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双减 驾驭技术 提质增效
2022-04-20官玉英
官玉英
摘要:双减教育背景下,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对老师的教学技能以及教学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小学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双减政策的目标与方向相一致。本文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尝试探讨与阐述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构建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模式目標。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融合;策略;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与执行,重点在于如何提升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等学科教学中,常态化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活动,切实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优化数学课堂的作业设计,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与双减政策的方向相匹配。因而,结合双减政策的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双减中的价值
(一)实现数学作业量的减负
双减政策下,对小学数学课堂的作业量提出了明确的控制目标,从而确保减轻学生的作业量负担。但是,如何更为科学、合理地控制数学作业量,如何优化数学课堂作业,都是老师实际教学中所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中,与双减政策的作业量减负目标相匹配。
比如,学校对每个班级各个学科的作业量及时长进行全面的统筹调控,依托于信息平台的发送作业,深入地进行数学学科作业量以及作业用时的自动化分析,并实现数学学科的作业量及作业用时可视化,真正实现统筹与优化数学学科的作业量,并有利于数学学科老师在布置作业前,及时地了解其他老师的作业量及时长,与双减政策作业量及作业时长控制目标相匹配。
(二)达到数学课堂质的增效
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轻学生的负担并非是最终的目标,如何实现数学课堂质的增效才是真正的目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与数学课堂质的增效目标相匹配。比如,基于信息技术,对各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地分析,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薄弱点及优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分层作业,实现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分层设置数学练习,提升了数学作业的效能。与此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设置更为丰富的数学作业形式。
比如教学《6-9的乘法口诀》利用希沃白板软件教学,设置了闯关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夯实基础:掌握6—9的乘法口诀,让他们熟记于心。第一关:摘苹果。此关设置了如下不同层次的口算题:4×6、7×8、6×8+8、9×5-9……等算式。前2道算式,学生较容易算出得数,后2道算式,部分学生难倒了:计算时,掰起手指来,慢慢数,而且答案也数错。课堂中,我因势利导,引领学生理解6—9的乘法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口算,进一步提升口算能力。
如:6×8+8,引领学生这样理解:6×8就是表示6个8,6×8+8就是表示6个8再加1个8,合起来就是7个8,运用口诀:七八五十六,即可快速算出:6×8+8=56.通过理解算式中乘法意义,有效地达到数学课堂质的增效!同样道理:口算9×5-9=,学生触类旁通,很快理解此算式意义:5个9减去1个9,即得4个9,借助口诀:四九三十六,很快算出9×5-9=36.第二关:根据口诀写算式;此关目地让学生熟记口诀,同时领会每一句口诀,相对应的算式有哪些?第三关:选出得数是24的算式;此关设置的算式比较多,综合检查学生是否掌握6—9的乘法口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四关:森林运动会(判断题)。此关,接近课堂的尾声,上台比拼的学生,既高兴又紧张,由于每道题设置了时间,仅15秒,必须快速看题目,反应要快,并动手操作选取正确答案!当答对时,有惊喜!当时间快到时,屏幕上“噹、噹、噹”响!台下的学生们,欢呼雀跃,不约而同地喊:加油!加油!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让信息技术赋能于数学课堂,融入更多更具探索性的数学作业,满足小学生数学作业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真正体现”五育并举“的教学要求。
(三)实现数学因材施教的效果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角色,这是课堂增效的关键基础,这就要求老师注重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于信息技术搭建与学校学情相匹配的数学题库,最大化地避免与学校学生数学真实水平相脱离的习题,从而有助于学生避免陷入到无用的题海训练中。与此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线上布置作业以及智能批改作业,并且及时地收集学生在作业完成中所产生的作业,精确地了解整个班级的数学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各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化情况,有利于老师后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差异化地布置数学作业,不仅仅降低了学生的数学作业量,也达到了因材施教的预期目标。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
(一)构筑数学高效课堂,突出课前备课价值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融入的积极较弱,与老师备课不够充分息息相关。双减政策下,对老师的教学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突出了信息技术在构筑数学高效课堂中的价值,从而切实突出课前备课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价值。
一方面,可以利用思维脑图理清课堂教学思路,提升数学课前备课效果。比如,在《混合运算》教学中,我深入应用思维脑图开展备课活动。利用思维导图,首先明确了《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包括同级运算、两级运算以及含小括号的运算等教学内容,其次明确了教学内容顺序,展现方式更为清晰明了,以及在各个节点所需要展开的教学细节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数学备课,兼具整体以及细节的备课效果,大大提升了数学课程备课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数学备课环节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准备了教学内容,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年、月、日》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吸收的效率与质量较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前备课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案例制作微课视频。比如,以学生一年四季的学习生活为例,展现了年月日间的概念以及转换关系。借助于信息技术完成数学课前备课的素材准备工作,大大地提升了备课的有效性,为构筑高效数学课堂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优化数学作业设计,体现减量增效理念
积极有效的数学作业,在巩固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价值。结合双减政策的教学方向与目标,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作业设计中的优化价值,从而充分地体现出作业设计中的减量增效的设计理念,与双减教学目标相匹配。
一方面,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要体现出数学作业的针对性。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作业减量增效中,重点在于提升数学作业的针对性。在《方向与位置》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数学作业。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在所设计的数学微作业中要求学生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例,说出实际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从而在微作业中突出概念理解的重要性。而对于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则在数学微作业中要求学生以实际生活为例,分析方向与位置的应用方法,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基于信息技术所设计的数学微作业,在较短的作业时间内体现出数学作业的针对性,与减量增效双减政策理念相匹配。
另一方面,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要突出作业的趣味性。在《线与角》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趣味抢答作业。比如,在微作业中要求学生们点出画面中所出现的图案属于角的图案,看看哪位学生抢答的个数更多。借助于此趣味性的数学作业,大大提升了学生融入到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与作业增效理念相匹配。
(三)做好数学课后服务,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校内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举措。然而,校内课后服务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让学生坐在班级里。根据双减政策的落地方向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数学课堂的课后服务工作,并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体现出差异化教学的理念,从而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方面,致力于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套餐。比如,借助于信息技术教学技术,构建了多元的课程体系,课后服务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灵活多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后服务积极的创造者。
另一方面,借助于信息技术形成多元增值的课后服务激励效果。基于信息技术所构建的课后服务模式,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多元化的课后作业中激发学生融入的兴趣,提升课后服务作业设计的实效性,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个性化”+“人性化”的课后服务中,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相匹配。
结束语:
双减政策下,对减量增效等方面提出了更為明确的方向与需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实现数学作业减量、达到数学课堂增效以及实现数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价值。因而,应该从构筑数学高效课堂突出课前备课价值、优化数学作业设计体现减量增效理念以及做好数学课后服务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等多个方面,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匹配双减政策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丽群.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探究[J]. 科普童话, 2020(16):84-84.
[2] 罗伟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建设双向融合实践路径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2):3.
[3] 余学锦.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 电脑乐园, 2019(7):1.
[4] 宋丹. 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新”认识[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31):2.