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影印”会是古籍出版的新机会吗?
2022-04-20袁小茶
文|袁小茶
出版社做“古籍影印”礼品书,更多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增加了“古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是“古籍保护”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为了更好地阐述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先精准解读下政策:什么是“古籍保护利用”?
“古籍保护”大致可分为三方面:
一、“原生性保护”(修复处理古籍并改进存藏环境)。
二、“再生性保护”(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古籍的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上)。
三、“传承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中,“原生性保护”的主力军在古籍公藏机构(比如“国家图书馆”)及古籍修复处,对行业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第二、三方面(“再生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
“古籍影印”礼品化
“古籍保护”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后,随着政策、媒体导向的影响,也势必将增加“古籍影印”板块的热度。而对于“古籍影印”本,最主要的渠道出口无非两种:一是古籍影印“礼品化”,二是古籍影印“学术化”。先说古籍影印“礼品化”。什么是“礼品化”呢?用最简单的“小白普及语言”,这部分影印本类似“文物复刻”——高码洋、高颜值、礼品收藏属性>阅读属性。比如一本普通铅字排印的平装书定价几十元钱,而一部底本、用纸、色彩还原和函套讲究的古籍影印本,定价可以到几百元。
那么,出版社做“古籍影印”礼品书,更多的是机遇还是挑战?对于大部分出版社而言,有没有可操作性?从表面看,这对于传统出版礼品书的出版社是转型机遇。客户审美在提高。10 年前,一套铅排本、用宣纸印的、仿古竖排的线装书“四书五经”,就算是“大码洋礼品书”了。渠道拼的往往是折扣——反正,内容都是公版的,谁都能印。
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热”,中国读者“礼品书”的品位在“火箭炮似的往上升”——线装书礼品市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哪怕是中式文化空间“装饰书墙”或者客户送礼,在同样的价格体系下,注重底本、色彩还原更好的“古籍影印”,代替了“仿古竖排”成为礼品书新趋势。
为什么这种“高码洋”的古籍影印本能有市场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用户群,打破了传统的“平装书”用户价格体系瓶颈。定价600 元的书,放在平装书的出版系统里算“贵”,但放在礼品市场——基本就是半盒“岩茶”的钱。而从礼品书的“书房点缀”功能来看,尤其《茶经》《酒经》《琴谱》《棋谱》这种针对性很强的本子,人家买张琴就上万了,再摆一摞不入品的“仿古竖排”,岂不白讲究了?
“古籍影印”的三大优势
很多人对影印本都有偏见——这太小众了吧?哪儿有我做“大众畅销书”有出路。(然而,扎心的是很多人做“大众书”也没挣着什么钱)
实际上,只要选题和版本好,影印技术过关,价格适中并且渠道找得准,相对于厮杀得一片红海的大众书,古籍影印的出版线,还是有三大优势可挖掘:
一是“极少价格战”:因为许多善本的底本“独一份”,不会像许多大众书那样竞品极多,很少天天“满100 减50”,加上影印本往往是“大码洋”,单本毛利相对高。
二是“渠道精准,库存量低”:只要找好渠道,虽然每个品类的印量往往只有500 ~1000 册,但是安全啊。哪怕剩下,也可以被“孔网”等旧书渠道消化掉,变成绝版书越来越增值。不会像许多大众书那样“库存3000册,这本书白做了”。
三是营销成本低:精准营销就可以了,当你的准读者对象从可能的大众书读者20 万人,变成可能买影印本的1000 个人,不需要“满天飞”累死人的营销活动,不需要找百万粉丝大号做“天价抖音直播”,一般在圈内古籍和学术号推一推,就能自然消耗。
什么样的出版社能来分一杯羹?
面对“古籍影印”的新风向和红利期,是否所有出版社都适合分一杯羹?
我们先说机遇。对于出版社的利好是:相比于其他系统,出版社做古籍影印有着天然的价格优势和经验优势。凭借常年与印厂合作,出版系统“印纸”是最便宜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出版社,与印厂合作往往都是每年几十万、几百万的大单子,是数年的老合作,肯定比礼品渠道“偶然为之、首印三五百本”的印制价格有优势。
但是,如果做不好,也会成为“灾难”。出版社在开发“古籍影印”板块之前,一定要想明白几个问题,自己适不适合:
第一,编辑团队与“选品眼光”,决定去留。不是所有的古籍都适合做影印本。事实上,99%的古籍,是不适合做影印本的(不能说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但确实是几乎找不到读者对象,做一本“瞎”一本)。这就需要特殊编辑。
在新书出版圈,由于古籍影印需要的编辑水平很特殊、绝对数量需求也少,好编辑极其难找——需要既懂学术版本、能找到古籍资源,又能有新书选题眼光,还要能找到读者渠道。简而言之,“古籍影印”编辑要能在新书、古籍、学术三个圈子自由切换。
影印本,最忌讳的就是“大外行”。虽然影印属于“新书”,但它的审美品位却在“古书圈”。一旦底本、用纸、规制等等不对而定价又离谱,就会成为不三不四的“怪胎”——哪个圈子的人都不买账,沦为库存书。
第二,圈子渠道,决定生死。渠道,对于“古籍影印”来讲,简直是太关键了。有些渠道是“历史品牌加持”,比如一些古籍类出版社,常年专注古籍整理出版,多年来积攒了品牌影响力、公信力和自己的特色渠道。但对于非古籍类出版社,以古籍整理的学术书起家、慢慢拓展影印本系列产品线,也是既安全又挣口碑的好选择。
古籍影印的销售渠道和大众平装书是有差别的,非常依赖特色渠道——可能最开始的500 本在微信上就“预售”完了,第二批才轮到网店,传统地面店根本看不到踪影,就算挤进去也很难卖掉。几乎所有能生存下来或运营良好的影印本,都能与核心用户群长期紧密结合。如果只是“盲目跟风”入坑影印本,指望传统的新书网店、地面店和新书类抖音快手微信营销大号卖“古籍影印本”,可能转化率堪忧,鸡同鸭讲,铩羽而归。
总之一句话,“古籍影印”的红利期虽好,但也要慎重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