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研究
2022-04-20陈文恩
陈文恩, 郑 谦
(1.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2.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 言
20世纪初,领导科学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管理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领导力的研究作为领导科学重要的构成,已成为组织与管理研究领域中热点问题。从整体来看,主要分为四类学派:一是着力研究领导者特征与领导力形成、领导绩效关系的理论学派(领导特质学派、生物进化学派等);二是研究领导者所处环境与领导力形成,以及交互作用的理论学派(权变学派、情境学派等);三是研究领导者与其跟随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其绩效的理论学派(行为学派、关系学派、怀疑学派等);四是新领导科学的理论学派(信息处理学派、新领导力学派等)。各学派理论的相继产生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领导力的相关领域研究,并为今后领导力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杰出青年学子们站出来,引领人们前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与提升不仅是社会需要,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Astin A W和Astin H S指出高等教育对当代美国社会的领导力塑造起到重要作用[1]。为此,美国的高等院校在领导力培养方面做出了各种努力,如蒙莫斯大学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计划”、普渡大学的“领导力发展证书”等。这些课程或教学计划被诸多美国大学借鉴并有效推动美国整体青年领导力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积极关注并投身于大学生领导力研究,涌现出一定的成果。刁静等通过对全国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认为领导力教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2];吴维库探讨了大学学习期间,学生领导力与追随力的培养问题[3];刘三宝和李恺认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领导力[4]。这些研究成果对加强与完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高校开展青年学生领导力研究,将领导力的研究视野从政府和企业这些成人领导力扩展延伸到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上来,拓宽了研究领域与对象。但现有以大学生作为领导力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研究方法多以比较分析和文献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居多,实证研究较缺乏,有关青年学生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挖掘。
本文从高校青年学生个性特征、成长环境以及行为关系的三个方面分析影响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因素,通过研究假设构建青年学生领导力测量概念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为完善青年学生领导力培育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回顾
有关青年学生领导力的影响因素这一课题,国外和国内皆有研究。国外主要侧重从领导力形成的来源视角进行分析。Josephine和Linden的研究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阐述青少年领导力形成的重要来源,包括自我的培养以及外部成年人与青少年交互中的培养[5]。Ewing等学者在对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789名大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在社团等各类组织中担任领导职位的学生,有七成以上认为通过担任学生领导职位发现了自己的优点[6]。
国内对于青年领导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干部群体上。黎远波从五个维度分析了乡村基层青年干部的领导力培育问题[7];赵迎聚焦高校青年教师的领导力培育,采用扎根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道德、教学、科研和团队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领导培育的四维度模型[8]。但是,研究高校学生群体的领导力培育的文章相对较少,贺蔡明认为政治力、决策力、执行力和发展力是青年学生干部领导力的重要构成,领导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对学校的校风养成具有重要作用[9]。杨桂萍对41名学生干部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揭示了学校的资源提供和学生领导职务的经验积累深度影响青年领导力培养[10]。黄宏强的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干部的领导力在性别、年级、专业、职务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性[11]。卢德平发现早期经验、人际交往、关键事件、衡量得失、民主原则、竞选领导职务动机、社会支持都影响青年领导力[12]。申林通过对比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和步入工作岗位后几年的发展状况的差异发现,影响领导能力的因素包括背景因素、职位因素、情景因素、个性因素,且这些因素对领导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13]。
综上所述,影响高校青年领导力的因素众多,主要集中于情景因素、行为因素和个人禀性,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文献较少,并且研究对象集中于高校学生干部,缺乏普遍性,内容也侧重于文字论述,缺乏实证分析。本文旨在确定领导力度量指标的基础上,找出对这些指标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结合调研数据,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最终结果与本文提出的假设是否一致,以期能为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和施教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1.变量选取与内涵
目前,衡量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视角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大学生社会责任领导力发展水平、大学生情绪智力领导力发展水平、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发展水平。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鉴于此,本文采用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发展水平衡量领导力水平。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发展水平是基于学生领导力挑战模型得出的,借鉴Kouzes和Posner针对学生领导力的测评和培养而开发[14],由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和激励人心五种领导力实践行为组成,具体见表1。
表1 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测量的潜变量及其内涵
2.研究假设
