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育的几点认识

2022-04-21叶子帆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审美教育美育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存在过度功利化、单一学科化、纯粹技巧化的误区。实际上,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需要完成审美教育、情操教育、理想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任务。义务教育阶段美育的基本原则在于:构建大美育体系,挖掘地方性美育资源,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开展情境化美育活动。

关键词:义务教育;美育;审美教育;情操教育;理想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凸显美育的育人功能,完善美育的系统设计,拓展美育的实施路径,旨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全过程培养的教育体系。本文拟就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育谈几点认识。

一、义务教育阶段美育的三个误区

《意见》印发以来,各地学校把美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强化育人目标、壮大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建立评价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偏差。

(一)过度功利化

有一些学校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美育,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没有开齐开足,把学校美育视同艺术特长生培养。也有一些学校把艺术教育过程等同于复习迎考过程,进行大量机械化、应试式、突击性的训练;把美育异化为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这种"唯分数论,的做法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美育素养的全面培育。《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要求,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评价。只有把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全面纳人学校美育的评价体系,把学生接受美育情况全面纳人学生成长和中考升学的评价体系,才能解决美育功利化问题。

(二)单一学科化

部分学校把美育等同于单一的学科课程,认为只要开齐开足音乐课程、美术课程、书法课程等艺术课程,就能实现学校美育目标。"艺术教育对青少年美感的形成、人格的陶冶、情感的丰富、创造力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毫无疑问是学校美育的主阵地。然而,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物理等课程也不乏美育元素、美育素材、美育资源,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渠道。美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美育任务也不能仅靠某一门学科课程来完成。美育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教学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全过程。

(三)纯粹技巧化

有些教师认为,艺术体现为把字写漂亮、把画绘逼真、把歌唱动听、把乐器奏流畅:艺术教育就是教授书法技巧、绘画技法、唱歌技术、演奏技艺。也有教师认为这样的艺术教育就是美育。这不仅是对艺术课程、艺术教育的性质、理念理解的偏差,也是对学校美育功能、目标和任务的误解。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且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学,它需要体现美育功能、达成美育任务。在教授技巧、技法、技术、技艺、方法、策略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还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以美铸魂的目标。

二、义务教育阶段美育的根本任务

国办发〔2015)71號文件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这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教育任务。

(一)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即通过学校美育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力、深刻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认识美、发现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内容充实、充满快乐,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协调发展。例如,在美术课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并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参与各种造型活动,通过对不同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实践,发展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造型表现力,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

(二)情操教育

情操教育包括审美情操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理智情操教育。通过学校美育,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主动创造美的热情。通过学校美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明辨是非善恶,主动适应环境、遵守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作为的责任感。通过学校美育,激发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的愿望,提升学生探求未知、探求规律的动力,帮助学生养成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持续奋斗的健康人格。例如,在语文课程"欣赏文学作品"板块,要求学生在领悟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读《桃花源记》,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出师表》,接受诸葛亮知恩图报、鞠躬尽瘁美好品质的熏陶。

(三)理想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美育要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引导学生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例如,音乐课程把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以及反映近现代、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音乐作品赞美和歌颂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赏鉴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强化他们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义务教育阶段美育的基本原则

《意见》指出,学校美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美育要加强整体规划,制订行动方案;要瞄准根本任务,探索有效路径;要面向所有学生,坚持基本原则。

(一)构建大美育体系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义务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目标,从以下方面构建大美育体系。

一是在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学科以及校本美育课程教学中实施美育。

二是在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

三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綜合实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选修课程教学中渗透美育。

四是在学校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校园艺术节、艺术周,校外研学活动、家校共育活动中渗透美育。

(二)挖掘地方性美育资源

地方文化是学校美育的宝贵资源,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和运用艺术美、文化美、科学美、自然美、心灵美、秩序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在回应乡愁中坚定文化自信。例如,在梅兰芳的故乡——泰州,京剧艺术走进中小学课堂有深厚的文化基础。除了将教育部确定的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外,学校可以把课本里的历史故事、革命故事以及泰州地方故事编排成京剧,在音乐课上学习"唱",在语文课上学习"念",在体育课上学习"做"打",在美术课上学画脸谱、设计服饰,并成立学校京剧艺术团,组织校内、校际京剧会演。

《意见》要求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发展特色美育课程,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以江苏为例,南京的云锦、灯彩、面塑,苏州的昆曲、刺绣、苏扇、木刻年画,无锡的锡剧、马灯舞,常州的调率牛、捻纸,镇江的蛋壳雕画、泥叫叫,扬州的扬剧、评话、剪纸,南通的蓝印花布、风筝,泰州的虎头鞋、根雕,徐州的武术、香包,准安的准剧、草编,盐城的柳编、糖画,连云港的琴书、拓片,宿迁的泗州戏、渔鼓等"非遗,文化,都是进校园的地方性特色美育资源。

(三)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

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要求教学超越简单地呈现事实性知识,同时要求测评超越让学生简单地回忆和识别事实性知识。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有效工具之一是目标分类法,它包含知识维度(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和认知过程(记忆/回忆、理解、分析、评价、创造)两个维度。目标分类法是逐层递进的,这给教学、学习和评估提供了逐级增加挑战难度的原则。

学校美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艺术学科、非艺术学科、专题课程、校内外活动等都对美育有所贡献。因此,学校要在大美育课程的框架下,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作出系统设计和安排。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依赖于已有认知,学校美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了解学生所处的认知水平,并据此开展教学、组织活动。

(四)开展情境化美育活动

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学习取得的效果最好。学校美育需要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活动、基于协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要根据现实问题制订表现目标,设计教学项目;使用"脚手架,支持项目学习,与知识更丰富的其他人一起开展协作活动;通过探究、反馈、分享等方式促进学习迁移,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用。

例如,道德与法治教材指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材通过"文字阐释,"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方式呈现法律条文、名家名言、革命故事。教学围绕诚信的意义、内涵和表现,并设置"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作出判断,作出选择,通过在诚信相关知识与身边真实案例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加深对诚信意义、内涵和表现的认识。

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是新时代的要求,需要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协同发力,需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有机整合,通过顶层设计和改革深化,把引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作为学校美育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第六版)[M]"何一希,钱冬梅,古海波,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蒋小平,罗晶晶,张琴美,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3]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第2版)[M].徐晓东,杨刚,阮高峰,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叶子帆,江苏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审美教育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美育教师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