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路径研究

2022-04-21刘芳孙晋海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程思政

刘芳 孙晋海

[摘 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在体育课程健身基础上,更加强调思政教育的育心功能,从而实现综合育人目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主体与原则;需要加强课程建设,既要做强体育课程本身,又要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学段贯通,体育课程内部联通;需要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创新,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景创新;需要融合联动,实现课程融合联动,师资融合发展,校地融合共育;需要强化保障,构建制度、物质财力保障,建立评估评价体系,从而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综合育人;体育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2)01-0114-07

The research route of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LIU Fang1,SUN Jin-hai2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 Jinan 250002, 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1,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s to invest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into the general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t puts more emphasis on the morality-cultivating function of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based on physical strength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clarify the subjects and principl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not only to strengthe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tself, but also to deeply integrate with the curriculum of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of learning sections and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surroundings.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linkage, teacher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school-place integration and co-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guarantee, construct the system, material and financial guarantee, and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goal of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comprehensive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based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黨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学校体育作为学生“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重要课程,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过程中,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承担更加光荣的使命。但囿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等因素影响,学校体育“野蛮其体魄”功能发挥较好,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改善、体质指标数据不断提高,然而“文明其精神”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心理不健康、“媚外”庸俗等问题屡见报端,缺乏爱国情怀、民族自信、社会责任感等问题还存在于某些学生中,使得体育综合育人效果难以充分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理论课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也为各类课程“文明其精神”指明了方向。体育课程发挥好综合育人功能,需要在继续保持“野蛮其体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明其精神”的育人功能,守好体育“这段渠”,种好课程思政“责任田”。为此,体育课程要与思政元素充分结合,建设体育课程思政,发挥好价值观引领,实现综合育人。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体育类课程要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4],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學校建设等多方面,要树立体系意识,加强系统集成,从顶层设计、课程优化、资源融合、学段贯通、体制保障等方面,规划设计好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一、顶层设计,勾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写意”

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成效。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方向,强化顶层设计。只有确定好目标,设计好顶层,才能明确建设的原则和主体,持续稳步推进,勾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写意”。

(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核心使命,一切教育工作和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核心使命展开。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5],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育心作用。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体育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使体育课程育人效果更加突出。所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谋篇布局,为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基垒台,确立发展目标。

体育是学生的必修课,是打通课上课下、联结校内校外、融合课程专业和兴趣爱好的桥梁,实现“三全”育人功能的重要课程,还是锻炼身体、启迪智慧、砥砺品行的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突出体育课程教学的健体功能,另一方面引入思政元素,更加强调课程的育心功能,综合育人的效果不断呈现。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抓手和着力点,突出“体育+思政”综合育人效果,将综合育人确定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多主体协作的结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多主体参与,共同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宏观层面,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着眼于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与正确评价,与他人良性互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须承担起宏观主体责任,发挥好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国家意识引领和行政规范引导作用。

中观层面,学校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承担开齐开足体育课程,评价监督教学质量的任务。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学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体育教学思政功能,是学校开展体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切实承担起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规划、引导、保障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6],发挥好综合育人功能。

微观层面,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是课堂中的主角,任何课程教学都要发挥好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引导作用。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无论是课前教学资源的收集,还是课后教研备课,无论是课堂上课程内容的讲授,还是课后对于知识的践行,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主体予以保障。只有教师能讲、会讲、讲好体育课程思政,才能够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的积极作用。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7],突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

坚持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传统思维中,体育课教学以健体为主要目标,突出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思政教育则是突出育心功能,侧重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似乎二者关联性不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打破健体与育心的界限,实现健体中的育心与育心时的健体高度融合。这就要求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充分交流互融,二者融合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共同体内。

坚持易于实践的原则。体育课程思政不是要向学生灌输枯燥的深刻原理,也不要求学生背诵思政经典著作,而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实现价值观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升华,反映育魂的实践要求,最终实现综合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让学生易于实践,便于理解,善于转化,体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作用。

二、双向互济,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立交桥”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提高体育综合育人效果。因此,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明确体育课程与思政育人的关系。

(一)体育课程要突出“主桥”优势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育是能够同时实现启智、健体与育心功能的学科,尤其是在健体和育心方面发挥独特功能,因而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构筑好体育课程这一“主桥”。体育课程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培养运动技能为主要目的,直接磨炼学习者的意志品质,这决定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突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作用,在发挥体育课教学健体功能的同时逐渐迈向育心功能。

