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评价探讨
——以某本科应用型大学为例

2022-04-20曾凡琮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作量学时青年教师

□曾凡琮

如今,高校青年教师的两个重要角色是教育者和科研者,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最主要的职能,教学和科研往往是辩证统一而又相互矛盾的。自从“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得到教育界广泛认同以来,教育界普遍认识到教育-科研是一体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是工作的两个方面。同时,国内学者也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1]。然而,近年来随着教育和科研关系研究的深化以及考核机制的盛行,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高校青年教师“软教学硬科研”的评价机制造就了教学和科研不平等地位的凸显,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没科研无职称”的巨大压力。而由于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青年教师很难两者兼得且全身心投入[2]。为解除高校青年教师在处理教学和科研工作时面临的矛盾和冲突,深入理解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应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关系开展调研,提出教学-科研关系处理策略,增进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

一、面向H大学的教学-科研关系调研

考核评价是高校教师教育和科研的指挥棒,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基于国内某本科应用型大学(以下简称:H大学)的教师岗位分类考核制度,笔者编制了具体包括教学-科研角色工作量、青年教师心理与行为、角色冲突处理方法等一系列教学-科研关系评价表,部分内容见表1所示。

笔者通过网络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H大学63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研。在所调研的样本中,男性青年教师35名,女性青年教师28名,男女比例基本持平。30岁以内青年教师12名,31~35岁青年教师26名,35~40岁青年教师25名。样本学历基本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硕士学历为辅,高学历青年教师具备较好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在高校教龄方面,教龄2年以内青年教师16人,2年~5年青年教师27名,5年以上青年教师20名。在职称方面,助教15人,讲师35人,副教授及以上13人。在岗位分类方面,教学为主型教师2名,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43名,科研为主型教师18名。利用统计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一是青年教师普遍认为教学-科研无法完全平衡,存在角色转换和冲突的尖锐矛盾;二是过重的教学工作量挤占了科研时间;三是严苛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职称晋升是教学和科研压力的主要来源;四是教学-科研相辅相成,与角色工作量、成果产出比以及评价导向正相关。

表1 教学-科研关系评价表(部分)

二、教学-科研关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一般借助于考核评价机制来提高考察教师的工作成果,以此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然而,目前教学-科研“两手抓”的评价机制并没有完全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对于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关系以及评价青年教师的投入产出比存在定位不准确、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高校在处理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角色问题时的评估体系不健全,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办学特点,从而影响到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2]。

教学为主型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为主要工作,影响到科研的投入和产出。H大学对职称晋升教学工作量的规定为:教学为主型专业课教授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8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60学时),基础课、公共课教授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34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60学时)。教学科研并重型教授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0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20学时)。教学型专业课副教授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8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60学时),基础课、公共课副教授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34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60学时)。教学科研并重型副教授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0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20学时)。

除了完成额定的教学工作量以外,科研为主型青年教师科研考核负荷较大。由于高校对青年教师有着过高的科研要求,从而弱化了其教学能力和教学量,使得青年教师在处理教学-科研的关系中严重失衡,很多情况下只能为了科研把教学“放一放”。H大学对职称晋升科研工作量的规定为:教学科研并重型教授需要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以上或被国外权威期刊收录学术论文5篇以上。科研为主型教授需要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以上或被国外权威期刊收录学术论文6篇以上。教学科研并重型副教授需要主持完成厅(局)级科研项目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或被国外权威期刊收录学术论文3篇以上。科研型副教授需要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以上或被国外权威期刊收录学术论文4篇以上。

此外,教学和科研紧密不可分,但属于性能不同的工作,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的条件和能力上存在差别,高校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岗位的工作期待往往超出了教师自身的能力范围,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两种角色的转换中更加困难,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统一关系和全身心投入中失衡,从而引发冲突以及在工作中带入消极情绪。

三、教学-科研关系处理策略

(一)弹性分阶级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高校应针对不同青年教师的特点,实行弹性分阶级考核评价机制:对入职4年内的教师主要进行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分专业分课程适当考核教学工作量,让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课题中,提高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热情高、水平高的青年教师,重点对其教学工作进行考核,适当考核科研工作量,发挥其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对于教学和科研能够兼备的青年教师,高校应该重点为其创造科研环境,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教师也能为高校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拔尖人才。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合理、弹性的分阶级考核评价机制有助于减轻高校青年教师的考核压力和提高工作主观能动性,能够使高校充分了解各青年教师的专长和特点,对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科研成果产出以及教师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当积极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问题,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广泛听取青年教师的诉求和建议,深入调查教学的工作量,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改善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此外,多组织开展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活动,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的专业背景、科研现状以及科研思路,并努力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高校在兼顾教师工作和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

(三)青年教师的自我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精英,更是高校教师中的主力军。既要具备扎实教学基本功,又要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同时也是研究的参与者。因此,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青年教师必须结合和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业务水平和能力,努力掌握先进的学科热点与前沿知识,积极参加国内外关于教学和科研的教育活动,与其他专家和学者时刻保持沟通交流,从根本上实现自我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教学-科研的矛盾问题,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和谐统一[3]。

四、结语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项重要职责,教学与科研是独立的工作,又是相互融合的,用科学的方式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和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H大学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关系评价进行了网络和实地调研,并对采样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指出,目前教学-科研“两手抓”的评价机制并没有完全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国内高校教学-科研的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策略和办法,指出建立弹性分阶级考核评价机制、青年教师自我提升以及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激励教师持续成长以及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工作量学时青年教师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嵌入式系统软件工作量多源线性估算方法仿真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思科发布云计算市场发展报告
网上互动教学工作量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