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老年人满意度的社区建成环境优化路径研究

2022-04-20马贵侠

关键词:设施养老满意度

潘 琳, 马贵侠

(1.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3.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一、引 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普遍现象[1],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为老年人群提供“老年友好型”社区及老年健康环境的重要性。自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33个城市推出老年友好城市项目以来,截至2016年,共有22个国家34个城市开展了老年友好城市创建活动。在面向健康老龄化社区建成环境方面我国进行了积极探索,但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社区环境需求与现有居住环境不适老之间矛盾突出,社区建成环境亟需从“成年型”向“全龄型”转变。2020年,民政部、发改委等部门颁布《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增宜居环境章节[2],从立法角度凸显社区建成环境重要性。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正致力于逐步创建老年友好型居住环境,提升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打造符合老年人满意度的社区建成环境。因此,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强社区建成环境建设对于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以及改善居家社区养老环境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关于“社区建成环境”有不同的表达术语,如“长者友善社区”“老年友好社区”“老年宜居社区”等,均意指为老年人创造的良好居住环境[3],世界卫生组织则将其定义为:通过提供健康护理、社会参与和安全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并鼓励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社区[4]。老年建成环境概念源于Lawton[5]和Nahemow[6]提出的老龄化生态模型以及老龄环境学学科,涉及人与居住环境之间“适应”程度[7]。Alley等认为是通过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让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实现自我价值的社区[8]。随后,此概念于2007年被引入中国。李欣、徐怡珊等认为,老年宜居环境包括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的城乡环境、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9];也有学者认为其是指居住和生活空间等环境的总和[10]。张帆将老年宜居环境分为宜老居住环境、宜老社区环境、宜老居住小区环境、老年宜居社会环境等物理空间[11]。不同学者对社区建成环境论述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但都强调了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环境的必要性,以及人与环境匹配的重要性。

社区建成环境包括社区物质环境和服务环境。基于学术界相关研究,本文将社区建设环境定义为:围绕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公共设施建设、养老服务提供、社区生态环境营构、尊老敬老氛围形成,对老年人在社区生活中的居住环境、出行安全、公共设施和服务便利等维度,进行硬件设施和养老服务软件建设的总称。老年人作为社区建成环境主体与受益者,其对社区环境满意度反映了建设成效[12],并对社区建成环境优化路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随着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老龄化的社区建成环境是否有效回应了老年人需求?新、旧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建成环境的满意度差异如何?社区建成环境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面,关系到老年人能否健康、有尊严、幸福地享受老年生活。鉴于此,本文基于合肥市1 426名老人的调研数据,从新、旧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满意度、社区养老服务满意度以及社区建成环境需求四个维度,实证分析老人满意度与社区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从政策支持、环境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探索科学性、规范化且契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和满意度的社区建成环境优化路径,以期能为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分析框架与数据说明

1.分析框架

人与环境匹配(Person-Environment Fit)理论是国内外研究老龄化问题常用的主流研究框架。针对老年人居住生活中的支持性环境,包括住房、医疗、健康护理、社会服务等,通过协调老年人与周边环境关系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多数学者认为社区建成环境的理论框架来源于积极老龄化[13-15]。积极老龄化需要通过增强社区建成环境,让老年人长时间维持现有生活状态,实现社区养老的“原居安老”。Lawton分析了老年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提出“老龄化生态模型”(Ecological Model of Aging),用来解释环境压力不断增强所致的需求和个人应付此种需求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老年人如何通过改变个体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调适[5]。模型的假设前提是“能力强的人能承受高压的环境,而那些几乎不能承受这样压力的人将很难适应环境”。

