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性别观念探究:基于微信朋友圈语料库的历史语篇分析
2022-04-21侍怡君
杨 敏 ,侍怡君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
一 引言
性别观念是社会中人们处理两性社会关系的基本观念,这种观念是基于性别差异形成的,具体包括男女对于应该“遵从怎样的社会规范、社会角色分工、性别关系模式及其行为模式等方面”的认知与态度[1]。性别观念既可以是对两性身份建构的认知,也可以是某一领域内对性别的态度,还可以是使性别不公得以合法化的一种被普遍认可的社会理念[2]。从观念演进的角度看,性别观念可以分为传统性别观念和现代性别观念两种。其中传统性别观念强调两性之间角色的绝对对立,包括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等;现代性别观念则强调两性之间的平等,共同分担照料家庭和养家糊口的责任,平等参与社会建设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性别平等的状况在观念上和实践中均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在健康、教育、家庭和工作等方面的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现在的研究多数认为我国的性别观念已经从传统转向现代,女性已经普遍实现了从“主内”的单重角色向“主内”和“社会参与者”的多重身份过渡。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性别观念不会遵循单向的线性趋势发展,而会出现迂回曲折[4]。因此,有研究认为性别观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研究认为性别观念正处在传统和现代的过渡期,还有研究认为性别观念出现了现代向传统的回潮,或者至少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回潮[5]。出现这些不同观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性别观念这一概念自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导致学者们可能会从不同的维度得出不同的结论;二是现有研究使用的数据、材料、参照体系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论。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认为有必要利用不同的数据和材料,从不同的维度分析性别观念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
与之前大多数研究采用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不同[6],本文将采用社交媒体环境中(微信朋友圈)男女的话语作为材料,建立语料库,从语言学视角,对微信话语中的男女性别观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得到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国性别观念的相关结论。选取上述数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等社交软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微信朋友圈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存在大量可以研究的、有价值的数据;第二,有研究表明人们更加愿意在社交媒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社交媒体中的话语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人们潜意识中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知[7];第三,研究显示,男女在社交媒体中会用不同的话语方式来建构自己的身份,社交媒体话语中性别成为规定型观念(Gender Stereotypes)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采用的话语分析框架是奥地利语言学家Wodak 等提出的语篇—历史分析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8]。该方法能够有效揭示话语中的霸权、歧视和排外等问题,对于政治、性别等话语具有很好的分析效果。另外,现有研究表明,性别观念或性别差异会受到教育程度和年龄的影响[9-11]。因此,我们对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年龄段男女的性别观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能够从不同的维度研究性别观念。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自建微信朋友圈语料库,利用DHA 分析框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性别观念进行研究。本文拟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1)社交媒体环境下男女性别观念呈现出怎样的现状,是传统性别观念占主导,还是已经向现代性别观念过渡和转变?(2)社交媒体环境下性别观念是否会受到教育程度和年龄的影响:一是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性别观念存在怎样的差异?二是高知女性与普通女性之间是否存在性别观念的差异?下文我们首先对性别观念、语言学视角下的性别研究,以及社交媒体环境下性别差异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然后对本文的分析框架和数据情况进行详细介绍,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
二 文献回顾
(一)性别观念的相关研究
