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22-04-21周奎华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初中语文策略

周奎华

摘要:在初中教学中,语文是极其重要的学科之一,语文教学不仅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關键词:批判性思维;初中语文;策略

随着新课改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语文教育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相比于其他学科对学生带来的影响,语文知识的内容结构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往往能够直观体现人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方式及各类思想,因此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形成发散性思维。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也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批判性思维发展,对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巧妙切入启思考

初中语文课文通常为围绕某一主题、观念展开,为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根据作品主题、学生情况等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如学习《木兰诗》这一作品时,可选择以作品主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思考。木兰的故事流传已久,学生往往对于木兰替父从军这一故事有了固有的印象,故在对作品解读过程中,往往未经思考直接将“赞扬木兰英勇”主题套用到作品解读中。教师可就这一主题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展开重塑性理解,如:“《木兰诗》的主题是否要表达木兰的英勇善战?从文中哪里看出?请结合文本展开论述。”学生从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以批判的目光审视文本,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人物是作品的灵魂,人物分析不仅包括作品内的人物,也包括作品的创作者。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将人物扁平化、刻板化的情况,如认为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在对杜甫诗歌进行解读时,均代入爱国诗人这一角色,忽略其他特征。又如《木兰诗》中,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存在固有认知,学生通过电影、绘本、口述故事等途径了解花木兰这一角色,外界塑造的英雄形象深深刻在脑海中,学习时直接带入以往经验,以固有印象对作品人物进行扁平化处理。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教师需引导学生推翻以往固有的认知,以人物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分析。在分析花木兰这一角色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品如何展现花木兰?花木兰是不是大众认知中的英雄?作品如何体现她的英勇?与其他英雄(卫青、霍去病等)相比,花木兰又有什么特点?围绕花木兰这一人物展开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本理性的分析解读,对作品人物简历有了更完善、全面的认知,其批判性思维也就得到培养、锻炼。此外,还可以从文本结构、遣词造句、语言色彩、写作顺序等作为切入。

二、巧妙设问激灵感

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初中语文阅读的目标,为达到启发学生展开批判思考的目的,课前需做好问题设计。如在学习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课前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作为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学生对该诗较为了解,对诗中表达出来的思念亲人、大陆的情感有一定体会,在课堂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朗读诗歌后,认为该首诗歌简单易懂,情感表达浅显,但未能深刻了解诗歌的艺术与其中的复杂情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与诗歌学习的情况进行预判,灵活设计问题,不拘泥于常规性诗歌赏析学习,而是以诗歌结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灵感、兴趣。教师可以课堂设问:《乡愁》分为4节,每一节十分对称,能否对结构进行重新排列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对诗歌结构进行调换,有的学生认为,诗人根据人的成长时间顺序进行创作,不能更换;有学生认为,每一节中的意向,是从邮票、船票、坟墓到海峡,意向逐步扩大,不能更改顺序;有学生认为,可以将顺序倒过来。此时,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对诗人创作的情感、诗歌构造有了自我的见解。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无法对结构进行调换,那能否删去其中一节呢?此时学生反应十分迅速,有学生认为,诗歌每一个章节环环相扣,分开后出现残缺,所以不可删除;有学生则觉得,诗歌中反复写到母亲,可删去其中一节;有学生反对,认为第一章节是怀念与母亲共处的时光,第三章节是母亲逝去后的愁苦、思念,表达情感是不同的,两个章节都缺一不可;也有学生认为,由思念生母转为思念养育诗人成长的土地是诗人情感的升华。学生在第一环节讨论后,对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思维逐步活跃,故其在第二阶段讨论中,能够不断转换思考角度,对文本展开批判性认知。教师趁热打铁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换一个角度思考,能不能为诗歌增加一节呢?有学生认为,可以增加对父亲的怀念;有学生反对,认为对母亲的怀念已经足够表明诗人的思念之情;有学生认为,诗歌遵循时间脉络,意象由小到大,无法再进行扩大或缩小;也有学生认为,可增加诗人对未来的想象,对情感进行升华。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逐层展开思考,批判思维得到锻炼。

三、深入对话引深思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深入解读文本,展开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作为思维引导者,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同学、名家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发表见解。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作品时,设计如下教学环节:(1)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疏通文章段落大意,由学生对章节段落进行阐释,教师加以补充,学生对文章有了大体了解;(2)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讨论主题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并在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3)教师展示事先搜集的名家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点评,与学生共同对“名家眼中的孔乙己”进行赏评;(4)以“我看孔乙己”为主题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孔乙己这一复杂的人物,使学生开拓思维展开分析,以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最后通过创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一步步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使学生逐步养成批判思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首先要提高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程度,并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主学习,积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张照文.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理导航(上旬),2021(07):2-3.

[2]石平英.初中语文构建有效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24):129-130.

[3]张仰军.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23):31-32.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初中语文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