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能力的策略与实践探析
2022-04-21周巧艳 杜健 赵加宏
周巧艳 杜健 赵加宏
【摘要】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成为了现阶段教师教学的重点任务。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基础阶段,在此阶段培养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管理思维,有助于增强小学生自主的意识,从而提升小学生独立、自强等优秀的品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能力,提出了几个观点,为教师日常教学提供理论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能力;策略
目前,新课改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思维。为了适应现阶段教育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导学生文化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为此,基于自主管理班级能力的培养,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科学选举班干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意识
班干部是学生的代表,是辅助教师管理班级的学生,对班级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能力的前提下,则需要培养学生相关的意识,才能够达成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科学的选举班干部,利用班干部的榜样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毛遂自荐、学生选举的方式,构建出班干部的队伍。毛遂自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勇气与胆量,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同时让班级内的学生更全面的认知。在毛遂自荐后,学生将会对自荐的学生进行基础的评判,基于此再进行提问,问询其对管理班级的内容等,从而对其进行最终评价。通过此方式选举出来的学生,首先能够获得其他学生的信任,其次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对班级进行辅助管理,使班级更为和谐的发展。教师在学生选举班干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以避免出现选举问题,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科学选举班干部对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极为重要,是教师需要重点发展的管理方式。
二、构建多元化班会,丰富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方法
班会是班级中每周都需要进行会议,是对班级内一周事情的总结,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性的影响。不同的班会内容对学生的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而基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能力而言,教师可以教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凝聚力,提高班级的团结力。为此,教师可以根据丰富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方法,开展相关班会,拓展学生管理班级的思维。
例如:在班会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阐述管理班级的想法,再对学生进行完善与引导,以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
学生:“我认为,可以在教室中增加一个图书角落,在自习课上阅读。”
教师:“很棒的想法,可以让每位同学携带喜爱的书籍补全图书角,也可以组织阅读小组对图书角进行清洁。”
学生:“我认为,可以在教室中张贴优秀的作文,让每一名同学欣赏,激励学生作文课程的有效学习。”
教师:“这个想法真不错,除了张贴优秀的作文,还可以张贴同学们的字体。”
通过以上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建设班级与管理班级,同时使学生的管理思维更加成熟,使學生的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长此以往,教师将会逐渐淡化,而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拓展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班级荣辱感
班级荣辱感是塑造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能力的基础,是学生在学习时期需要发展的一种意识。但是,过度的荣辱感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增强学生班级荣辱感的过程中,需要立足学生的个性与品德,适当地开展课外活动,将学生的班级荣辱感调节在合理的位置上。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团体的课外活动,如拔河、接力赛跑等运动活动,也可以为学生开展踏青、宣传法治等综合性的活动。在拔河的运动中,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主义的力量,激发学生班级的荣辱感,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加学生的运动量,使学生更为健康地成长。在宣传法治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担任宣传的小使者,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逐步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在多样的课外活动中,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班级主体意识,可以有效发展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可以有效发展学生个人的能力。因此,适量的课外活动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准确选择。
自主管理班级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培养,是促进学生从个人主义转化为集体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奠定基础的时期,若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其心智的成熟,为其后续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所以,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极为重要,不仅影响着小学生现阶段的发展,也影响着小学生每一个成长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翟秀娟.实行人本化管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浅析班主任管理中的德育[J].内蒙古教育,2019(09):122-123.
[2]陆亚平.浅议基于民主型班级建设理念下的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科研,2018(09):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