灾害史评述》两则。作者认为元代灾害历史研究与其他时段相比总体较为薄弱,需要历史学界与其他相关学科加强合作,推动这一专题深入下去。[2]二是分区域研究,这是目前元代自然灾害研究的热点。张剑光的《唐宋元初上海地区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救助》叙述了上海地区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社会救助的措施。[3]杨果、陈曦的《宋元江汉平原自然灾害探析:种类、分布、影响》详细分析了江汉地区的自然灾害。[4]对于元代安徽自然灾害研究成果较少。其中汪志国《宋元时期安徽自然灾害探析》将安徽自然灾害分为水灾、旱灾、其他自然灾害,并概述了政府应对的措施。[5]王丽歌的《宋元江淮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基本规律》叙述了江淮之间的自然灾害在宋元时期的变化。[6]这两类是目前元代自然灾害的研究方向。元代庐州路自然灾害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还对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更促进了中国灾荒史的发展。
二、元代庐州路气候特点及总体灾害状况
庐州路,地处在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冬暖夏热,降水充足,一月份的最低温度在0摄氏度以上,夏天的平均气温均在30摄氏度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这些显著的气候特点使得庐州路灾害频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元代97年期间,总共发生有明确记载的自然灾害的次数的513次,[7]18其中庐州路37次,占比约为7.2%。庐州路平均每2.62年就要发生一次自然灾害。下表1为元代庐州路各时段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数及概率①:
表1 元代庐州路各时段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数及概率
从表格可以看出元代庐州路自然灾害在1326-1330年发生次数最多(15次),占灾害总次数的40.53%,其次是1295-1300年(6次)、1321-1325年(5次),占灾害总次数的16.22%、13.51%。1271-1295年、1316-1320年这两个时间段发生灾害次数均为2次,1306-1310年、1331-1368年则为3次。1311-1315年数据为0,自然灾害次数的记录未在史书与方志记载,情况未知。庐州路第一次有明确记载自然灾害是1290年的水灾,最后一次则是1335年的震灾。[8]560从元代庐州路创立(1278年)至1290年期间,无记录;1335至1368年元朝灭亡,亦然。
三、元代庐州路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特点及原因
根据史书和方志的记载,元代庐州路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四种:水灾、旱灾、蝗灾、震灾。
(一)水灾
一般所指的水灾,以洪涝灾害为主。水灾威胁元代庐州路人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庐州路地处江淮之间,夏季气候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热低压的影响,可能短期内降雨量集中,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元代庐州路的水灾有明确记载的有16次,占庐州路总灾害次数的43.2%,水灾是庐州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下表2为元代庐州路水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表2 元代庐州路水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时间上,16次水灾记录大部分集中在1290-1332年。这42年期间,平均2.625年发生一次水灾。如果按照元代97年来算,平均6.06年一次水灾。至元二十七年的水灾记录是元代庐州路第一次水灾记录,也是庐州路第一次灾害记录。元贞年间一共发生两次水灾记录,平均1年1次,大德年间发生2次水灾,平均5.5年1次水灾。延佑年间发生了两次水灾记录,平均3.5年1次水灾。至治年间平均0.75年发生一次水灾,泰定年间1.67年、至顺1年均发生一次水灾。所以元代庐州路水灾在元贞、至治、至顺年间频发,至治年间尤为严重。连续2年及2年以上水灾有两次,分别是1295-1297年和1322-1324年,这两个时间段是庐州路水灾最为严重的时期。