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研究文献与政策文本的可视化分析
2022-04-20高明,陈云
高 明, 陈 云
(1.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学 福建绿色发展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引 言
当前,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日益增多,倘若对数量庞大的废弃物置之不理,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更会侵占有限的环境容量,增加污染风险,危及生命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管理固体废弃物,尤其是做好其减量化产出、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化处理工作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包含顶层设计、工业绿色生产、农业绿色生产、践行绿色生活、加强风险防控、激发市场活力等六项内容的重点任务,是治理固体废弃物的重要指引与有力抓手,也是我国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标杆[1]。无独有偶,关于“无废城市”建设的相关理念与实践措施在国际社会上并不鲜见,诸如欧盟提出“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及“零废物计划”等,从生产、消费、废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发力;日本实施“循环型社会”战略,严格控制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与最终处置量;新加坡描绘可持续发展蓝图,借由“四基措,五计划”实现“零废物”的国家愿景[2]。
目前关于“无废城市”主题的研究大多围绕其内涵实质、背景意义及建设路径展开,例如,刘晓龙等[3]、石海佳等[4]、张占仓等[5]学者界定了“无废城市”概念内涵,认为“无废城市”并非是完全没有固体废弃物,而是一种新管理理念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小,资源化利用量大,无害化处置有保障的社会愿景与努力方向;齐明亮等指出当下社会环境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存在差距,阐释了“无废城市”的建设背景[6];李金惠和单玥雯则认为城市环境容量有限是建设“无废城市”的重要原因[7];郭志达和白远洋提出了“无废城市”建设的多元路径,认为应该从无废工业、农业、商业、医疗、工程、生活等方面齐发力[8];郑洋等强调从风险控制、制度创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与示范点探索等方面规范危险废弃物管理[9];齐晔等将固体废弃物按风险与价值高低分为四类,认为高价值的固体废弃物要做好资源化利用,高风险的则做好安全化及减量化处置[10];周宏春等聚焦“无废城市”建设的产业链管理,主张建立“收支两条线”与长效机制[11]。还有部分学者针对具体区域城市提出对策建议,如杜祥琬等提出坚持顶层设计,加强创新引领,强化制度保障,鼓励协同发展的“无废雄安新区”建设路径[12];周四九和郭忠探索领导干部生态责任审计与“无废”责任清单的铜陵模式[13]。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无废城市”相关概念、提出背景及发展路径有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鲜有触及其发展历程、阶段特征或未来趋势的研究。
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11+5”个“无废城市”试点城市名单,2021年初生态环境部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无废城市”建设。基于此背景,在“无废城市”进一步铺展工作推开前梳理过去及当下“无废城市”相关情况具有现实意义。此外,本文从研究文献与政策文本两个角度系统梳理“无废城市”的研究关注点、建设发展历程、阶段特征与未来趋势,以期从理论层面助力“无废城市”稳步发展建设。
二、“无废城市”研究的关注点与展望
1.数据来源与处理
为探究学界关于“无废城市”相关主题研究的关注点与趋势,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工具对国内关于该领域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数据来源于SCI、CSSCI、北大核心、EI来源期刊、CSCD等五大数据库。虽然“无废城市”与国际上的“无废”“零废弃”理念存在一定渊源,但“无废城市”一词是我国于2018年底首次提出,目前国外暂无这一提法,本文也旨在从我国学界与官方发布的政策文件两个角度研究我国“无废城市”建设情况,故未将英文文献纳入研究的样本数据范畴。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12月8日,因现有研究“无废城市”的核心文献不多,且“无废城市”建设是固废治理的重要导向与有力抓手,固体废弃物是其最为主要的治理对象,故以“主题=固体废弃物”AND“时间范围=2000-2020”进行精确匹配检索。为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整理并去重检索结果,删除期刊会议征稿、卷首语、书评及其他与“无废城市”(固体废弃物治理、管理)无关的条目,如研究固体废弃物中化学物质特性等,最终得到文献326篇。
2.“无废城市”研究的关注点
将该326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该图谱网络密度为0.083,形成节点共38个,连线共58条,如图1所示。
图1 “无废城市”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字号大小与词频高低正相关,图中“城市生活垃圾”字号最大,说明其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最高,为91次。“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无废城市”等次之,频次依次为38、14、11、10、10。
对文献网络实施聚类命令并以LLR方法命名,所得聚类结果如图2所示,该聚类模块值(Q值)为0.512大于0.3,表明结构显著,聚类内部连接关系紧密。此次共形成聚类11个,分别是#0固体废弃物、#1城市生活垃圾、#2“无废城市”、#3垃圾分类、#4循环利用、#5现状、#6固体废物污染、#7固体废弃物处理、#8生活垃圾、#9环境污染、#10环境保护,其中,#0至#3文献规模较大,连接更为紧密,轮廓值(S值)依次为0.859、0.898、0.558与0.809,S值均大于0.5,说明聚类结果合理。合理处置固体废弃物是“无废城市”建设应有之义,固体废弃物与城市生活垃圾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城市生活垃圾被包含于固体废弃物中[14],而垃圾分类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因此,#0至#3不仅各成聚类规模,同时交互作用明显,是“无废城市”研究的重要聚类对象。
图2 “无废城市”研究聚类图谱
3.“无废城市”研究的展望
为探索研究热点在不同时期的演化趋势及未来研究方向,在图1的基础上实施Timezone命令,得到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的时区状态。随时间推移,关于固体废弃物研究热点发生变化,可总结为四个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2007年,该阶段中,学界对“城市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较多,也有部分学者关注废弃物现状与处置问题,提出循环利用主张。
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该阶段“循环经济”“工业固体废弃物”“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热点,反映此时学界聚焦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三阶段是2013-2018年,在这一阶段,学者特别关注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问题,涉及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阶段是2019年至今,“无废城市”与“垃圾分类”是这阶段的研究热点,此外,学者着眼区域差异,提出源头分类对策,并把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居民满意度挂钩。
