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育人视角下的高校“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2022-04-20陈克正官杰李菲菲李端英肖东楚晓东毛常明

关键词:联赛身体素质运动

○ 陈克正,官杰,李菲菲,李端英,肖东,楚晓东,毛常明*

(1.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2.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一、高校体育工作形势要求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普遍建立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著增强育人成效,明显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由此可见,大学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明确。

大学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人才保障及智力支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2021年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初中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上升最为明显,大学生则整体下滑[1]。截至2020年,我国三成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2]。大学生身体素质弱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体育教育作为落实新时代教育工作方针的强基工程,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

大学生身体素质弱化的原因,可追溯到高考对青少年评价的影响。高考这支指挥棒主要对学生文化课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价,而对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的检验流于形式,这就导致高中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当前大学体育课的普遍现象是,很多学生不能熟练掌握1~2门体育运动技能,其身体素质、运动习惯、体育知识、体育品德等体育素养都亟待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后天体育锻炼的影响,而后天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占主导。为此,高校体育教学应积极探索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多种形式和途径,着力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单一封闭,往往仅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而第二课堂开设不规范甚至缺乏开设,体育课程目标不明确,加之新型体育教学方式得不到有效运用等,这导致了大学生运动技能弱化以及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现象。面对以上弊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亟待改革,需要探索适合大学生增强体质的有效路径。

学校体育工作不能仅仅拘泥于单一形式的教学方式,需要深入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多元化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丰富学校体育工作样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的优势及作用。只有这样才可以扭转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同时可以不断地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体育素养水平。因此,本文基于体育素养理论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体育育人视角下的“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建设健康校园提供参考。

二、“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为依据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身体素养和体育素养提出的。最早从学术层面提出身体素养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Whitehead。Whitehead 将体育素养定义为:个体在一生中保持适当水平身体活动所需的动机、信心、身体活动能力、理解力和知识,其中联结性和延续性是体育素养的突出特点[3]。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张承云提出“体育素养”的议题后,众多学者对体育素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体育素养作为一个综合的概念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并被逐步认定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2016 年,我国发布《关于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学生体育素养,标志着体育素养从理论步入实践。赵富学等较早关注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和框架急需更新,应更加符合体育课程改革和满足学生体育诉求[4]。朱亚成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5]。目前关于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尚缺乏实践研究[6]。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Whitehead的体育素养哲学为基础,依据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这两大哲学流派的“具身性”特点,将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归结为大学生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情感六方面内容的培养。

运动技能:以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作为载体,使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比如学会1~2项运动技术,可参与相关的运动训练与体育竞赛。大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能够促进个体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在集体活动或者比赛参与中通过技能的展现可提高获得感。

运动习惯:引导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在生活中形成稳定性的、持久性的体育运动行为方式,乃至学生在脱离学校教育后依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健康知识:向大学生传授基本的健康和保健知识,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大学生了解体育促进身体机能的作用,了解运动项目的常见运动损伤与防治,懂得体育运动的安全防护等,这些知识在大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的过程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健康行为:引导大学生学习基本的健康技能,学会伤病的防治方法,关注青春期心理与生理卫生健康,明确健康的责任和不良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养成科学锻炼、科学健身、平衡营养饮食的健康生活行为,制订个人健康发展规划,提高改善健康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

体育品德:在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其遵守规则、团结互助、勇于进取、不怕挫折的优良品质,帮助其以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倡导健康公德和文明行为。

体育情感:情感在个体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参与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更能触及参与者的精神需求。大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美好的身体体验,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拼搏精神、比赛友谊等情感体验,这些体育情感是大学生社会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核心素养是集身体、知觉、环境于一体的动态统一体。体育核心素养中所包含的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情感等要素在理论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践过程中又具有各自的本征。体育品德、体育情感更多的是反映个体的内在因素,能够激发参与运动的内生动力,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体育技能、健康行为更多的是反映个体的外在因素,是其他维度素养的基础和保障,没有这两者,个体的健康也就无法实现。健康知识、运动习惯是推动运动能力提升和健康行为促进的不可或缺要素。体育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动态的体育核心素养统一体,助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二)构建“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学方法更多采用的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练,这对于动作技术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来说效果较为显著,但是大学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动作技术及运动技能的掌握,还应该注重大学生体育知识、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的培养。因此,应该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体育综合改革,以达到提高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的。笔者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理论,根据青岛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国内高校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实践,提出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实践教学及体育联赛(简称“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融合了体育实践课程以及体育联赛。此教学模式可以较为全面地影响大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体育认知、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素质)、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养成锻炼习惯、促进身心和谐、提高适应能力)、体育品德(塑造体育品格、传承体育精神、涵育体育道德)、体育情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的掌握及其运动习惯、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和体育情感的养成。“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各组成部分都具育人育体特点和功能,各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始终处于闭合性的动态平衡状态,助推大学生健康成长(见图1)。

