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词的传承与保护探索
2022-04-21周庆恬
摘要:淮词产生流行于寿县民间,因产生和发展于沿淮地区,曲词又来源于沿淮地区的民间小调民歌故名“淮词”又称“淮调”,它的旋律优美,唱词考究,彰显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冲击下,淮词这一门及其珍贵的民间艺术已经濒临失传,本文通过对淮词的考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这一民族曲艺艺术绽放光彩。
关键词:淮词;传承;保护
寿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皖北地区甚至是黄淮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对外贸易、工商和物流业的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旅游中心。寿县地区在安徽省离有“曲艺故乡”之美称,流传在该区的民间音乐有二十余种,而其中的淮词则是淮河人民广泛传唱的曲种。淮词产生于正阳关,流行于寿县城乡,深受群众喜爱。清末是淮词演唱形式的鼎盛是期。在沿淮一带队有业余班子外,群众中男女老少都会唱,也有艺人以此谋生。淮词很具有抒情性,更善于叙事,演唱组一般由多人组成,很多人都身兼数职,即是演唱者还要承担伴奏者的角色。淮词是众多民间音乐中的一种高雅的音乐,多在官宦人家,文人墨客的优雅场所演唱,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生活娱乐的方式。
一、历史沿革
据正阳关淮词传承人陶凤龙(已故)听他的师傅周维汉(已故)传授:三国时期有一秀才,进京赴考途中遇狂风暴雨,只得在正阳关住下,次日傍晚雨过天晴,他来到淮河过乘船在河上观景,见晚霞照映在河上,当时诗性大发便吟起诗来,正巧被同舟的艺人听到,艺人便为此诗配了曲,于二人演唱起来,歌声唱响了淮河两岸,秀才十分高兴,谢过了配曲的艺人,因此词曲产生在淮河上,二人意同命名谓《淮调》,以后定为《淮词》。
二十世纪初淮词在寿县正阳关霍邱沿淮地区妇孺皆知,几乎人人会唱,有的青年男女按淮词旋律填新词歌唱男女爱情相思等。淮词的演唱班子在辛亥革命后,就基本不存在了,只有人们在业余时间自凑三五个人在一起演唱,自娱自乐,还有少数穷人挨门乞讨唱淮词段子。
1955年,寿县正阳关文化分馆对淮词进行了又一次的整理收集与挖掘,又开始进行了组织排练,同年参加了六安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连续两年斩获挖掘整理及演出双项一等奖。十年动乱,淮词中断了演唱,在破“四旧“中说淮词是“黄色小调”,资料被焚,民间会唱的艺人逐渐去世,淮词面临失传。直到68年群众还不敢公开唱淮词,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淮词这一独特风格的艺术曲种带来了新生。1955,1956连续两年参加音乐舞蹈会演,每次都荣获挖掘整理和表演类的两个一等奖。在80年代安徽曲艺新书目比赛里,优秀淮词作品《凡人小事》获得了表演方向的二等奖,歌曲创作方向一等奖。淮词在2010年收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促进了淮词进一步发展与传承。
二、淮词传承的田野调查
笔者在对淮词的田野调查以及本篇调查报告中,始终将对象和主体放在创造和体验这种曲艺的艺人身上,从他们的学艺、行艺及创新活动的观察与分析中,笔者发现淮词艺人对他们所演唱的曲调既继承传统又不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艺术体验,使其独具个人色彩;同时对淮词的内容做出与时俱进的,并适应着各种观众审美需求的创新,他们作为口传文化在农村传播的重要载体长期地影响着淮词个体性风格的形成与变迁,对这种曲艺是否能获得更广泛的观众群、是否能取得农村曲艺领域中一席之地而长久存在或兴盛起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淮词艺人传承中艺人演唱方式方法进行考察和分析,深刻地认识到这种以“口传心授”为主,并使用民间话语和累起来的一系列民间曲艺教学方法极为有效地挖掘、理解和整理了大量民众知识。这是民间音乐传承中一项非常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份遗产值得为所有民族音乐工作者和研究者所继承,这种教育模式更值得以“法则”为基础的现代音乐教育制度所借鑒。
在淮词这种曲艺音乐现象的背后,笔者的关注不仅是创作和演唱它的艺人,还有它在每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处境。在对淮词从清末开始产生一直到当代这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况的观察与分析中,笔者总结到,它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到发展直至当今的处于“文化边缘”境地的过程,而其中,还有过两次较为兴盛的时期,曾经是当时农村和小城镇的音乐文化主流。这些都让笔者认为,淮词在当今的“文化边缘”境地以及在兴盛时期“音乐文化主流"的地位都与这两个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息息相关,社会文化背景也是一种民间曲艺能否得以生存或能否兴盛的重要因素。