体育课程教学可培养学生团结一致、遵守规则、顽强拼搏等人格精神,这些都是育心功能的发挥,具有鲜明的育人特质,也符合“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要义。然而,在实践中,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体育课教学注重健体功能,忽视了育心作用。从理论界反映的情况看,“野蛮其体魄”在体育课教学中也没有得到完整实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修缮”利用好体育课程这座“主桥”,只有把“主桥”建设好,在实现强体目的的同时,不断挖掘思政教育育心功能,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而达成综合育人目的。

(二)思政元素要发挥“引桥”作用

引桥是立交桥中连接主路,实现不同方向道路互联互通,保证通达目标的关键部位,从这个意义引申,可以说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的“引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思政要与各学科结合,以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的。而思政元素既能够实现与不同课程的结合,又可以将不同课程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课程思政网”。

课程思政建设虽然“主路”方向各异,但与思政元素结合后,其育人指向一致,通过与各课程思政建设并联实现综合育人的效果。例如,爱国主义是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内容,同时艺术、历史等课程思政建设也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实现本课程思政教学目的。因此,相同的思政元素可以“嫁接”不同课程,使思政教育成为“公共资源”,从而克服课程思政建设资源不足、课程主体生搬硬套等问题。让包括体育课程在内的各项课程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使各类课程在思政育人上达到协同,就可有效实现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达到综合育人目的。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形成“环形”态势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以实现健体与育心相统一为价值追求,如何发挥二者综合育人效果,从而实现健体与育心双向互济,需要深入研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身体得到锻炼,同时辅之以思政教育元素,将价值观念的形成与道德品行的提高,融合引入体育课程教学“主桥”上,在显性化实现健体目的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育心。健体的目的是用体育知识与技能把学生塑造成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之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思政育心是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所以,二者最终指向一致,通过充分融合,形成立德树人综合育人的闭环。

三、纵横贯通,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畅通路”

体育是纵向贯通大中小学的课程,体育运动是伴随人一生的活动。体育课程可分为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二者对学生要求不尽相同。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要纵向贯通各学段,又要横向辐射不同的体育课程教学。

(一)实现各学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畅通连接

体育是与学生相伴学习生涯的课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要贯穿始终。目前,国家已经建立大中小学全学段一体化、相互衔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立德树人是贯穿全学段育人的目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服从于这个目标,成为各学段体育课程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所有课程建设都要围绕其开展。

每个学段学生各有特点,每个阶段的体育课程既有相通之处,也需因“段”而异。所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要保证共同的价值追求、相同的育人目标,也要保证因“段”而异,反映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共同守护好“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着眼于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在心灵中埋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种子,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8]。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思政应着眼于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让学生体会爱国、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旨,体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感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赛场精神,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种下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种子茁壮成长,良好的品行与道德观念逐步养成。

大学阶段,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有了一定认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其中蕴藏的精神力量,感受体育健儿扬威国际赛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感受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力和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明白人生奋进之路。

(二)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贯通连接

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目标,需要以体育课程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思政元素育人功能,在实现全学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是大学体育教学中各具特点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學要求等存在明显差异,决定了二者课程思政建设既要体现差别性,又要反映联系性。

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存在差异性。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专业学生对于体育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参加的训练与比赛更多,对于顽强拼搏、勇争第一的体育精神有更直接的感受,对于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规则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更广,程度更深,感受度与接受度更强。

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存在联系性,二者都以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知识存在相似性与相通性,针对体育课程而进行的思政建设也会有很多相似性与相通性。例如,对于公共体育课程和体育专业课程而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一致的。又如,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奖牌为0,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金牌榜中国位列第一,表明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不屈精神特质。这些特质作为重要的思政元素,能够同时运用到公共体育课程和体育专业课程之中,成为体育思政育人的重要素材。

体育公共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反映二者差异性,基于课程知识而反映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有所不同,更要关注二者在育人目标、育人范式、育人过程中的相通性,实现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有效共享、深度融合,从而将体育公共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贯通连接,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最优化。

四、课程创新,绘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笔画”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课程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体育课程育人功效,需要紧紧抓好课程建设这个主体,通过建好体育课程这一主渠道,实现综合育人目标。