图1 “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三、“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体育课堂教学平台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平台可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体育课堂教学平台包括体育导论课及体育专项课教学。体育导论课设在本科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主要包括体育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各类体育项目的体验。大学生通过对体育起源与发展、体育锻炼与健康、体育赛事与文化、体育精神与人生等几个专题的学习,进一步感受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学习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及差别等。

体育专项课开设在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大学生根据各自兴趣选择运动项目并进行深度学习。体育专项课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项目分级进行,最终实现大学生从认识体育到接受体育和拥抱体育的教学目标。体育专项课堂教学每学期均有36学时,每周2学时,体育俱乐部课堂教学每学期有72学时,每周4学时,教学内容严格按照各专项课教学大纲执行。通过体育专项课程既可培育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1~2项运动技能,提升跑、跳、屈、伸等技能水平),又可培育学生的体育情感(通过分组式专项游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体育课堂教学平台聚焦“教会”的目标,通过体育课程设置与运行方式、体育课程考核与成绩运用,把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深化了体育课堂教学育人的意义。

(二)体育实践教学平台

体育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健康跑”和“四项身体素质锻炼”两部分课程项目。“健康跑”主要是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中耐力素质的锻炼和提升,“四项身体素质锻炼”主要是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中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的锻炼和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为其体育专项课程学习和参与联赛奠定了良好的身体基础。

“健康跑”体育实践课程项目需要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学生按照规定的跑步次数和里程,达到相应的配速,方能获得这项体育实践学分。“四项身体素质锻炼”体育实践课程在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选择的基础上分类实施。男生四项身体素质锻炼主要包括速度素质锻炼(50米跑)、柔韧素质锻炼(坐位体前屈)、力量素质锻炼(男生引体向上)、耐力素质锻炼(1000米跑);女生四项身体素质锻炼主要包括速度素质锻炼(50米跑)、柔韧性素质锻炼(坐位体前屈)、力量素质锻炼(仰卧起坐)、耐力素质锻炼(800米跑)。“四项身体素质锻炼”均在课下完成,评价结果占大学体育课程总成绩的40%。同时,为了不断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每年针对四项基本素质开展群众性接力项目。

“四项身体素质锻炼”实践课程项目是在没有利用任何设备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练习,无法获得数据信息。“健康跑”体育实践课程项目使用“健康跑”APP软件进行,可获得精确有效的数据信息。体育实践平台使运动作为一种习惯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大学生跑的能力得到提升,耐力素质、心肺功能等也会有所提高。总体而言,实践教学平台嵌入教学体系和第二课堂范畴,可为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新路径。

(三)体育联赛平台

体育联赛平台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由多个高水平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组成。体育教师负责高水平俱乐部教学,俱乐部成员接受专项体育训练,裁判员接受学习培训,为体育联赛提供技术及裁判支持。体育社团负责各联赛的组织运行,各类体育联赛全年覆盖,实现月月有联赛、周周有比赛、人人均参赛。

借助体育联赛平台来培育学生体育技能,可使大学生的各专项技术技能都得到提高,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其心理健康以及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等,进而培育其体育情感,使大学生在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拼搏精神、比赛友谊、比赛获得感等方面得到体验与升华。

体育联赛平台聚焦“常赛”的目标,通过班级联赛、年级联赛、各学院联赛、参加校外比赛等体育形式,实现联赛统筹,为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孕育了新生态,拓展了新格局。

(四)三平台相互支撑

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既各有重点、各有特色、独立运行,又高度关联、密切协同、相互补充,形成协同共生融合的有机整体和生动格局。以“新理念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堂是内核和关键,从横向维度全面展开,聚焦“教会”目标达成;以“我运动我快乐”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实践为拓展和支撑,从纵向维度上条块兼容,聚焦“勤练”目标达成;以“多元化全员性”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联赛为延伸和保障,从横纵交叉上全域覆盖,聚焦“常赛”目标达成。学生通过学习体育文化与精神产生运动内生动力,通过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通过参加体育比赛锻炼意志品质和增强身心素质,从而实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这对于进一步落实体育育人目标,培育更多影响深远、学生参与度高、育人效果好的体育品牌,对于进一步引导广大体育教师投身于体育教学、引导广大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教学也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的具体实践,为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路径支撑和实践依据。

四、“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效测评

以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2018级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跟踪测试法(测试内容为身高、体重、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50米跑)、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证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2019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两个学期测得的四项素质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等方法对“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取得的实效进行测评。

在“健康跑”实践课堂效果测评中,选择2018级两学期都达标的736名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二学期学生“健康跑”的平均单次里程均值为2.32千米/次,平均时速均值为8.54千米/小时,第三学期学生“健康跑”的平均单次里程均值为2.41千米/次,平均时速均值为8.91千米/小时,两者均有增加的趋势。说明在经过1年的“健康跑”实践教学后,学生跑的平均距离变长,同时平均速度也得到提高,无论是在“健康跑”的量上还是速度上都有所提升。

