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还”的概念结构和句法结构
2022-04-21赵万勋
赵万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北京 100872)
一 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副词“还”义项繁多,用法复杂,有代表性的义项划分主要有丁声树[1]、赵元任[2]、王力[3]、《现代汉语虚词例释》[4]和《现代汉语八百词》[5]。最少的划分为三个义项,最多的划分为十三个义项,总的趋势是描写越来越细,义项划分越来越多,但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用法并没有得到有效概括或概括得不准确,比如“比”字句中的“还”一般被概括为表示程度的增强,但这种概括显然解释不了下面的例子。例如:
(1)刘冰说:“如果败诉,我得欠欧阳雪13 万,跳楼吧!世杰比咱们还好一点,只欠欧阳雪3 万,咬咬牙好歹还能还上。”(豆豆《遥远的救世主》)
(2)中国的历史已经屡次三番证明了,例如清朝好像比民国还清廉一点。(北大CCL 语料库)
例(1)显然不能理解成“咱们”好,“世杰”更好,正确的理解是“世杰”和“咱们”都很糟,但“世杰”糟的程度轻一点。例(2)也不能理解成“民国”清廉,“清朝”更清廉,正确的理解是“清朝”和“民国”都很腐败,但“清朝”腐败的程度轻一点。
由于对副词“还”义项划分达不成一致,对其语法化过程及其义项之间的语义语用联系的理解分歧就很大[6-9],而易混淆词的辨析,比如“还”和“再”[10-13],“还”和“又”[14-15],“还”和“更”[16-20],由于不能把握统领“还”众多义项义之上的高层语义,导致分别把“还”看成是和“再”“又”“更”相对的不同的词类,从而不能作出有效的辨析。对副词“还”主观性的概括也由于受到所在语境的影响,无法把“还”的主观性和句式的主观性剥离开[21-23]。
认知语法认为语法结构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一种语言用来对概念内容进行组织和象征化的约定俗成的手段,概念结构则是对同一个基本的概念内容以不同的识解方式识解的结果,是对语言规约特征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24]。袁毓林[25]把这一过程概括为“概念驱动、句法识解”,概念结构决定着虚词的语法结构,从而成为义项划分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基于认知语法的这一理论探讨构建副词“还”的概念结构,并据此对其句法结构进行描写分析,从而对其义项进行划分。
二 副词“还”的三种句法结构
请看下面三个句子。
(3)他还在学习。
(4)他还没有回家。
(5)他还要再过两个小时才能回家。
这三个句子真值语义相同,都是“他没回家”,但语法形式不同。例(3)“还”所修饰的动词短语为肯定形式,常常包含副词“在”,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行为,表示为“还(在)VP1”。例(4)、例(5)分别表示为“还没 VP2”、“还要 X 才 VP2”,其中 VP2所指相同,都指向预期“回家”,例(4)副词“还”修饰否定形式,例(5)副词“还”常修饰“要/需要”、“得”、“必须”等能愿动词或者“想”“希望”等心理动词。
词典一般把副词“还”的第一个义项归纳为表示动作或状态保持不变[26-27],在这个义项之下所举的例子,既有“还(在)VP1”,也有“还没 VP2”。例如:
(6)他还在图书馆。(吕叔湘,1999)
(7)老赵还没回来。(吕叔湘,1999)
(8)这个人现在还活着。(王还,1992)
(9)那本词典还没出版呢。(王还,1992)
有的词典还会在这个义项之下有一个补充说明:有时“还”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中表示不受影响,前一分句常有“虽然”“尽管”等连词说明可能产生影响的状况[28]。有的则为此单列一个义项:表示动作或状态不因为有某种情况而改变”[29]。例如:
(10)演出虽然已经结束,人们还不愿散去。(吕叔湘,1999)
(11)即使有了一些成绩,也还要继续努力。(吕叔湘,1999)
对上述词典释义有两点值得讨论:
第一,用在复句中的“还”和不在复句中的“还”意思是一样的,不应该划为两个不同的义项,例(6)至例(9)都隐含着某种条件,我们可以把它们补充出来。例如:
