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标准编制助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2022-04-20张涛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碳碳达峰园区

文|张涛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对推进“双碳”工作的规范、导向和提升作用,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城乡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工作部署,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以下简称“全国智标委”)组织立项了《零碳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低碳园区数字化技术应用》两项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绿色经济技术的领导者,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事实证明,只有让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才能适应自然规律。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则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2020年,中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宣布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双碳”作为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已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和基本国策。

“双碳”系列标准的编制紧紧围绕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工作目标,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工作部署,实现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缓解,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到2035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聚焦能源转型问题,更应充分认识到这是经济社会发生系统性变革的必然路径,更需要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转变,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供给侧优化、消费侧节能增效、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和公民碳中和行动等有效途径。以数字技术推动能源供给减碳,可以有效推动产业需求减碳——数字技术以数据要素为基础,数据流通利用可以加快一二三产的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形成生产、流通、消费“三位一体”的共享经济生态链,拓展数字新空间,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一方面,数字化的蓬勃创新为“双碳”战略赋予了极大的动能,传统产业包括工业、能源、交通等,通过开展数字技术创新以改变低效率、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已成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最有效方式,并有助于加强数字技术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绿色发展的信息共享,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硬件和软件基础。另一方面,低碳绿色发展作为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将为数字创新方向和发展模式等提供重要指引。例如,相关数字化企业可探索如何与工业企业开展绿色数字合作与创新,制定针对性的绿色低碳转型生产方案,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可探索如何推动区域碳减排的监测与评估等。

目前,对于数字技术驱动低碳转型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环节,例如在社区、园区场景,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建筑、社区及园区的碳排放监测能力,提升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建筑、社区及园区的绿色、节能和环保,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目标。为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社区、园区场景节能减碳的作用,3月25日,《零碳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低碳园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编制启动会暨第一次研讨会,由全国智标委组织相关单位在线上举行。

猜你喜欢

双碳碳达峰园区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