社区建成环境优化是通过改善环境、增强老年人生活能力以适应环境需要,这一目标与Lawton 生态模型观点契合,体现老年人与所处环境的动态关系[13]。在现实环境中,如能在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时,逐步改善其周边环境,则能达到新的平衡,让老年人尽可能地适应环境并保持稳定安全机能状态和生活质量[15]。 Canter较早对居住满意度作出界定,将其解释为“在某一特定区域居住获得的满意感”[16];Kahana认为人的个性、社区环境、人与环境是否匹配等因素将影响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满意度,而满意度是影响老年人是否有幸福感的重要变量之一[17];Saharlach认为老年人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社区服务,也在积极为社区贡献自身力量[15]。综上所述,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反映了老年人的总体生活质量。对老龄化和老年人保持友好态度的社区,体现了老年人与建成环境宜居的状态。本文将满意度界定为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即老年人对住宅及其所居住小区环境的综合满意情况,其关系着老年人基本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社区建成环境应注重对社区、环境及老年人群三者健康状态的平衡和评价,因此,本文以人与环境匹配理论为框架,试图建立“社区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满意度”内在联系。对合肥市社区建成环境进行调研,深入分析社区建成环境建设维度,探讨老人满意度与社区建成环境之间关系,探索基于老年人满意度的社区建成环境优化路径,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实现老年人与社区环境的和谐相处(图1)。

图1 分析框架

2.社区建成环境维度分析

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应用是让老年人适应社区环境变化,达到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基于该理论,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虽影响老年人独立生活程度,但通过社区社会参与、个人发展、社会融合等社会环境营造,可以缓解老年人独立生活与外界物质环境压力之间的差距[3,18]。因此本文将社区建成环境内容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维度。从社区治理维度来看,分为社区建成环境的自上而下管理与社区居民自下而上参与两个维度(图1)。从老年人社区生活需求与满意度出发,考虑社区建成环境关键要素,结合合肥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问卷设计维度包含老年人基本情况、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硬件设施满意度、社区养老服务满意度、家庭养老设施满意度以及社区建成环境需求。为比较新、旧社区老年人群满意度与需求差异性,问卷中将“有无电梯”作为新、旧社区主要区分标准,无电梯且建成于2000年以前的社区为老旧社区,反之则为新社区[19]。

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安徽省会合肥市为样本,实证分析社区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社区建成环境的优化路径。2016年,合肥市被国家发改委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经济总量上,2021年合肥市GDP为11 412.8亿元,是安徽省创新活力最强、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21];人口数量上,2021年合肥市常住人口996.5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1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存在逐渐严重人口老龄化问题[22]。2018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绩效考核结果中,全国28个试点市中8个评为优秀,合肥市位列第四[23]。因此,本文以合肥市为调研区域有较强的典型性。调研时间段为2020年7月10日-2020年11月6日,抽样选取年龄60岁以上、社区生活超过6个月的新、旧社区老年人群,共回收有效问卷1 426份。调研范围为合肥市包河区、庐阳区、滨湖区、蜀山区和高新区。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分析新、旧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建成环境满意度和期望水平的显著差异,并对满意度赋值(1=“非常满意”;2=“比较满意”;3=“一般”;4=“不太满意”;5=“非常不满意”);检验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项,并对需求度赋值(1=“不需要”;2=“比较需要”;3=“非常需要”)。

此次调研样本共1 426位老人,男性与女性老年人数基本相同。社区分布上,54.9%老年人生活在新建社区,45.1%老年人生活在老旧社区;60-69岁、70-79岁、80-89岁和90岁以上老年人分别占37.6%、41.6%、19.4%和1.4%;80%以上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仅有15.7%老年人是大学学历。居住方式上,近一半受访者与配偶同住,与子女同住老人占31.2%,家庭依然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情感支持;老年人健康程度自评上,大多数老人(81.4%)身体健康,16.4%受访者健康程度一般,仅2.2%受访者表示身体不健康。生活自理、生活半自理、生活无法自理老年人分别占68.8%、30.3%和12%;享受政府养老服务上,15.9%受访者享受高龄津贴,30.2%享受政府居家养老服务。经济收入上,大多数老年人(58.2%)低于2 500元/月,仅8.5%的月收入超过5 000元/月,见表1所列。