(12)现在虽然很晚了,他还在图书馆。
(13)尽管已经催了好多次了,老赵还没回来。
(14)虽然被关进监狱很多年,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15)虽然已经交给出版社好多年了,但那本词典还没出版。
第二,“还没 VP2”和“还(在)VP1”语义语用并不完全相同[30]。例(3)、例(4)虽然真值语义相同,但如果把两个句子放在一起,二者构成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不能颠倒。例如:
(16)a.他还没有回家,因为他还在学习。
b.*他还在学习,因为他还没有回家。
“还(在)VP1”中VP1是对事件当前发展状态的描述,而“还没VP2”中的VP2则指向某种预期。比如例(6)可以解释为“在图书馆”这个状态“保持不变”,而例(7)则是对预期“回来”的否定。预期VP2通常是由某种条件引发的,比如例(13)“催了好多次”会引发“老赵应该回来”的预期。
“还要 X 才 VP2”也可以和“还没 VP2”、“还(在)VP1”连用,它们之间的顺序同样不能互换。例(5)和例(3)、例(4)放到一起表达,构成因果关系复句,三种句式相互之间也不能互换。例如:
(17)a.他还没有回家,还要再过两个小时才能回家,因为还在学习。
b.*他还要再过两个小时才能回家,还没有回家,因为还在学习。
c.*他还没有回家,还在学习,因为还要再过两个小时才能回家。
可以看出,这三个结构形式描述的是同一个事件发展过程,其中VP1描述的是事件发展的当前状态,VP2描述的是预期的事件发展的完成状态,X描述的是事件发展的当前状态和完成状态之间的差距。根据郭锐的虚词语义结构分析法,副词“还”的语义结构描述的是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VP1、VP2和 X 三个语义要素(semantic element)[31]。
三 副词“还”的概念结构
我们构建这样一个图式结构来体现副词“还”的概念结构:
图1 副词“还”的概念图式结构
最外面是圆A,中间阴影部分是圆B,B 和A 之间的白色部分是C。该图式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过程性。该图式结构描述的是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B 处在向完形A 发展的过程之中,是A 的一个发展阶段,A 则是 B 的发展终点,C 是 B要达到完形状态A 的必经阶段。
第二,同质性。A、B 和C 隶属于同一事件发展过程,是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三者的性质是相同的。
第三,对待性。B 和C 是同一事件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B 为已完成的阶段,C 为未完成阶段。
该图式结构蕴含着两种不同的识解方式。
第一种识解方式:说话人把圆A 作为心理参照,聚焦于B,认识到B 并没有达到完形标准,其识解方式是从A 到B。我们称之为反向识解方式。如图2 所示。
图2 副词“还”反预期识解方式
圆A 是对B 完形性的预期,B 没达到预期,是对完形性的否定,是反预期。对应的句法结构是“还没VP2”,VP2描述的是圆A 的完形状态,整个结构则是对B 的描述,表示当前的情状并没有达到预期,还在向预期的状态发展。典型的语篇模式是“虽然/尽管/即使……,但是还没 VP2”,“虽然/尽管/即使”引出的小句蕴含着对B 的完形性的预期。例如:
(18)张家公子年龄不大,父母双亡,虽然主持家事,但还没娶妻成婚。(曹绣君《古今情海》)
(19)内蒙古乳业尽管占尽了原料、加工优势,可内蒙古乳业至今还没有一个在国内外打得响的名牌产品。(《市场报》1994年)
(20)即使到现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也还没有完全消除。(《人民日报》1993年)
例(18)“主持家事”预期张家公子已经娶妻成婚,但实际情形是还没娶妻成婚。例(19)“占尽了原料、加工优势”预期应该有一个在国内外打得响的名牌产品,但实际情形是还没有名牌产品,蕴含的意思是还需要努力。例(20)“到现在”预期对黑人的歧视已经完全消除,但实际上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除”。