(1) 情境因素与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发展关系及假设 权变和情境理论学派重点研究语境、权变和情境方面,并认为其在领导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决定组织领导绩效的关键性因素。学者们着重研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尤其关注不同的领导方式与各种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初步得出: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绩效取决于领导者、下属、情境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大学生所处情景主要是家庭与学生组织。李敏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家庭结构对青年学生领导力的影响因人而异;父母学历和教养方式会影响青年学生的自我认知、沟通、决策和态度等方面,从而影响其领导力的形成;而学校活动对青年学生的领导技能如沟通、决策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15]。杨玉刚的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关心和共同应对困难和压力等,直接影响学生领导力的培养[16]。孔婷在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概念与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我国高校社团的发展虽历经坎坷,但发展成果令人欣喜;类型各异的学生社团提供了认识新朋友、拓展人际关系、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领导力和组织力等综合素养的舞台[17]。刘二亮指出,知识共享的能力影响组织的内外部合作效果,知识吸收和整合能力强的组织容易从其他组织学到新知识[18]。组织平等和民主的环境有利于组织成员的共同学习、进步和成长。黄阿火等的研究表明,学生组织通过筛选出个人先进代表和通过主要骨干的软示范作用,来激励青年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要能考虑组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服从于整个学生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维护学生组织的团结和发展[19]。雷海栋的研究揭示,高校学生干部通过确定创新目标、计划战略、制定策略、分析未来、确定方向,从而达到做正确的事的目的,形成领导力[20]。
基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家庭、学校、非正式组织等青年学生成长环境对领导力的培育具有显著的影响,积极的情境因素有效促进了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培育。由此,本文提出:
H1a:积极情境因素对高校青年学生以身作则发展有积极作用;
H1b:积极情境因素对高校青年学生共启愿景发展有积极作用;
H1c:积极情境因素对高校青年学生挑战现状发展有积极作用;
H1d:积极情境因素对高校青年学生使众人行发展有积极作用;
H1e:积极情境因素对高校青年学生激励人心发展有积极作用。
(2) 特质因素与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发展关系及假设 领导者特质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领导者,是因为他具有与众不同的优秀品质和能力,优秀的个人素质与领导有效性密切相关,构成了领导者的特质。时嵘在其研究中指出,自我觉知能力强的领导会拥有高于一般水平的目标感和使命感,会先考虑他人的需求,良好的情绪管理会对追随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增加他们的自信,促使追随者表达和激发出新的想法[21]。吴维库等的研究表明,领导者情商不仅对员工情感性承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员工功利性承诺同样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对领导情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能够铸造和谐企业文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最终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22]。部分学者通过观察甘地、马丁·路德·金、毛泽东等被公认为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发现他们身上的核心共同点:从领导力方面来说,使他们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不是因为职位,而是他们身上拥有的品质,即不断实现变革、挑战现状的精神;并且认为领导的诚信能够通过追随者的希望、信任、积极情绪等中介变量影响追随者的态度和行为,使其产生对领导者的信任、工作投入和幸福感,进而使追随者产生真实的可持续绩效。同时,大量的研究还揭示了领导力要成为一种吸引、凝聚的力量,需要营造出一个活力化、充满人情味、可信赖的氛围,并以此来激励下属潜能的发挥。
因此,培养青年学生群体优良的、积极的品质,对于促进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的领导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为此,我们提出第2组假设:
H2a:优良特质培育对高校青年学生以身作则发展有积极作用;
H2b:优良特质培育对高校青年学生共启愿景发展有积极作用;
H2c:优良特质培育对高校青年学生挑战现状发展有积极作用;
H2d:优良特质培育对高校青年学生使众人行发展有积极作用;
H2e:优良特质培育对高校青年学生激励人心发展有积极作用。
(3) 行为因素与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发展关系及假设 领导行为理论关注领导者的个体行为(包括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呈现的任务安排、领导风格和行事方式,通过社会参与和课程学习两方面来实现。
翁文艳的研究指出,领导力的形成基础是实践,是基于实践经验培养发展起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领导的培养需要特别关注实践活动[23]。此外,罗公利和毛常明在对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研究中发现,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胜任力,增强自主性[24];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从经验中学习”是提升领导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传帮带”和轮岗等形式来锻炼领导者的领导力。菲利普·贺灵杰和孙河川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学习型领导力将领导力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高效的学习领导力与时俱进、顺势而行,能适应和回应变化的环境;这种共享领导力不是一个单一结构,而是由一系列邀请他人参与的行为或决策构成;领导力开发被认为是推动组织变革、应对环境挑战的主要途径,而行动学习是能够快速提升领导力的有效途径[25]。李冰冰的研究指出,通过开展类似于“团队心理和领导力”的实践课程,挖掘出大学生的领导潜力,培养其团队领导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领导心态[26]。孔令昭等指出,日本大学通过向本科生提供接力式讲座、英语研讨课、领导力选修课和专题研讨等课程来丰富大学生领导力知识,使每位大学生都有较为系统的领导力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各项活动来提高学生领导力,以此来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领导才能[27]。
由此可见,尽管品质培养和良好的环境因素会对青年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产生积极影响,但仍需要从实践中锻炼,通过具体行为引导来施加影响,从而有效提升具有环境适应性的领导力。进一步,我们又提出第3组假设:
H3a:领导行为实践对高校青年学生以身作则发展有积极作用;
H3b:领导行为实践对高校青年学生共启愿景发展有积极作用;
H3c:领导行为实践对高校青年学生挑战现状发展有积极作用;
H3d:领导行为实践对高校青年学生使众人行发展有积极作用;
H3e:领导行为实践对高校青年学生激励人心发展有积极作用。
鉴于上述研究假设和高校青年领导力的相关测量指标,本文构建了高校青年学生青年领导力影响因素分析的概念模型,模型中我们分别从情境、特质以及行为三个方面讨论各自对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测量指标的影响,具体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四、数据分析与实证结果
1. 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为了分析并验证情境因素、特质因素和行为因素对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影响机制的理论假设,我们根据情境因素、特质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六个维度和Kouzes等提出的领导力体现的五种行为框架,设计了11个潜变量,见表1和表2所列。针对每个潜变量,建立了测量指标体系(1)具体测量指标体系因篇幅限制不在文中罗列,如有需要可与本文作者联系。,并进行问卷设计,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22所本科院校以及7所高职院校共1 11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907份调查问卷,回收率81.71%,其中有效问卷902份,有效样本率99.45%。
表2 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2. 数据检验
信度是对数据的可靠性测量,即检测潜变量及其观测变量内部的一致性。主要通过Cronbach’s α系数来进行检验,通常高于阈值0.7,即可认为每个潜变量的测量指标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效度是指每个潜变量的测量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效度检测一般分为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本文采用因子载荷来进行聚合效度检验,一般情况下,因子载荷大于0.5即通过聚合效度检验。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检验。
