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到一,回到原点

2022-04-21潘双林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课程教育

摘要:一节让幼儿自主摘下树上灯笼的户外游戏课,让我们看到了当下基础教育的诸多问题,也让我们理解了教育、课程和教学的应有样态。我们应该回到原点,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生长,在生活中创生课程,在解决问题中求知,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会生活的人。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回到原点;教育;课程;教学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所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展示活动,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一节户外游戏课。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让他们配合去摘下挂在树上的红灯笼,提供的工具有梯子、油桶、小方桌、小方凳、防滑垫。灯笼的高度大概有3米,虽然学生都戴上了头盔和护垫,但我从头到尾一直担心,生怕哪个学生稍有闪失摔下来。就在我的提心吊胆中,学生开始了攀登,有的直接站在油桶上伸手去摘,有的搭起了梯子往上爬,结果都没摘到。此时,教师让大家停下来讨论,想想怎么才能借助提供的工具爬到高处。于是,第二次攀登行动开始了:有的把梯子架在油桶上,再爬到油桶上的小凳子上;有的把梯子架在小方桌上,再让个子高的男生爬上去……尽管速度有快有慢,也费了不少气力,但三组学生最终都摘下了红灯笼,赢得了教师的小红花。

这节课看得我胆战心惊,也让我感慨良多。我的脑中生成了一个词:从三到一。老子的《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三阳开泰、三生有幸、连中三元……崇尚“三”,其实就是崇尚“多”。但是,在教育的场域里,崇尚“多”未必是好事。比加,在课程设置上,多则可能滥;在内容安排上,多则可能不透;在作业布置上,多则可能无效……在应试体制下,因为崇尚多,我们走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诗人纪伯伦说,很多时候我们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真的有必要"从三到一",停下匆匆脚步,回到出发的原点。

一、回到教育的原点,"把孩子养在花园里"

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被誉为"幼儿园之父"。1837年,他在德国布兰肯堡创办了一个"保姆养成所"。为了让保姆们有实习的场所和对象,他集合了村里40名6岁以下的幼儿,成立了一所"游戏与作业教育所"。1840年5月的一天,福禄贝尔在村里的山丘上散步。站在山顶向下俯瞰,看到金色的夕阳和树木上油油的新绿,他突然大叫:"有了"就把它叫作儿童的花园吧"在这个花园里,幼儿不会受到压抑,他们可以得到自由的成长,而保姆就是施肥的园丁。"①从此以后,福禄贝尔把他的幼教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德语为kindergarten,意即"把孩子养在花园里"让孩子像花朵一样自由生长"。这是多么诗意的构想,多么美妙的画卷!

其实,非但学前教育应该如此,所有学段的教育都应该如此——拥抱自然,自由成长,学会生活。人生,人生,人是离不开生活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给学生生活的经验,使之学会生活。杜威说"教育即生活"②,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③,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④,都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果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埋在题海里,那就成了"儿童集中营"了。为什么现在学校里的不少学生面如土色、毫无生气,厌学甚至厌世?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脱离了生活,把学科知识孤悬于生活知识之外,把学习生活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这种破坏学习生态的行为,短期内会取得一些效果。长此以往,必将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活的热情。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多重体验一定有利于大脑作为一个系统的发展和对环境的整体应答。这也是对滑雪冠军谷爱凌为何各方面都如此优秀的科学解答。所以,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福斯特说:"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是孩子们的必修课。"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莱文更是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绝对不是做题、考试、上大学、找好工作,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目的是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

二、回到课程的原点,在生活中创生课程

这节课也让我无意中走进了一场关于课程的寻根之旅,见到了课程的原初样态,也更好地理解了课程。

课程(cu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ere)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本义是指马拉车所需遵循的道路。可见,课程的本义应该是指"学习的进程"⑤。根据这个溯源,"课程"至少有四个层面的哲学规定性:课程源于生活;学习是一个过程;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是自主学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欣赏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观:"一切学习来自经验。"⑥人们从经验中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思维的开始阶段是经验,思维的结果归结于知识。故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在生活中创生课程,用鲜活的生活带动鲜活的生命成长﹔至少要将学科课程和丰富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再造知识产生的过程

当下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课程窄化为学科知识,而学科知识大多是按照学科发展的逻辑加以组织的,背离了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产生的情境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虽然也可以获得知识,却很难形成解决非良构问题的学科素养。要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必须將课程生活化、知识情境化、学习经验化,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把教材知识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之前的经验﹔依照学生经验生长的实际情况,还原为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并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未来的经验之间架设桥梁。因此,当下我们最需要的是学会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科知识。要让知识回到生活,由间接经验回到原始经验﹔要将课程放在过程的框架中,探索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

这中间,最重要的理念和行动是"翻转"。正如美国学者韦恩·霍姆斯所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不仅要翻转课堂,更要翻转课程,更新学科门类和内容,建构意义学习方式,在知识专长和学以致用间保持恰当的平衡。①

三、回到教学的原点,在解决问题中求知

在这样一个教学的现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了经验——思维与知识。取下树上的红灯笼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梯子、油桶、方桌、凳子可以组合,由低处向高处逐步攀登,高个子男生有身高、体力优势,团结协作就是力量……这些可能是学生得到的经验。这里,教学不再是传统的"讲授知识——反复记忆"讲授原理——举例分析"讲授例题——跟进训练"等形态,而是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出发,回到知识产生的现场,在现场活动中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是基于真实问题、真实情境的知识,是与真实生活发生有机联系的知识,必将是较为"结实"的知识、能够迁移运用的知识。做中学、项目化学习、任务学习、意义学习,这是课程实施的最好形态,也是从"做题"到"做事",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的新的课堂形态。

最为有价值的是,这是一种结构化生长的学习形态:在第一次摘灯笼的过程中,学生遭遇了学习的困境﹔在相互讨论和合作中,大家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了第二次摘灯笼的成功。整个过程是基于真实任务、真实困境、真实思维、真实生长的,因而,是有意义的——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任务、情境、活动。杜威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灼伤。"②当学生的已有经验遭遇困境,产生内生冲突时,自主探究的欲望被打开,合作学习的意愿在增强,知识和生活发生了实质性的关联——知识既扩展到自我,也扩展到世界。学生的学习心向和效果必然是前所未有的,其生长也是必然的。

总之,我们教学应当有敏锐的"真实问题"意识,发现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应当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情境,使其活动朝着生长的方向前进﹔应当放手再放手,退后再退后,教学不如让学,让学不如自学,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过程,获得意义。

想起鲁迅先生的话:放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潘双林,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