第二种识解方式:说话人立足于当前情形B,认识到B 还不是一个完形,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到A 才达到完形态,其识解方式是从B 到A。我们称之为正向识解方式。如图3 所示。
图3 副词“还”超预期识解方式
典型的句法结构是“还要X(才VP2)”,其中X 表示圆A 和B 之间的差距C。典型的语篇模式是“不但/不光/不仅/除了……,还要 X(才 VP2)”,“不光/不仅/除了”所引出的小句否定B 的完形情状,“还要X”小句描述B 与圆A 之间的差距。例如:
(21)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还要了解经营,这样才能根植技术经营的理念。(张剑《世界100 位富豪发迹史》)
(22)要帮了他们外国人办事,不但坏了功名,而且还要受那万人的唾骂。(张春帆《九尾龟》)
(23)图画除了有形,还要有固定的音和义时,才算演变成了文字。(北大CCL 语料库)
这三个例子中关联词“不仅”“不但”“除了”含有否定的语义特征,所在的小句隐含着对事件发展当前状态已经达到预期观点的否定:当前状态发展并不充分、并不圆满。比如例(21)隐含着否定那种认为只精通技术就能做到根植技术经营的理念的观点和预期,而要达到“根植技术经营的理念”需要再加上“了解经营”,而“了解经营”超出了原来的预期,因此“还要X 才VP2”蕴含着超预期的主观性。
上面两种识解方式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聚焦于B 和A,这种聚焦实际上就是A 和B 的比较,C 则是比较的结果,我们可以把C 表达出来,比如第一种识解方式的“还没VP2”可以说成“还(差X)没VP2”。比如下面三个例子,其中的“差X”可以删除但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24)金生家的麸还差一两遍没有溜净,老方就来卸磨。(赵树理《三里湾》)
(25)初中还差一期没有毕业,就跋涉几百里到大武口电厂当过合同工,走乡串户跑过小买卖。(《人民日报》1994年)
(26)还差五行没填完。(《刘心武选集》)
第二种识解方式的“还要 X 才 VP2”,“X”本身就是对 C 的描述,比如例(21)至例(23)。由于 C 是事件未发展的部分,在句法表达上就映射为能愿动词或者心理动词,表示为“还要X”。
四 比较句式中的副词“还”及其概念结构
副词“还”的概念结构描述的是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事件的当前发展状态和预期的完形状态的对比,来评判当前发展状态在整个事件发展中的进展情况,这种对比是以该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为背景。当该事件从背景中消失,副词“还”的图式结构中当前情形和预期的比较得到凸显。与这种概念结构的演进相对应的是副词“还”用于比较句式。受副词“还”概念结构同质性的制约,这种比较句式中比较项和被比较项的性质必须是相同的,我们把这种比较叫作同质性比较,包括反向同质性比较和正向同质性比较两种。
(一)反向同质性比较
识解方式和“还没VP2”相同,聚焦于B,把预期A 作为比较的基准,强调B 和A 之间的差距C ,蕴含反预期的主观性,我们用数学公式表示为B-A=-C。这种识解方式得到的比较结果的性质和比较项、被比较项的性质是相反的。例如:
(27)从近些年来继续教育的实践来看,继续教育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与参与,继续教育的概念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但它与当前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形式相比,继续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北大CCL 语料库)
(28)但是多数地区的农民还处在贫困状态。当然,同旧中国相比,还是进步了。如果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很不够的。(《邓小平文选》)