从信度检验结果来看,各维度的Cronbach’s α值都超过0.8,如表3所示。依Nunnally的判断标准,该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
表3 信度检验
从聚合效度检验结果(见表4)来看,各个指标的载荷量都高于0.7,各个潜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AVE)值都高于0.5,组合信度系数(Composite Reliability,CR)都大于0.8,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各维度都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
表4 聚合效度检验
此外,各维度的AVE值的平方根都高于其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5所示,表明各维度间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因此,该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构建效度。
表5 内部结构相关性:构建效度
续表
3. 结构模型评估与分析
利用Smart PLS软件,对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对各个变量之间标准化路径系数进行估计,系数估计结果见表6所列。从检验结果来看,所有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0.05),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领导力结构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效果,表6给出了该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
表6 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研究假设都得到了验证,影响领导力的三大变量对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首先,积极情境因素对影响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五个因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a、H1b、H1c、H1d、H1e得到验证)。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积极情境因素对高校青年学生以身作则的路径系数为0.360,显著性为12.874,表明领导力的培养要求青年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而这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学校在青年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亲自参与学校活动,鼓励和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社团组织中。此外,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路径系数分别为0.293、0.157、0.347、0.356,在99%的置信水平上都显著,这表明积极情境因素对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意愿和行为有积极影响。
其次,特质理论对影响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五个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a、H2b、H2c、H2d、H2e得到验证)。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优良特质培育对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的路径系数都比较大,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加强自身特质素质的培养。一个领导者具有一定的特质属性,而这些特质因素一方面来自于天生,另一方面来源于后天培养。在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中我们要加强对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特质属性的培养,学校要为青年学生特质培养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
最后,领导行为实践对影响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五个因素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3a、H3b、H3c、H3d、H3e得到验证)。领导行为实践对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的路径系数都显著,说明领导行为实践也是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领导行为实践强调高校青年学生要敢于参与到学校的社会实践中,在学校的社团组织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锻炼、检验自身的领导力。
五、讨论与展望
1. 讨论
本研究以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为关注点,引入领导科学中的情景理论、行为理论和特质理论,系统构建并验证了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主要研究贡献在于:
(1)拓展了领导科学理论在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领域的研究 引入领导科学理论,将常用于企业组织领导行为和绩效研究的三大理论引入到了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领域的研究,实证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情境理论、行为理论和特质理论对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的领导力培育具有同样的适用性,进一步拓展了领导科学理论的应用空间。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研究的系统性,丰富了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构建了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参考借鉴Kouzes和Posner有关学生领导力研究成果[14],构建了包含五个维度的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较好地推动了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为后续进一步定量测度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研究结果为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培育实践提供参考 从研究结果看,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领导力的提升不仅需要良好的培养环境,更需要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行为素质。因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单独强调环境因素或者行为因素都无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也难以得到提升。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结合。学校除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外,还需要培养高校青年学生的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
2.展望
本研究从情境因素、行为因素和特质因素三方面讨论了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对于高校如何更好地改进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式,提高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传统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的内涵会随之发生变化,其领导力的培养模式也应随形势变化而变化。在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进程中,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动态变化过程。对于未来研究,我们还可以结合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以及社会就业形势变化情形讨论高校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