性别观念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研究指出,性别观念是影响男女婚姻满意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同时还会对女性的工作和职业成就、劳动参与决策,以及家庭对男孩偏好等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12-13]。目前,国内关于性别观念的研究主要是对单期或者多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刘爱玉等基于2010年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女性的性别观念相较于男性而言更趋现代化,而且越年轻的女性越趋向现代[14]。杨菊华等利用三次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从文化、市场、媒体、政府等多个因素分析了1990年到2010年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动趋势,认为我国的性别观念并未出现回潮,而是向更加现代化的性别观念发展,同时随着公众教育程度的提高,性别观念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5]。贾云竹等以同样的数据,对“男主外,女主内”这一性别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性别观念呈现出从现代趋近于传统的变化,年轻人的性别分工观念比年长者更现代化[16-17]。许琪对 2000年和 2010年两期数据进行了分析,以“男主外,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两个指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000年—2010年中国人的性别观念变化,认为我国的性别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向传统回归趋势[18]。也有部分学者对其他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例如,张乐对CGSS 2012 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代青年的性别观念处于较为保守的状态[19]。Shu & Zhu 对三期(1995年、2001年和 2007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人性别平等的观念会受到代际和时代的影响[20]。
(二)语言学视角的性别话语研究
纵观过去60 多年的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主要有四大理论流派:缺陷论、支配论、差异论和社会建构论。以Lakoff 为代表的缺陷论认为,父系社会中男性语言是标准,而女性语言具有缺陷[21]。作为对缺陷论的回应,支配论认为,语言是由男性创造且受男性控制[22]。差异论的代表人物Tannen 则认为,男女所生活的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男女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23]。然而,以Butler 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则认为,性别并不是先天的生理性别,而是指后天的行为或表演,它是一种社会建构[24]。国内关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起步较晚,兴起于20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分为理论引进和自主研究两个层面。理论引进层面主要包括介绍、综述和评价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王文昌主要介绍了西方女权运动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列举了一系列英语词汇不对称的现象[25]。戴炜栋综述了三大女性语言的特征、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成因[26]。自主研究层面主要包括英汉对比研究和汉语研究,如潘建从构词和语义两个视角比较了英语和汉语对性别歧视的表述[27]。赵学德以语言的表现和交际两个维度,从语音、词汇、场景和语境等角度查实、阐述了语言与性别歧视之间的关系[28]。
(三)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性别观念研究
社交媒体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它将不同文化和人口结构的网络用户联结在一起,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数据。目前学界对社交媒体环境下性别观念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主要原因是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社交媒体中的交流会使得人们更加自由平等,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获取人们潜意识下的性别观念差异[29]。目前有关社交媒体环境下性别差异的研究整体呈现出一定的争议性。一些学者认为与传统的交际方式相比,社交媒体的虚拟性特点使得男性和女性从他们身体、身份的限制和束缚中解放出来,男女之间的性别观念差异在社交媒体中逐渐减少,趋于平等[30]。还有学者指出,现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越来越小,而且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更容易出现男性化倾向[31]。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社交媒体话语中普遍存在较为明显的性别歧视[32]。还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环境下男女会通过话语来建构自己的身份,而且这种建构往往能够反映出潜意识中人们的性别观念[33]。例如学者O’Neil et al.指出,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女性更加容易发表关于私人生活、外貌着装、养育儿女,以及提供支持等方面的话语,而男性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强大的、独立的、关注外部事物的形象[34]。
(四)研究述评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回顾,我们认为,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本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但是现有文献还存在以下不足。(1)目前有关性别观念的研究多数采用了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而且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数据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了有冲突的结论。我们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和数据与自身的缺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是中国妇女地位调查的数据比较陈旧,最新的数据是2010年的数据,但是最近10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对于性别观念也产生了影响,因此,有必要使用最新的数据进行分析,尤其是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数据。