例(27)继续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前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形式”则是对继续教育发展目标的预期和要求,二者相比,结果是“存在许多问题”,这个比较结果和“很大的成就”是相反的。例(28)多数地区的农民很贫困,旧中国更贫困,二者相比,后者“进步了”,这个结果和“贫困”是相反的。例(1)、例(2)也是反向同质性比较,例(1)“世杰”和“咱们”都欠债,情形很糟糕,比较结果与之相反,例(2)“清朝”和“民国”都很腐败,比较结果“清廉一点”与之相反。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还”的这种特殊用法[32-34]。比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把这个用法的“还”语法意义概括为表示勉强过得去,一般修饰褒义形容词。例如:
(29)最近身体怎么样?——还好,还好。
(30)这根绳子还比较结实。
(31)这张画儿画得还可以。
高增霞所分析的例(32)其实也属于这种用 法[35]。
(32)母亲九十了,身体还硬朗。
高增霞认为例(32)“含有一个比较和重新归类的过程”,可以解释为例(33)。
(33)母亲九十了,(九十的人身体都不像年轻人那样好,)与其他同龄人相比,身体还算硬朗。
高增霞认为好和差是相对的,两级之间有个渐次变化的连续阶段,以其他人为参照,硬朗的序列就可以分别延伸到母亲上,将她包括进去,把本来属于一类的实体归入到两个对立的类中。
前人研究已经注意到汉语反向同质性比较在形式上的独特表现。丁声树等认为“还”字可以表示有一定程度,那就必须轻读,并且这种用法只能往好的、强的方面说[36]。《现代汉语虚词例释》认为这个用法上的“还”后面绝不跟动作动词,如果跟形容词,“一定是单一的褒义词”,“还”后边如果跟否定形式,“其中心词一定是一个贬义的形容词”[37];李冬梅也发现比较用法的“还”按重音不同,可以区别两种用法,“还”重读表达的是高标准比较义[38],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向同质性比较,如果要表达低标准比较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反向同质性比较,“重音绝对不能在‘还’”。
(二)正向同质性比较
识解方式和“还要X(才VP2)”相同,立足于预期A 来强调A 和B 之间的差距C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A-B=C,蕴含超预期的主观性。这种识解方式下得到的比较结果和比较项、被比较项的属性是一致的,我们称之为正向同质性比较。例如:
(34)年仅14 岁,身高不到1.50 米的李文元太弱了,他的小姐姐甚至比他还弱。(《报刊精选》1994年)
(35)舒马赫的邻居比他还要阔绰,是瑞士著名生化公司塞罗诺的老板、瑞士阿林吉船队的拥有者埃纳斯托·贝尔塔莱利, 其资产最高时达到130 亿瑞郎。(新华社2004年1 月新闻报道)
例(34)比较结果“弱”和例(35)比较结果“阔绰”都和比较项、被比较项的性质一致。
汉语正向同质性比较除了可以用副词“还”,还可以用副词“更”来表达。但二者语义不同。陆俭明描写过用“还”和用“更”的差异[39]。例如:
(36)a.这学期赵洁比陈昆跑得还快了。
b.这学期赵洁比陈昆跑得更快了。
陆俭明认为,用“还”说明以前陈昆跑得比赵洁快,因此句子有转折变化的意思;用“更”说明以前赵洁就比陈昆跑得快,因此句子有递进发展的意思。那么按照这个分析,下面这个句子“还”和“更”连用就不好解释了。例如:
(37)这学期赵洁比陈昆还更快了。
例(37)蕴含“以前”和“现在”的对比,这个对比其实不是“还”或者“更”带来的,而是“这学期”和表示变化的“了”带来的,如果去掉“这学期”和“了”,就没有对比的意思了。例如:
(38)a.赵洁比陈昆跑得还快。
b.赵洁比陈昆跑得更快。
例(38a)预期是陈昆跑得最快,但实际情形是陈昆的速度还不是最快,赵洁的速度才是最快,这个句子也可以这么表达为“陈昆不是跑得最快的,赵洁比陈昆还快两秒”。赵洁的速度或者说“快两秒”是超出预期的。因此这个句子所蕴含的并不是“转折变化的意思”。例(38b)只是客观陈述陈昆跑得快,赵洁跑得更快,并没有超预期的主观性。
(三)副词“还”同质性比较的形式标记
副词“还”表达反向同质性比较和正向同质性时在形式上是不同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向同质性比较句中“还”是重读的,而反向同质性比较句在形式上的突出标记是副词“还”一定不能重读。李冬梅发现比较用法的“还”按重音不同,可以区别两种用法,“一种预设是比较项已经非常具备该属性了”,为高标准比较义,句子的重音可以落于“还”,所连接的形容词既可以是符合期望的,也可以是不符合期望的[40]。比如例(39);另一种预设比较项本身就不太具备该属性,为低标准比较义,重音绝对不能在“还”,所连接的形容词只能是期望的,比如“你比他还黑点”不太容易说,除非是人觉得长得黑比较好的情况下,比如例(40)。
