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4-20侯玉芳
○ 文/侯玉芳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而人口年龄结构是描述人口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乌兰察布市人口老龄化步伐明显加快,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面对银发浪潮的来袭,我们只有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持续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一、乌兰察布市老龄人口变动特点
(一)老龄人口总量快速增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乌兰察布市老龄人口增长较快,在常住人口中(下同),0-14岁人口为188519人,占11.05%,15-64岁人口为1162643人,占68.14%;65岁 及 以 上 人 口 为355166人,占20.81%;与2010年比较,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27889人,比重提高了10.2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4.57%;而0-14岁、15-64岁年龄段人口均呈现下降趋势。
图1 2010-2020年乌兰察布市分年龄段人口总量及变动情况
(二)老龄化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分地区看,11个旗县市区中,卓资县老龄化程度最高,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8.5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70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最快;集宁区老龄化程度最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2.34%;其他9个旗县市区中除四子王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为19.21%,其他地区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超老龄化形势严峻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的判定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00%,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比例达到14.00%,即进入深度老龄化;比例达到20.00%,则进入超老龄化。目前,乌兰察布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0.81%,已进入超老龄化,趋势严峻。
二、乌兰察布市老龄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出生率和死亡率。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老年人口比重小,人口结构年轻化;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老龄化。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医疗卫生水平不发达,人口处于高生育、高死亡的阶段,从人口结构上看,属于年轻化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使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这是人口长期发展的必然规律。乌兰察布市人口老龄化除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外,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低生育率加快老龄化速度
人口老龄化是几代人更迭的结果,乌兰察布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低龄人口数量的减少,而低龄人口数量的减少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1.国家政策因素。自8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而乌兰察布市是生育政策贯彻较为严格的地区之一。受到政策的影响,乌兰察布市人口出生率逐年递减,新生儿减少,使得年轻人的数量减少,相对地增加了老年人口比重。
2.社会保障制度及家庭因素。生育不仅是计生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育孩子的成本也不断增加,但是国家或地方对教育、住房、医疗等相关配套制度尚不完善,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多生。
(二)地理位置优越,加快迁移流动速度
乌兰察布市是蒙晋冀的交汇地区,是内蒙古东进西出、北开南联的“桥头堡”,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人口流动的方向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乌兰察布市交通条件便利,使人口向呼包鄂及周边经济较好地区流动。另外内蒙古退耕还林办法实施以及耕作方式的转变,形成的剩余劳动力,也向其他地区流出。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十四五”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时期,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全局和百姓福祉,需更加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积极推行生育政策,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一是鼓励引导适龄人员响应国家号召。在保证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给予适当的物质、资金补贴,鼓励适龄人员积极生育。二是完善教育机构的配套建设。要找到家庭在生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困难,完善医疗、社保和产假等方面合法权益,从制度、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打消生育顾虑,提高女性生育意愿,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二)完善养老服务模式,全面保障老年人权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的养老需求,提供不同的养老模式,整体提升养老水平。切实实现国家制定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使“涉老”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保障老年人权益不受侵害,持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立人口监测机制
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改善经济环境,创造就业岗位。二要制定各种惠民政策,留住人才并吸引其他地区人才,有效促进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人口外流的状况。三要定期开展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人口素质,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通过加强人口变动情况的监测,把控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使经济发展模式与人口结构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