(一)实现课程内容创新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载体和途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思想政治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9]。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关键在课程建设,必须在课程内容创新上下功夫。

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目标为导向,重新审定、编排调整体育课程教学方案和育人计划,将体育课程与思政建设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场景上协调起来,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解决好体育课程和思政建设相脱节和“两张皮”问题,解决好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综合育人体系两个关键问题,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创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材修订、课程优化、内容更新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政元素,既要将历久弥新,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质、民族精神的内容加以提炼,又要与时俱进,将反映时代风貌、新时代特征的内容加以总结,作为思政元素嵌入体育教学中,将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课程内容,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发挥体育课程综合育人功能。同时,充分提炼体育课程中已有思政元素,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体育精神中包含的遵守规则,爱国、友爱等元素为当代学生所用,以“工笔画”般的细致擘画、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以课程内容的创新带动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显现。

(二)实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体育课程强调对体育技能的掌握,突出身体的参与,如要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功能,则需要适应体育教学特点,不断在教学方法上予以创新。体育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示范法、讲解法、激励法、比赛法等。然而,这些方法用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收效却不甚理想。例如,仅依靠比赛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优劣的依据,对于身体素质一般,虽尽力拼搏仍未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而言,这种考核方式的激励效果较差。

因此,体育课程在融入思政元素时,需要充分结合思政教育特点,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如团队协作法、场景创设法、角色互换法等一系列既适合体育课程教学,又适用思政育人的方法。例如進行竞赛项目教学时,可以设定以组为单位,将成绩优秀与一般的学生编为一组,以小组成绩作为测试成绩,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技能,又能够培养团队协作、关爱互助精神;既可以达成体育课程教学目的,又能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两者有效互动,有利于丰富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有助于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为创新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实现课程教学场景创新

场景设计是实现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方式。日常教学中的许多思政教育课堂或活动地点设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道德实践基地,以达到全身心参与,产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效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借鉴场景创新这一方法,达到健体与育心的综合目的。体育教学通常在操场和体育场馆,通过授课教师言传身教达到对体育技能的掌握,这种教学方式易使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仅有健体这个单一目的,而忽视其育心作用。创新教学场景,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某种预定场景,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在健体的同时,浸润心灵,达到育心目的。例如,山东女子学院在排球课程教学中,将中国女排征战国际赛场奋力拼搏的视频进行收集、整理、编排、剪辑,授课时一方面现场讲授排球技战术知识,一方面将编辑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特别是雅典奥运会决赛,中国女排0:2落后时绝地反击、最终逆转夺冠的镜头,让同学们在观看高水平比赛的同时,不但加深对所学技战术知识的掌握,更能从视频中感受女排精神的伟大。

通过场景设计,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既掌握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强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达到思政育人效果。通过创新场景设计,使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进入体育教学过程,更好地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五、融合联动,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百花园”

打通学段培养,建构课程创新体系仅是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建设好体育课程思政,关键要做好课程融合联动、师资融合发展、校地融合共育等方面工作。

(一)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联动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不能靠体育课程单枪匹马,也不能靠思政教育一枝独秀,而是要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联动。发挥好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后的综合育人效能,不仅需要继续挖掘提炼体育学科中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而且需要与思政课程融合联动,构建起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合作的综合育人态势。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联动,要建立常态化、固定化的课程育人协同机制。课程融合是达成综合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政课程在综合育人目标指引下,积极配合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思想认识健康、意识形态正确、价值观念科学,使体育课程始终保持正确的育人立场和导向,同时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也为思政课程提供身体强健的学习者。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引导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实现联动,需要建立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定期交流机制,提出本学科可以利用借鉴对方发展的新知识新论断,不断为对方课程建设提供丰富滋养,从而将思政课程意识形态的严肃性、统一性与体育课程运动锻炼的活泼性、开放性结合起来,将强健体魄与健康思想结合起来,让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百花园”中常结硕果。

(二)体育师资与思政师资融合发展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融合课程体系,实现综合育人目标,关键要依靠教师能力的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实施见功见效。体育教师是讲授体育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行家里手,但对于思政知识的讲授,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的境地。进一步拓宽体育教师思政知识视野,提高思政知识讲授能力、熟练教授技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发现,部分学校采取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定期备课教研、体育教研部门与思政教研部门定期协作研修等新机制,帮助体育教师快速拓展思政视野、提升思政知识储备、提高思政授课能力。建立定期备课与协调研修机制,能够促进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相互交流,重点在教材、教案、教学资源等环节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形成思政资源交流共享,双方教师共同进步的局面。通过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合作,体育课教师在讲授课程思政时可更有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社会思政建设联动育人