淮词正逐渐走向衰亡,作者所采访的几位艺人现在都已经被埋没在乡间以在家务农为主,而曾经以淮词为主要谋生手段并因此而在乡间闻名的他们,内心多少还是有些失落与怅然,每次邀请他们“打”-段时,掩饰不住的表演欲望和当年作为“名人”的骄傲会油然出现在艺人们已经苍老却又充满期待的脸上,而每每提及淮词如今这么低迷的现状时,他们会无奈地长叹,几乎每一位艺人都对作者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会有兴趣研究淮词感到惊讶,继而语重心长地希望作者能将淮词推向音乐学界,或者改变它的现状,尤其作者提出向这些老艺人学习淮词时,他们都会欣然接受并热情赐教,因为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种曲艺,艺人们苦于身怀技艺而无人传承。
三、淮词的传承与保护措施建议
(一)完善开展淮词的民间采风工作。由相关文化部门组织搜集、考察、整理阜阳地区有关淮词的相关资料,制定传承发展准词的相关策略与学术研讨活动。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工作者加入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理论研究.科学细致的分工、整体而明确的系统规划、长期跟踪调查,对优秀的淮词曲目进行整理和创新。使淮词曲艺艺术在发展与传承的同时,有着具有说服力的学术依据,也为今后拓展淮词曲风获得大量专业资料。
(二)运用媒体宣传手段,让淮词这一民间音乐形式真正的普及到百姓大众的观念中。在电台开设专门传播准词的文化栏目,讲述淮词主要所在区域、发展流传的过程、盛行的地域、与当地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艺术特点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并总结出准词艺术的历史艺术生成等知识内容广泛宣传。真正实现民间音乐资料的全民共享,发掘百姓对淮词这一艺术形式的热爱。
(三)举办淮词创编、表演的赛事。以准词的演唱内容、表演风格及伴奏形式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有关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和不同流派的淮词创编、表演比赛,并且组织专业人员归纳总结参赛演员们经常表演的曲目有何异同,总结出不同地区淮词所呈现出的不同规律,总结出淮词在演出过程中的角色构成,总结出淮词表演时伴奏所使用一些乐器的功能。
(四)陆续在各学校组织开办以传播准词这一艺术形式为核心的艺术教育讲座,让淮词这一艺术形式深入到下一代的心中。将淮词艺术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对准词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们的代表曲目和精彩唱腔,进行归纳总结,组织开办淮词艺术教育普及讲座,挖掘淮词艺术的精彩唱腔,整编后融入流行元素增强时代感,以独特的风格重新教授给下一代。并将淮词艺术课题成果编写为教材,为培养专业研究淮词艺术的新人和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五)在当地的学校教育当中加入淮词民间曲艺的课程。学校教育有着更规范更完善的教学系统,能更专业的教导学生去了解淮词。而学校培养的目的是继承、弘扬和发展淮词曲艺文化,培养淮词的继承者、演唱者、教育者和研究工作者。是一种现代学校传授模式。对淮词的发展与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淮词在学校与学生当中的推广,从而将辐射面扩散到社会当中去。
(六)将淮词推广到网络当中去。网络充斥着年轻一代人们的生活,将淮词这一民间音乐推广到网络当中,建立优秀的,内容丰富且吸引民众的的与准词有关的网站。便于大多数不了解传统民间音乐的年轻一代人们了解准词的历史、内容以及特点。并且更容易被年轻一代的人们所了解与接受。只有将淮词普及到年轻一代人们当中,将淮词年轻化。才能为淮词注入更多的动,使其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永世流传下去。
(七)由政府牵头,联合各家知名企业,成立“淮词传承保护以及研究基金会”。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聘请精通淮词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全力推进淮词曲艺的发展、保护与研究工作。大力推进淮词的继承与创新。并且推进与淮词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淮词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所了解。
地方戏曲的传承根源在于地方戏曲赖以生存的乡土场域,而现今,地方戏濒临消失的最重要根源在于其赖以生存的乡土场域正在消散,因此,重新塑造适合地方戏生存发展的文化场域环境,是解除地方戏曲传承危机重要的一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存环境,可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有效传承。地方政府以及地方相关部门应充分实践国家对文化保护的理念,增强国家文化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的执行力,为培养地方戏传承的环境出一份力。文化传承,需要的是言传身教,脚踏实地,需要活鲜的思想和生命。希望有更多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保护的各界人士关注我们的“淮词”。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流变中的传承—安徽淮词艺术人类学考察”(2019XJZD18)。
作者简介:
周庆恬(198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乐教育、地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