水灾的频繁还体现在一年多次水灾上,一年两次水灾的年份为1297年、1318年、1326年,一年三次水灾的年份为1322年,由此可以看出1322年是元代庐州路水灾最严重的一年。从季节来看,水灾主要集中在夏季,这与庐州路所在的气候相符合。庐州地处江淮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梅雨偏多的时期,降水量急剧上升,加速水灾的发生。从空间来看,和州发生水灾3次(1297年、1322年、1332年),无为州发生水灾5次(1297年、1322年、1323年、1326年、1332年)。由此可以看出和州、无为州是水灾严重的区域,水灾发生次数占水灾总次数的50%。其中无为州是重灾区,其次数占水灾总次数的31.25%。水灾呈现多区域发生的显著特点。
庐州路水灾发生的原因,根据史书和方志记载主要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大雨使得庐州路洪涝严重。如,延佑五年四月“庐州合肥县大雨水”[9]7227-7229,至治二年七月“庐州六安县大雨,水暴至,平地深数尺。”[1]1049-1093泰定元年“庐州雨”[1]。这些强降水使得庐州路洪水横流。另一个原因是江水暴涨。如,大德元年六月(1297年)和州历阳县“江涨”[8]559。同年无为州“江潮泛溢”[9]。延佑七年四月(1318年)“庐州淮水溢”[1]1049-1093。江水泛滥使得元代庐州路的排水系统被破坏。不论是大雨还是河流水涨导致的水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灾难。水灾破坏了百姓的生存家园,大德元年六月(1297年)的水灾使得和州历阳县“漂没庐舍万八千五百余家”[8]559。同年无为州“漂没庐舍”[9]。水灾还直接影响了庄稼。泰定元年五月(1324年)的大雨“伤稼”[1]1049-1093、延佑七年四月(1318年)的庐州水溢使“损禾麦一万顷”[1]1049-1093。水灾使得庐州路民不聊生,饥民甚多“庐州六安县大雨,水暴至,平地深数尺,民饥。”[9]7227-7229水灾是庐州路最频繁的灾害,造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二)旱灾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者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庐州路的旱灾有明确记载的有6次,占庐州路灾害总次数的16.20%。旱灾是庐州路自然灾害仅次于水灾、蝗灾的第三大自然灾害。下表3为庐州路旱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从时间来看:6次旱灾记录集中在1297-1330年,这33年期间,平均每6.6年就会发生一次旱灾,若按照元代97年的时间,则平均每16.2年就有旱灾。大德元年的旱灾是庐州路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旱灾。大德年间出现了2次旱灾,平均5.5年一次,泰定年间出现了3次旱灾,平均1.67年一次,至顺年间出现了一次自然灾害。所以泰定年间是元代庐州路旱灾最为严重的时期,其中1326-1327年连续两年出现旱灾,1326年一年出现2次旱灾,因此1297年、1326年这两年是元代庐州路最严重的两年。旱灾的季节性不明显,基本上每个季度都有可能发生旱灾。从空间来看:6次旱灾记录均是庐州路,具体到各州各县未知,目前只知道合肥县发生过两次旱灾,分别是大德元年(1297年),泰定三年(1326年)。
表3 庐州路旱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庐州路在经过一个月梅雨后,进入了伏旱的时期。由于受副热带高容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天气炎热且无雨水是伏旱的显著特征,这一时期的旱灾尤为严重。大德元年“自春及秋不雨”[1]401-425。雨水的匮乏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旱灾最主要造成的后果是粮食颗粒无收,大量的饥民涌现。有明确记载的由于旱灾导致的饥荒一共是2次。分别是泰定年间“扬、庐、蕲、黄、安丰等郡饥”[1]727-749和至顺元年“扬州、安丰、庐州等路饥”[1]1049-1093。政府对于这两次饥荒采取的是“发粟振之。”
(三)蝗灾