(39)我看你比他还白呢。
(40)你比他还白点。
第二,正向同质性比较句中比较结果既可以是褒义的,也可以是贬义的,也就是李冬梅所说的“符合期望的”和“不符合期望的”,而反向同质性比较句中比较结果一般是褒义的,很少是贬义的[41],马真观察到在“X+还+AP1+呢,Y+更+AP2+了”句式中,既可以修饰褒义形容词或往好的方面说的词语,也可以修饰贬义形容词或往坏的方面说的词语[42]。例如:
(41)这个房间还干净点,那个房间更脏了。
(42)“这儿虾真便宜,才一块钱一斤。”“现在早晨还贵点儿呢,晚上买就更便宜了。”
例(41)“这个房间”和“那个房间”都很脏,比较结果“干净”是褒义的,而例(42)“早晨”和“晚上”价格都便宜,比较结果“贵”是“往坏的方面说”。
第三,反向同质性比较句式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比较结果的形容词常常带表示少量的成分“(一)点儿、(一)些儿”或者“稍、稍稍、稍微”等等,另一种是表示比较结果的形容词常常是光杆形容词或者是“不+形容词”。马真发现前一种比较是有明确比较对象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是没有明确比较对象的比较[43]。例如:
(43)这根绳子还结实。
(44)那几篇文章不怎么样,这篇文章还好一点。
例(43)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类似的表达还有日常寒暄时说的“还好、还可以、还不错”;例(44)有明确的比较对象,比较结果“好”后边要带表示少量的“一点儿”。
副词“还”表示比较时的上述形式特征正是由其概念结构及其识解方式所驱动,在形式上的投射。一些有代表性的辞书比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虚词手册》只列出没有明确比较对象的“表示勉强过得去”或“表示对某种情况比较满意”一个义项,而遗漏了其他表示反预期比较的其他义项,没有全面反映副词“还”的用法。
五 副词“还”的主观性问题
(一)副词“还”是其概念结构的词汇化形式
按照袁毓林的观点,副词和其所修饰的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有一种是“复杂结构”:其有关结构成分跨层次地组合,最终构成的结构体的语义,不能通过其句法关系直接得到其语义解读,其语义解读是非线性的[44]。按照袁毓林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副词“还”是其概念结构和识解方式的词汇化形式。副词“还”的概念图式结构包含两个相对立的对象:事件的完形状况和当前的实际发展状况,相应的有两种不同的识解方式,第一种识解方式是基于预期的完形状况来“回顾”当前的实际发展状况,否定其达到了预期的发展状况,我们用反预期来概括这一识解方式对应的语义特点。第二种识解方式则是基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前瞻”事件的完形状况,凸显二者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超出了对当前事件发展完形状况的预期,我们用超预期来概括这一识解方式对应的语义特点。无论反预期还是超预期都是副词“还”语义特征的一部分,是其词汇语义的一部分,独立于其所在的句法结构。
袁毓林认为句子的意义结构分为三个层面:述谓结构(predication)、时体结构(tense-aspect)和认识结构(epistemic),其中认识结构包括说话人的推论(reasoning)、情感(emotion)和情态(modal and modality)等,通过附着在基本的句法结构上的逻辑、情感和情态标记(副词、助词、助动词、语气词、语缀等等),来表示说话人对事件的因果(必然性)、值得、恰当性、好恶、频率、概率(可能性)、道义(必要性)、确信等的主观评价。基于袁毓林的这一看法,我们认为副词“还”通过黏附在基本的句法结构上,来对其所表达的事态与说话人的预期进行对比,从而实现说话人对该事件的发展情况进行主观评价的目的,副词“还”独立于其所在的句法结构所表达的述谓结构和时体结构,有其独立的认知结构。例如:
(45)a.我没喝醉。
b.我还没喝醉。
(46)a.我要走两天才能到达那个地方。
b.我还要走两天才能到达那个地方。