表1 新、旧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续表

三、老年人对社区建成环境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1.老年人对新、旧社区基础设施满意度分析

人与环境匹配理论认为,社区基础设施是居家社区养老重要构成部分,亦是建设社区公共环境的基础,以此营造相对平衡的社区生态环境[3,24]。从社区建成环境政策及相关研究中提炼影响社区建成环境基础设施的因素,主要有社区硬件设施、户外公共服务设施、老年人家庭养老设施三个维度,再通过数据分析老年人对其满意程度。

(1) 老年人对新、旧社区硬件设施整体满意度较高 社区硬件配套设施指标解析为:社区绿化、道路平坦、夜间照明、周边公园数量和距离。分析老年人对其满意度的结果发现:老年人对新、旧社区硬件设施整体比较满意,其中社区绿化满意度最高为78%,道路平坦情况、周边超市和菜市场数量满意度分别为74.3%和71.1%;对夜间照明、室外健身器材配备、家政服务中心不满意分别为14.8%、16.2%、16.4%。这表明社区建成环境硬件设施方面,应加强对社区照明、健身器材配备和家政服务中心建设,具体见表2所列。

表2 老年人对新、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 单位:%

(2)老年人对部分户外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有待提高 户外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主要包括周边配套公共设施和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两个维度。周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上,周边医院距离、药房数量、公共交通设施、周边公园/广场的数量与距离等满意度超过了平均水平,其中社区及周边公园/广场数量的满意度达62.5%,社区与周边公园/广场的距离满意度达60.8%;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提供方面,老年人对新、旧社区的服务设施满意度大多不太满意,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满意度为57.7%,周边医院数量、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距离、养老服务中心(站)数量、社区警务室满意度分别为59.9%、57.8%、54.2%和57.9%,尤其在公共厕所数量、社区食堂方面,满意度更低,分别为48.1%、44.4%,见表3所列。这表明在社区建成环境方面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表3 老年人对新、旧社区政府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 单位:%

(3)老年人对新、旧社区部分设施的满意度有显著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新、旧社区老年人对家庭养老设施和社区硬件设施的满意度。结果表明:新、旧社区老年人对家庭养老设施满意度除卫生间扶手、床周边扶手外无显著差异。旧社区老年人整体满意度高于新社区,这表明新社区家庭适老化设施改造需加强。新、旧社区老年人对社区绿化、道路平坦状况、社区照明、社区与周边公园的距离、公共厕所数量、公共交通设施、社区警务室满意度差异较为显著。与旧社区相比,新社区老年人对社区绿化、道路平坦、社区照明、与周边公园数量与距离、室外健身器材、公共厕所数量、公共交通设施、家政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站)的距离、社区食堂、社区警务室满意度更高。这表明,旧社区的建成环境在硬件设施上更需加强,具体见表4所列。

表4 新、旧社区老年人对社区硬件设施满意度的T检验

续表

(4)不同年龄老人对新、旧社区基础设施满意度不同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呈现不同结果。其中,70-79岁受访者最多,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最高。但在周边公园/广场的距离、社区室外公共活动区健身器材及使用情况、周边医院数量、周边医院距离等方面,70-79岁老年人满意度低于60-69岁老年人。这也说明70岁及以上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设施、户外健身设施要求更高。社区建成环境上,应加强适合高龄老年人的设施配套。

2.老年人对新、旧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应匹配老年人日常行为路径,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应适应社区建成环境的时空序列,满足其社区生活圈内的动态服务需求。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硬件基础,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关键。因此,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满意度能反映社区建成环境优化方向与路径。以社区为建成平台,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社区环境营造(社区安静程度、物业公司服务质量、小区卫生情况、治安情况);周边生活服务(餐饮服务、交通安全、水电燃气安全、家政便民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紧急救援服务、纠纷调解服务、互助养老服务)。