二是这些数据均是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获取的,虽然数据量大、受众广泛,但是人们在回答问卷时可能会受到社会期许因素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可信度。而社交媒体中的话语是发表者个人更为真实的思想表达,或者是其想要在他人面前建立的人物设定,反映出的性别观念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目前语言学关于性别观念的研究多是定性研究,很少有采用语料库资源来进行定量研究,因此有必要建立语料库,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研究。(3)当前社交媒体环境下性别观念的研究结论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而且现有的相关研究多是在西方国家展开的,针对我国情境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我国社交媒体环境下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 数据和方法
(一)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的话语分析框架是DHA。DHA 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从Ruth Wodak和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对奥地利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进行语篇分析的实践中发展而来的。DHA 作为一种前沿性跨学科话语分析方法,主要建立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批评理论的基础上,涉及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DHA 旨在揭示话语中的霸权、歧视和排外等问题,提升大众对话语中强行嵌入的政治目的、霸权思想和价值理念等的认识[35]。
DHA 遵循三维原则,强调应该将所有实证观察、理论和方法,以及背景信息纳入分析范围[36]。DHA 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某种语篇的目的是为了回答某种社会问题,进行某种社会实践[37]。DHA 的核心步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确定语篇的具体内容或主题。(2)分析话语策略,这是DHA 的核心,可以分为五种话语策略:命名策略、述谓策略、论辩策略、视角化策略和强化弱化策略[38]。DHA 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整合语篇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历史背景,并从话语主题、话语形式、话语策略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最终全面分析整个社会事件的前因后果、权利变化和态度变迁。因此,DHA 是分析政治话语、性别话语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同时,本文采用了基于语料库的DHA 分析,该方法可以有效开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语料库作为一种经验研究方法,可为批评话语分析赋予“实证”和“量化”的标签,从而有效降低研究者本人在话语分析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增强话语解释的说服力[39]。
(二)程序和数据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微信朋友圈。由于朋友圈是较为私密的社交领域,因此,我们采用双层抽样方法。首先,从家人、朋友、同学和老师等不同群体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0个人的朋友圈作为样本总和。在这20个人中,男性和女性各10 人,年龄在22~47 岁之间,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有14 人,职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自由职业者、公务员、企业员工和个体经营者。然后从上述20 人的微信通讯录中每人随机抽取20个人,获得400 人的数据。再将这些人中不发朋友圈的、一个月内发朋友圈少于10 条文字方式朋友圈的人剔除。最终得到240人的朋友圈样本(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信息
在这些被试者2020年12 月1 日至2020年12月31 日期间所发布的朋友圈信息中,每人随机选取5 条,最终获得1200 条朋友圈信息,总字数为41245 字,19877个词。由于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以下三个问题: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观念区别、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性别观念变化、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性别观念的差异。因此,根据研究问题我们利用语料库工具AntConc 3.5.8 共建立了8个语料库(具体内容类别见表2)。同时为了得到自建语料库的显著高频词,本研究还以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40]作为参考语料库来进行对比研究。
表2 自建语料库汇总
由于本研究重点是分析朋友圈文本的语言使用问题,文本所附的照片、视频、链接、表情符号、颜文字等其他非被试者本人所写的文字以外的其他信息,均不在分析范围之内。此外,我们将研究的目的、研究数据的保密性、被试者的自愿性等信息通知到每一位被选定的被试者。同时,为了保证不泄露被试者个人信息,选取的所有文本中姓名和单位等个人信息均以匿名形式呈现。
(三)主题分析
通过对C1 语料库进行处理,得到了该语料库的高频词,对这些高频词进行内容分析,得到该语料库的主题可以分为工作、社会、外貌、家庭、娱乐、情感和学习7个类型。每个主题类型选取排名前十的主题词,计算该主题类型的总词频数并得到频数占比,如表3 和图1 所示。可以看到,家庭、社会、外貌和工作4个主题的占比相对较高,均达到了15%以上,其他3个主题的占比均在10%以下。
图1 总样本中朋友圈主题类型和占比
表3 C1 语料库主题分析结果
我们利用上文分析C1 语料库的方法,对其余的7个语料库进行分析,得到每个语料库中主题类型的分布和占比情况,如表4 所示。
表4 不同语料库中的主题类占比 (%)