综合以上演化阶段分析固体废弃物利用问题贯穿学界研究始终,从“综合利用”到“源头分类”,体现从关注末端治理到注重源头控制的转变,未来也应继续关注固体废弃物的全过程治理,如源头减量、过程资源化利用与末端无害化处置。
4.研究文献的述评
通过上述文献的计量分析,发现现有文献的研究重点:其一,大多数学者研究城市生活垃圾的相关问题,如垃圾分类等,此外,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也受到广泛关注;其二,随着时间推移,学者研究的关注点发生变化,但主线始终围绕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展开,同时显示愈发关注全过程治理的发展趋势;其三,现有文献大多从微观角度聚焦固体废弃物的相关研究,对“无废城市”的总结性分析则较少,而系统梳理“无废城市”建设有助于明晰当前发展状况,并对指导未来的发展规划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暴雨灾害感知视角下秦岭游客理性行为的文化程度特征——以华阳古镇和金丝峡景区为例 郁耀闯 王长燕 (3) (77)
三、政策梳理:“无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为获取政策文本信息,检索我国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检索时间为2020年12月30日,获取“无废城市”相关的主要政策文件。
运用NVivo 11软件的“节点”“查询”“探索”等功能对所获取的政策文本进行质性研究,并结合国家相关战略政策的提出、实施与发展状况,探索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至“无废城市”建设提出的发展历程,总结并分析各阶段特征,把握未来演变趋势。
现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1996年)、《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出台(2008年)、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确定(2013年)及“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19年)等四个关键节点为主要依据,结合各节点背景与发展情况,将该历程划分为初步探索(1996-2007年)、促进实践(2008-2012年)、广泛推进(2013-2018年)及创新发展(2019年-至今)等4个阶段,具体如下。
1.初步探索阶段(1996-2007年)
20世纪末,我国便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并于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明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此外,该阶段还出台了畜禽养殖、医疗废物、废弃危险品及电子废物等污染防治管理方案。
该阶段,相关政策文本的词频搜索结果如图3所示,“节约”与“资源”字体最大,是高频词,表明这一时期格外强调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数量较少且有待完善,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污染减排等问题大多被独立研究,市场主体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15]。
图3 检索获得的1996-2007年政策文本的词频搜索词语云
2.实践促进阶段(2008-2012年)
2008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在新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工作。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意义,并强调规范电子废弃物等处理资格管理审核。
201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出台,着眼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此外,注重废物进口与行业清洁生产关的把控。
在此阶段,词频统计如图4所示,较上一阶段,词频数量明显增多,说明许多新政策出台与完善,并积极付诸实践。“环境”“技术”“建设”与“处理”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立足点,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注重环保技术提升,明确目标与任务要求,监管并规范电池等电子产品清洁生产,加大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安全处置检查,倡导推进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图4 检索获得的2008-2012年政策文本的词频搜索词语云
3.广泛推进阶段(2013-2018年)
2013年,国务院发布《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文件指出循环经济建设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要求依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生产、流通与消费各环节发展。此外,关注固体废弃物的贮存、处置与综合利用。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广泛推行绿色制造;加强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鼓励并规范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继续提倡对制造业、工业的绿色发展设计,并加强对废矿物油、废旧蓄电池及建筑垃圾等资源利用,积极推进废弃物的规范管理工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强调改革固体废弃物进口管理制度、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与开展工业节能行动,更加注重政策制度的延展性与可操作性。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且明确其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该阶段注重政策落实与推进,不断完善工作任务要求。
在这一阶段,政策广泛推进,如图5所示,高频词数量增多,“绿色”“利用”“建设”“项目”“规划”“发展”等备受关注,表明这一阶段政策注重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倡导资源能源综合、循环利用,重视项目规划的设计与推进,建立健全专项计划并推动实施,构建节能、降耗与清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链。
图5 检索获得的2013-2018年政策文本的词频搜索词语云
4.创新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
2019年,国务院组织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推广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与生活方式形成,标志着我国固体废弃物防治工作进入新阶段。2020年,国家商务部发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强调要推进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化、过程资源化与末端无害化处理。2020年,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出台,强化“严格制度、严密监管、严格打击”,推动固体废弃物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该阶段的政策不仅关注市场导向的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而且重视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对快递包装及载客车辆等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提出了绿色要求,表明相关政策立足生活,聚焦细节,以加快提升废弃物防治工作成效。
