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系”内隐心理结构的实证研究 *

2022-04-21陈宇然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频数佛系阴阳

陈宇然,杨 洋

(广东金融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一、问题的提出

“佛系”一词最早源自日本“佛系男子”,原本用来描述生活极简主义的男性群体,后来演变为“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均可”的生活态度,并在2017年底成为网络流行语[1]。时至今日,“佛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汇。

近年来,学术界对“佛系”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索。从文化发生论角度看,“佛系”的流行是当代青年人面对生存压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区隔的表现,是一种圈层文化生产,其本质是青年人消极应对“物化”潮流的现代性症候[2];从语言传播角度看,“佛系”具有消极、无奈、随缘的语义特征及隐喻的表达效果,因适应青年群体的语用需求而流行[3];从社会心态角度看,“佛系”是青年群体的境遇性“自我治理”[4],反映了拒斥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被动或主动自我调适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更多从“佛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角度出发,强调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尤其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6]。

纵观已有研究,有关“佛系”的探讨多为理论层面分析,而且多数学者特别关注“佛系”心态对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如责任感的缺失、失去人生理想等,因为这会导致青年群体产生一系列负面的行为后果[7]。然而,“佛系”的外延在不断演变,内涵也存在争议。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有必要从心理学实证视角出发对“佛系”的内涵进行探索。

探讨“佛系”概念的内涵,可以借助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激活扩散模型和原型理论。概念并不是独立存在于大脑的,而是以概念体系的形式存在。激活扩散模型认为,一个概念的意义和信息存在于它跟其他概念的关系中,通过分析“概念”与“关系”,更加有助于理解概念的心理表征[8]。因此,本研究采用自由联想实验,通过“佛系”关联“概念”,进而探讨“佛系”,以词为单位分析“佛系”的内隐结构。自由联想实验源于弗朗西斯·高尔顿,后来逐渐应用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具体做法是让被试对刺激词进行联想,再对联想结果进行分类加权。原型理论认为,每个自然概念或范畴都有其内部结构,由其中心即原型和其他典型成员组成,处于同一范畴中的成员则具有最多的共同属性,因此一个概念的典型程度可以用原型的接近程度来表示[9]。刺激词与联想词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相反、相近、相属等多种关系,为了更好地探讨“佛系”概念,本研究将以“佛系”为原型,让被试对联想词与“佛系”的接近程度进行判断。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依据研究步骤,进行两次取样。在自由联想实验中,通过网络匿名参与方式,收集355名网友的有效数据信息;在联想词的关联性研究中,进行第二次取样,对象为307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64人,女243人。

(二)研究设计与步骤

1.自由联想实验

通过网络匿名发布问卷的形式,让被试对“佛系”一词作为刺激,被试的任务是在不限制时间的前提下进行联想,写出自己认为与“佛系”含义有关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引导被试,本阶段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被试拓宽思路,要求被试根据“佛系”进行任意词语的联想,对“佛系”按照自身理解进行描述,并以“佛系X”进行搭配联想。

对收集到的联想词进行内容分析和频数统计,首先筛除空白项目,其次按照“完全同义者合并”的办法减少项目,具体做法是量少者并入量多者。例如,“淡淡然”合并为“淡然”,“华晨宇”“毛不易”等均合并为“明星”。通过Microsoft Excel中文版软件进行频数统计,选取排名在前100的高频词作为刺激材料,因频数相同,实际选取有效高频词106个。

2.联想词的关联性研究

根据频数统计的结果,将106个高频原型编制为评价问卷,问卷中的项目随机排列,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要求被试按照每一个原型与“佛系”涵义的接近程度进行评价,并在问卷之后要求被试填写以下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是否独生、文理科和16岁以前主要居住地。收集完问卷后,根据完成时间少于120秒、规律性作答等筛除无效数据,利用SPSS进行人口变量学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自由联想实验结果