从C2 和C3 语料库主题类型的占比对比中我们发现(如图2 所示),男性和女性朋友圈的主题类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男性发表了更多关于工作和社会方面的朋友圈,明显高于其发表的关于外貌和家庭的内容(工作占比27.1%,是女性的3 倍左右,社会占比32.2%,接近于女性的5倍),女性则更加关注外貌和家庭两个主题,明显高于对工作和社会的关注(外貌占比22.1%,是男性的5 倍以上,家庭的占比34.7%,接近于男性的4倍)。而对于其他3个主题的关注度,男女并没有出现明显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男性和女性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并不一样。男性对于工作和社会主题的高度关注,说明男性仍然本能地承担着养家糊口、执掌社会的使命。女性对外貌的关注,说明女性本身也认为外貌是其建构自己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女性发表最多的话题是家庭,表明女性承担了更多家庭方面的责任,包括各种家务和教育子女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这个主题上,男女不仅没有出现明显差异,而且女性关于学习的主题占比还略高于男性。
图2 男性和女性朋友圈主题类型对比
对C4、C5 和C6 语料库主题类型的占比对比发现(如图3 所示),不同年龄段女性发布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小于30 岁的女性最关注的主题是外貌,明显高于其他几个主题,排名第二的是教育,但是与其他主题之间的差距不是很显著;30 岁以上的女性逐渐开始重点关注家庭,该主题明显高于其他几个主题,排名第二的是外貌,但是与其他主题之间的差距也不是很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小于30 岁的女性对于学习的关注度要略高于对家庭的关注,而且明显高于其他两个阶段的女性;40 岁以上的女性对于家庭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而对于社会的关注有一定的增长,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的女性。
图3 不同年龄段女性朋友圈主题类型对比
对C7 和C8 语料库主题类型占比的分析发现(如图4 所示),不同教育程度的女性发表的朋友圈主题总体差距并不大,最关注的主题仍然是外貌和家庭,这两个主题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主题,而且这两类女性对于这两个主题的关注程度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是,高知女性在工作和学习两个主题上要高于普通女性。
图4 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朋友圈主题类型对比
(四)策略分析
根据DHA 理论,话语策略是人们使用话语时帮助实现目的的语言方法。DHA 主要分析五种话语策略:命名策略、述谓策略、论辩策略、视角化策略和强化弱化策略。本研究的语料中论辩文本极少,因此论辩策略不纳入本研究讨论的范围。Wodak分析语料时,呈现的多是质性研究,沿用这样的思路,本部分我们选取各个语料库中具有代表性的策略进行分析。
1.命名策略
DHA 理论中的命名策略是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话语如何命名,如何指称社会行为者、物体、现象、事件及各种过程和行为,这些命名和指称策略的语言手段是对成员分类,实现形式为指示词和名词[41]。本文从命名策略出发,探讨男性与女性分别运用了哪些称谓词来称呼语篇参与成员并传达何种意义。
对于女性而言,无论是在使用的数量上还是种类上,对男孩的称谓词远远多于女孩。例如,她们用“儿”“儿子”“男孩 ”“ 他”“小少 爷 ”“小 主 人”“ 小鬼”等来称呼男孩,用“她”“网瘾少女”“小棉袄”等称呼女孩。称谓词“儿子”出现多例,而其关系反义词“女儿”却未曾出现。从中我们发现,女性更偏向于喜爱男孩。
例1:给孩子找点资料就花了一上午,还不能保证我家小少爷能满意。当妈的还真得会十八般武艺。(女性)
该例句中,“小少爷”的命名策略说明作者不惜用暗喻手段自降身份,甘做“孩奴”。为了更好地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应学会“十八般武艺”。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里作者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表达为人母的辛苦和不易。
关于丈夫的称谓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称谓,例如“老公”“你”;另一种是间接的称谓,例如“孩儿她爸”“某先生”等。这与女性的历史地位相吻合,为了显示对丈夫的尊重,女性倾向于使用间接隐晦的称谓词。
至于自称,包括“妈妈”“女超人”等。其中“妈妈“的使用较为频繁,这体现出女性对其在家庭中所扮演的女主人角色十分满意。
相较于女性,男性使用较少的命名策略,他们更倾向于采用陈述句陈述事实,并较少带有情感倾向性。例如:
例2:终于感受到冰球在加拿大的普及了,家长比孩子激动多了。我小时候哪玩儿过这么高大上的玩意,儿子一年练成这样也算满意了。(男性)
例2 中,当作者看到儿子仅经过一年的练习就将冰球玩得这么好,内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将“家长”和“孩子”作对比,而不是直接表达其激动的心情,这表明父爱的含蓄和克制。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男性也更偏爱男孩。
由分析命名策略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话语建构差异。女性通过使用各种称谓词,突出自己在家庭和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必不可少的角色,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她们倾向于使用间接模糊的称谓词命名他者;而男性更倾向于使用直接清晰的称谓词,且使用陈述句来叙述事实,很少带有情感倾向性,愿意含蓄地表达父爱。
2.述谓策略
述谓策略是指通过一系列语言手段来给社会活动、物体、现象、事件,以及过程和行动赋予正面的或负面的叙述或者描述,这些语言手段包括:带有评价性或者偏见的句子成分(如形容词、同位语、介词短语、各种从句或词组等)、修辞手段(如对比,暗喻,夸张和委婉语等),以及预设和言外之意等[42]。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男性在工作的主题中,使用了较多的述谓策略。男性在工作学习话题中的述谓策略主要通过对比、重复、隐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段来实现,说明男性乐于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工作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
例3:我爱工作,我爱加班。(男性)
例3 中,作者使用“我爱…我爱…”的修辞,递进表达工作与加班的关系,增强了热爱工作的情感表达,强调作者对工作的追求,对社会价值的追求。
例4:查了一下,这个月也挺忙的,有了些等待和期盼,充实一些,忽然觉得很美好。(男性)
例 4 中,发表者将工作忙与“等待”“期盼”“充实”和“美好”联系起来,表达了发表者对工作积极乐观的态度。
例5:写论文落下了右肩酸痛,真是岁月不饶人。(20~29 岁女性)