(1)新、旧社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整体满意度不高 社区环境营造上,老年人对社区居住环境较为满意,对社区安静程度、物业服务质量满意的老年人占76.8%、61.5%,对社区卫生和治安满意老年人分别占65%、68.2%;社区周边基本生活服务上,老年人对周边餐饮、交通安全、水电燃气安全满意度较高,分别为62.4%、67.1%和71.2%,对家政便民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满意度较低,分别占49.8%、58.3%。这表明,社区建成环境应加强家政便民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供给。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方面,老年人整体满意度不高,其中,互助养老服务、纠纷调解服务、紧急救援服务满意度分别为56.6%、51.6%、50.7%。这表明,社区建成环境应着力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表5)。

表5 新、旧社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单位:%

续表

(2)新、旧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满意度有显著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新、旧社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满意度差异性。结果表明:社区环境营造方面,新、旧社区老年人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新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安静程度、物业公司服务质量、社区卫生、社区治安满意度均高于旧社区。社区周边基本生活服务上,新、旧社区老年人对休闲娱乐服务、家政便民服务、周边餐饮服务满意度有显著差异,新社区老年人对此满意度较高,但在周边交通安全、水电燃气安全方面满意度无显著差异;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方面,新旧社区老年人在互助养老服务、紧急救援、纠纷调解服务方面有显著差异,新社区老年人对此满意度较高。这表明,与新社区相比,旧社区在社区建成环境建设上更要加强养老服务配套,具体见表6所列。

表6 新、旧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满意度的T检验

(3)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满意度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满意度存在差异。70-79岁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满意度最高,但在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社区及周边交通安全等方面,70-79岁老年人满意度低于60-69岁老年人。这也说明年龄越大老人对于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交通安全服务需求更高。

3.社区建成环境建设下老年人需求的T检验分析

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社区建成环境目标是帮助老年人更舒适生活在社区,满足老年人需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从家庭养老服务设施、社区硬件设施、养老服务三个维度比较新、旧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建成环境需求。结果表明:家庭养老服务设施方面,新、旧社区老年人对紧急呼叫器、增加门宽、室内扶手、水电线路改造、家具圆角处理需求无显著差异,新社区老年人对室内地面防滑处理需求度高于旧社区老年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上,新、旧社区老年人在增加娱乐社区、改善社区绿化、增加休憩设施、增加菜市场等需求无显著差异,在机动车道与人行车道划分明确、增加公共厕所上需求有显著差异,且新社区老年人需求较高,养老服务方面,新、旧社区老年人对上门看病、聊天解闷、送餐服务、日常购物帮助、陪同看病、便民维修、紧急救援等需求差异显著,且旧社区老年人的需求程度更高。这表明需根据老年人差异化需求优化社区建成环境,重点加强旧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具体见表7所列。

表7 新、旧社区老年人需求的T检验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1.研究结论

基于合肥市1 426位社区老年人问卷数据,通过新、旧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社区硬件设施满意度、养老服务满意度、社区建成环境需求四个维度,对其满意度和需求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社区建成环境的基础设施满意度存在差异性 社区硬件设施建设上,老年人对社区硬件设施配套整体较为满意,但应继续加强社区照明、健身器材配备、家政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边医院数量、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社区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社区环境建设上,老年人对家庭基本养老设施建设满意度均不高,因此社区家庭养老设施适老化改造需加强;旧社区更需在社区绿化、道路平坦、社区照明、与周边公园的数量与距离、室外健身器材、公共厕所的数量、公共交通设施、家政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设置、社区食堂、社区警务室等加强建设力度;考虑不同年龄段老年人身体状况与户外活动特点,应加强适合高龄老年人社区及周边医疗服务设施、户外健身活动设施的配套。

(2)新、旧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配套满意度较低 社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整体满意度较低,应着力加强社区互助养老、老年人及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区紧急救援服务等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与新社区相比,旧社区在社区环境建设上更需加强养老服务配套;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方面,70-79岁老年人对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交通安全服务需求更高。