将自由联想收集到的词汇进行整理后,利用COOC 6.725知识图谱软件进行处理,设置关键词频次大于等于4,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其转化为共现矩阵;使用VOSviewer软件对矩阵进行可视化分析和绘图,以展现各个联想词的关系。图谱中的节点与字体的大小由该节点的权重决定,权重越大,字体与节点越大;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分组情况。全部被试提供“佛系”的有效词汇项目数为3244个(不包含空白项),将所有词汇制作成词云(图略)。词云节点的大小和连线的长短代表不同词汇之间的共现关系。从词云形态中可以发现,节点较大的词有“无所谓”“不争不抢”“随缘”和“生活态度”,说明被试对“佛系”的联想以这几个词为主,其他联想词与这几个词也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处于比较边缘的词有“就这样吧”“方向”“寺庙”“佛祖”等,表示它们与其他词之间的联想关系较小。

(二)“佛系”的原型

依据频数从高到低,选取前100个词作为高频词表。由于存在频数相同的联想词,最终共有106个词列入此表,累计频数为1988,占总频数的61.28%(见表1)。每一个词的频数越高,说明人们在看到“佛系”时越容易联想到该词,即与“佛系”的关联度越高。

表1 “佛系”106个高频词

续表

(三)“佛系”的内隐结构

对高频词与“佛系”亲疏远近的评分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87,Bartlett’s球形检验卡方值为4304.325,自由度为741,p<0.05,表示变量间具有共同的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及斜交旋转法得到因素负荷矩阵。按照特征值、碎石图和每个因子包含的项目为评判标准,确定因素数目[10],由于项目数量较大,先后进行了三次因素分析,最终萃取得到四个因子(见表2)。

表2 因素分析结果

参照因素分析的结果,根据各特征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将“佛系”四个因子命名为超然、泰然、漠然和索然,借用阴阳图形式,制作出“佛系”的内隐心理结构图(见图1)。

图1 “佛系”心理结构图

四、讨论与分析

(一)“佛系”的四维解释

“超然”即“超脱世俗”,是一种淡泊名利、不争不抢的心态。超然状态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内心的和谐”,追求一种安逸的生活和超脱世俗、看破红尘的境界,最后看淡一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独立的”“干净的”“心胸宽广的”,做到坦然、心平气和地面对世间的变化。秉持这样的价值观,在面对事物的时候,保持“不悲不喜”的情绪,不受外界干扰。这样的行为模式是因为,他们对享乐主义和成就呈现出较低的动机水平,比起追求感官上的满足或个人的快乐,他们更倾向于无欲无求的生活;而对于竞争成功后得到的名利,也呈现较低的欲望。

“泰然”强调“安心镇定的态度”。这样的人为了达到终极价值观,类似于“和平的世界”“自由”“舒适自在的生活”,人们会“礼貌的”“心胸开阔的”“宽容的”去面对世界。借助“从容”和“随和”的态度,去迎接“和平”“自由自在”“悠闲”的生活,淡定地面对每一件事。

“漠然”即“冷淡、不关心”。受到个人认知或社会环境的影响,“漠然”的人会呈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十分冷淡、漠不关心。这可能是他们的一种反应模式和保护机制。当他们因为无能为力或不愿尝试时,就会显得十分颓废。他们不一定是没有目标或追求,只是实力和能力无法与之匹配时,所产生的一种行为反应。

“索然”即“乏味、没有兴致”,与“漠然”不同,“索然”的态度更像是完全不在乎某些事情,因此对其发展也体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因为人们对于周遭事物抱有“无所谓”“爱咋咋地”的态度,所以会表现出随波逐流、逃避、懒惰的行为。

(二)“佛系”概念的阴阳结构

在对“佛系”维度编码时,考虑到“佛系”存在双面性,且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借鉴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的观点“阴阳说”。阴阳学认为,世间万物都可以用阴阳的对立统一进行解释,在承认矛盾和冲突的同时,还提倡将两者相融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11]。尝试用“阴阳对立统一”呈现“佛系”的内隐结构,“佛系”心态存在阴阳两种属性,代表矛盾对立、统一两个方面。