例5 的作者把衰老病痛与学习联系在一起,消极情绪蕴含其中。与家庭主题中为孩子鞠躬尽瘁的描述相反,与男性热爱工作的表达相反,热情赞叹工作和学习的话题在女性的朋友圈中较少见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工作和学习呈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
例6:感恩节过完了,今早不到五点去机场送Jimmy 回学校。孩子回家的两天相聚给我的低落心情带来了最亮的光,善解人意的儿子,感恩有你!(30~39 岁女性)
该例句中,作者使用隐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儿子比作是“最亮的光”,以衬托自己阴暗的心情。年龄语境可以让人发现,30~39 岁的女性以家庭和儿女为主要关注目标。
3.视角化策略
DHA 的视角化策略是指运用语言手段来定位作者的观点,表达作者的介入或疏离,这些语言手段包括引语(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或自由间接引语)、引号、语篇标记和暗喻等[43]。微信朋友圈中,作者通常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选用不同的视角,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描述、陈述或转述之中。
例7:法律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男性)
显然,例7 改写自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说的那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作者用这句独白语体,从人类踏上月球的隐喻视角,评论社会法制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在增强了说服力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社会积极介入的态度。
例8:发挥中原优势,不与其他省市争强斗狠,只求稳定持续的发展与升级。待到将来回乡日,必是今非昔比时。(男性)
例8 的作者用一种对话的视角,给自己家乡的建设发展提建议。第二句改写自毛泽东填词《卜算子·咏梅》里的诗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明作者对家乡迎来春天般发展的强烈期待。
与男性相比,女性朋友圈的社会时事话题偏少,视角化策略使用较少,说明女性对社会时事的关注远不如男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40~49 岁女性对社会主题相较于其他两个年龄段的女性有所增多,说明女性在年轻时,注意力更多放在外貌、家庭、工作上,年长之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社会。
通过探讨社会时事主题的视角化策略,我们可以发现男性比女性要喜欢用介入视角,使自己更深地参与到时政中去。而女性会随年龄的成长,逐步从自身内部转向社会外部,从家庭转向社会。
4.强化弱化策略
强化弱化策略是指运用语言手段来改变(增强或减弱)言外之意,从而使作者对事实的认识程度得到确认或改变。这些语言手段包括使用情态动词、反义疑问句、夸张、模糊词汇、疑问句代换直陈句、我认为/我觉得/我是说……等这一类的语言形式,进行修饰言外表现力。通过分析发现,在外貌主题上女性多使用强化弱化策略来进行表达。其中,20~29 岁女性使用的频率较高。较高知女性和普通女性使用的策略没有明显差别。
例 9. 真可爱!就是腿比我细,差评。(20~29 岁女性)
例9 中,作者先用述谓策略描述对方的优点:可爱、腿细,再用淘宝用语“差评”玩笑式的反语来强化言外之意:自己对对方外貌优势的羡慕以及与对方的亲密关系。这种强化策略体现出了作者对外貌胖瘦的重视,以及将自身的外貌客体化的潜意识。
例10:可不可以直接睡,不卸妆、不洗脸。(高知女性)
例10 中,发表者用疑问句代换直陈句,表面上是在发出请求以获得准许,实际上,她明知该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强烈地表达了发表者对无聊繁琐的皮肤护理过程的不情愿甚至厌倦的态度。
例11:天上的XL 码月亮啊,你的XXL 码大脸。(普通女性)
例 11 中,“XL”和“XXL”是衣服尺寸大小,这里却用来比较月亮和脸的大小,作者用月亮的大小“XL”来突出更大的“XXL”码的脸。
相对于女性,男性很少使用强化弱化策略来发表关于外貌的朋友圈信息。说明女性更加重视外貌。女性潜意识里会把自己的身体物化和客观化,既想吸引众人围观,又想通过“去我化”遮掩其关注外貌、审视身材的事实。这是朋友圈的典型语体之一,符合朋友圈半私密、半公开,半客观、半主观的语境。对于20~29 岁的女性,发表与外貌相关的朋友圈信息,还体现了发表者下意识地吸引异性关注的心理状态。这也体现了传统的性别意识形态:男性是观看的动作者和行为者,女性则是被观看的对象,女性是被物化的他者,男性是无标记的原型的观看者[44]。
四 结论和讨论
微信朋友圈的内容是加入个人思想和观念之后,经过选择而发表的内容。一方面这些内容可能是个人潜意识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个人想要在他人面前树立的个人“人设”。因此,微信朋友圈中发表的内容可以较好地反映出个人的性别观念和身份建构意愿。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利用AntConc 3.5.8 语料库工具对240 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126 人)的1200 条朋友圈文本建立语料库,分析了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女性(20~29岁、30~39 岁和 40~49 岁),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高知女性和普通女性)朋友圈内容主题的差异。同时,还利用DHA 的策略分析方法,分析了以上不同群体人员采用何种话语策略来表述自己的观念。最终,我们得到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男女性别观念的相关研究结论。
1.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男女的性别观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现代化趋向,反而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传统化趋势。男性使用更多的视角化策略和述谓策略来关注工作和社会等主题;女性则使用更多的强化弱化策略和命名策略来关注外貌和家庭等主题。这说明尽管信息化社会为男女地位平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男女的分工仍然沿袭传统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这与之前学者提到的我国性别观念出现传统化回潮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也与国外学者关于社交媒体环境下女性更愿意发表关于私人生活、外貌着装、养育儿女,以及提供支持等方面的话语,而男性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强大的、独立的、关注外部事物的形象的观点不谋而合,较好地呼应了学者Tannen 的“男性的会话方式多采用公共型谈话,其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展示才能;女性经常讨论她们熟悉的传统女性行业,话题较个人化且情景化”[45]观点。我们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与中国社会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父系社会发展路径密切相关,尽管社会在变迁,技术在发展,传统性别意识仍然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大众的价值观和社会实践。