社会是学生的最终归宿。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更好地面对社会,走向社会,而参与体育活动是学生与社会沟通,提前感知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专设规范社会体育组织章节,允许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同时允许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10]。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仅仅驻足在校门之内、停留在课堂之上、存在于师生接触之中,是无法完全实现体育思政综合育人目标的。

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综合育人目标,必须要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与社会中的思政建设衔接联动。社会中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学生到社会中参加体育运动和训练竞赛,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接受课程思政教育,随时汲取社会中充盈的正能量。例如,教师提前了解学生赛点地域的体育人文精神、历史文化知识、红色教育资源,在带领学生训练比赛中,向学生讲授相应的思政知识,使学生在比赛训练之余,通过感知身边的思政元素,不知不觉中启迪智慧、浸润心灵。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知名运动员教练员入校园,向学生讲授争金夺银背后的感人故事,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六、体制保障,建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后勤站”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发挥综合体的育人功能,必须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一)加强制度保障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的课程。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中央和教育部密集出台相关文件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建章立制、有章可循。制度保障是体育課程思政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需要建立完整,且符合不同学段、学校特征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制度要紧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内容、主题方向、现实目标、实际要求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设计谋划制定,通过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确保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

学校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及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学校领导亲自抓、教务部门牵头抓、体育教学部门主要抓、思政等相关部门配合抓等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也要明晰各方责任,避免“一起抓,又一起不抓”的局面。学校要形成规范的包括体育在内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规范,体育教学部门要针对体育课程思政特点,落实制度,细化规范,提出具体的操作手册和标准体系,用制度保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二)加强物质财力保障

课程建设既要“智力”支持,也要必备的物质财力予以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不例外。笔者调研中发现,2020年之前,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没有在体育课程中涉及思政内容,因此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师资配备与培训、相关课程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等方面都存在短板与弱项,需要不断地给予物质支持、财力保障,加以提升完善。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已有体育课程物质财力保障的基础上,加大投入予以保证。可以在体育课程教学经费中增列课程思政专项,专门用于支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用以购置必要的软硬件器材,增加相关专家费和培训费,通过邀请专家讲座与教师对外交流等方式,加大对体育教师思政能力的培养,通过物质财力保证,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硬件上去了,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软实力”。

(三)建立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对建设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价,从而达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查漏补缺、促进体育课程思政更好发展的目的。

建立评估评价体系,需要统筹考虑体育课程教学要求和思政建设特点,针对体育课程与思政建设各自特征,以及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性,充分考虑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育人功能,建立能够动态反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各相关指标,组成评估评价系统,用以评价育人效果,同时各指标又能统摄于学校综合育人框架体系中,反映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果。评估评价指标和内容,要面向课堂、面向学生,突出育人实效,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主体、资源融合、质量保障、效果呈现等方面因素都纳入评价评估,从而保证学生既能够参与体育学习,掌握必要知识技能,又能达到品德的升华。

七、结语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新”事物,使长期“隐藏”于体育教学中的育心功能“显性”化并逐渐放大。建设好体育课程思政,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协同联动,既要在顶层设计上勾画“大写意”,又要在课程创新、资源融合上画好“工笔画”;既要建好不同课程间的“立交桥”,又要建好各学段、体育课程内部的“畅通路”;既要建好各方协调、综合育人的“百花园”,又要建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发展的“后勤站”,真正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21-12-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高〔2020〕3号[EB/OL].[2021-12-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赵富学,黄桂昇,李程示英,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体育学研究,2020(5):48-54.

高健,颜天民.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94-97.

谢亚雄. 湖南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及路径[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21.

贺超.新时代书法美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书法教育,2021(8):29-35.

贾一波.高校公体教学中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34):156-15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見[EB/OL].[2021-11-0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体发〔2020〕1号[EB/OL].[2021-11-0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责任编辑 张桂霞]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20CSZJ66)

[收稿日期]2021-11-24

[作者简介]刘芳(1981-),女,山东龙口人,山东女子学院体育教学部教授,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孙晋海(1962-),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