将“佛系”的四个维度划分为阴和阳。“阳”有着积极、进取、刚强等特点,“阴”则蕴含着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佛系”反映人们的生活态度或处事原则,因此“佛系”四个维度依据人们面对事物所产生的态度进行划分。“超然”和“泰然”两个维度中的关键词对于事物的态度大多处于积极或中性的态度,归为“阳”;而“漠然”和“索然”则呈现对事物的消极态度,归为“阴”。阴阳两面不是只有对立的一面,还有统一的一面。在阴阳图中,阴阳两面虽然用黑白明确划分,却也相互包含形成一个整体。“超然”和“索然”被分别置于阴阳图最鲜明的区域,是因为这两个维度对待事物的态度都很鲜明;“超然”拒绝入世是因为无欲无求,而“索然”拒绝面世是因为逃避琐事,其态度和目的截然相反。将“漠然”置于“超然”之中也是由于其对立统一的关系,“超然”和“漠然”都有对事物不管不顾的行为反应,但其价值观是相互对立的,“超然”是因为对外界不在乎,保持着出世的态度,“漠然”是对外界呈消极状态,仍然在俗世之中。将“泰然”置于“索然”之中,也是因为其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行为模式来说,两者对待事物都是缓慢处理,但是“索然”的价值观是得过且过,用无所作为来逃避困难,而“泰然”则是秉持从容的态度,不急不躁地处理好每一件事。

(三)研究启发与展望

通过对“佛系”维度的划分,本研究认为“佛系”各个维度所蕴含的价值观会影响“佛系青年”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反应的产生,而“佛系”的影响取决于其不同面向。

一个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每件事物也有其正反面,“佛系”心态也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本研究与一些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袁静(2018)在研究“佛系X”时,发现网络上在提到“佛系X”类词语时会带有褒义情感,如“佛系游戏”指输了也没关系,开心最重要;也会有贬义的情感,带有否定性含义,表达“拒绝”“别”或“不是”等,如“佛系备考”[12]。同时,张志坚(2018)提出关于“佛系”心理特征或人生态度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懒惰和消极,第二种是随性和豁达[13]。

当代青年的“佛系”态度不应该直接归为消极的表现形式,而应该用辩证性思维的方式去看待“佛系”现象。有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内容,需要予以鼓励和保留,比如对待事物从容、不急不躁的态度、面对功名利禄不为所动的精神和失败面前坦然处之的心态等;而那些类似逃避责任的态度、得过且过的行为方式等具有不良影响的内容,应该摒弃。对待“佛系”心态,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其想办法消除“佛系”心态,不如将“佛系”心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行,让青年既能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性,又能怀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即使没有达到预期也不会因此而怨天尤人。

大部分的研究都与青年这一群体相结合,因此也有学者将“佛系”的现象与国外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特定现象联系起来研究。有研究认为,“佛系青年”与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垮掉的一代”很相似,并提醒中国青年需要高度警惕[14];或者,将“佛系”与后物质主义、犬儒主义等相结合,提出“佛系”带来的消极作用[15];也有学者对“佛系”的价值观提出质疑[6]。那么,“佛系”心态是否存在地区或民族差异,青年人的心态和价值观是否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文化现象会给青年人带来什么影响,都可以是未来探索的话题。

与过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用实验的方法对“佛系”的内隐结构进行分析,通过自由联想实验探讨人们对“佛系”的理解。通过对“佛系”心理结构进行初探,有助于理解“佛系”文化的复杂性,对探讨“佛系”的生成机制、成因等有启发作用;同时,也能使政府、高校在制定指导方针时有所参考。

未来的研究可以根据“佛系”心态结构编制量表,尝试对“佛系”进行量化研究。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清楚地看到人们心中的“佛系”心态的来源,有助于帮助人们适宜地调整心态,还可应用于改善大学生状态,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清楚认识自己,也有助于社会制定相关政策。

猜你喜欢

频数佛系阴阳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