2.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女性朋友圈主题和话语策略的分析,我们发现,女性在20~29 岁之间更加关注外貌和学习,而过了30 岁之后生活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家庭和外貌,到了40 岁之后关注的视角会有所拓展,对于社会时事的关注度有所上升。从总体上来看,女性对于外貌的关注是较为稳定的,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均对外貌的关注度较高,尤其是在20~29 岁处于求偶阶段的女性,对外貌的关注明显高于男性。这表明在社会中男性处于婚姻的优势方,女性对自己外貌的重视程度要远大于对自己能力的重视。值得深思的是,我们采用的数据是女性本人发表的朋友圈,并不是女性对于自身地位的认知,而是女性本人潜意识里对自己性别的认知。这说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过于强大,已经在世代中国人的内心留下深刻的烙印。对于家庭的关注是女性朋友圈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尤其是30~39 岁女性群体对于家庭的关注要远远高于其他主题。这说明虽然绝大多数的女性在工作,也在挣钱养家,但是在家庭方面女性投入的精力要远远高于男性,女性面临着照顾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负担。而从女性发表更多关于家庭的主题信息来看,她们更加认可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这也可能是为什么近年来社会上关于要求“女性回归家庭”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对于不同年龄段女性关注主题的差别可以看到,女性发表的主题会随着不同人生阶段的主要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是每一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女性重点关注的领域均会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左右。例如,在20~29 岁之间,重要人生任务是学习和求偶,但是女性会更加关注外貌;在30 岁之后重要人生任务是工作和家庭,但是女性更加关注家庭;只有年长之后,才有时间和精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去关注更多的社会时事。这个结论与之前研究认为年轻女性的性别观念相较于年长女性更加现代化的结论不尽一致。
3.通过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朋友圈主题和话语策略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高知女性还是普通女性,她们关注的主题基本一致,主要是外貌和家庭两个方面。这说明受教育程度并不能够直接显著影响女性的性别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释之前研究的矛盾之处:有学者认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速度较快[46],而有研究认为高知女性的性别观念较为现代化[47]。高知女性和普通女性在主题上还呈现出一些微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对工作和学习的关注上,高知女性对这两个主题的关注度要高于普通女性。这一点相对较好解释,因为高知女性的受教育程度高,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必然高于普通女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发表的与学习相关的主题略多于男性,因此可以看到我国在性别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在女性对于教育的关注度在不断增长。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提出的结论即教育程度不是直接影响女性性别观念的因素。
虽然本文得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结论,但是我们也承认本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1)我们的数据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由于调研可行性的限制,数据量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微信朋友圈自身的特点,人群相对确定,很难获取更加多样化的数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结论的推论范围。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大调查群体,获取更加多样化的数据。(2)在对高频词归类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例如“学校”既可以表示学习主题,也可能是老师对工作单位的称呼,归类在工作的主题中;再如“领导”这个词的用法可能是对单位领导的称呼,也可能是对配偶的称呼。(3)我们剔除了一些没有明显主题倾向的高频词,例如“一天”“终于”“感觉”“回来”等,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题的分布。同时,在计算每个主题占比时,由于考虑到计算的可行性,仅仅计算了排名前十的高频词,并没有将该主题所有包含的高频词频数进行相加,会造成一定的误差。(4)由于性别观念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概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仅仅考虑了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两个因素,其他一些因素,例如职业、地域、收入水平等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