蝗虫作为农业害虫,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等为食物,对庄稼破坏力极大。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江淮地区是蝗蝻的滋生地之一,“必也聚盈聚涸之处,如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诸郡之地,湖巢广衍,旱溢无常,谓之涸泽,蝗则生之。”[10]1300庐州路的蝗灾次数仅次于水灾,是为13次,占庐州路灾害总次数的35.10%。蝗灾和水灾是对庐州路影响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下表4为庐州路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从时间来看,元代庐州路的蝗灾集中在1296-1331年,这期间平均2.69年一次。元代97年来算,平均7.46年一次蝗灾。至大年间的蝗灾3次,平均1.33年一次,泰定年间4次,平均1.25年一次,天历年间3次,平均1年一次。所以至大、泰定、天历这三个时期蝗灾甚为严重。[11]元贞二年六月是第一次庐州路蝗灾的记录,1308-1310年、1326-1327年这两个时间段连续出现蝗灾,因此这六年是庐州路蝗灾最严重的时期。1329年一年出现三次蝗灾,所以1329年是元代庐州路蝗灾最频发的一年。蝗灾多发生于夏秋两季,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蝗虫也因此分为夏蝗与秋蝗两种。从空间来看,史书和方志准确记载庐州路蝗灾发生的地点是合肥县,出现了两次(1309年、1310年)。和州和无为州各出现1次,即和州蝗灾(1301年)、无为州蝗灾(1308年)。
表4 庐州路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蝗灾易出现在旱灾之后,因此结合上面两个表格,可以发现:大德三年十月(1299年)庐州旱灾,五年蝗灾。泰定三年六月(1326年)旱灾,九月蝗灾。泰定四年五月(1327年)旱灾,天历二年(1329年)蝗灾。至顺元年(1330年)庐州诸属县旱灾,次年蝗灾。蝗灾基本上均在旱灾之后,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原因有二: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降低,土壤显得比较厚实,含水量下降,且地面植被稀零,蝗虫产卵数大为增长。同时,在干旱年份,江、河、湖水面萎缩,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给予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地。另一方面,干旱环境存活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因此元代庐州路的自然灾害发生规律与自然科学法则是一致的。
蝗灾的频繁发生使得庄稼收成大大降低,农业发展停滞,大量的饥民出现使得国家采取措施,减少饥民暴动。泰定三年九月(1326年),庐州路受到蝗灾影响而饥,元代政府“赈粮有差”[1]。天历二年三月(1329年)庐州路饥,政府“免今年租”[1]。
(四)震灾
地震,又名地动,是地壳剧烈运动中产生的震动。产生地震的原因是多方面,除了板块之间的碰撞,还有板块内部的破裂,庐州路属于后者。庐州路位于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上,郯即山东郯城,在此断裂带上,故庐州路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元代庐州路发生过两次地震,占总灾害次数的5.50%。具体震灾如下表5所示:
表5 元代庐州路发生的震灾情况
从时间来看:庐州路的两次地震,一次在天历二年二月(1329年),一次在至元元年十二月(1335年),两次地震仅相距6年,由此可见14世纪20-30年代,庐州路所在的地壳活动之剧烈。[12]两次地震的月份一次在二月,一次在十二月,由于样本数据较少,无法判定元代庐州路的地震与季节相关联。对于这两次地震的震级,史书与方志无记录。从空间来看,1335年的地震比1329年地震的范围更大。1329年的地震仅仅是合肥县,而1335年则扩大到庐州路全部,更有甚者庐州路以外之地“蕲州(今属湖北黄冈)、黄州(今属湖北黄冈)亦如之。”[1]1093-1119
四、结语
庐州路雄踞江淮地区,战略地位突出。庐州路自然灾害的变化也对元代在江淮地区的统治具有重大影响。考究庐州路的自然灾害,也是对这一地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元代庐州路自然灾害的详细分析,可知元代时期庐州不仅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率变化莫测,危害程度加强,且连发次数和年限、衍生灾害数量等也在慢慢增加,这些表象和特征除了说明元代气象活动异样、频仍以外,也体现了由元代庐州路生态环境正在急转直下,人地关系日渐紊乱的趋势。
[注 释]
①以下各表格均参考《元史》、《续修庐州府志》、《重修安徽通志》以及《中国自然灾害大典·安徽卷》、《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中国灾害通史·元代卷》等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