(3)新、旧社区老年人满意度差异较大 新社区老年人对居住区与周边公园数量与距离、室外健身器材、公共厕所数量、公共交通设施、家政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站)设置、社区食堂、社区警务室等满意度更高。由于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共交通设施便利,菜市场、超市等商业化设施分布集中,周边公园、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警务室、社区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居住区距离较近等外在因素,提升了老年人满意度。相比而言,旧社区规划提倡将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置于用地几何中心,并用住宅将其围合起来,造成居住社区自身封闭和隔离,不能顺应公共设施多样化特征。由于在老年人居住区与周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数量少、功能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需求,老年人对旧社区设施与服务满意度较低。

2.对策建议

(1)着力加强社区建成环境的政策支持 首先,要加大政策创制力度。在社区建设规划中明确和体现老年建成环境的要求,特别是适应老年人社区生活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如针对“健康码”、手机支付等难题,通过细则出台,设立“无健康码通道”、社区便民消费中心、老年服务站等设施,为老人落实基本生活需求。其次,加快创建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建议规划、民政、卫生健康、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并实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社区建成环境的标准化。制定老年人尤其是残障、失能、高龄、独居等特殊老年人家庭的无障碍设施改造标准。要保持社区建成环境公平性。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保障老年人能公平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发挥其共建共治能力,使政策让老年人共享社区建成环境。

(2)统筹推进面向老龄化的社区建成环境优化 以社区为重点、以需求为中心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实现社区配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之间集约建设和资源共享。对旧社区而言,采取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社区养老服务用房,配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完成老旧社区服务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对新社区而言,强化公共交通、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食堂、周边公园等政府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化功能。充分考虑老年群体需求,使新、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适合各年龄段老年人活动特征。同时试点建设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提升社区建成环境品质。适老居住环境方面,引导和鼓励老年人家庭适老化设施改造和康复辅具配置,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无障碍住房配建工程,户外环境方面,加强社区户外环境的适老化建设,对楼梯、扶手、社区路网、公园等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进行无障碍改造,完善老年社区友好交通服务,方便老年人出行;适老健康支持环境方面,鼓励社区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老年康复机构、微型社区养老机构的规划和建设;适老生活服务环境方面,鼓励市政建设中统筹规划涉老配套设施、健全社区生活服务网络、构建适老信息交流环境。

(3)健全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研究发现,新、旧社区老年人对社区环境建设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新、旧社区在政策落实中,应加强对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和实际满意度调查,探索多元化需求,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建成环境要注重老年人生活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在新、旧社区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搭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网络,探索创新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提升智慧化养老服务水平;优化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与扩大社区资源覆盖面,为老年人提供可及性较高的养老服务;以智能技术为支撑推进适老化、智能化社区环境建设,为老年人提供覆盖紧急援助、健康照护、购物休闲、远程医疗等更为便捷的一体化服务,构建友好示范性“虚拟老年社区”。

(4)形成多主体参与社区环境建设新格局 面向老龄化的社区建成环境需要激发多元主体活力,以政府为主导,带动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共建。首先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改造、监管方面营造老年建成环境,推动企业、涉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扎根社区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其次是发挥社区基础和依托功能。社区居委会应依托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充分掌握社区老年人口、结构以及需求等情况,重点关注特殊老年人的需求。在此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加强涉老服务组织的能力建设,在社区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养老服务队伍。最后是激发老年人参与的能动性。发挥老年人力量,激发其责任与参与意识,共同寻求社区建成环境优化的解决方案,实现社区服务项目与老年人需求的精准对接。并发挥各级卫健部门的资源统筹功能,形成多元主体功能发挥的动态机制。此外,探索建立多元化社区建成环境动态评估监督机制。卫健、民政、财政等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并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实现以评估推动社区环境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猜你喜欢

设施养老满意度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