在创新发展阶段,如图6所示,“绿色”“技术”与“创新”是高频词,需强调的是,在广泛推进阶段的“绿色”高频词代表绿色生产与绿色制造,主要指工业方面,而创新发展阶段的“绿色”新增了绿色技术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内容,其内涵更为丰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政策重视技术发展与创新,生态环境部则明确提出建设“无废城市”,推进试点城市建设开展,由点及面地为建设“无废社会”做好铺展准备工作,但目前尚处于新发展的初始阶段,未来可基于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从生产、生活两方面的关键处着手,于全过程、全方位达到源头减量、资源利用与安全处置的任务要求。
图6 检索获得的2019-2020年政策文本的词频搜索词语云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1.结论
基于前文阐述,本文主要结论如下:其一,关于当前研究与政策实践的重点。学者当下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城市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如何进行资源化利用的相关问题,并对固体废弃物的全过程治理愈发关注,但有关“无废城市”宏观角度、系统总结性的研究则较为欠缺。政策实践的关键词随时间演变有所不同,在初步探索、实践促进、广泛推进、创新发展的四个阶段历程中依次主要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建设”“循环利用”“绿色技术”,当前阶段立足于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生活创建。其二,关于研究文献与政策制度的阶段性演变特征及成因。学界研究焦点的变化与政策导向的不同存在一定关系,学者从第一阶段研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到第二阶段重点关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到第三阶段重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再到第四阶段着眼“无废城市”建设与垃圾分类,体现从注重废弃物末端治理转变为注重源头控制,研究着眼点也不断拓展、发散。政策实践则从加强宏观战略制定到不断建立健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制度。其三,关于未来发展方向。学界研究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从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全过程细化研究,寻找关键任务以提升治理成效,而政策实践将继续立足生产与生活两方面,从“无废城市”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着力完善政策制定,力争早日达到“无废城市”建设标准。
2.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无废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目前国家已出台《“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等政策文件,并第二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但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规划以加大“无废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力度。首先,完善与城市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固体废弃物综合管理规划设计,制定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建立健全环境产业投资基金、固体废弃物整治专项基金项目及税收优惠计划,统筹部署“收集-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精深加工-精细管控-最终处置”的精细处理系统规划,促进固废综合整治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共服务供给有机融合,从制度层面规范“无废城市”建设。其次,依据初期、中期与长期的阶段目标,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任务明确、分工合理、切实可行的固废治理推进方案,建立政府、企业与公众三方协同共治的绿色行动机制,制定正向激励与负向惩戒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定期考核工作绩效。
(2)创新市场体制机制,发挥市场主体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作用 现有关于固体废弃物产生源头控制、过程的资源化利用及末端处置等内容的政策制度并不少见,但在激发固体废弃物领域的市场活力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可从创新“无废城市”建设的市场体制机制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企业力量,激发市场活力。首先,建立健全绿色制造体系,规范电子电器产品、建筑材料、塑料产品等各类固体废弃物生产源头制造商的生产行为,引导其发展绿色产业链与供应链,严选产品原材料,坚持“源头减废+过程用废”模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并减少高污染和不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使用。同时,政策引导消费群体抵制非环保产品,接纳资源化再生品,倒逼企业规范生产与资源化利用。其次,运用财政手段,制定财政优惠政策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理利用园区,丰富企业主体合作形式与内容,拓宽合作渠道并形成规模效应,如区域间、行业间或上下游企业间建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协同处置联盟,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装备,发挥团体优势。最后,鼓励创建并丰富国家专项基金项目,用于支持企业技术革新,加快企业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生产设备、回收系统与处置设备更新与升级。
(3)推动智能化应用培育,增强“无废城市”建设中的科技支撑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整理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先进技术汇编》汇集了“无废城市”建设的先进适用技术,但为加快其建设发展进程与显著提升建设成效,还需满足多元化的技术需求,因此,可发挥政府号召力,汇聚智慧力量,督促固体废弃物防治中的相关智能化应用设备研发,不断提高科技水平。首先,召集科研团队负责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数字化监管平台的创新设计,借助互联网优势,以数字化信息形式提高市场固体废弃物相关情况的动态反馈效率,如设计视频监控、GPS监控系统以规划废弃物回收处理最优路线等。其次,加强产品原材料方面的科技创新,发现、发明高污染或不可回收物的替代性材料,降低污染物的污染系数与风险。此外,发展可持续的工业技术,专注提高固体废弃物正规回收率、资源利用率与拆解再生产率,提升废弃物从产出到处置的智能化工艺技术水平。最后,教育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与高校或职业院校探讨合理增设废弃物回收拆解处理等相关学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搭线对口企业,拓展“校企合作”的实践训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