2018级学生2018年、2019年“四项身体素质锻炼”成绩(简称四项成绩)指标对比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2018级学生通过一年的体育学习和实践,相对于第一学期末的测试成绩,女生50米、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男生坐位体前屈、男生引体向上等项目的测试成绩均显著提高。女生仰卧起坐测试成绩有所下降,男生50米和女生坐位体前屈两项目虽然在测试成绩上差异并不显著,但平均成绩有所提高且及格率也提高了4个百分点。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无论是在平均成绩还是及格率上,提高幅度远远大于其他测试项目,这与体育实践课程中的“健康跑”项目密不可分。大学生通过“健康跑”,有效提升了自身体能。体能是人体运动能力的构成因素,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表现紧密联系,良好的体能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完成耐力性项目测试。2018级男生的1000米和女生的800米成绩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且在四项素质成绩中提高幅度最大,这是对“健康跑”能有效提升大学生耐力素质的最好验证,也是“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育人模式有效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最好验证。

表1 大学生四项成绩指标对比情况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抑郁指标考察体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次测评的大学生群体为2019级本科生,对其进行了4次追踪测评,测评时间分别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2021年3月、2021年10月,共追踪到3377条有效数据。描述统计发现,大学生抑郁分值呈现下降趋势(见图2)。为检验四次测评的抑郁分值是否存在时间差异,对大学生的抑郁分值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抑郁分值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F(3,3376)=547.386,p<0.001),后续检验发现,每两个测评时间下的抑郁分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即2019年10月>2020年10月>2021年3月>2021年9月。这证明“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育人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凸显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

图2 2019级大学生抑郁分值变化趋势

实践证明,基于“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的体育教学综合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过程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扎根培育体育核心素养,深化了体教融合的举措,有效促进了当前大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运动习惯的养成、健康知识的习得、健康行为的促进、体育品德的培育和体育情感的升华,同时为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孕育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五、“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价值分析

(一)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通过对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2018级大学生持续跟踪教学、素质测试及对比,发现“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都具有积极影响,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这可归因于:第一,体育课堂教学平台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主阵地。第一学期的体育导论课程通过对体育人文知识、名人与体育、体育精神及体育价值等新理念新知识的深入学习,体育专项课程的体验,激发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及学习兴趣,学生切身了解并体验体育,从而在思想上明确了体育锻炼的意义及重要性。第一学期为第二、三、四学期的体育专项课程学习做好了引领与铺垫。通过第二、三、四学期的体育专项课程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学生对感兴趣的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第二,体育实践教学平台为通过课外体育教学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体育实践教学平台的“健康跑”以及“四项身体素质锻炼”项目,在遵循体育锻炼原则以及锻炼规律的基础上,可以科学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其测试平均成绩与及格率。第三,联赛平台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高效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联赛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与水平,运动技能与水平的提高以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同时,提高联赛水平也是对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高效助推,两者相辅相成、同向而行。第四,三个平台有机统一,协同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学生无论在哪个平台进行体育锻炼都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并为进入下一个平台的锻炼奠定基础,由此周而复始不间断的锻炼,形成一个互为一体的体育锻炼闭环,从而身体素质得以不断地提升。由此可见,体育课堂教学平台、体育实践教学平台及体育联赛平台既各具特色又有机统一,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起到了积极促进效果。

(二)为高校体育育人提供新路径

“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建立了相互补充、密切协同的共生模式,是对2020年10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要求的具体落实。三平台的各平台不仅可以独立运行来发挥育人的作用,还可以与其他两者作为高度关联的有机整体发挥协同共生的育人作用,聚焦“新理念、新知识”“教会”“勤练”“常赛”等多维目标达成,让学生真正了解掌握体育人文知识、提高身体素质、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参与体育竞赛、提高体育素养等,这对于进一步落实体育育人目标,实现体育教学回归体育育人的本源,以及为充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重要论述,提供了新的路径支撑和实践依据。

(三)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运动需求,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养成大学生参与运动的习惯,培养大学生敬畏比赛规则、按照规则比赛的规矩意识,磨炼大学生刻苦训练、不畏艰难、勇于争先等意志品质,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大学生组织能力,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等。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的现状,三平台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破解体育教学中的这一难点。“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特别是针对疫情形势下的线上体育教学及后疫情时代的体育教学,此模式不拘泥于固有的体育课的课程评价体系,适应新形态的教学模式,在创建线上课程、创新体育教学形式方面大有可为。“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紧跟教学形式的变化,创新教学效果评价,利于在终结性考核的基础上加大过程性评价,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是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探索和实践,能够凸显体育的育人价值和体育教学效能增值,体现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功能,顺应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联赛身体素质运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2017年全国数学联赛A卷第10题另解
一道联赛题的推广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打联赛 去鸟巢 看中网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