c.已经走了三天了,还要走两天才能到达那个地方。
例(45a)是对当前事态的静态描述,例(45b)加上“还”就把当前的事态纳入到一个事件过程之中,变成该事件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凸显其发展性,否定其达到预期的事件发展的终点和完形状态。例(46a)客观地描述“到达那个地方”需要的时间,例(46b)加上“还”,就把当前事态纳入到一个事件过程之中,和例(45b)不同之处在于,凸显的是和事件最终状态的距离,比如例(46c)本来预期三天就可以到达那个地方,但实际上,三天不够,还要再增加两天,这个增加的两天超出了原来预期的时间,所以和例(45b)凸显反预期不同,例(46b)凸显的是超预期。
(二)反预期与超预期的主观性
很多研究都谈到了“还”的主观性,武果认为“还”的主观性是反预期的,是说话人在期待某事态不再持续时用“还”表示持续的语用推理,表达了说话人对客观持续的主观态度[45]。武果的这个理解实际上只是针对表示持续的“还VP1”格式而言的。宗守云认为比字句中的“还”是反预期的标记[46],“各种类型的‘X 比Y 还W’都传达反预期信息”,并具体描述了“X 比Y 还W”反预期的具体内涵:假如说,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中有一个叫张三的跑得最快,每次都拿第一,那么在这次比赛中,人们的预期就是“张三跑得最快,张三是第一名”,如果情况真的如此,就符合人们的预期,“张三跑得最快”就是预期信息;如果情况出现了变化,突然闯出一匹黑马李四,拿了第一名,就不符合人们的预期,人们会说“没想到李四跑得比张三还快”,这就是反预期信息。可以看出,同是反预期,武果和宗守云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如果预期用一个命题来表达,武果所说的反预期是对该命题的述谓部分的否定,比如预期是“他早回家了”,反预期是“他没有回家”或者“他在学习”,我们可以概括为,如果预期是:S+VP,那么反预期是:S+[-VP]。而宗守云所说的比字句中的反预期不是否定述谓部分,而是否定该命题的主语部分,比如预期张三跑得最快,反预期是:不是张三跑得最快,而是李四跑得最快,这实际上和例(46b)中的副词“还”是一致的,是超预期,我们概括为,如果预期是:S1+VP,那么超预期是:(不是S1,而是)S2+VP。需要指出的是,S2在发展的量上要包含并超过S1,S2大于S1的部分就是超出预期的部分,比如例(46b)S1是三天,S2是五天,其中两天就是超预期的部分,而比字句“张三比李四还快”中,S1是张三,S2是李四,这儿的“张三、李四”实际上是指代其跑步的速度,比如说“张三比李四还快两秒”,“两秒”就是超出预期的部分。
六 结语
本文主要基于认知语法的概念结构理论探讨副词“还”的义项划分问题,试图通过副词“还”的概念图式结构为副词“还”的义项划分提供认知理据并为其众多义项概括出高层语义。虚词义项划分通常的做法是意义和形式相互验证[47-49]。但这种做法有循环论证的嫌疑,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通过引入虚词的概念结构,做到“概念驱动,形式制导”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通过分析副词“还”的概念结构及其历时演化过程,我们共划分出四个基本义项及其句法结构形式,分别是:
A.表示预期某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已经完成,但实际上并没有完成,还在发展过程之中,典型的句法结构为“还没 VP2”、“还(在)VP1”;
B.表示超预期添加,典型的句法结构为“还要X(才 VP2)”;
C.正向同质性比较,典型的句法结构为“B 比A 还 X 点儿”;
D.反向同质性比较,典型的句法结构为“A 比B 还 X”。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探讨副词“还”的概念结构及其基本义项的划分问题,所划分出的义项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而每一个义项其实还有更具体的用法和更细致的句法表现,比如表示反向同质性比较就包括不同的类型,比如我们可以说“我比你还高点儿”,也可以说“你还不如我呢”,但这些由于受篇幅的限制,都无法展开论述,留待以后专门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