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下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2-04-21王硕
王硕
摘要: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初从文字形成之初,便是通过美术表达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成、表达、交流以及传授等方式进行的,而美术学科正式从这些生产、交流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文化中重要的一门类型学科,尤其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审美起到了带头作用。对于目前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而言,美术课程不再是仅仅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授课,也不再是作为一门技能对于学生的绘画起到培训、提高的作用,而是需要美术课程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起到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以及审美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实践研究
引言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首先在专业入门上就具备了很强的专业性,另外还具备了很重要的对于人们审美能力的影响的意义。美术面向整个社会人群,但是不同身份,不同类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对于美术的研究均有着差异,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种初步接触美术没有多久的人群而言,更加应该重视从小锻炼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设置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方式,由教师本身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欣赏上的引导,从实际欣赏过程中,逐步引导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通过此方式使得学生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本身的素质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审美能力低下或缺失的原因
1.1客观因素
随着目前社会不断地发展,美术文化作品已经像多样化发展,优秀的美术作品层出不穷,但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也在市场上大量存在,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对所有作品上架前均会对此进行相关的审核,但依旧会让学生接触到存在不同问题的作品,从而产生不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尤其是目前学生较为容易接触到的艺术作品的载体大多都为漫画、视频类,目前国内很多视频平台可以看到此类的作品,但是很多均存在“霸道总裁”、“恋爱”等与小学生身份完全不符合的作品,瀏览量均存高位,现在我国还没有实际推行作品分级观看的制度,这样以来很难防止学生从不同渠道接触到相关内容,当然作品中有些内容还需要家长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正确引导以及指导性的观看,但是这一方面对于家长的要求过高,可能存在没有时间或者家长本身无法进行正确引导的问题,小学生本身分辨能力较弱,如此长久一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只会更加降低。
1.2主观因素
根据笔者向学生了解到的情况反馈中可以知道,学生在接触相关作品前很多时候可能是自己的同学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此类作品如何如何,回家之后自行搜索进行观看的。有的便是从一开始对此方面的类型的作品感兴趣或者是家长在浏览此方面的作品时,带着学生一起观看,且没有进行正确的审美观教育,导致的一些审美观方向上的偏差问题。
二、接受美学下学生审美能力提升
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学的研究不能只是以相关的作品作为基本对象,而应该把作品的受众也作为对象;不能够只是满足于说明作品的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如何进行创作的、在作品中是怎么表现的,而也需要重视作品的信息反馈系统,研究不同时间背景、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身份、不同思想观念、不同认知的受众群体接受作品信息和其反馈的经过、内容以及规则。美学作品从创作到欣赏,是一个长时间的动作过程,一个作品的具备了其美学功能以及社会功能时,必然是创作者与受众的之间的双向信息的反馈过程。而现在,接受美学不仅仅是针对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在学校美术教学之中需要着重理解、应用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讲授,也应该吸收学生对美术作品不同的理解,从而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改善、提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1层次教学
在日常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对学生的年纪等级进行相关的区分教学工作,一年级的学生欣赏的美术内容,必然无法同六年级的学生欣赏的美术内容相同,因此此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层次教学工作,通过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美术欣赏的需求以及审美能力的高低进行判断,选取不同程度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工作。例如,低年级的学生需要美术课程对他们的基础的审美能力进行塑造,便需要教师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增加引导的过程,减少让学生需要自己进行美术作品优劣好坏的判断过程,多加呈现符合此年龄阶段的美术作品,达到教学目的及要求。而高年级学生需增加自我判断的内容,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机会,而不是在课堂上只是由教师进行相关美术作品的讲解,忽略学生自我的认知,鼓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中表达自己的声音。同一幅美术作品中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可能也存在教师自身对于相关细节的忽略的认知,在师生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角度与关注的点,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自我想法中提炼学生的优秀、正确的审美观念,或者是对存在偏差的审美观念进行相关的调整。
1.2根据实际需求
小学美术欣赏课也需要针对不同情况下实际需要进行实际的调整,而不是小学生就要一定要配套简单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美术作品进行教学,或者是加上一些民风民俗、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美术作品等进行相关的鉴赏教学,使得小学美术欣赏课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而不是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直接将一些美术作品搬移至课堂上进行相关鉴赏教学,例如可以在中国传统的节日当天的美术课程中,可以加入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另一方面在鉴赏过程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塑造,减少外来节日、风俗对学生审美的影响,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结语
针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的教学实践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相关的改善工作,尤其是在以接受美学的前提之下进行,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的实践、学习以及进步,在不断改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中,得到较为合适的内容删选以及内容选择、讲解,在美术教学中,让美术课程起到原有的作用,不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陶冶自身情操。
参考文献:
[1]庄涛等主编,写作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04月第1版,第522-523页
[2]孙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探索有效示范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